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華武術] 传统武术轶事,兼论武术无神 [打印本頁]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02 PM     標題: 传统武术轶事,兼论武术无神

传统武术轶事,兼论武术无神 老家是福建闽东的,因为福建是南少林所在地,虽然南少林大概在清初因为至今说不清楚的原因消失了,虽然南少林具体是在莆田还是泉州还没有定论,虽然南少林是一座寺庙还是一堆寺庙总称也还没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少林就是在福建,加上消失的历史也还不算久远,所以家乡自然就会有许多和南少林有关的地方武林传奇,我没练过武术,但是很幸运的是祖屋隔壁有个早年就在地方声明显赫的老辈地方武林高手,论起辈分,他是我叔公辈。加上小时候我长的比较可爱憨厚,所以老人家比较喜欢,也多多少少的从他嘴里了解了一些传统武术的内容。叔公大约出生于1905年,因为他说过比我爷爷小6、7岁,我爷爷大约是1898年出生的(因为我曾祖父1901年去法国当华工,我伯父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当时爷爷4岁,古人都是算虚岁的,所以大概推测是3周岁),因为小孩子不会太关注老人的年龄,现在只能靠回忆推测。
   清初的时候南少林被毁,具体原因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论,但传说和现在的考古推测,都是跟政治有关,所以许多的南少林高手四下流落在民间,我老家闽东因为山海结合,既沿海,又是山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所以估计也是比较适合通缉犯藏匿。所以就留下了许多南少林武系的种子,加上山区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这些武术许多都是以家族或者村寨的形式传承,大多都能很好的保持着原始面貌。前段事件中央电视台在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系列节目时候,南少林拳系的一个虎尊拳拍摄地就是闽东的屏南县际下村,代表人物就是甘姓族人。据老家的人说当时地方总共推荐了三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我老家镇上的金斗洋畲族村,了解福建少数民族史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个村子,文献资料对这个村的介绍一般都是“畲族武术的代表”,或者南少林武术的活化石,因为根据地方志记载,该村武术就是源自藏匿在该村的南少林武僧。中央台拍摄的际下村的武术在我们镇上也很出名,际下村跟我们隔壁县,从老的山路走,大约60公里,老辈人口里,“际下的师父”,也是武林高手的代名词。这些农村因为交通不便,所以长久以来都是内部传承,学武多为保护村寨,防流寇土匪的,所以多以集体习练方式传承,加上村子小,都是七亲八戚的,也没什么门户之见,反而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古南少林拳系的一些特点。只是由于文革期间禁武,和改革开放后,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到我们这一代基本都断了,没什么人去认真深入的学习了。现在还能比较完整掌握套路和训练方法的人基本都不在了,会个三招两式的也大多年过花甲了(多数都是文革前学点基本功,文革中偷摸练一点)。80年代初期,也还有一些日本的武术团体来寻过根。
  说了上面这些,其实并无卖弄之意,只是为后文做一些必要的环境说明,因为我自己并没有学过什么武术,只是因为周边有这样的环境,小时候听一些故老传说,进行的整理。
  现在回头说一下镇上的传统武术,根据现在的回忆,和一些视频媒体上武术动作的对比,大体上我们镇老辈人多数都会耍两下的拳法,应该是南少林五祖拳中的白鹤拳,还有虎拳,龙拳,四门打,狗拳(地术犬法),咏春拳等,以四门打和白鹤拳为主。器械类基本都是南少林五尺棍,也就是所谓的齐眉短棍。棍法多为四门棍法,步法多为不丁不八的典型南少林拳系步法,我老爹当年也练过2年基本功马步,从此以后,他的鞋都是前脚掌内侧磨损最为严重,泡沫质鞋底的拖鞋痕迹最明显,穿上个把月脚掌内侧的厚度就只剩下脚掌外测的一半了。马步的练习方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静止马步,马步和一些香港电影里表现的四平马不一样,一般都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腿部成半蹲状态,大腿和小腿约成110度角左右,并不是垂直的。双脚内扣,上身挺直,拳收腰间,双眼平视,师父要求从后面看过去,整个下身马步就像一个门的形状一样,用现在专业术语说就是,马步的俯视图必须是倒U形,家乡俗语说的,“马坐府头门”出拳时有出声促力的要求,但并不是张开嘴巴,嗨,嗨,嗨的那种,而是紧闭嘴巴,收腹提气,气从鼻出,发出的那种短促沉闷的鼻音。第二阶段是行进马步,就是静止马步站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行进。所谓行进马步,就是要求以腰为转轴,保持人体中轴线不动,腿部保持半蹲状态直线前进,练熟练之后再进行负重行进训练,所谓负重就是脚上拖着一根毛竹前进,因为毛竹是中空的,可以灌注沙石,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重量。再后面就开始练习脚步横向和交叉移动,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力量训练,再后面就练套路,练完这些都属于基本功,除了力气比别人大一些,出拳有力一些,下盘稳定一些以外,还不具备明显的格斗优势。我老爹就是练到这里,就文化大革命了。没练了。不过后续的练法我听我大伯父说过,因为我门家老辈的人也都是练过几下,大伯公还是给人当护院的总镖头,相当于保安队长。
qika 發表於 2008-3-9 02:12 再往下,就看师父对徒弟的看法了。一般师父眼里会把徒弟分成四种,1。传人,2。经济来源,3。传人经济来源兼而有之4。应付任务。动荡年代学武术本来就是防身和混饭吃的。有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防身为主,没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混饭吃的。作为师父,一般也不会象电视里演的,都是仇视富人孩子,亲近穷人孩子,相反的,如果富人孩子本身资质好,又刻苦,品德也好的,师父更愿意倾囊相授。倒是有些穷苦出身的徒弟,师父反而要因地治宜了。因为,一般乡下的富人家庭,也就是吃的好点,用的好点,根本没有达到象电视里演的,动不动就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地步。要达到那样的高度,也不是一般的地主富人家庭能有条件的,事实上乡间的富人更忌惮政府的,因为政府对他们更多的是掠夺。而且这些富裕家庭,多数都是以勤俭起家,多数创业祖宗都是非常刻苦,在乡间都拥有比较高的威望和良好评价的。也就是所谓的乡绅阶层。又由于他们在财富上的余力,所以相对来说,还能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名声一般都不错。乡间的富户,也没有特别雄厚的财力,如果子代不善,多数也就很快败掉了。所以如果还能保持富裕,当家的人一般都是属于乡间精英。乡间的穷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后来宣传的那么尖锐(至少我老家是这样)。这东西就象民族矛盾一样,没有一些人在那挑拨煽风点火,大家也都没事,而练武要练的好,说实在的,是个耗钱,耗时间的活。要有钱(保证营养),有闲(充分的时间保证训练),有头脑(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关)。所以真正一些民间的高手,排除和尚道士等这些非正常意义上的社会人。很多家庭条件都还不错,或者至少他们学武期间的家庭条件都不错。真要是穷的叮当响的家庭,一般也就练个三招两式的,练不出高手的。至少我镇上清末民初的4个(包括我那个叔公)声明显赫的高手,都是地主资本家的家庭。
  做师父的人最讨厌的徒弟,就是人品比较差的,这样的人,穷人家里很多,富人家里也不少。所以原则上师父更愿意收家庭条件好的徒弟,原因也是必然的,徒弟有钱师父日子也好过一些啊。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武术也不会拿武术混饭吃,抢师父的饭碗,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一般也不会和别人争强斗狠,或者落为匪寇败坏名声,另外封建时代,徒弟有钱又练武的,也有可能走武举的道路,光耀门楣,也光耀师父。用我叔公的话说,一般师父对家里特别穷,练武意愿却非常强烈的人,多数都不收,跟电视里的宣传正好相反。因为这种人,一般心地不仁(不是不善)。因为一个人家里穷,你正年轻,不去辛勤发家,那么你是不孝。如果你不是不孝,那就是企图把练武当成发家的途径,你就是不仁。因为你要靠武发家,说白了,你就要去打别人。而且你练武意愿越强,将来出手可能也越狠,你靠打别人出人头地,属于心地不仁。再说山外有山,弄不好你也就死在别人手里。你说这样的徒弟你花心血去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一般如果徒弟人品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家里条件又允许,那基本上你自己肯下功夫,对师父好点,师父都会认真教的,没学到好的功夫,多数都是自己天赋有限,或者不够刻苦。当然如果师父有心把你当传人,可能就会对你严格一些,如果只是当你是经济来源,你本身品德上也没什么大缺陷,那一般该教的也都会教,就是要求上不会那么严格了。
qika 發表於 2008-3-9 02:12 一般师父在基本功训练阶段就可以将徒弟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就进行分类教学了。人品差的,一般是不教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开除,则多数都是教套路,不教口诀,不进行对抗训练。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闽东一带的武术口诀,并不是什么白鹤亮翅,黑虎掏心之类的套路名称组合。确切的说是对抗练习的理论基础。因为很多是方言表述的,不太好翻译,加上时间太久了,现在居然一句完整的都记不起来了。大概记得一句空手夺棍的口诀,“棍来顺势手压收”因为这个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有些别扭。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口诀就是对抗练习的拆招理论。其内容有些类似于电视里的“手谈”或者“讲手”,你一个泰山压顶,我对一个举火烧天。就是把套路的每一个招式拆开,然后剔除套路中辅助动作,用口诀形式,阐述每个散招的应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歌诀,就可以照歌诀进行拆招对抗练习,也就是所谓的散手了。只有练完散手的人,才具备成为一个武术专业人士的入门资格。然后师父的任务就完成了,修行高低就看个人了。这就所谓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但由于古代没有专利局,也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加上有门户之见,所以,一般这些歌诀都编制的比较模糊,属于简单易记,不易懂。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那你拿了歌诀也没多大用处,如果你没有练习过本门的基本功和套路,学了歌诀也没用。就比如上面的那句空手夺棍的歌诀,“棍来顺势手压收”,棍怎么来的,不同方向不同手法的来,都不一样的,什么身法才是顺势,压是怎么压,用哪个部位压,收是怎么收等等,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和自己练习的本门基本功,这歌诀就是一句废话,这也是古代中国的武术环境造成的。如果光练套路,不懂歌诀,不进行对抗训练,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打起来虎虎生风,自我感觉良好,用起来手忙脚乱。纯粹是师父不想教你,给你应付任务而已。
  一般从记歌诀开始,师父就开始进行拆招散手训练,然后就是进一步的熟练训练,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了,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了(这是最高境界了,基本做不到)。一般按我们地方的传统,一个师父教你练好基本功,再把口诀给你,再给你示范口诀,基本上就是完成任务了。教学内容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熟练程度了。一般到这一步,师父就准备让你出师了。或者辞职走人了。其实传统武术本身是很科学的,因为它都是从生死搏斗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各种实践淘汰之后保留下来的。只是由于古代的门户之见,还有职业竞争,生活所迫等原因,以及一些迫不得以的原因(比如徒弟品德不好,又有背景不得不教),而采用各种各样的神话或者虚无的谎言进行修饰,导致传统武术有了大量的神力怪论。这都不是真实的传统武术。中国武术自古就是从自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规律,运动规律的。传统的武术训练,和现在的搏击训练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内容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训练目的不同,导致一些内容和方法上有些差异而已。但道理绝对都是一样的,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在整体上永远是超越过去的。现代搏击技术的专项训练能力和深入程度都是超越传统的。只是由于竞技环境和目的不一样,现在搏击技术内容比较相对显的比较单一,单在专项深入程度上,则是传统武术所远不能比拟的。传统武术的训练程序其实非常科学,从基础入手,训练力量和步法,身法,然后训练技击动作,然后进行对抗训练,增强熟练程度和速度。整个程序其实和现代竞技体育完全一致。这才是符合事实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力怪论。都是看的见摸的着,感受的到的东西。所以一些动辄不知所云的理论,动辄要求苦练10年20年的才能显示威力的所谓武术,10之八九都是骗人的把戏。后面我将一一将所见所闻写出来。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05 PM

家乡的南少林拳系,基本都有一个大原则,1个是拳路一条蛇,1个是十字盘。个人现在的理解,其实就是拳打一条线,和拳打卧牛之地的地方土话版。所谓拳路一条蛇就是,打拳行进过程中,行进轨迹是直进直退,上身可以以腰为轴左右转动跟蛇一样,但脊椎骨和头部不能左右摆,整个行进过程,脊椎和头部保持一条直线,行进轨迹也保持一条直线。用现代体育解释,就是人体中轴线保持竖直迎敌状态,采用直线方式进攻和后退。而所谓的十字盘,就是指当进行转向练习的时候,通常以自己的支撑腿为中心,另一条腿在保持身体不失去平衡的状态下,在地上划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交叉点就是支撑腿,然后所有的转向练习都必须在这个十字架的四个空格中完成,无论什么样的动作,一个空格只能落一只脚。因为要求划十字架的时候身体不能失去平衡,所以基本上这个十字架的长宽也就1米到1.2米,也就是卧牛之地那么大。还有一种十字盘,是两横一竖,两横之间的距离,是练习者在身体中轴线不失去平衡的情况下的一个上步的距离,或者说就是,先划好一个十字架,然后这个十字架的顶端为第二个十字架的交叉中心再往前划一个十字架。前几年看了北少林武僧,德建对少林武术的阐述,感觉就算没有考古论证,也一样可以看出南北少林的传承痕迹,德建对少林武术特点的描述就是上面两句话“拳打一条线和拳打卧牛之地”
qika 發表於 2008-3-9 02:13 虽然现在有些门派的武术在行进轨迹上不是直线,但整体上来说,直线攻击是全世界武术界的共识。因为直线距离最短,从南北两个少林拳系的完全一致的基本原则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武术其实是很朴实的,很直接,很科学的。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并不是说少林武僧是武术冠军。而是因为南北少林(尤其是北少林)曾经因为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在两个朝代(唐朝,明朝)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承担着全国武术集散地的作用。所以少林的武术,是从众多的武术技法流派中提炼出来的。而这两个大原则正是千百年来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应该说这是武术的真理了。至于一些流派的武术为什么反其道而行,我确实有些难理解。也可能是创始人身体有缺陷,不得已而为之吧。                                  “拳打一条线”,的原因基本上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直线攻击距离最短,发力也最完整。而身体保持中轴线竖直的原因也是比较容易理解,1个原因是有利于发力,由于中轴竖直,以腰为承,能够完整的实现力从根部到手臂的传递。2。保持重心稳定,有利于步法移动,同时减小被攻击面积。3。有利于观察对手,减少盲区。“拳打卧牛之地”则比较抽象,这种表述不好理解。其实用十字盘来表述就简单的多了。家乡传统武师,在让徒弟划十字盘的时候,都是让徒弟自己划的,不会事先帮徒弟划好,也不会按统一大小划,而且在划的过程中,都严格要求单脚独立,重心在独立支撑脚,同时划的时候身体不能失去平衡。其实这里面有严格的实战训练意义。因为这个距离正好是一个人符合自己身材的最好功防距离。十字盘看似简单,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实战总结。十字盘其实就是训练一个人的多向移动能力,和复杂移动能力,但这种动不是乱动,你的任何移动必须符合2个原则,1。稳定,不失去重心,2。能够在移动的同时随时具备完成有效攻击距离和能力。其实十字盘就是一种距离感和复杂方向感的基本功训练。按叔公的说法,两人进行比武的时候,距离太远了,任何动作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打不到对方,距离太近了,则技法演变成擒拿摔跤(这个后面另说)。实际的比武,通常在双方开始擒拿摔跤之前,就结束了,第一波的攻击,基本都是开始于两个十字架的顶点碰撞的时候。因为过去比武开放式的特点,通常这第一波攻击就能让失手的一方战斗力受损,或者直接结束战斗。一般情况下,除非专门练习擒拿或者摔跤的人,如果对阵双方都不是练这种贴身格斗技法的人,那么双方都不愿意距离过近。至少优势一方不愿意距离过近。因为距离过近了,不利于技法的施展,也不利于力量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防守,因为距离太近了,动作作用距离短,很多时候根本没法防守,表现出来的就是互打王八拳。就象我们现在看武林大会里面的一些练传统武术的选手,动不动就抱一块你捅我一拳,我捅你一拳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些选手不能打头部,身上的比赛服里面又有厚厚的护具。跟本不怕你拳头打我身上,想的就是把对方摔倒,或者推下擂台。如果把比赛服里厚厚的护具脱掉,可以击打头部,你看他们还敢抱一块吗。除非是象经过现代专项抗击打训练的搏击选手,否则一般的业余选手,别说脖子或者脑袋或者眼睛挨别人一拳,就是肋骨或胸口挨一拳,恐怕都没有机会那么潇洒的跟别人扯衣服摔跤了。所以传统武术比武,一般情况下都会保持这种距离,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因对手而异。比如一方是身体粗壮,抗击打能力强,绝对力量大的,但技法教差的,他可能就愿意拉近距离打王八拳。所以十字盘的练习其实就是含有功防双两个方面的意义。稳定的进功,稳定的后撤,稳定的变向。迅捷的距离感和方向感是十字盘训练的最主要内容。这也是少林武术所讲的拳打卧牛之地的原因,因为真正的格斗的发生就是这么大的距离,太远太近了都不好,一个高水平的传统武术高手,他不但能在这样的范围内发动有效的攻击,也要有能力在这样的范围内有效的控制距离和方向,因为战斗往往在这个距离就结束了。至于两横一竖的变形十字盘,则是十字盘的辅助发展。训练的内容和目的跟十字盘一样,只是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稍微拉长纵向距离。增加远距离的攻击步法和防守步法,以及距离感方向感的训练。多了一横就算远距离了?,是的回答完全正确,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横一竖的变形十字盘呢?用叔公的话说,发展了也没意义,因为基本上用不上,真比武的时候,你被别人追那么远的话,要么你早就倒下,要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步法都不用撒开腿逃跑最管用。反过来也成立。呵呵,但是地方传统武术里倒有被多人包围时,长距离逃跑的步法,这个后面另说,跟这个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传统武师比武,通常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决定胜负了(通常也就以秒论),也就是古代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比武术语,“一个照面”,而且很少出现近距离正面攻击(侧面攻击,或者后面近距离攻击会有),所以,传统武术里,才会衍生出大量的硬气功训练内容,所以传统武术里,攻击技法往往缺乏特别好的连贯性,所以传统武术里,也比较缺乏现代有氧训练。传统武师,按现代标准来说,体能和耐力都比较差。所谓的硬气功,就是人体骨骼经过反复的适量的击打训练后,会破坏表面的一些骨骼结构,而人体本身具备的愈合能力,能够让这些骨骼处于重新愈合,这样天长日久,这些骨骼的密度就会得到大幅提高,其实这就是硬气功的最主要方式,这种锻炼方式对皮肤和肌肉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当然在使用的时候,身体摒息肌肉紧张,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硬气功的硬,是指骨骼,肌肉,皮肤硬,气是指通过控制气息使身体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一步加强坚硬的骨骼的打击力。这就是叔公口中的硬气功,至于一些神力怪论的硬气功是什么东西,我就不知道了。我也问过叔公,金枪顶喉咙这样的硬气功是怎么回事,叔公的解释是,这些都是江湖把戏。没用的东西,跟武术没关系。只要经过一定的呼吸配合训练,没事多顶顶,增加一下接触部位皮肤的韧性,顶的时候加一些杂技的技巧,一般人都会。金枪顶喉,或者金枪顶身,如果你让顶的人在接触前给枪一点速度,你就该回家洗洗屁股,带好衣服,交代好后事,去坐牢或者去被打靶了。至于铁布衫,也是这个道理,但铁布衫还不完全是把戏,铁布衫有抗击打训练的内容,和一定的抗击打效果,但表演时候的刀枪不入,叔公说那也是把戏,砍的人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刀也不能太锋利(能劈柴的刀不一定要多锋利,这种表演的通常都是批木板来表示刀锋利,如果是很松脆的木板,那刀就更不需要多锋利了)
  这里先交代一下叔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一些武术师承。叔公家是我们镇解放前的大资本家,家里很有钱,以前祖屋附近的很多老人,年轻时候都给他们家当过雇工,根据这些老人们的说法,叔公家,当年的银元直接堆仓库里,跟个小山一样,用的时候直接就是用簸箕装,装好后用杆秤称重量,从来不一个一个数的,钱上都是斗进斗出的。叔公家当时开有染坊,麦坊,米坊,茶叶加工作坊,街上还有10多家铺面,经营当铺,钱庄,布匹,百货,茶叶等,在家里在全国10多个省都还设有茶庄。解放后铺面和小工厂都被公私合营了。网友如果有心的话查阅一下解放前的资料就知道了,当年福建闽东的福安在茶叶生产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当年的福安的功夫茶在中国茶叶贸易和出口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就大概能估算出我叔公这样当地顶级商家的实力了。我简单说一下,现在占了中国茶叶大半江山的闽南铁观音,那是近20年的事情而已,在80年代之前,一直上溯到清朝。中国官方设定的茶叶基地只有两个(现在设4个,福安还是其中一个),一个是武夷山,一个是福安,福安的坦洋功夫茶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占全国红茶出口的80%以上。鼎盛时期,在欧洲,由福安茶叶协会印制的茶票,在欧洲可以当钱用(这些都有实物证据的,现在有人还保存有当年在欧洲使用的茶票)出口总额,都是数以百万大洋计。直到今天,福安的茶叶产量依然是全国第一,只可惜没有品牌经营意识,量大不值钱。台湾的“茶叶之父”吴振铎,就是清末民初出生的福安坦洋人。所以叔公家的钱斗进斗出,一点都不夸张。叔公兄妹姐弟有6、7个,但是男的只有两个,正好一头一尾,叔公是老小的,他哥哥正好是老大。所以年龄差了近20岁。叔公的大哥,是我老家老辈人里排第一号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老家现在还流传着几个关于叔公大哥的故事,一个是赌,叔公的大哥去赌博,他如果发现桌子椅子不平整的话,都是直接拿银元去垫在桌椅下面的,呵呵现在生产里发展了,银好像不值什么钱了,但在过去的乡间银元是大额钞票啊,寻常人家,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没什么机会使用的,我奶奶说她一辈子就没亲手使唤过银元。那些电视里动不动就扔出几十几百块大洋的情景,基本上都属于扯淡的艺术加工。哈哈。所以因为这个缘故,叔公的大哥的赌桌,椅子永远都是不平整的,但他永远都不改变风格,一直到死。还有一个是嫖,叔公的大哥,嫖的时候比较喜欢娱乐,所以就经常把数额较大的银票粘在墙壁上,让一群光PP的妹妹们去进行摸高比赛。再加上抽鸦片。可以想象叔公的大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本来在乡下,都是长子继承家业的。可是由于叔公的大哥如此的败家,所以叔公的父亲就算想把家业给长子继承也没办法啊,因为明眼人都知道,这样折腾身体肯定活不长啊。所以叔公的父亲,为了避免小儿子也受不良影响,误入歧途,就在叔公6岁的时候,就让手下的掌柜把叔公带去福州读书学武,据老人说,让叔公习武,倒不是他父亲想让他练多高的武功,而是怕小孩精力充沛课余时间多,家长又不在身边,跑出去学坏了。所以早期叔公的父亲是重金聘武师在叔公的住所专职教习。所以叔公在当时算是文武兼修,叔公读过私塾,也读过完全小学,也还读过后来的公立中学,只是18岁(虚岁)那年,他大哥果然英年早逝,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继承家业,然后结婚生子。要不然我估计叔公的命运可能会大不一样,如果再给个1两年时间,让他有机会去读大学,或者留学了。估计就不会回来了。叔公在福州学了10多年的具体学什么派武术我也不知道,但我估计咏春拳,和狗拳(地术犬法),棍法应该是有学,(这是我猜的,因为我们原来几个小孩在练想象中的狗拳,叔公看了大笑,说狗拳不是这样的。另外叔公家的后院,他孙子曾经在我的怂恿之下,偷了叔公钥匙,打开后院偏房的小门,让我参观叔公的练功房,我看到缠着绳子的木柱,木人桩,石锁,石帽,什么的,感觉挺象电视里练咏春拳的器械,另外旁边还放了根棍子。)回来后,因为叔公痴迷武术,勤练不措,四处求学,也跟周边的武林名家学过各种南少林系拳术。因为他早年在福州学艺,他父亲怕他被打搅,所以多以他在外读书应付乡人,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反正乡人都不知道叔公在福州师从何人,所学何技。回来之后,叔公也是以少东家的面目生活于乡间,他自己在公开场合也不以武示人,所以周边武林名家不以门户之说待他。他也能够多方求技。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09 PM

对硬气功,叔公的看法是,需要练,但适可而止,不可喧宾夺主。所谓武术上的“宁练筋长三寸,不练皮厚三分”,练武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练成沙包,而是要把自己练成打沙包的人。过去的传统武林高手,热衷于练习硬气功,乃至于到了迷信的地步,其原因就是因为,过去传统武术的格斗环境和竞技特点所决定的,在很短的攻击时间里,又几乎没有足够的二次攻击机会的搏击条件下,有一手好的硬功夫,确实能有效的增加打击杀伤力。在叔公的眼力,在传统武术中,真正有实战意义的硬功夫,进攻部分就7个部位,1。掌(如铁砂掌),2。指(截喉,插眼,擒拿)3。头(近距离攻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4。手臂(兼有防守和打击的效果)5,小腿胫骨(神经分布密集,硬骨碰软骨,能让人痛的失去战斗力)6。肘,7。膝。(之所以不说拳,那是因为拳头大家都练)
  在传统武师中,一般掌和拳,都是普及练习的,也就是不管练哪个门派的技法,练到比较高得层次,这两个攻击手段多少都有些硬功夫,都是训练占主用时间和内容的。剩下的6个部位,根据练习难度排序,为,1。指,2。头,3,小腿胫骨,4,膝,5,肘,6,手臂,在叔公的眼力,这些部位的硬气功练习,要适可而止,因为叔公认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加上这些硬功的练习,极耗时间,如果深入练习,没有良师指导,极易伤身乃至留下残疾,得不偿失。在叔公眼力,功夫的高下,是建立在5个基础条件之上,1。身法,步法,2。力量3,速度4。体格(家乡话里,体格一词是广义的,含身材,抗击打能力,肌肉状态等内容在内)5。悟性。其他都是细枝末节。硬气功也属于细枝末节的范畴,需要练习,但不能喧宾夺主。
qika 發表於 2008-3-9 02:15 之所以传统武术界硬气功横行,尤其是民间武术界。原因按叔公的话说,“因为民间武术界的功夫水平太低了,民间武师真正对抗实践机会太少了”只有在低水平的竞技中,对抗双方才热衷于练习所谓的硬气功。对抗双方抗击打能力差,身法,步法,移动速度都不高,力量和对力量的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所谓的硬气功才会大行其道,而硬气功又因为其有具备一定的明显的超过常人的特点和表演性。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迷惑外行人。说白了,是武术带把戏,容易糊弄人,也容易吓唬人。混饭吃容易点。所以所谓的传统武术高手,多少都要发展点硬气功,不管有没有用。
  真正能打人的武功,不是你的手有多硬,头有多硬,手硬头硬,硬不过石头,别人要打你,也不会傻傻的专门往你硬的地方打。所以武术要好,上面五个基础条件,才是真正练习的根本。
qika 發表於 2008-3-9 02:15 早年叔公也曾经被各种神力怪论,软硬气功,内外神功所困扰过,几十年下来,经过多方求证,自己探索,发现都是言过其实,或者干脆就是江湖把戏。用叔公的话说,就算你手能开石,厉害吧。你眼能开石吗,你鼻子能开石吗,你软肋能开石吗。你能把全身练的金刚不坏吗,再好的铁头功,也挨不住板砖砸。你有那时间练,干吗不把时间花去练有用的东西呢。
  其实中国传统武术里,有很多成型的,可靠的,科学的,系统的抗击打训练方式,而且练用一体。只是由于民间武术的传承的局限性,导致许多精要丢失了。比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战”,很简单的动作,很简单的训练要求,只是很多人因为传承的缺失,而不了解其中精要,只练其形,不明其意。所谓“三战”练到老,到老练不好。“三战”是南少林拳系中的抗击打能力训练的基础。动作虽然简单,但配合好呼吸(叔公极其讨厌气功,内功一说,他认为都是故弄玄虚),肌肉紧张,和循序渐进的适量的外部他人击打训练,三战练好了,能练出很强的实战抗击打能力。在叔公眼力,硬不硬,不是气功不气功的问题,而是在比武的时候能不能硬。比武的时候能硬,才是真硬。否则都是把戏。                                    在叔公眼里,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他必然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必然包含4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
  而这四个单元里基本功单元又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基本功单元,至少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技法单元里至少要涵盖3个方面内容:进攻技法,防守技法,和本门一些特殊技法。训练单元里至少涵盖4个方面内容: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抗击打能力训练,整体协调训练。对抗运用单元必然涵盖至少2个方面内容:散手对抗,套路对抗。
   因为一套拳法能发扬并流传,肯定是创始宗师,以超人的实战战绩为背景的,所以肯定是一个能打也能挨的人。他的拳法肯定是能打也能挨的。所以在传统武术高手一眼就大概能看出,你是否是嫡系传人,你是否全面展握一门拳法。            所以叔公认为,除非是你确实学有余力,或者已经洞悉本门拳法的精要,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学一些硬气功,或者排打功之类的,因为每一种拳法肯定都有自己的抗击打能力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一定是结合并配合本门拳法的其他技击手段的,肯定是最适合本门拳法的,因为武术的传承,是以社会实践为淘汰环境的。如果自己很突兀的去学一门排打硬功,却不知道如何揉入本门拳法技击应用中,学了也是白学,很可能还起反作用。起不到1+1》2的作用(这是我理解的)
   现在回过头来讲几件跟当年地方几大高手有关的轶事传说,为后面叔公有悖于传统武师埋个伏笔。
   一个故事,脚踢中堂柱的故事
   在我们地方,应该说好几个地方,都有流传他们当地的武林高手,一脚把移位的中堂柱子踢正了的故事。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实,这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拳系列中,采访屏南际下村甘姓族人的时候,该村老村长也说到这个故事,只是主角变成了他们村的前辈高手,大意是村中前辈高手去另外一个武术之村去赴宴,结果人家冷落他,他一气之下,一脚把人家中堂移位的柱子踢正了,技惊四座,为村争光。我不知道这个际下村的故事是否是真是的,但在我老家好几个武术名村,都有类似的传说。很凑巧的是,我叔公却真真实实的听过这种事,别人也确实证实了这种事,但最后的结果却非常的滑稽。儿时的我也听过这些故事,也曾经咂舌于传统武林高手的高深功力,想想就知道啊,中堂柱一般大户人家的,直径都超过50厘米,小户点的人家,也有30-40厘米,更何况上面还顶着整个屋顶,那得多大得力气啊,简直是神力了。如果这样的一脚踢到人身上,那不得把人踢成肉泥了。所以也经常缠着叔公问。叔公每次都是笑而不答。
  因为小时候特别喜欢跟叔公屁股后面,因为叔公在镇上是个传奇人物,不但武术好,而且为人和善。另外跟红军又有些瓜葛(这也是他能安享天年的原因)。我懂事的时候,叔公都80来岁了,总是剃个葫芦头,头上一层茸茸的白发,眉毛全白的(没有一根黑的,纯白的),红光满面,身体精神都特别好,不看眉毛头发,感觉就是60岁的人。身材粗壮,1米75左右,估计年轻时候能有1米8。因为年纪大了,粗壮的身材看起来就有些滚圆的感觉,加上慈眉善目的,成天乐呵呵的表情,整个就一米勒佛一样。特招我们这些邻居小孩喜欢。
  所以直到有一天,叔公被我问烦了,可能也是心情特别好,可能也是怕我误入歧途了。终于给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了。                       叔公回家继承家业后,因为父亲还在,所以开始的几年,相对比较自由。也经常出去访友求师,反正七七八八的亦师亦友的武林人士,结交了不少,也学了不少地方拳术。这其中就有一个人,算起来是他师兄,只是年纪比他大了20多岁,所以叔公没有亲自和他一起练过武。叔公跟他那个师父学地方武术的时候,这个师兄早已经出师成名了。这个师兄的成名之事,就是脚踢中堂柱。而且是真人真事,叔公开始的时候也有些怀疑,但后来求证了其他师兄弟,因为当时事情也就发生了10来年,很多在场的当事人都在。叔公经过一番打听求正,并实地考察后,当时也深信不疑了,对他这个师兄的功夫,简直就是佩服的无体投地,每有疑问,必象其师兄恭谨求教。师兄偶有示范,叔公说他都是敬而远之,就怕误伤了自己。叔公说,当时他去实地考察,那个地方是个小祠堂,中堂柱,虽然不算大,也有一拿半(家乡土话,一拿就是手指张开,拇指顶端到无名指顶端的距离)换算成现在的公制,大约是接近40厘米左右。叔公说,当时他也惊为天人。力量大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还能收发自如(因为你要是收不住,就不会踢的正),太厉害了。
  所以叔公多年来,对他那个师父和师兄都恭谨万分,为的就是学得这么功夫,可是直到那个师父死了,叔公也没能从他师父那学到这种功力的功夫。由于过去的武林许多门户规矩,师父肯教你就学,师父要是不教你,你问了也是白问,反而伤了感情。所以,师父死了,叔公也只能自叹无缘,认为是师父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愿传他。可叔公确实非常想学,所以师父死后,叔公就经常的去找他那个师兄,从经济到人情各个方面的资助师兄。最后师兄因为,一次喝醉酒走山路回家的时候摔下山崖,摔成重伤,肯定好多地方严重骨折,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基本就是等死了。叔公听到后,就带着医生赶到那个村子里,悉心照料,可是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大夫看了看,也只能开点跌打损伤的药,固定一下骨骼。其他的就看阎王爷的意思了。叔公就坚守在床前照料。拖了几天,叔公的师兄估计自己也不行了,也明白叔公的意思。加上这么多年叔公对他的资助和照料,他师兄可能也觉的要是自己临走前没个交代,也说不过了。
  就让家人出去后,对叔公说,师弟啊,,你本来功夫就很好了,又跟师父学了几年了,你觉的师父功夫如何。叔公赶紧客套了一番,他师兄回答他说,师弟你这是客套话。师父的功夫是好,但就算师父年轻的时候也未必比你好。你对师父是有口皆碑,师父要是有什么独门秘法,怎么会不传给你呢!我家里条件又差,又要糊口,又要养家,还要练武,那有你那么好的条件啊,咱都是练武之人,拳不离手,功夫都是在于花时间练的,师兄我功夫也是有的,但是绝对不如师弟你啊。我也知道你的意思,就是脚踢中堂柱那个事。叔公一听这话,用他话说,当时的心情,估计跟红卫兵见毛主席一样了。但是师兄接下来说的话,让他一头的冰凉了。师兄说脚踢中堂柱,确有其事。跟功夫有关,但功夫不是主要的,你看看我这个屋子,都摆放着什么。叔公幡然大悟,师兄的社会职业是木匠,而且是祖传的木匠。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14 PM

原来脚踢中堂柱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叔公的这个师兄是个木匠,出于职业的敏感,看到大厅的柱子歪了,自然就会去观察原因,以他师兄祖传木匠的水准,自然很容易就判断出原因了,而且也能从房顶的现状判断出柱子的受力情况,事实上那根柱子已经不是承重点了,所以叔公的师兄才敢在那个场合夸下海口,才敢在那个场合出手。当然功夫也是有的了,但用师兄的话说,我教你一下角度和位置,你去踢,肯定比我踢的好。原来江湖传为神奇的神功,真实原因竟然是跟功夫没有太大关系。你说滑稽吗。
  叔公的师兄临终前对叔公说,真是愧对师弟啊,实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混口饭吃罢了,还望师弟能够体谅。                   叔公说,他其实一点都不埋怨师兄,反而在师兄死后,一直关照师兄的后人,叔公说,他师兄是非常厚道的人,才会把这个真相告诉他。家乡老话说的好“断了财路,绝人父母”意思就是断了别人财路的仇恨跟杀了别人父母的仇恨是同等的。师兄把这个告诉他,等于是自绝财路,若非极其厚道之人,怎么可能做到呢。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所以叔公虽然知道真相后,几十年都为师兄保守秘密。直到几十年后,江湖已经物事人非了,才跟我一个小孩子当笑话聊。叔公笑说,江湖传闻,又有多少如此,以讹传讹呢,你又怎么分辨的真假啊。
  至于老家数地都有类似故事,叔公说,那不过是他的那些师兄弟,或者攀亲附会的门人,互相附和,以讹传讹的结果,比如某个师兄或者师弟,跟他师兄一起学武,自恃功夫不低于该师兄,甚至确实高于该师兄,那么他自然会认为,自己也有那么本事。或者他的徒弟也会这么认为,那么一传开后,传走型了,不就又多一个能脚踢中堂柱的人了,或者本来就是一些江湖骗子,借机糊弄人罢了。
  叔公说,本不该给你讲这种事情,只不过如今,物事人非,说了也不算违忌,也没有指名道姓,说给你听就算是,给你讲故事了,以后不要去想那些神神怪怪的东西了,功夫是练的,可再好的功夫,也打不过枪,你还是认真读书吧。   现在说说,叔公为什么不传弟子的原因,说来好笑,叔公本来是个很开明的人,又多少受过新时代教育(读过公立中学),加上少年青年时期,都是生活在福州这样的大城市,民国初期的福州,可以说是中国仅次于广州的思想改革先锋城市。所以叔公脑袋不太封建,也没有太多传统武人的那些门户之见,和规矩的封建思想。早年没有收徒弟,一是认为自己学艺未精,二是家族生意重担分心。所以也没收徒弟。
  等到人过中年,有心有闲了,也动过收徒的念头。叔公反正衣食无忧,也不想以武赚钱,倒是真真实实的想教几个好徒弟。所以先就从自己的儿子开始教,可惜叔公成家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叔婆倒是大家闺秀,长的也端庄,就是个子太矮小了。叔公的父亲又因为大儿子不成器,所以对叔公要求极严,叔公也受过新式教育,没有纳妾之心。就这么着,叔公的几个儿子都是五短身材。加上叔公的父亲虽然对叔公要求极严,但所谓隔代亲,隔代亲,爷爷对孙子自然是溺爱有加,加上家境又好,所以叔公的几个儿子,多数都下不了那样的功夫,又因为爷爷的干涉,叔公也下不了狠心,所以几个儿子,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学了点皮毛,叔公也因为几个儿子,身体条件太差,悟性可能也不高(智商不高,叔公的几个儿子,读书都很差,连孙子辈的也都不大会读书),所以叔公可能兴致也不高。                             好不容易有了个女儿,都说女儿象爸,确实如此,叔公的儿子都跟叔婆一样矮小。但叔公的女儿却身材高挑,人也机灵。叔公可能也是比较喜欢这个女儿,女儿条件又比较好,加上可能叔公觉的,女孩子家学点功夫,防身也是好事,另外可能女孩子也比较听话些,以前的人都重男轻女,上面又有几个男孩子了,所以长辈对孙女一般都不太关注。所以叔公的几个儿女中,倒是这个女儿结结实实的学了点功夫,但毕竟是女孩子,所以叔公估计也没教太多,可就这个,直接导致叔公后来断了收徒的念头。
  叔公的女儿是解放初期出嫁的,因为当时是多事之秋,很多事情都漂浮不定,所以叔公,就想赶紧把女儿嫁出去,万一将来有什么事情,也不会影响都女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婆家找的有些参促,加上叔公当时那种资本家的家庭,估计也找不到什么像样人家,能塞进贫下中农家里就算好运气了。所以这就为叔公的女儿最后的家庭不幸福埋下了伏笔。估计象叔公这种大户人家的千金,不说眼高于顶,多少也是有些眼光的,冷不丁的,嫁给了一个泥腿子,可以想象是多么郁闷的事情。所以一嫁过去,没多久,小家庭立刻爆发战争。要是一般的女的发脾气,乡下老公拿个鞋底抽两嘴巴,估计也就老实了。顶不济的,也就对骂两句完事了。   可事情到了我这个远房姑姑手里就不一样了,一动手,老公没抽倒她,倒是自己被结结实实的抽了一顿。男人要脸,特别是乡下地方,旧时代过来的男人。被媳妇打,那绝对是比被枪毙都难受的事情啊。所以闹到后来,七大姑,八大姨,小叔子,小姑子,都一起上,也都一起被打了。她女儿自己的小家没法呆了,跑回娘家了。你说这种事情,搁那个年代,作为娘家,是多丢脸的事情啊。哪有做媳妇的把婆家人都打个遍啊。不说三纲五常了,中国人起码讲孝道,所以事情一传到外面,当时是舆论哗然啊,都一边倒的批评我那远房姑姑。当然如果是换到现在,估计就没什么人批评了,可那时候的人,那管什么感情不感情的。只要明媒正娶,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物了。
  就这么着,我那远房姑姑又成了我们镇上的一个典故了。什么典故呢?“好姑娘,不一定是好媳妇”意思就是说,当姑娘的时候很乖,很听话,很好,娶过来未必就能当个好媳妇。你说这不是把叔公寒碜到家了吗。谁家愿意摊上这么个典故啊。可别人哪管你什么历史原因,什么感情的。所以可以想象,那段时间,叔公是多狼狈啊。家庭天翻地覆,钱财散尽,儿子不成器,女儿又添乱。估计叔公那会儿肯定是每天睡觉都抽自己几十个大嘴巴。发什么神经,教女儿什么功夫啊,结果弄的女儿有家不能回,名声臭满天。虽然最后女儿在叔公的教育跟恳求之下,还有跟亲家赔礼道歉之下,还是回家了。但是可以想象,我那个远房姑姑的生活肯定是很难过的。为此,几十年了,叔公一讲起这女儿,都是无比惭愧。觉得是自己害了女儿,如果不教她功夫,就算门不当户不对,时间长了感情总会有,或者被打一下,也能委曲求全。总不至于最后落的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这么着叔公就断了收徒的念头了。估计是被女儿打击太重了,所以叔公此后但凡有人求教,都以武术害人为由拒绝,加上后来又是四清,又是反右,又是文革,叔公每次都属于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哪还有心,有胆去教什么徒弟啊。一转眼就年过80了,就剩下跟我这个老小孩唠嗑的心了。不过我觉的叔公还是对武术很热爱的,虽然不收徒了,但后来一些事情还是能感觉出,他也是心有不甘。                        说第二个家乡武林典故,石龙神腿,半万铁头
  家乡清末民初共有4大高手,最小的就是我那个远房叔公,其他三个年龄差不多,都比叔公大一辈,根据老人的描述,大概都比叔公大个20岁左右。这三人是“半万”,“石龙”“仲石”,其中半万为人比较诙谐滑稽,故事最多,石龙跟半万是亲表兄弟,又师出同门,一起学武,情同手足。“仲石”为人比较低调,功夫估计比较中庸,没什么特色功夫,所以没留下什么传说。这三人都是富裕家庭出身。
  家乡人都说,是石龙神腿,半万铁头。意思就是石龙腿法,非常好,半万铁头功非常好。他们两人学武的经历,原因跟我叔公差不多,也都是去福州学的。半万这个人性格诙谐滑稽,年轻的时候经常爱惹些小是非,所以他故事最多。半万出生的身体不好,家里人怕他夭折,就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个小孩命中有犯忌,所以将来要多行善事。算命先生特别强调,半万将来手里的钱不过能过万,过万必有灾难,5000就够了。所以他家人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半万。他自己也非常的相信,成年分家后,他家因为是大户人家,资产很多,但半万分地,分物,分钱的时候,他坚持只要5000大洋。自立门户之后,还是保持这个传统,一旦手里的钱多了,他就一定要捐出去,解放钱家乡一条桥就是他捐建的。                        他们两个人成名之战是在福州打的,传说他们哥俩,在福州苦练了10来年,师父让他们出师回家,也该成家立业了。可算年龄他们当时也才17、8岁。以前交通不便,也没电话电报。在福州,有个什么事情,一般都是写信托在福州开茶庄的乡亲伙计带回去。300多里的山路,来来回回也得一个月半个月的。所以他们从师父那出来,也想趁机,在福州省城玩个新鲜。小年轻的,估计练武的时候也多数呆在福州郊区,没什么见识,那时候的人,最高级的娱乐就是看戏了。哥俩一合计,就去看戏了。可能土豹子没什么见识,自己在台下看不明白,还乱评论,就跟戏院里的人发生口角了。就这么着打起来了,结果人家戏院自恃人多,怕影响生意,就把大门给关起来,准备对这哥俩围歼。
  最后这哥俩没围歼成,反而大门在这哥俩的铁头和神腿的打击下,被打开了,外面的人一看,里面地下躺了20来号人。就这么着,立刻出名了,马上通过在福州做生意的同乡传回老家了。这事我特意咨询了一下叔公,叔公说,因为这两位是更老的前辈,发生这事的时候他还没出生,也是后来听的,不过叔公跟他们两位毕竟只差20来岁,成年后,作为武林同道,又都是地方乡贤,也是经常往来。按叔公的说法,2个打10几个人可能比较现实,20几个,或者更多的几十个人,可能就是夸张了。逼近戏院里的打手,手上也多少也有两下子。叔公认为,1个人如果遇到10个人,而且又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的话,能不打最好不要打,一定要打,也要看周边环境,能用武器尽量利用武器,实在不行,也要先看好后撤的路线,边撤边打,尽量不要被人包围,露出背后的空挡。因为只有一个人,没有帮手的话,一个不小心,就没有反攻的余地了。功夫是人使的,不是机器使的。不可能都那么精确。说能扛10斤,就一定能扛10斤。但两个人的话,就可以采用一些配合战术了,威力就会大很多。估计当时,他们能两个对多个,一方面是本来是表兄弟,又是同门师兄的,在一起习武10多年,相互之间团结又默契,加上戏院里满地的桌子椅子,随手都可以拿来当兵器。打手门开始的时候多少又有些轻敌,戏院里桌椅多,也不利于多人多向围功,所以被他们兄弟KO了。这个还是有可能的。另外当时是在福州打,开戏院的多少有些背景,如果不是真的被打输了,一般不会传开的。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21 PM

结果这兄弟两一战成名,回到老家后,自然很多人讨教,不过他们总体上为人也都不错。也不太炫耀,一般人也都是闻名、闻事,真见过识过的也不多。但有一次,确实是很多人看见,包括我叔公也在场,起因就是红军。
  早年红军其实跟土匪差不多,老百姓一般也分不清土匪和红军。特别是镇上的人,一般对红军都比较害怕,因为红军都是在偏僻的农村发展实力,象我老家的镇子,当时是闽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富镇,所以,红军到我们镇上,多数都是为了经济补充。说白了,就是抢掠。看过大将粟裕的回忆录的人可能有点映象,粟大将在回忆录中,就有特意提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镇。特意交代了一下,这个镇很富裕,红军打下来后,匆忙中就刮收了三万大洋和一堆的烟土,大大的补给了部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北部绕了一圈到浙江,也就是在我老家这个镇,捞到油水了。所以因为这个原因,镇上的老人,对红军基本是持反对态度,统统把过去的红军定义为,“打死仔”(亡命之徒),当时闽东红军趁19路军发动闽变的间隙,迅速发展,重点当然就是我们镇,因为当年红军都根据地就在老家镇边上10多里的一个畲族村里,叶飞、曾志,经常都在我们镇潜伏。             红军早期闹革命,除了抢掠地主富商之外,经常发动农民搞一些抗租、抗税的活动,半万家有一些地,可能半万这个人名声又大,功夫又高,红军就把他选为目标,因为这样一个武林高手都被抗下去的话,估计其他地主就会害怕了。估计也是从一些农村选了个武林高手出来,在交租的时候,用水泡过的稻谷交租,因为稻谷浸水,自然就重了很多,所以自然就在交租现场引起纠纷,因为当时很多佃农在场,又有人领头,人的劣根就容易被击发,所以事态有些僵。半万就在里屋听到外面动静大,就出来了。出来之后,领头的那个佃农(红军),就一手提起那担湿漉漉的稻谷说,东家,你们收租的说我这稻谷浸水了,你看我这稻谷要是浸过水,那得多重啊,我这一手能提得起来吗。半万自己是江湖出身,自然明白这话的意思。因为当时红军在周围很多地方闹的很凶,半万有家有业的人,也不太想惹这些人。但又不愿事情闹大。就二话没说,从旁边的柴禾里抽了两根柴禾出来,过去闽东地区,烧的柴火,分两种,一种是细料,多数用来引火的,比如松枝,荆棘等,一种是骨料,都是山上的一种松树的粗枝(好象是马尾松,因为这种松树枝桠多,不成材)一般直径都是15厘米左右,中间劈开,为了便于在山路上运输,都截成60厘米长。
  半万拿了两根这种骨料柴禾,对领头佃农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比如你的头能经的起这个柴禾敲吗,佃农没说话,半万二话没说,就把两柴禾照脑袋上敲去,一手一下,都敲断了,跟没事人一样。敲完了,半万对佃农说,你看跟你那稻谷一样,浸水的一担谷子,大家提不起来,不等于没人能提的起来。谷子有没有浸水,用手摸就知道了,用的着提吗。本来事情到了这儿,半万觉的就差不多了,可红军是有政治任务的,哪能就这么瘪了啊。就拉住半万,要比武,嘴巴上当然说的好听,诸如请东家指点之类的。半万当然不干了,你一个佃农,我一个东家,又是在这种现场矛盾尖锐的场合,我跟你比什么啊。你是光脚不怕穿鞋啊,我是有家有业。因为这种情形下打,那手下都不敢留情的。我东家在自己家里把你佃农打伤了,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别人还当我仗势欺人,再说你背后还有一帮的土匪背景(这里说一下,以前老家的佃农和东家之间并不是附属关系的,有些类似于老板跟员工的关系,所以从某个角度讲,佃农也是为东家创造价值的人,一般相互之间都属于比较客气的,如果东家无理打佃农,那绝对是坏名声的事情的。)。                        可是佃农缠着不放,半万觉的这么拉拉扯扯的也不是回事,就回过头来,走到天井边,这跟闽东一带建筑风格有关,大门进来是前厅,收租什么的就在前厅,前厅过来是天井,天井上来是大厅,一般前厅下1级或者两级台阶就是天井的底部,天井上来三级或5级台阶是大厅,当时其他佃农多数集中在前厅,半万跟那个挑衅的佃农是在大厅,也就是中间隔个天井,半万为了镇住佃农,所以就要站到大厅的天井边,这样对面前厅的佃农才能看的清楚。
   叔公说,当时半万一头就撞向大厅靠天井沿的一个柱子,砰的一声,声音很大,前厅大厅都听的清清楚楚。半万撞完后,就看了看那挑衅的佃农,然后就准备往大厅走,结果那佃农看半万不比武,也可能是自觉打不过半万,但又有政治任务在身,没办法。所以趁半万一转身,就一记双风贯耳袭来,叔公说这可以看的出佃户是非常内行的人,而且很有实战经验。叔公说,铁头功练到你半万伯公(论辈分)这个份上,就算是练到家了,是真功夫。脑袋要想再硬也是不可能了。但再硬的脑袋,也架不住双风贯耳,这跟脑袋硬不硬没关系了,这种招数是会要人命的。可见这个人非常内行,而且心里素质很好,明明知道半万铁头功好,他居然还攻头,所谓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这一击成功,那可想而知,效果是多么轰动啊,把半万打倒了,而且还是打半万的铁头。可见佃农是,有备而来,周密筹划的。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站在旁边一直没出声的石龙,一记侧踹,踹在这个佃农的腰间,并把佃农踹飞出去了,掉天井里头,肯定是受伤了。因为佃农挣扎着被人扶起来后,都说不出话了。然后,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领头的被镇压了,那其他人自然就散了。这就让镇上许多人亲眼目睹了,半万铁头,石龙神腿。一时之间传为美谈。流传到我这辈人的时候,版本变成了,半万一头撞向中堂柱(可能家乡人武人跟柱子有仇,特别是中堂柱,呵呵),震的屋顶的瓦片都滑下来掉天井里,石龙一脚就把那人从天井这边踢飞到天井对岸。                   所以我小时候听到这些故事,那绝对是敬仰之心,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啊。
   而叔公作为在场人,又是内行,他的表述是,半万撞的柱子,是天井边上辅柱,不是什么中堂柱,屋顶也没动,可能是稍微有些震动一下,掉点灰尘下来,更没有什么震的瓦片掉天井里的事,但撞击声音确实很大,是练到家的真功夫,但绝对不是什么神力怪论,都没有什么超自然力的地方。石龙也没有一脚把对方踹飞到天井对岸,因为半万家是地主,天井很大的,有20米宽。实际场景是,因为佃农站在天井边,大厅又比较高,大厅比天井大约能高出近1米。佃农被石龙踹了一脚后,飞确实是飞出去了,但大概之飞了3、4米,然后掉天井里,因为天井多少有些积水,天长日久,就长了很多地苔所以很滑,佃农落地后,滑出去了有几米,然后自己挣扎翻滚一下,又加了几米,然后就被对岸的佃农,跑到天井里扶起来抬走了。
   叔公说,虽然石龙不是一脚把人踢飞20米,但是石龙这份腿功,确实了得,因为石龙当时都年近50了,又是仓促之间出腿,能把人踢出3、4米还能滑出去,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的。              叔公以石龙,半万,这个典故为例,说,你看功夫练到你半万伯公那么高了,如果没有石龙在旁边,一个不留神差点送了命。所以功夫这个东西,在使用和发挥的时候,都是受许多条件和环境影响的,不是说你功夫练多高了,就一定能打过谁谁谁。很多时候,在真实的比武环境中是七分靠功夫,三分靠命。功夫练的再好,也还是人,单对单打不过你,可以群殴你,群殴不了你,可以暗算你。总之是人,就能有办法弄死你。所以功夫练的好,不如书读的多阿,拳大不能穿墙阿。笔尾一动,胜过千军阿。你以后不要去琢磨那些什么武林传说了。什么是传说阿,传说就是已经摸不着了,看不见了的东西。当你真的摸的着,看的见的时候,传说可能就变成笑话了。叔公活了80岁了,也算是个练过武的人了,也算见识过一些武林场面的人了,从我记事起,到现在,只见过人,没见过神。                              现在回过头来,收集一下叔公的一些对传统武术的言论
   气功,一日堂兄拿着武林杂志问叔公,你看人家这里面的武术大师都说有气功,气功练好了,能发内力,用意控制力,用意控制气,应用的时候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才是高层次功夫。叔公笑了半天,说,孩子啊,以前很多人习武,都不怎么爱读书(所以写不了多好的文章)。如果加上对武术痴迷。最后往往把事业荒废了。一头钻到那些虚无的谬论中,最后日子都不好过,到老了,都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你叔公也差点成了这样的人,不过还好,你叔公祖上积德,都遇到厚道人,及时点拨,或者及时的讲解,时间长了,发觉都是被骗,就醒悟了。
   气功是有的,但不是什么神秘地东西。你看地那些杂志,肯定都不是那个武术大师自己写的,可能都是他含含糊糊的讲讲,记者听听,然后整理一下。说白了就是一个外行人,凭感觉和猜想乱写的。   什么是气功,你憋口气,就叫气功了。这不是逗你玩,气功就是这个,说白了就是呼吸控制。叔公看我堂兄一脸的纳闷,就走过来,轻轻的碰了一下堂兄胳膊,堂兄胳膊就摆了两摆,叔公于是嘲笑说,你看你还练功夫,我一老头子轻轻碰一下你胳膊,你胳膊就摆起来了。我堂兄当然不服气,说,我刚才没用劲而以,我又不知道你要干嘛。要不我现在绷紧了,你再来碰,于是乎,我堂兄就憋了个面红耳赤的,在那绷劲。叔公于是再用手轻轻碰了一下我堂兄的胳膊。呵呵,结果怎么样?,别期待了,奇迹没有出现,我堂兄的胳膊非常符合现代物理的规律,果然没被碰动。
   叔公于是大笑,说,小三果然是气功大师阿,功力深厚阿。搞的堂兄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叔公看着我堂兄一脸的木呐,就笑着说,什么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阿。你刚才的就是了。我第一次碰你,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所以没有任何对抗反映,胳膊处于放松状态,自然就被碰的摆动起来了。第二次,你知道我的意图了,你就有意识的绷紧胳膊,憋住气,紧张肌肉,并有意的往反方向用力。这就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个原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是个人都会。只是学武的人,刻意的反复的锻炼之后,能更娴熟,更迅速的,更强大的体现出来而以。那有那么多玄玄乎乎的东西啊。
   你去扛石头,起来的那一下,不用人教,你都知道要憋住气,不会在那张着嘴巴哈哈哈的。为什么要憋气阿。因为憋住气了,能使人体全身肌肉充分紧张(不光是胳膊),人身上的肌肉都是通过,骨骼,筋,韧带连在一起的,这样一来,憋气就能发挥出整体力量。否则你只能发出局部的力气。你一边哈哈哈,一边用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你去扛石头,起来的那一下,不用人教,你都知道要憋住气,不会在那张着嘴巴哈哈哈的。为什么要憋气阿。因为憋住气了,能使人体全身肌肉充分紧张(不光是胳膊),人身上的肌肉都是通过,骨骼,筋,韧带连在一起的,这样一来,憋气就能发挥出整体力量。否则你只能发出局部的力气。你一边哈哈哈,一边用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所谓的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当你的大脑产生一个发力的意识后,你就会自然的通过控制呼吸,使全身肌肉紧张,同时调动相关肌肉收缩,力气自然就产生了。
   至于气功中传的神乎其神的力量之源“丹田”,在叔公眼里就是个笑话。叔公说丹田这个东西是有的,不过你把丹田改成小肚子,也没关系。基本上现在那些气功杂志里说的丹田或者描述的丹田,都是扯淡,江湖卖膏药的。什么丹田,叔公说,你扛石头发大力的时候,是不是要憋气阿,怎么憋阿,是不是自然的就会收腹阿,收腹部的哪里啊,不就是小肚子吗。你要不信,抗一下大厅的轮胎,然后自己体会一下,或者让别人抗,你摸摸别人的小肚子就知道了。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27 PM

这就是丹田阿,丹田就这么来的。跟什么经络可能有点关系,但这种解释不准确,确切的说是人体的整体结构导致的(包含经络)。为什么丹田不长头上啊,不长胸上啊,非得长在什么脐下啊。狗也有经络,可狗就没丹田,为什么没有啊,不是狗笨。而是狗的身体结构和人不一样,狗的小腹总是软软的,不管是用力状态还是不用力状态。因为狗是四肢行走,狗的后腿跟躯干的力量连接和传递,靠的是左右两边两条腿跟躯干连接的两条韧带群。所以狗的肚子就不需要用力了,所以就软的了,所以就很脆弱了。
   而人不一样,人是直立行走阿,人的内脏器官本身就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加上你一憋气,肺就扩张,再加上全身肌肉紧张,人体内腔属于内扩外紧,自然就会一定程度上对内脏器官产生从上到下的挤压,如果这时候你不收紧小腹,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不如疝气之类的。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本能反应而以。另外由于人体直立结构,下肢力量是通过髋关节和脊柱进行传递,就是所谓的腰轴。正好一前一后,保证力量的安全传递。古代练武的人,自然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自然也会反复的加强这种发力方式的练习,自然也就会获得比没练过的人更强,更自如,更快的力量。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不了解这种人体规律,也不能解释,自然就把这个位置神秘的理解成力量之源了。搞不懂地东西都往丹田上扯,反正事实上倒也不算错。
  一定要确定丹田的位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把钻头,直接从脊椎底部(不是尾锥),把身体捅个透心凉,中间的那个就是丹田了。哈哈。其实也不是那么不堪,功夫中也有很多精要和奥秘,就算行家如果不知道那个门派的秘密,也是无法看透的,我伯父这一脉南拳最初是传自福建,的确是一个茶商,时代大概在洪熙官那个年代,这个人叫王崇楼,福建少林俗家弟子,出手太狠,杀了人,所以被流放到这边数十年,把一身技艺全部授予伯父的师祖的师祖,就回到福建了,从此不知所踪,这个是传承关系,可惜我查了无数典籍,都没法查到这个人的其他事迹。不过后来传承中有了新的修正,也就是在李宗仁时代,西军入室抢粮,结果遇到一个壮妇人拿一中等石舂,里面放谷的,两个兵痞要抢,这个妇人把石舂倒扣在地上,把谷扣里面,一只脚踏上,对两个兵痞说只要能搬动,就给,搬不动,休想,结果两个人出全身力气搬不动,只要找来当时任李宗仁贴身保镖的师父(我伯父的师父?还是师父的师父?我搞不清楚,听的时候不是很明白),结果当时他一看,知道遇到高手了,就叫两个兵痞滚了,然后中间曲折求技多次,得到另一种传授,又有了很多修正,更刚猛更狠准,中国功夫的发展,其实大体都是这样的,比如杨露蝉从陈太极化出杨太极。绝对没有上面那位仁兄说的手指隔空断树,但是力量的运用和发力的方法是有诀窍的,把力量集中到一点的压强,也是很巨大的,中国功夫不是拳头的功夫,还包括各种关节技,擒拿技,骨技,指技,肌肉技。典型的就象二指禅这种,指头的压强很强,骨密度很大,运用者又知道人体薄弱部位,比如一些动脉窦,一些暴露体表的压力点,或者神经束的聚集地,对任何强者都是致命的,讲究的就是力量的聚集和压强的关系,突破了纯粹的肌肉对抗,不是你一拳我一脚决胜负的,这种才是中国功夫可怕的地方,所以,收弟子是很讲究的,一旦点破了一些奥秘,简直是杀人凶器。我现在很喜欢看到讲武的文章和别人的表演,因为可以窥见这些功夫的奥秘,要知道以前可都是关门演练的,就连现在都还是,基本上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了,其实就连很多披袈裟的少林弟子,也是练错的,嵩山少林八十年代做得不错,把很多功夫重新请回少林,我们这一脉的都有重新教授过少林来的弟子,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很多没有真实的保留下来,只有形没有实了,电视上看到很多演练,都是表演,外表像模像样,不过力量的运用是错位的。现在也到失传的边缘了,也只有几个人还在怀念往日的光荣吧,那种铁和血的时代。至于什么和尚道士,动不动就貌似高深的来句,任督二脉,大小周天,运功行气,逆转周天,力可穿墙,那基本都是逗你玩的。不过叔公说,你把那些所谓的气功当养生法来练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当放松放松,对人也有好处。坐那安静的胡思乱想,兴许对血液循环也有点好处,不过别坐太久了,对下肢血液循环不好。但你别指望靠胡思乱想能练出一身好力气,能练出一身好功夫。拳不离手,功夫没有想出来的,也没有坐出来的,都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都是汗水堆起来的。
  不过叔公也说,人体有些小的肌肉群,或者神经,因为日常用不上,可能一般人就感觉不到,但是如果有意识的去锻炼他,兴许会有点用处,比如叔公的耳朵就会动,不是那种靠脸部肌肉拉的动法,而是耳朵上半部分会折下来,叔公说这是他小时候去看杂耍的时候,看到一个演员,会这样。回来就自己练了。他说因为也没人教,小孩子就想当然了练,就是整天拼命的想象着往耳朵上使劲,整天咬牙切齿的,跟现在气功的一些意念理论倒是很接近。时间长了,好象练了1年多,忽然就用的上力了,就能控制耳朵动了。叔公说,一些气功的理论跟这估计差不多,兴许,整天在那意念着身体内有股气在围绕经络走,兴许也真能调动一些体内的被废置的一些小肌肉群运动,可能对身体的一些循环有好处。但是叔公也说了,这些所谓的一些被废置,而又被重新开发起来的小功能,绝对是细枝末节,不可能能对人体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也绝对不可能能激发出所谓的超人潜力。据说吸阴入囊的功夫,也是人体本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是长时间没用了,就废弃了。但如果刻意的去锻炼,就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因为科学家研究过了,男人的阴囊遇到冷或者紧急状态的时候就会收缩,表面就会皱巴巴的,就是这种原始功能的遗留,哈哈太黄太暴力了,不说了。
   总之叔公的看法是,细枝末节,绝对不能取代主干的。这是自然规律的选择,要不人体也不会把他们废弃。在原来的基础上盖房子,总是比在一片废墟上从新盖房子来的容易,盖的好。书本上的气功,你拿来当养生放松的手段可以,但别把他们当功夫练。真有这神功法门,你还想见到?,早自己躲屋子去练了,还写出来给你。因为练成天下无敌的武功,远比拿点稿费来的实在。还用的着赚这点笔头钱?再说个破除气功迷信的事情,记得我那时候可能上小学三年级,爱看小人书,现在也忘记了小人书的名字,反正就是东方志之类的。里面写到,一个武林高手,内功非常深厚,在街头卖艺,拿个碗用肚子一吸,周围的人都拔不下来 (这个后来少林寺的和尚在电视上也表扬过,有一个居然能拖动一辆北京基普) 然后有个恶霸过来捣乱,武林高手就说,我的肚子让你随便打,结果恶霸一拳打过去,就被高手的肚子吸住了,然后高手把肚子一顶,就把恶霸弹出去了,手臂立刻青肿起来。
  这把我激动的阿,赶紧回家,死乞白赖的跟家人要了2毛钱(当押金),把小人书借回来,向叔公讨教。叔公看了一下,摸摸我脑袋说,你将来要是考上大学,出来想做什么。我被问的莫名其妙,吭吭哧哧的在那想了半天,说了几个伟大理想。叔公说,我们镇一年能考几十个大学生,一年能出几十个武林高手吗,高手哪有那么多阿。你一个小屁孩,考个大学都懂得想那么多伟大理想,功夫要是练成高手了,卖艺卖给谁不行,也不用卖给大街阿。那都是不懂功夫的人写出来,哄你们小孩的。那是把戏。我当然对叔公的回答不满意了,于是就在那磨蹭着不走,叔公可能是怕我打搅他午休,也可能是被我烦的不行了,就对我说,那这样吧你把我这个茶杯的茶水倒了,记的把水甩干净,我给你表演一下内功。把我激动啊,屁颠、屁颠的赶紧去倒茶叶,倒完茶叶后,叔公看看里面水甩干净了,就把衣服掀起来。把茶杯一扣(1升半的那种茶杯,直径大概15厘米)。然后站起来,我一看,嗨!茶杯扣在肚子上了,用手拔了拔(没太用力)。嗨!叔公还真有内功啊。叔公看我已经确认过了,就把茶杯拿下来说,好了回去吧,内功表演完了。
   我这一看,哪还肯走啊,一定要叔公教我,叔公说咱们有言在先的,你不能要我教你功夫的,不过这个功夫嘛,如果你一定要学,我倒是可以教你,这玩意也不算什么功夫。你先让我睡觉,下午过来我教你。回家后,我是度时如年啊,好不容易挨到叔公起床的时间,赶紧进屋学习神功内力。叔公洗了把脸说,你肚子干净不干净啊,我赶紧说干净干净,昨天游泳了(呵呵估计当时太激动了,找的理由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叔公说你照我说的做啊,先把肚子用力往外鼓,然后叔公把茶杯往上一扣,说把肚子有茶杯的这一块快速吸回去。第一次没成功,不过第二次就成功了,茶杯被我肚子吸住了,虽然只坚持了10多秒。叔公说,好了,学成了,悟性不错啊,这个东西就是个把戏。先把肚子鼓起来,然后扣茶杯的时候有点技巧,要用力往里按,但杯口不要平平的往里按,应该是一侧用力,左边右边都可以,然后按下去,一侧用力的目的是,让另一侧留点缝,这样杯子里的空气才能挤压出来。挤压到极限了迅速扣下去,然后迅速把肚子往里吸,由于杯子边缘和肉起到密封作用,等于杯子里面的体积变大了,里面空气又少,自然就吸住了(其实就是内外产生气压差了,叔公的表述不那么专业点),叔公说茶杯口小底深,不好吸,做个示范就可以了,用碗是最好的,口大腹小又浅,能够吸的很牢固。到了这一步,别人要拉你,就看你自己马步稳不稳了。当然了要想表演的好,多少还是要练练了。不是什么难的事情。要是这就算内功了,那你就算有内功了。
   叔公说,这种表演,如果你在他的碗底钻个洞,你看看他还有没有什么内功,或者你拿个大脸盆(肚子罩不住那种),你看他能不能用内功吸住!!!,这都是人家江湖耍把戏混饭吃的,不想告诉你,是怕你小孩子嘴快,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咂了人家的饭碗。于人于己都不好。人家街头卖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所以以后记住啊,就算看到人家表演,也不要去戳穿啊。好了,现在你还觉的肚子能吸住拳头吗。拳头又不是碗,不能积空气,肚子怎么吸啊。那不过是一些外行的文人,看了这种表演,自己想当然了的认为,就可以吸拳头了,然后在那乱写了。总之呢叔公对气功啊内功的的态度分成两个部分,对象什么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方面的表述是认可的,但他认为写的人有卖弄的嫌疑。其实是挺简单的道理,能用很直观,和浅白的话说的明白的东西,也不知道写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弄一些神神道道的模棱两可的文字来表达,可能也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加多糊弄点钱吧。
   至于什么任督二脉,大小周天,气感,行气了等等这些东西,叔公持放弃态度,也不是一棍子打的死死的。只是叔公觉的这些东西,可能对人体有微调作用,可能确实有利于健康,可能这也是气功能流传这么多年的原因,只不过是这种微调作用很小,有的人可能感觉的到,有的人感觉不到。但是如果说这中气功能产生什么神功大力,那叔公绝对是不相信的。换句话说,叔公自己是不去练这个东西的,但是也没有完全否定它。因为叔公早年,也曾经求教过一些所谓的气功高手,最后劳资劳力之后,发觉,这气功里有用的部分,他其实都已经会了,只不过是各种拳法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而剩下的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叔公说,他本来还半信半疑,教他的人,也经常给他示范这个,示范那个。不过每次示范的时候都是叔公按他的要求摆好姿势什么的。因为叔公总算是上过好几年的新式小学和中学,不是乡村农夫,没那么好糊弄,有一次叔公实在忍不住了,在一次示范的时候,叔公表面按他要求摆好姿势,他刚一出手,叔公也变招了,用叔公的话说,一把就把他摔趴地上,哪有什么内气反弹啊,气感啊什么的。搞的人家面红耳赤,叔公人比较厚道,试了一下,知道底细了,连忙给对方找台阶下,后来也还是常来常往,公众场合,也多给对方捧场。对方感激叔公,最后跟叔公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功夫到底能不能那么神奇,但是师父们都这么说,也都这么练,多少对身体还是有点好处的。所以师父从此就把气功归为养生法。按他的观点,小孩子不要练,有空去操场跑两圈,估计比这管用,实在跑不动的,或者老人,练练也可以了。
作者: 孤星傲月寒    時間: 2012-5-15 04:30 PM

现在谈谈,叔公对南北拳法的一些看法,少林寺热播后,那个年代的小孩都记得,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大小屁孩腾挪闪展的身影,然后镇上陆续开始有人开录像厅了,然后李小龙就牛叉起来了。家乡老人练的那些武术,在我们当时的眼里,简直就是小学没毕业,那也叫功夫!跟农民锄地差不多。还是李连杰的功夫好,那腿那身手,用现在时髦话说,简直帅呆了。于是就缠着叔公,要求他表演个李连杰一样的腿法,最好能飞起来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踢的那种。
   叔公被我烦的不行了,说,那个功夫,我不会,你们会。我都老头子了,跑都不跑不动了,还怎么飞啊。于是乎,我相当的郁闷,怎么就没有生在北方呢,你看人家北方人的功夫,那才是正宗功夫啊,咔咔,一腿就把人踢飞了,哪象家里那些老头们表演的什么南少林武术,老是手在比划来,比划去,偶尔有踢一下腿,也跟黄狗撒尿一样。叔公看我好像挺受打击的,就开导我,说那些是拍电影的,就是为了让你好看的,不一定是真的了。看我还不开窍,叔公就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允许攻击裆部,什么拳的腿法都不会过腰,也不敢过腰。”                                    叔公认为,天下拳法是一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说到底了,最后都是练力量,练速度,练身法,练步法。只是在攻击技法上有高下,但绝对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之所以产生内外之分,不过是一些表述方法不同而已。或者说同一个事务的两种表述方式而已,之所以产生南拳北腿之说,那不过是一些客观条件所限而已。好比一个厨师,给你一盘猪肉,十全调料。最后端上来的不会变成牛肉,可能煎,可能炒,可能炖,可能炸,最后端上来的还是猪肉,所不同的只是味道,虽然味道有高下之分,但也非绝对划一的,广东人觉的好吃的,四川人觉的难吃,但确实有名厨师能调众口,能调众口即为高手。
   南拳北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是拳种的原因,而是区域特点形成的。按叔公的说法,任何一个能形成影响力的拳种,本身的技法肯定都是有拳有脚。因为人有手也有脚,连指头,脑袋,都有人去开发攻击力,怎么可能会放弃比这些部位都好用的腿呢。所以,不管是南少林拳系,还是北少林拳系,除了一些流传面比较狭窄的,诸如弹腿之类的偏专项的门派,主流拳系,大体上来讲,不但有拳有脚,而且拳脚比例和技法原理,都大致相同。但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徒弟的悟性,喜好,天赋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某一流派,或某一支脉有所侧重。         叔公以石龙、半万为例,说,你看你半万伯公,跟石龙,两个人亲表兄弟,年龄相当,同时学艺,师出同门,练到最后,半万伯公练成铁头功,石龙练成神腿。如果他们二人有传徒弟的话,肯定就会分成铁头功派,和铁腿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传统武术中一个完整的拳种,他肯定是有拳的内容,也有腿的内容,还有抗击打硬功的内容。很多传统武师,只能教“单门技”,不是因为所学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而是,师父本人没有得到嫡传,或者还没全面掌握一个拳种。如果一个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怎么可能经的起社会的实践啊,早被淘汰了,哪还能流传啊。再好的“单门技”都有破解法门的。还是老话,一个好的拳种,能广泛流传的拳种,肯定至少有前面说的四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而且技法单元里,肯定有腿法,训练单元里肯定有抗击打(硬功)训练。只是能全面展握一个拳种的明师,不好找,因为多为嫡系传人,轻易不肯传他人。
   至于为什么南拳北腿会有普遍客观存在呢,叔公说,倒不是什么南方人腿短(叔公说这是扯淡),因为南方人腿短也不是说短的走不了路了,都是中国人,腿长腿短,那点差距,那是科学家测半天才测的出来的,普遍平均水平来说,可能上下也就1两个厘米的事情。哪会造成那么大的差异。而且腿短(只要不是身材极端不成比例的人),对练腿法来说,利大于弊的。其实从身材结构来说,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条件练腿法。                                  造成南方武师普遍少用腿法的,主要原因,叔公认为应该是环境,首先腿法,比手法难练。正如普通人感觉散打比拳击难上手一个道理。腿法难练在哪里呢,不是腿的长短,腿长的人,在传统武术格斗中使用腿法,并没有优势。因为腿长重心高,一起腿,重心更容易失去。而且腿长动作幅度大,作用时间长,更容易被操腿。所以,欧洲人古代也练搏击,但欧洲人就没有去发展腿法。我想就是因为腿太长了。虽然腿法比手法难练,但这个难题,南北方人都存在,为什么南方人少练了呢,叔公认为,腿虽然比手有力量,但腿不灵活,用现在术语说就是,运动维度不如手,也就是说,虽然有力,但慢,笨。
   而且腿的攻击武器一般为脚和胫骨,胫骨由于缺乏保护,且神经分布丰富,很难练,脚虽然好练但攻击面积大,所以要杀伤对手的话,力量要大,速度要快。福建两广浙江一带的人,普遍瘦小(不但矮一些,而且多数身体单薄),所以在天生的本力上会比北方人要差一些。南方又多山,交通多靠肩挑手提,日常生活也多挑担,这种日常的劳作,对腿部的静态力量是有帮助,但对腿的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非常巨大,这种挑担的腿形,基本就把腿的攻击能力给废了。加上传统武术开放式的比武规则,一般抬腿不敢过腰,多数都是攻击小腿胫骨,膝关节,脚面(跺)所以多采用踹(直线腿法),扫,勾的技法。攻击距离其实也很短,发力也不完整,还不如多用手。而北方人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腿部力量和速度,相对容易练出来,加上身体壮实高大,天生力量就强一些,所以在民间普及层面,腿部技法比南方多一些。这跟拳种没关系,可能同样习练南少林拳系的北方人,也会比南方人更热衷于拳中的腿法。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南北方散打选手就在腿法上,就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了。所以南拳北腿,不是拳种的问题,只是环境的问题,环境改变了,就差异可能就改变了。
作者: maninfat3    時間: 2013-9-14 10:42 AM

放落手機慢慢睇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