Board logo

標題: [旅遊景點] 触摸印度的多张面孔 [打印本頁]

作者: yxx01    時間: 2011-5-21 03:05 PM     標題: 触摸印度的多张面孔

印度最早的回教堂据说就在德里,这种文化冲击可从这所回教堂内石雕佛像被破坏的程度上窥见一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印度却比欧美遥远得多。   小时候看过宝莱坞电影《流浪者》(Amara)、《大篷车》(Caravan)等等,片中悠扬的歌声、热情的歌舞,以及人们承受苦难的能力,构成了我对印度的最初印象。长大以后,印度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辩能力,以及在电脑行业的天才表现,逐步加深了我对这一独特民族的兴趣,印度的笛子乐更成了我深夜体幽觅静的常伴。   现在,终于有机会“触摸”印度了,心情却很复杂。有人说,印度有很多张“面孔”:“beautiful faces”和“ugly faces”。此次行程是游历北部的几大佛教圣地,而这正是印度最穷困的地区。我也看到印度的多张面孔……
著名的摩诃菩提寺。
德里:感受柔性的力量   当飞机在沉睡的德里机场降落时,没有预期中的激动。作为首都和第二大城市,刚整修过的机场却朴实无华,从机场到酒店的途中,所有接触到的当地人都适时地表现出恰到好处的热情。   印度是个宗教大国,99%的国民都是宗教信徒,无神论者很少。印度早期曾有多个国王把佛教定为国教;后来信奉回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统治了印度,回教文化对印度强有力的冲击持续了几百年;近200年,印度又被基督教的英国所殖民。然而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其古老的印度教传统。有人说,印度文化如同一块磐石,虽没有很强的扩张性,但却顽强地抵御着外来文化的入侵。   但我觉得,印度文化其实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柔性扩张”,或者说,用“扩张”一词有失准确,因为这种文化的发散并不是主动的、强迫性的,然而影响却极其广泛而巨大。
释迦牟尼顿悟的菩提树,四周围栏上挂满各色经幡。
菩提迦耶:寻找答案   怀着对印度文化独特性的思考,我登上了开往佛教圣地比哈尔邦城市菩提迦耶(Bodhgaya)的火车专列。火车向东行驶了一夜,迎着第二天的朝阳,停靠在目的地。这里是佛教的诞生地,即佛祖释迦牟尼顿悟成佛之地——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是现今印度佛教圣地中保存较完整,也是最重要的遗迹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佛寺呈塔状建筑结构,形如金字塔,底部正方形,塔身逐渐向上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内辟有佛龛,立佛陀金像,法相庄严。   释迦牟尼顿悟的菩提树就在佛塔的后面,树下建了金刚座,四周的围栏上挂满各色经幡。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静坐冥思七天七夜后,终于顿悟,从而创立了影响世界亿万民众的佛教。如今,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也都会在树下或坐、或立地冥思一番,希望借助佛陀的帮助,找到那个最终的答案。   终于有机会“触摸”印度,心情却很复杂。
恒河让最愚钝的人也不能不有所感悟。
王舍城:体验苍凉之美   续程85公里来到王舍城(Rajgir),这里是佛祖修行和讲经之地,有闻名于世的竹林精舍与灵鹫山。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Nalanda Temple)也在此地。该寺僧人对中国西藏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那烂陀寺的残垣断瓦有一种苍凉之美,一个人独行良久,思考了许多,沉淀了许多,心,宁静得令自己感动。 瓦拉那西:印度教圣城   火车又西行了220公里,抵达瓦拉那西(Varanasi)时,已是第二天。瓦拉那西以北约10公里处有古印度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鹿野苑(即Sarnath),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制度也在此成立。
大涅槃寺里的世尊涅槃像。
  鹿野苑博物馆是所有佛教圣地中最值得参观的博物馆之一,这里总共展出近300尊佛像与重要碑文等古物。   白天的精彩并没有冲淡我对入夜的渴望,因为恒河就在眼前。   印度,大多数印度教徒终生有四大愿望: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圣城瓦拉那西。对于他们来说,生,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死,也要死在恒河边,然后在恒河岸边的木堆上,被神圣地焚烧成灰,再撒入水中。富也好、穷也好,只需区区三小时,所有曾经的喜怒哀乐、欲望梦想便都化做一抔灰烬,让最愚钝的人也不能不有所感悟。   泛舟河上,夕阳斜照在宁静的水面,景色如画。岸边却是焚烧尸体的零星火堆。对那些希望在这里超脱轮回的印度教徒来说,死不过是生的一部分,祭火点燃的那一刻,生命仿佛得以升华,似乎能够永远摆脱生与死的纠缠;但当我亲眼目睹未被完全烧尽的尸体被群狗肆意撕扯的一幕时,刚刚好像顿悟的我却迷惑了……
2000多年前,佛陀便诞生于此。
拘尸那罗:见识佛陀不同面孔   又是220公里的跋涉,终于到达佛陀涅槃的圣地——拘尸那罗(Kushinagar)。   大涅槃寺(Nirvana Temple)和大涅槃塔(Maha Nirvana Stupa)是两座白色的建筑,给人圣洁与庄严之感。寺庙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金色世尊涅槃像(卧佛)。   据说,佛陀圆寂时的表情从不同角度看各不相同:或微笑、或愠怒、或困倦。的确如此神奇。但无论什么表情,佛陀的安详,令寺庙里弥漫着一种气息,它让人笃定、宁静。   从寺庙里走出来,推车卖小吃的老翁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现实。回想起一路上被乞丐蜂拥围住的情景,心里五味杂陈。“饥饿疗法”使多少追求苗条的现代人趋之若鹜,而“饥饿”一词,在这里才回归了它的本意,真真切切地摆在上亿人的面前。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
蓝毗尼:享受真正宁静   火车朝向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的蓝毗尼(Lumbini)驶去。这个迎接佛陀来临世间的宁静乡野。阳光刺目,空气干热,四下安静,蜜蜂的哼鸣也成了噪声。   2000多年来,当地人依然称那片娑罗树(Sal Tree)园为“蓝毗尼”。他们走过同一条土路,趟过同一条河流,他们背草、赶牛、收割和播种,但已不再走入那片树园。如今进入蓝毗尼的多是远道来客。   眼前,一片树园中,一座砖红色建筑掩映其中,2000多年前,佛陀便诞生于此;远处,喜玛拉雅山的轮廓依稀可见;路上,背包登山者擦肩而过。 舍卫城:质朴震撼   在佛教史上,舍卫城(Sravasti)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20多年,因此名闻遐迩,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辗转于荒颓都城之间,远处传来穿透力极强的稚嫩女声,情不自禁循声而去,见皮肤黝黑的兄妹二人自弹自唱。原本司空见惯的卖唱,却留住了所有匆忙的脚步,所有人都慷慨解囊。未经雕琢的质朴童声直穿云霄,久违了,被震撼的感觉。   漫长而辛苦的旅程,辗转于佛教各大圣地,我的心一直被两种震撼纠缠着:佛教圣地洗涤心灵的庄严和沿途村民茫然无助的穷困。我的心就在这神圣与世俗中一次次被激荡。
泰姬陵如高贵的公主,华丽而迷人。
泰姬陵:绝代佳人万千风姿   告别了佛教圣地,晃动的车厢把我们载向450公里以外的泰姬陵(Taj Mahal)。于是,我知道了阿格拉(Agra),这个幸运地拥有了泰姬陵的城市。阿格拉很小,街道破旧,尘土飞扬,牛羊遍地。   但是,这番景象并没有让我对泰姬陵的渴望降温,相反,那为爱而造的通体纯白的“大理石的梦境”,端庄、秀丽,充满灵秀之气,宛如一位绝代佳人,彻底征服了我。   不少人认为,日落时的泰姬陵最美,当大理石染上霞光,倒映在水中,像一块巨大的粉红色宝石;也有人喜欢正午的强烈阳光照耀下肃穆的泰姬陵;而更多的人流连在月色笼罩下的陵边,每当这时,白色的陵墓如同一座冰冷而坚硬的银色宫殿;黎明时分,泰姬陵渐渐褪去银色,变得金光四射,如同一位高贵的公主,华丽而迷人。正如泰戈尔在诗中写的:   你容许你君主的权力化为乌有,   沙贾汗啊,   可你的愿望本是要使一滴爱情的泪珠不灭不朽……   我在惊叹于建筑美的同时,内心一直感动着的,却始终是那不老的爱情故事。   一个人独行良久,思考了许多,沉淀了许多,心,宁静得令自己感动。   漫长而辛苦的旅程,辗转于佛教各大圣地,我的心一直被两种震撼纠缠着:佛教圣地洗涤心灵的庄严和沿途村民茫然无助的穷困。   我的心就在神圣与世俗中一次次被激荡。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