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2 M3 F1 w/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9 \! X, ], X; d) A! Q. u- a
六、《乘雪橇論聖誕經濟學》有〈槲寄生和酒—假日酒料的消耗〉(Mistletoe and Wine-Alcohol Consumption During the Holidays),但內文只說酒,隻字不提槲寄生,真是奇哉怪也!9 ^& @% L6 ?- M; F; B4 r9 ~
6 q, p+ y7 c. j9 \% W
槲寄生是一種毫不起眼的植物,卻是裝飾聖誕節不可無之物,四十五年前筆者那篇寫英人過聖誕略記此物的拙文,本來以為年久無法尋覓,哪知收在天地版的《閒在心上》(二○○一年初版)。茲錄有關那一小節︰「槲寄生更是神奇的攀藤類植物,最常見於蘋果樹上,英人相信它有避雷去邪之功,且能治神經過敏和牙痛等等,堪稱妙用無窮。但可能亦因此有與上帝爭雄之嫌,至今仍不准帶進教堂。最妙不可言的還是,你可吻任何站在槲寄生綠葉下的女性,那是英國獨有的風俗,別說我們保守的東方人,以浪漫見稱的北歐人最初也大吃一『驚』。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先生外傳》中對『槲寄生下之吻』有極生動幽默的描寫。因為有這風俗,聖誕晚會上掛滿槲寄生就是情理中事了。男生如果拒吻一名站在『綠蔭』下的少女,無疑會大大傷害女性的自尊心,一位少女寫信給銷數頗大的婦女雜誌《她》,哭訴『站在槲寄生下不曾被吻的遭遇』,引來眾婆娘的同情,紛紛寫信指責那小伙子的不是。」 t* ?: y# |9 s1 i7 Z6 K5 s# Q$ f, J4 p: A
這些年來,斷續讀了不少有關槲寄生的「傳說」(筆者有追讀寫過物事新資訊的「壞習慣」,費時失事,不足為法),當然偶有所得,比方說,男生「漠視」站於槲寄生下的女孩,令她自尊心受損;但如果此女拒絕男生求吻,後果似更嚴重,據源自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這位拒接受男生一吻的女孩,翌年肯定嫁不出去,不但如此,男生還會對她避之大吉,因此,她拒吻的後果可能是以「老處女」終老,即男生在她身上落嘴頭、下工夫,都是白費,那意味她沒有追求者,其寂寞孤獨,不難想見。 ) l6 S, j3 g' z6 R公仔箱論壇; X1 i: y& v9 p) \' a" \
槲寄生歐洲各地都有,惟英國特多,其中西省份窩斯特郡(Worcestershire)的TenburyWells鎮有「槲寄生專賣市場」,全英(球)獨有,該鎮因而有「英國槲寄生之都」的別稱。至於其所以與少男少女戀愛掛鈎,則純粹因其為長青植物,所生白臘似的小果實,據說男生吃之頓生剛陽之氣……。不過,此說不僅並無科學證明,且因此果實可能有劇毒,絕不能輕嘗。9 d2 E8 G$ e. L0 d1 ~
Q; e, H0 V6 ^3 U2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有關槲寄生下之吻的「典故」,據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Mentalfloss.com的「考證」,此傳統源自北歐(按筆者聽英國友人之言未求證而於舊文說「北歐人……大吃一驚」,真確性顯然有待商榷);惟此類源自「神話」的傳說,各地說法不同。神話短說,話說仙神世界中,有美男常於夢中被殺,告之乃母,後者擔心愛子「夢境成真」,便四處求神問卜,並乞求天堂諸神及地獄眾鬼怪勿傷其子,獨獨未拜槲寄生之門,有妒忌美男者,以槲寄生的毒汁毒死美男;美男死後,乃母大慟,其眼淚滴在槲寄生上,遂成為白臘似的果實。「殺錯良民」的槲寄生非常後悔,不僅立誓不再害人,還會滿懷愛心吻任何經過其下的人……。故事非常無稽,然而,如作認真分析,又有什麼神話傳說「有稽」。7 v5 ]0 x/ K5 }
公仔箱論壇: i* [' N% I4 O5 G i" X& c
七、論文完全忘寫槲寄生,對聖誕節與酒則說之頗詳。據學者對芬蘭、澳洲、蘇格蘭等地的「調查」,聖誕假期對酒類飲料的消耗均大增,這是狂歡的結果,亦為普世之象,不足為奇。以芬蘭為例,酒類銷量增百分之一,酒精中毒人數增百分之零點四;澳洲和蘇格蘭則發現 $ p" Q7 i1 Q) G6 b+ Ytvb now,tvbnow,bttvb期內因酗酒出事而赴(或被送)醫院求診人數急增……。 3 a" l# y5 }) L3 v公仔箱論壇1 m T! u& l8 Z7 \
不僅飲酒出事率上揚,學者還發現「假日心臟病綜合症」(Holiday Heart Syndrome)在聖誕假期間特別嚴重,這當然亦與飲過量的酒有關。$ c# n% n6 P6 e* d' K
( f# y- S% _* f9 ~5 M jtvb now,tvbnow,bttvb飲(過量)酒害人,還見於聖誕假期內自殺人數上升,去年的數字便如此。不過,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這段期間下午三四時天色已昏暗,令人易生憂鬱之病,加上「天天與家人見面」(intense exposure to family),可能有相見歡相處難的感情困擾,興「不如歸去」之思而自尋短見。然而,不少實證大多研究都與去年的現象背馳,以英國為例,聖誕節期間自殺率不升反降,且非致命的自殘活動亦較平日低。可知飲酒推高自殺率並無普世性!3 t) _, R; e- J) u' y' A3 h) E H0 C
* g! ^2 P* H* ~7 O9 A
不過,殺人(homicide)事件在美國則有所增加,二○○四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期內每天平均十萬人有三十一點七人被殺,較非假期的二十七人高出約百分之十;那與十二月份被殺人數較多的情況吻合。 0 ?! y9 @9 `2 k& ^( N+ twww2.tvboxnow.com 8 `2 ^" P3 R |& ]$ I飲酒及親情泛濫帶來困擾之外,另一聖誕常象為肥胖,論文用了個題不驚人死不休式的題目談論此事:〈聖老堵塞我家的煙囪〉,意謂聖老癡肥,中圍過巨,塞在煙囪之中,不上不下,無法跌進屋裏送禮物。聖誕老人坐飛天雪橇環遊世界,通過煙囪把禮物帶進小孩房間,這是受過「西式」教育的嬰孩亦知道的,但此說現在已大受質疑,因為除了鄉間,大鎮小城(遑論大都會)的樓宇早已沒有煙囪,聖老送禮必須另闢蹊徑(這當然沒有問題),但稚童對煙囪送禮說,依然「執迷不悟」。有趣的是,山頂名店太平山餐館的煙囪,今年擺放一巨型紅袍白鬚揹上禮物包袱的肥聖老,小孫見之,急問:「佢咁肥,塞煙囪,怎能下去派禮物?」真是童言有理。聖老巍巍然鎮住煙囪之頂,遠望近觀,十分「壯觀」,卻令煙囪不通,失去送禮功能,未免令小孩「生疑」;筆者只能告之以聖老正準備滑進煙囪送禮,雖然其身軀龐然肯定會「塞在煙囪之中」。非常明顯,讀飽書的餐館東主根本不相信有關神話傳說,但充分利用以為招徠。此中有「哲學問題」,下文再說。 # B0 P h- E# g. r" O- q1 ?2 ?( Z * H7 L0 j3 P( y7 H4 atvb now,tvbnow,bttvb畫像中的聖老一律癡肥,以他出現在不知膽固醇為何物的年代,肥嘟嘟是衣食豐足的幸福象徵,但今天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大異,柴枝型的身材才合時流,無論如何,聖誕假期無所事事,聖誕大餐吃得多了,難免有肥胖之「疾」。一項二○○○年所作的研究顯示,假期後比假期前人們的體重平均增零點三七公斤;由於未讀原文,不知此平均數何來,但相信不可能是「全國性」。憑常識推斷,猛吃狂飲不用上班,任何消化系統正常者都會增重,而專家提出在假期大部分瘦身食制,不管食物多麼「吸引」,皆行不通,以這段期間很少心曠神怡無憂無慮的人樂意以「流質食物」(liquid meal,最典型是由牛奶、酸奶及香蕉等攪混而成)過活! $ k. J0 @4 T+ p# h, p* mtvb now,tvbnow,bttvb $ z8 G, f' e5 k7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對於上述種種,酒不沾唇及生活儉樸的聖老(與其畫像及討小孩歡心幾乎毫無例外體型癡肥的商場聖老的生活習尚不相稱)無法理解,他對「為什麼要在聖誕聚會中大吃大喝」,大惑不解,亦對過量飲酒衍生的「外部不經濟」(negative externality)茫茫然,他能做的只是不向酒徒之家送禮(老饕與否,不易判斷)。長期而言,如果有關人等不是如凱恩斯所說死翹翹,酗酒暴食產生的負誘因,也許會生宏效,令人於假日的生活健康化。 3 W- K; R$ `, N1 \9 W ( v& l: D% T. x7 H1 H, S‧聖誕節與聖誕老人雜說.三之二tvb now,tvbnow,bttvb% Z) Z$ S* E8 M1 S5 r, e/ j) O 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4-12-24 06:55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12-24 06:56 AM 編輯 " o w. H ~# E( y1 w E ' D- d8 i, \) v; F- g( w林行止: 濃情愛心送禮物 折現實惠失溫馨www2.tvboxnow.com3 T6 i. c( D% J& Y; D; G
& J! f# `9 _* q0 O公仔箱論壇 $ M2 r! G. }! O; Ttvb now,tvbnow,bttvb八、論文以相當篇幅討論聖誕禮物的經濟問題,所據是賓州大學華爾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華特福爾那本文本只有一百四十五頁的袖珍精裝書《史高治經濟學》(J. Waldfogel:Scroogenomics);「眾所周知」,史高治為狄更斯一八四三年名作《聖誕述異》的主角,放高利貸、貪婪孤寒,本書因此亦可意譯為《鐵公雞(或算死草)經濟學》。二○○九年十二月,筆者曾據此其時剛出版的小冊子,寫了「送禮還是折現」系列,在本欄發表(收《齟齬不絕》)。tvb now,tvbnow,bttvb; n! J) q% v; \- K. Z, H% ~5 P# W
# s8 X- R" m# s- {這本小冊子是從作者較早前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的論文〈聖誕節的全損失〉(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普及化而成,按Deadweight loss為經濟學術語,是指甲的虧損不能為乙之所得抵銷所產生的損耗,舉例而言,甲消耗的金錢落入乙的口袋,即甲之所失是乙之所得,此為甲的損失而非全損失;只有甲的金錢被火燒掉或「丟落鹹水海」,在此過程中,金錢不見了且無人受惠,才可稱為全損失。準此,華特福爾論證送禮衍生損失而無人得益,因此配稱全損失。公仔箱論壇% Q( e- T8 g7 G, w
, d8 C$ I7 G6 x( O) N2 D' x- w$ H公仔箱論壇互相送禮已有悠久歷史,而送禮包含濃厚溫馨的親情和感情成分,這些當非經濟學所能闡釋也不一定為經濟學家所理解;撇除這些很難量化的人情因素,經濟學家觀察送禮行為,發現它造成驚人的經濟浪費。華特福爾不嫌繁瑣,爬梳分析統計數據(頁二十三至二十八,其細膩處看得人頭昏眼花),去除種種經常性開支,得出二○○七年美國人用於「假期(感恩、聖誕、元旦)消費」為六百六十餘億(〔美元.下同〕,包括汽車、汽油及餐廳的總消費高達四千七百五十多億)。這即是說,期內消費者一共購買值六百六十餘億的非耐用物品,除極小部分自用,其餘都作為「送禮」;在對他的學生作出連串實證調查後,華特福爾得出禮物的浪費率達三分之一。他的調查顯示一件值百元的禮物,對受禮者來說,「作最樂觀的估計」只值六、七十元(論文的新數據「只值」三、四十元),那意味六百多億禮品的「實際價格(不是價值)」在三、四百億水平,餘的錢都被虛擲,是經濟學家所稱的「福利損耗」(Welfare loss)。 8 V& J3 l* k8 S5 t9 d2 C9 p.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q/ P. E+ j! R9 {" j換句話說,在「願意付出」(willing to pay, WTP)和「樂於接受」(Willing to accept, WTA)之間,由於彼此無法調協,金錢浪費十分駭人。當然,這麼分析完全漠視「感情增值」因素,一般來說,送禮者都以濃情厚意送出禮物,可是,這件禮物既可能並非受禮者夢寐以求之物,亦可能受禮者早已有之,意味此物的實際價值便不高。在現實生活上,由於真正資訊難求(無法充分了解受禮者的需要),送禮者與受禮者互不了解,導致「送錯禮」的情況極之普遍,送禮遂造成重大經濟浪費!華特福爾稱「假期消費」為「摧毀價值的狂歡」(orgy of value destruction),雖有點誇張,其實十分正確。www2.tvboxnow.com0 c( s, b7 Y7 m+ I2 o5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