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時事討論] 陳景祥: 中港融合是出路還是死路 ? [打印本頁]

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2-10-18 09:41 AM     標題: 陳景祥: 中港融合是出路還是死路 ?

陳景祥: 中港融合是出路還是死路 ?3 j9 ~3 z8 i& m& \% @. i. ~

/ U6 z: P3 g; d6 @( e

4 K4 V% Q7 C* I中港融合,對香港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從反對大陸孕婦來港產子,到「光復上水」抗拒水貨客,到最近反對國民教育、發展新界東北觸發連番抗爭,「中港融合」成為「政治沙士」,從政者一觸即死,生人勿近;奇就奇在特首梁振英不但沒有為此降溫,反而在政策上刻意要顯露跟大陸隔離(如港人港地),或不願大陸人來港「搞亂檔」(叫停深圳一簽多行),之所以如此,是他知道民情趨向,抗中、拒融合、香港主體,是當前最有市場的政治口號,反其道而行,只會落得個「賣港」名聲。
. P- a, S3 U! @  j
$ q9 |2 v* e" {9 S" u; I2 I
然而,中港融合是關乎香港未來發展榮枯的大政,屬於所謂策略性的政策,本地的經濟結構、人口結構、基建規劃,以至房屋、安老、福利等連串政策,莫不與此有關;進一步融入大陸(主要是跟廣東),還是要劃清楚河漢界,以「立國」心態處理未來的各項施政,已經成為特區政府和各政黨要認真思考的課題,一念之差,足以扭轉香港的命運。tvb now,tvbnow,bttvb+ ~2 x* s& X- J9 [  B; D0 o

6 P8 k  [: {2 P) V! S$ w8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很可惜,不論政黨、智庫或學界,至今都沒有就此作深入的探討,反而近日收到由青年協會寄來的《青年研究學報》(2012年7月),內有以〈兩地經濟融 合為香港帶來的挑戰〉為題的專輯,收錄8篇文章,涵蓋兩地經濟融合、人口政策、高等教育、人才計劃、跨境學童、社會服務等課題,算是近期對中港融合最全面、最認真的一次探討。www2.tvboxnow.com! s* W/ {% q- j! |6 i- Q8 Y
www2.tvboxnow.com1 N% G. h  c4 @* M6 ~5 w: M8 ^
什麼是「融合」?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歐盟就是成功融合的最佳例子—有人批評諾獎主辦單位不知所謂,在歐債危機仍然水深火熱之際,卻頒獎給歐盟,顯然是「玩嘢」;卻其實,歐洲各國之間互相征戰凡幾百年,近世兩次大戰亦由歐洲而起,如今歐盟成立逾六十載,歐洲再無大戰,德法不再是世仇,連東歐鐵幕也走入歷史,整個歐洲再沒重燃戰火的根基,而從中把歐洲各國進一步「捆綁」起來的,正是新世紀誕生的歐羅,這種新貨幣把歐洲各國搞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不願見對方出大問題,原因是要保住大局,防止因一個國家出事而引發骨牌效應。
9 p6 I5 Q  K0 b公仔箱論壇
5 ^5 C5 S. t8 w
歐羅面世,有深刻的歷史和政治考量,是歐洲政治家人為地打造出來的「政治貨幣」;明乎此,對所謂歐債危機會導致歐羅瓦解之說就毋須過慮,因為政治產物自有政治手段解決,現在頒一個諾貝爾和平獎給歐盟,是為歐洲統一打打氣。鬥而不破,歐盟在,歐羅又怎會瓦解?由此觀之,歐羅最大的風險其實已經過去。
4 e$ o) W; q8 @# D  O; L, X1 z

1 t" I2 a' g4 a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組織等,也是「融合」例子,主要是國與國之間的融合;內地省市地方之間的融合就更多,如遼寧沿海城市經濟聯合體,四川的自貢、瀘州、內江、宜賓「一體化發展」,都屬於此類模式。英治時期,香港和大陸理論上分割成一邊一地,以深圳河為界,中國政府無法越界實施管治,然而在經貿往來、民間交流等方面,大陸香港從未分隔,香港的發展軌迹,仍處處受到大陸左右(如67暴動、78年改革開放),雖無「融合」機制,但香港其實深受大陸的影響。
7 P) d/ o9 a7 a: F0 `, Q" \/ F' H2 U) U) w4 @1 ]
事實上,即使沒有九七回歸之後官方刻意安排的融合大計,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係也因為經貿連繫而密不可分,在2003年簽訂的CEPA,只是進一步把這 種緊密關係深化—內地打開大門,讓香港貿易及服務業能加快進入大陸,扭轉過去單向的香港錢、貨、人向北流,而內地錢、貨、人卻沒有南下的不對等狀態。
& x- ]$ m+ v- u1 E- Wwww2.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M: w) K9 B" v4 ^% T( W
兩地融合,除了體現在經貿、金融等領域,社會層面上也衍生了不少融合的新現象,如青協「專題」中一篇文章〈香港與內地融合對香港社會發展的影響〉所揭示,兩地融合掀起了本地的族群矛盾、階級矛盾,香港的富裕階層享受了各種實質經濟利益,卻毋須為其經濟活動帶來的社會代價負上更大責任,基層市民除了無法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還得在爭奪有限的福利資源中掙扎。, Y. }* w" X! Z% h( w3 d3 x

8 J3 O' ~. T3 W# utvb now,tvbnow,bttvb在這個融合過程中,弱勢社群除了低收入、低學歷階層,還有大批本地年輕人,他們除了在傳統的考試淘汰賽中互相競逐,還要在升學、擇業時應付內地同齡人的競爭;內地來港讀書和工作的年輕人,大多是經過重重篩選、較優異的一批,但社會輿論卻經常把他們和平均的香港年輕人比,結論則是「香港學生好唔掂」、大陸學生則樣樣皆能,個個尖子;可以說,近十多年來香港年輕人是集體被看扁、被邊緣化的一群;然而,在年輕一輩眼中,內地充斥着的是貪污腐敗、弄虛作假、黑暗落後,兩地比較,香港才是文明的一方,我們自有不可取代而且大陸所無的核心價值……。觀乎近幾年本地社運最抗拒大陸、要跟內地切割呼聲最強的,其實是年輕一輩,逆反心理在他們的集體情意結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凝聚力,他們眼中的融合不是希望,反而是香港的墮落。
# [! c7 L. P2 }5 d2 o% {www2.tvboxnow.com
2 O0 @. c2 z, c/ k4 h
中港融合的贏家,主要是大財團,有關係的專業人士、廠家等等,即使不屬上述類別,受惠者也大多是九七前已經進入職場的人士,他們享受了自78年急速膨脹的本地經濟帶來的好處(搵工易、加薪升職快),中港進一步融合,在這班人看來是出路,而且是唯一生路。4 B% ~% C' L1 }* v* y+ x4 j( ]

; Y. d  X) A) H6 l  G, _公仔箱論壇然而,中港融合踏入二千年開始,即出現實質性的變化,生產北移製造的財富效應已漸走下坡,大陸本身冒起一批企業家,開始和港商競爭,單靠「前店後廠」的模式逐漸無以為繼,中港融合必須轉型,方能產生另一波的紅利。結果,特區政府選定以四大支柱—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服務 (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作為轉型的方向和具體項目;四大支柱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為內地的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包括為企業融資、「服侍」大陸的旅客、貿易和其他行業。
8 q6 O) [5 p4 l1 m4 o) }2 l; `# vwww2.tvboxnow.comwww2.tvboxnow.com2 o8 C, D) e2 `3 q  P# P1 V. t
從數字上看,四大支柱行業佔本地GDP比例從2000年的48.9%,到2010年升至58%,成為推動本地經濟增長的主力,然而這個增長過程產生的工作崗位大部分屬低薪工種—香港失業率從2003年高峰的8.7%下降至現在僅得3.2%,表面上看近乎全面就業,但現在領最低工資的工人為數達三十一萬(佔全港僱員11.3% ),且工資中位數停滯不前,四大支柱產業產生的財富效應,顯然不能惠及大部分受薪階層。
" Q# O, Z8 z# w4 i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_7 \5 q2 h+ w8 N" e7 m3 }4 ?# s4 I
此外,四大支柱要求提供大量土地建旅遊景點、酒店、商場(零售業)、貨倉等等,香港土地珍貴,然而上述需要土地的行業卻是低增值、低邊際利潤行業,錯配現象十分明顯;到了曾蔭權政府再進一步,希望發展教育樞紐、醫療樞紐,這些產業需要的土地更多,以香港的情況,試問地從何來?到底應該先建公屋、居屋,還是大建學校、醫院?
  N" ?  a& h6 |; k#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ww2.tvboxnow.com( T; Q5 q2 v! B, ^. O- I, Z
「正常」的融合,應該互通有無、公平競爭,現在中港融合,北上開拓的港人能不能得到公平對待,能否在平等競爭的環境中找到創業、求職、發揮專長的門路?我們經常抱怨年輕人無膽北上找尋機會,然而到底大陸又能夠提供多少空間給香港年輕人發展?, C: R& `8 ]  \' m
2 y8 r1 ]/ T+ c5 h5 Y+ G3 Z5 c5 ^' R
中港融合,在不少人口中念念有辭,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由之路,但如果走不出一條新路,找不出一個大部分港人都得蒙其利的新模式,「融合」只會成為本地年輕一代反建制、拒大陸的催化劑。
& p3 ?2 o# t% c+ |tvb now,tvbnow,bttvb
3 o6 i0 J0 A5 E( W* k9 wwww2.tvboxnow.com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