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馬來西亞] 魏月萍/告別與認據:砂華文學的聚落與離散場域 [打印本頁]

作者: angel987    時間: 2014-10-4 11:12 AM     標題: 魏月萍/告別與認據:砂華文學的聚落與離散場域

當書寫認據遇上不同的美學觀念,對於婆羅洲的書寫即發展出多元的書寫形態。這不必然直接就是美學意識的差異,而是涉及「鄉土」是「回家」的途徑抑或「在家」核心現場不同的認知方式。這也迫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所謂旅台作家「扭曲了婆羅洲的真實面貌」的文學價值判斷,究竟如何把問題轉換至──藉由文學創作提出對「真實的」或「想像的」婆羅洲的思考與反思?「婆羅洲」是一個單數或複數空間的存在?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r1 N1 `$ S# s2 G& V
告別與替代認同的建構7 c1 Y8 Q# A5 W
「砂華文學」這個名稱最早見於50年代。那時反殖反帝氣氛嚴峻,東南亞各地紛紛爭取獨立或自治,砂拉越華文文學自然脫離不了當時的政治與文化氛圍,尤其是砂拉越左翼報紙與刊物十分蓬勃,無論是報紙副刊或文學創作都具有濃厚的左翼色彩,作家們關注邊緣人物、低下層人民以及勞動階層等弱勢群體。讀田農所編《馬來西亞砂拉越戰後華文小說選(1946-1970)》,便可清楚看出50、60年代文學關注的對象、創作理念以及它所反映出那時代人面對的思想意識與精神狀態。
0 n1 p  i- }3 e: C特別是在砂拉越獨立前後時期,如何處理「認同的選擇」,「回去」或「留下」著實困擾著不少知識份子。那是「北歸」思潮熱烈熾長的年代。不少年輕人受到「祖國」的召喚,欲北上回去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但也有一些年輕人開始反思,究竟自己所認同的「祖國」和「母親」是誰?一如巍萌(魏國芳)的《可憐的孩子》,小說中描寫十八歲的阿牛在收到來自彼岸的信後,在北歸與熱愛自己土地之間掙扎,最終選擇留下來。tvb now,tvbnow,bttvb: V  Y, ^. ?7 N; i5 S  S
認同的糾葛,正是意識主體建立的起點,這當中重要的工作,是要處理自己和這塊土地之間的關係,而連接的問題是:該如何認知?如何宣示相互的關係?這時候,人們的感性或許比理性意識起更大的作用,探索與土地的親密性也意味著本土意識的滋長,而一旦確立了祖國對象的認同,告別便成了一種必要的儀式,才能清楚安頓「北望」的心理和精神嚮往。60年代「大馬計劃」的合併,更是增添了認同的困擾,不少東馬人在合併中感受淪為二等公民的屈辱感,雖說是脫殖,實際上卻是揉雜創傷的獨立。一直到今日,砂拉越人對「馬來西亞」薄弱的認同,更加強他們對地方的存在感以及地方依戀。
( H: t: o$ u% v6 }8 P" p+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地方」的依存感寄托著濃厚的「鄉土」意識,這個鄉土可以指向砂拉越,又或婆羅洲。在砂拉越,文學中的鄉土意識,不僅僅只是對地方歷史記憶的整理或紀錄,又或是通過人、景和物來建立所謂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它的深層意義恐還包含對「馬來西亞」的內在抗議,因此須弱化與轉化政治上的認同,找到另一種安身立命的替代方案。於是「犀鳥之鄉」成為獨特的心靈和精神圖騰,在無奈被推進建國與合併的強制性認同中,找到自由呼吸的空間,成為寫作人「替代認同」(alternative identity)的精神寄托所在。讀田思《砂華文學的本土特質(評論集)》,以上的思緒紛至沓來,似乎無法輕忽略過。
% ^6 p) U# q; w* ctvb now,tvbnow,bttvb
: i0 h2 j. {% ?( r+ x, f4 n8 a% @www2.tvboxnow.com「書寫婆羅洲」為主體式的書寫認據tvb now,tvbnow,bttvb1 M" T" @# E" Q% k
在這部評論集中,「書寫婆羅洲」是貫串整部書的主要書寫理念。田思在書中說明「書寫婆羅洲」的原意是出自一種有賣點的文學書寫策略或閱讀位置,但我認為這恰恰是建立砂華文學身份認同的書寫方案。文學的身份認同,向來和政治、歷史及文化有多重的交涉,不容易被釐清,而作品本身往往是最好的認證形式。「認證」(identification)需要經過特定的程序,例如必須先進行領域範圍的認據,再宣示某種主體形態,之後再提供一定的書寫方向,例如應該寫什麼、反映什麼。扼言之,「書寫婆羅洲」即是一種主體式的「書寫認據」(claiming for write)tvb now,tvbnow,bttvb/ w1 N' d8 J; j; K3 H
有趣的是,當書寫認據遇上不同的美學觀念,對於婆羅洲的書寫即發展出多元的書寫形態。婆羅洲作為文化認同的鄉土,會面對書寫者抽離和貼近兩種不同書寫距離的態度。簡單來說「婆羅洲」作為「原鄉的想望」和「生活場域」所投射出的共存與共生感,將反映不同的書寫態度。這不必然直接就是美學意識的差異,而是涉及「鄉土」是「回家」的途徑抑或「在家」核心現場不同的認知方式。
5 [9 f( u! G, {7 t0 ^9 O  ?公仔箱論壇這也迫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所謂旅台作家「扭曲了婆羅洲的真實面貌」的文學價值判斷,究竟如何把問題轉換至──藉由文學創作提出對「真實的」或「想像的」婆羅洲的思考與反思?「婆羅洲」是一個單數或複數空間的存在?
+ s! |" S- E; @7 W* h;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由此,我們看見兩種廻然不同的文學姿態,可是巧合的是,兩種書寫認據都有共同的指涉,即拒絕承認「馬來西亞」以及提出對「馬來西亞」國家建制的批判,像李永平就不承認馬來西亞,而是認同於婆羅洲。因此在砂拉越,若論及「本土」,不像在西馬,直接就舉出馬華文學或馬華文化,它會牽引出「誰的文學」或「馬華文學」包含了誰、排斥了誰的複雜問題。www2.tvboxnow.com5 K# _) w$ y' Q5 F/ q! M% U

8 b; C8 p! O2 t: E+ P2 @7 Dtvb now,tvbnow,bttvb超越族群的本土認同www2.tvboxnow.com6 I" p+ t: Z  ?! Q9 B
砂拉越學者吳誥賜在〈中文《海豚》中的砂拉越本土認同〉(陳琮淵、吳誥賜合編,《傳承與創新─砂拉越華人社會論述》,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出版,2011年,頁65-74)文中,曾表露非常直接的態度,他引用Daniel Chew看法指說:「認同是一個社群對一片土地、政體或生活圈子的態度、看法及情感,它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本土,指的就是婆羅洲,或在本章中所指涉的砂拉越。本土認同或意識,基本上是反殖民主義的,它可以是殖民主義瓦解後所出現的新主體」。田思在書中的「本土」更強調文化自覺,尤其是珍惜婆羅洲的「多元性」,如他所說「多元民族、多元生態、多元景觀」。在這當中,如何表現與原住民之間相處的友族的愛以及綠色雨林,是兩大主要的課題。而「超越族群」亦是「書寫婆羅洲」的一個特色。
2 ^& P: P+ U/ r, W2 W0 y公仔箱論壇田思在文中把「書寫婆羅洲」的實踐也視為一種文學運動。書寫實踐從雨林、飲食、草木、原住民等,有意從不同文化的遞嬗演變,傳達砂華華文文學中不同於西馬的文字與文學傳統,並以區域性文學的差異,加強砂華文學的本土特色,形塑出書寫婆羅洲的本土文學聚落與社群認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3 [9 g% P) ]  h$ i1 V; ^7 e
從「書寫策略」、「書寫認據」到「文學運動」,實際上可視為本土認同建構的過程,賦予了「書寫婆羅洲」豐富與多元的指涉與意涵。田思的本土特質的勾勒,無論是自然雨林或山水、小鎮風光與人文風俗,抑或地景或街巷故事等,同步在形構婆羅洲或砂拉越的在地知識。如前所言,書寫認據在劃出一定的界限範圍以後,需要填補本土知識內容,才能提供讀者「指認」渠道,感受其內含的歷史與文化意義。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 }, r8 }( [3 o0 z: I
如此一來,「書寫婆羅洲」可以即是文學的,也是文化的,甚至也可以是政治的。它可以是在地的文學聚落,也可以是不在場的離散場域。它是開放的文學書寫系統,也是多元的認同社群。如此的婆羅洲,才能形成多方對話的文學與文化書寫空間。% X3 O8 \! `5 @* l6 R
*本文為田思《砂華文學的本土特質(評論集)》書序(吉隆坡:大將,2014年),此版本在段落和小標題上有所更動,特此說明。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