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5 08:48 AM 編輯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C2 B' U! G R Q: Y/ K( m
tvb now,tvbnow,bttvb3 Y. O( z& D5 z- w
第五講 道家玄理之性格 4 ?$ j8 u1 ]! s+ Twww2.tvboxnow.com % B1 i: N2 |: [2 U, C: l' V7 Kwww2.tvboxnow.com上次我們討論了儒家,這次來討論道家。道家的興起及系統的性格決定於以前所講的諸子起源問題,即針對周文疲弊而發。在此種概觀之下,我們現在正式講道家的內在義理。第一步先問「道」的觀念如何瞭解?道家提出的 「無」如何瞭解?再進一步瞭解無和有的關係,道家如何講「有」?第三步瞭解無與有和「物」之關係如何?由這三層瞭解可以把道家玄理的性格全部展示出來。 , ^. Y% K( I* e4 D5 X 0 {1 b' ~! g- I6 ?5 p公仔箱論壇假定有人問: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意義的無?應如何答覆?這就需要對中國的文化生命和所發出的智慧有相當的理解才行。在這個文化背景下表現出來的智慧就和在希臘的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思路不同,和印度的也不一 樣。因此要扣緊文化生命講,憑空講就不切,而且對於其觀念決不能有相應的瞭解。 l/ |7 b7 Z4 \5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z( T4 b( }# v r y
現在一代的年輕人的頭腦漸漸都變成橫剖面的,縱貫的文化背景、文化生命的意識亦漸漸變淡薄了,但對這種問題就需要縱的態度。生命嚴格說不只是橫剖面地掛搭在現在的時空中,若只是那樣,生命就沒有意義;一定還要有 縱貫線,因此有生長、覺悟過程。所謂覺悟,就是要把人的縱貫線喚醒,這才是生命的擴大。橫斷面的擴大要保得住、要有意義,得靠縱貫的擴大才行,那才是真正的擴大。所以不能將生命只限制在眼前時間的這一瞬、空間的這一點。一旦橫切,人就什麼也沒有了。現在的年輕人漸漸地橫斷面的意識特別強,或表講現得特別明 顯,這樣,縱貫的線索就連不起來了,因此沒有文化生命,不瞭解文化背景,因而也就不瞭解這套智慧之根源、性格以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橫斷面的觀念較容易瞭解,亦容易表達,可是這也是現代文明最大的癥結。公仔箱論壇: o" v, r, j3 [* O U: c$ R6 {. }* G
8 y* q) q3 D0 N, [4 \7 d. w大家要由縱貫線的文化背景來瞭解老子的無為何在戰國時代出現。凡是這種問題都有永恆性,凡真理都有真理的普遍性。不要以為那是兩千年前的,現在沒有用了。現在的狀況還是個戰國時代。中國的古代文化發展至春秋戰國時代為最高峰。照史賓格勒(Spengler)講,每個民族都有個「十九世紀」,這「十九世紀」是象徵的意義,譬如春秋戰國就是個十九世紀。按照史賓格勒的「文化斷滅論」,一個民族只能有一個十九世紀,只開一次花,希臘、羅馬、近代文明都是如此,開過就衰了、完了。所以做那部書名曰TheDecline of the west(西方的沒落)。西方人依據其西方的文化發展史,容易有此看法。興衰在中國無所謂,有興必有衰,是波浪式的連續(continuity), 生生不息,永遠螺旋式地往前進。假定站在自然生命、生物生命的立場來講,確是只開一次花。但文化生命不如此,它可以從自然生命跳上來找一個超越的根據來潤澤提撕我們的自然生命,這樣就可以永遠持續下去,這就不是文化的斷滅論。十九世紀可以有,而且可以無窮地出現,這只有靠縱貫的意識才能瞭解、才能把握。 8 q, I$ N3 c' K7 ^# o6 l6 L7 W9 J1 c* S" D9 s8 Y: |3 W
那麼你看道家的「無」是對何而發呢?如何瞭解無這個觀念「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無就是沒有(nothing, nothingness)。無這個觀念若是當作一個邏輯概念成存有論的概念看,在西方哲學中也有,但那是完全不同的講法。假定你瞭解了老子的文化背景,就該知道無是簡單化地總持的說法,他直接提出的原是「無為」。「無為」對著「有為」而發,老子反對有為,為什麼呢?這就由於他的特殊機緣(particular occasion)而然,要扣緊「對周文疲弊而發」這句話來瞭解。有為就是造作。照道家看,一有造作就「不自然、不自在」就有虛偽。造作很像英文的artificial,人工造作。無為主要就是對此而發。他的特殊機緣是周文罷弊。周公所造的禮樂典章制度,到春秋戰國時代,貴族的生命墮落腐敗,都只成了空架了,是窒息我們生命的桎梏。因此周文的禮樂典章制度都成了外在的(external),或形式的(formal), 如此沒有真生命的禮樂就是造作的、虛偽的、外在的、形式化的,這些聯想統統出現。任何禮節儀式,假定你一眼看它是外在的,那麼它完全就是個沒有用的空架子。只有外在的、在我們生命中沒有根的、不能內在化的,才可以束縛我們;若是從生命發出來的,就不是束縛。道家就是這樣把周文看成束縛桎梏,因為凡是外在 的、形式的空架子,都是屬於造作有為的東西,對我們生命的自由自在而言都是束縛,在這個情形之下,老子才提出「無為」這個觀念來。 4 F @/ S! U. w, ~4 T- G2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O, Y3 V' w! s5 \, x2 ~www2.tvboxnow.com無為是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不是不動。西方人或一般譯者把它譯成inaction(不動),這是完全失指的。講無為就函著講自然。道家所說的「自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謂自然世界的自然,也不是西方所說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自然主義和唯物論相近,就是一種唯物主義。指的是自然科學所對的自然世界,自然科學研究的都是物理現象,所指的自然是物理世界的自然。就西方宗教講,自然是被造物Creature,被上帝所創造的有限物屬於自然,上帝是超自然super-nature, 自然和超自然相對反。道家的自然是個精神生活上的觀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無所依靠。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借用中國老名詞來翻譯西方的概念這個「自然」之意義,而我們原來本有的「自然」一詞之意義倒忘掉了,這中間有個曲折需要拆開,要返歸到目己原有的意義上來。道家講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就是 無所依靠、精神獨立。精神獨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西方人所講的自然界中的現象,嚴格講都是他然、待他而然、依靠旁的東西而如此。自然界的現象都在因果關係裏面,你靠我我靠你,這正好是不自然不自在,而是有所依待。所以莊子講逍遙、無待。現實上那有無待妮?例如坐要依待椅子,肚子餓了要吃麵 包,這都屬於西方人所說的自然現象。道家老莊所說的自然不是這個意思,它就是自己如此,就是無待。所以講無為函著自然這個觀念,馬上就顯出它的意義之特殊。它針對周文疲弊這個特殊機緣而發,把周文看成是形式的外在的,所以嚮往自由自在,就一定要把這些虛偽造作統統去掉,由此而解放解脫出來,才是自然。自 然是從現實上有所依待而然反上來的一個層次上的話。道家就在這個意思上講無為。www2.tvboxnow.com! u; J8 t& t4 D' d1 E
tvb now,tvbnow,bttvb* }* g% t% d% b2 S
從無為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煉成「無」。無首先當動詞看,它所否定的就是有依待、虛偽、造作、外在、形式的東西,而往上度顯出一個無為的境界來,這當然就要高一層。所以一開始,「無」不是個存有論的概念(ontological concept),而是個實踐、生活上的觀念,這是個人生的問題,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學之間題。人生的問題廣義說都是practical,「無」是個實踐上的觀念,這樣不就很容易懂嗎?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文化出了問題,道家一眼看到把我們的生命落在虛偽造作上是個最大的不自在,人天天疲於奔命,疲於虛偽形式的空架子中,非常的痛苦。基督教首出的觀念是原罪originalsin,佛教首出的觀念是業識(Karmar),是無明;道家首出的觀念,不必講得那麼遠,只講眼前就可以,它首出的觀念就是「造作」。虛偽造作最使得人不自由自在,道家對此有真切的感受,所謂存在的感受(existential susceptibility)。從這裏開始可以說到原罪,也可以說到業識,不管罪惡多麼深也還是這個問題。一個人能夠像道家所說的,一切言論行動好像行雲流水那麼樣的自由自在,這需要很大的工夫,這是很高的境界。所謂成熟、爐火純青的時候才有這點味道,可見需要很大的工夫,可見人生在此是很麻煩的。 / j2 ^2 Z/ o: h4 q'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F, D$ X7 a. A1 T: x+ T7 E
譬如說「矜持」這個觀念。儒家也講矜持,理學家謝上蔡一生做工夫就在化掉這個矜字,可見很難。矜持就是造作不自在,誰能免除矜持呢?這是任何人隨時都感到頭疼的現象。就像佛教的去無明一樣,到成佛時才能去無明。 道家以為不必說得這麼玄遠,只說矜字就可以了,把矜完全去掉就是聖人,不是一樣嗎?就道家講,矜就是造作不自然,能把它化掉就是真人。從真人這個層次講無、講自然,所以是個生活實踐上的觀念。道家嚮往的是真人authenticman,真實不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我們人生、人的存在,都多少有虛假不真的成份,好像假鑽石是人造品。道家對此感受非常強,從這裏就講出一大套道理來。 2 Q* {5 F5 G2 u/ G$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www2.tvboxnow.com7 h5 H/ o5 U: F: ?
先瞭解無為這個觀念,把它再普遍化,就是無這個觀念。無開始作動詞看。就特殊機緣講它所否定的是周文,其實周文就包括一切東西;再把這個特殊機緣抽掉,往前進,為什麼反對造作呢?大概可以分成三層來說。最低層的 是自然生命的紛馳使得人不自由不自在。人都有現實的自然生命,紛馳就是向四面八方流散出去。這是第一層人生的痛苦。這在現在的世界特別顯,現代人都是在現實自然生命的紛馳上找刺激,不過癮又找麻醉,所以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爽當差失講,如 爽失爽約之爽;五色紛紛令人眼都糊塗了;拿現代的話總起來說就是自然生命的紛馳,生命向四面八方像馬一樣的跑出去了。再上一層,是心理的情緒,喜怒無常等都是心理情緒,落在這個層次上也很麻煩。再往上一層屬於思想,是意念的造作。現在這個世界的災害,主要是意念的災害,完全是ideology(意底牢結,或譯意識形態)所造成的。譬如說出現了共產主義這套觀念,就造成世界的分裂,人類分成了兩個世界,有二個真理的標準,這是最高的災害。意念的造作最麻煩,一套套的思想系統,擴大說都是意念的造作。意念造作、觀念系統只代表一些意見(opinion)、偏見(prejudice), 說得客氣些就是代表一孔之見的一些知識。所以任何大教都以智慧為目標,而不提供知識,智慧的不同就在把知識、觀念的系統、意念的造作化掉。凡是意念的造作都是一孔之見的系統,通過這些孔有點光明,但週圍就環繞了無明,只有把它化掉,才全部是明,智慧就代表明。道家就從這裏講無,不討論系統而反要將系統化 掉。自然生命的紛馳、心理的情緒,再往上,意念的造作,凡此都是系統,要把這些都化掉。周文雖說適應那個時代的生活,但也不過是一套典章制度的系統。假定找不出周文在理性上的、內在的根據,把它看成外在的、只是個造作的系統,就當該否決。老子就這樣看周文,儒家當然不這樣看,所以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莫非性情中出。」孔子也不講無(非無此義),而是正面提出「仁」的觀念來。道家否定周文,擴大而講無為,反對造作的「為」,用現代的語言表示出來,就是否定自然生命的紛馳,心理的情緒和意念的造作這三層。光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那只是個人的、一時的感性追逐,而且是很粗淺的;意念造作的影響太 大了,它的根最深,一發作便成災害,所以是最高層的。無就是要化去這些。 + J$ n+ @* X b8 t0 \www2.tvboxnow.com 6 j! u$ |% V4 v! I% ~公仔箱論壇如此,無先作動詞看,就是要否定這些。經此否定已,正面顯示一個境界,用名詞來表示就是無。將名詞的nothing(無)拆開轉成句子就是no-thing(沒有東西)。所以nothing(no-thing)不是存有論的無(沒有東西)。當我們說存有論時是在西方哲學的立場,照希臘傳下來的形而上學的存有論講,無沒有存有論的意味,但當「無」之智慧徹底發展出來時,也可以函有一個存有論,那就不是以西方為標準的存有論,而是屬於實踐的(practical),叫實踐的存有論(practical ontology)。中國的學問都是實踐的,像儒家的moralmetaphysics也是實踐的。實踐取廣義。用道家的話講,實踐的所表現的就是解脫、灑脫、無為這一類的字眼,是這種智慧全部透出來以後,可以函有一個實踐的存有論。解脫用於佛教比較恰當,道家沒有這個名詞,但後來有灑脫之類的名詞,意思稍有不同。總言之就用practical這個字吧!一旦智慧透出來了,因為智慧無外,那麼它對天地萬物當該有所解釋與說明,因此可以有個實踐的存有論,也可謂實踐的形而上學practical metaphysics。這實踐的形而上學、存有論就寄託於對無的瞭解。tvb now,tvbnow,bttvb8 l$ I& Y5 m; J
! [' ], }: X, V) T) o- U4 R+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瞭解了無的來源,那麼無,照它所顯示的境界而言,當該如何瞭解?這是道家所說的道。道是個共通的老名詞,大家都可以講。道家是通過無來瞭解道,來規定道,所以無是重要的關鍵。光無也不行,無中又有「有」,那麼無 如何瞭解?有如何瞭解?無與有和天地萬物之關係又如何瞭解?無和物、有和物的關係如何瞭解?這可分三層說,先分別地瞭解無,然後再分別地瞭解有,最後再瞭解無、有與物之關係。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明講無、有、物三層。到這種話頭出現時不就成了形而上學了嗎?形而上學就是要解釋天下萬物。 西方哲學是由存在上講,從存有論、知識論上講,因此將無當作一個存有論的概念;道家不如此,所以首先不能由這路來瞭解,要從生活上來瞭解。 7 j" h9 C6 J- z) ~1 u! Qwww2.tvboxnow.com - N F* }" }3 l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無所顯示的境界,用道家的話講就是「虛」。「虛一而靜」本來是荀子的話(解蔽篇),道德經曰「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虛靜是道家的工夫,荀子這話就來自道家。無的境界就是虛一靜,就是使我們的心靈不黏著固 定於任何一個特定的方向上。生命的紛馳、心理的情緒、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著在這個地方,就著於此而不能通於彼,你生命黏著於此,我生命黏著於彼,各是其是,衝突矛盾就出現了。佛家講的執著就是黏著(attachment), 是將心思封限在一個特定的方向上。所以第一步先分解地瞭解無,就是虛一靜。虛則靈,心思黏著在一特定的方向上,則心境生命即為此一方向所塞蔽所佔有,就不虛了,不虛則不靈。一就是純一無雜。沒有烏七八糟的衝突矛盾紛雜,把生命支解得七零八散就是一;用康德的名詞講就是把離多(manifold) 統統化掉,不是把離多綜和統一,而是化掉如水通流。靜就是不浮動。人隨著生命的紛馳,順著意念的造作,天天在浮動之中,把這些化掉就靜下來了。道家喜言靜;儒家常言定,大學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又講貞定;佛教講止;意思相通。靜不是物理學中相對的運動和靜止(motionand rest)的靜,而是絕對的心境,是定,是隨時將心靈從現實中超拔出來,浮在上層的一種境界,是精神的(spiritual)。無、自然、虛一而靜都是精神的境界,是有無限妙用的心境。所以無不是西方哲學中存有論的觀念,像康德將無分作四類,都是從對象的有或沒有,或概念是空的或不空來說無,(參閱史密斯英譯本「純粹理性批判」頁二九四~六),道家不這樣講,所以首先從這裏劃分開。www2.tvboxnow.com4 |% b0 T, W0 |/ _5 A+ d
tvb now,tvbnow,bttvb" u8 c9 a6 O4 @3 K
道家通過「無限妙用」來瞭解虛一而靜的心境。靈就是無限的妙用。假定你的心境為這個方向所限制,就不能用於別處,這就叫「定用」,以道家的名詞說即「利」。在老子道德經中利和用是分開的,十一章曰「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利(功用)即「定用」;用名之曰「妙用」。凡妙用都是無限的(infinite),所以說「妙用無方」,方乃方所,是空間觀念,借用到孝廉方正上就成了virtue, 以形容道德人格。妙用無方取原初的意義。有定所,用就不妙了。利(定用)是有方所有限定的用;用(妙用)是無限定無方所的用。這是智慧,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譬如說我們處在這個困難的時代,就能顯出有沒有工夫修養,心境能不能虛一而靜,照察得清清楚楚。不要為外在的紛雜所分裂,首先要顯這個境界,這個本。 7 b |( i. F: E. }- `" Y 9 ^8 Y) L8 u6 f: G' c顯這個無的境界的目的是要你應世,所以「無為」一定連著「無不為」。有無限的妙用才能應付這千差萬別的世界,所以道家的學問在以前叫「帝王之學」。要做王者師,一定要學道家。在現實歷史上最好的代表是張良,此 人絕頂聰明,心思靈活,事情觀察得清清楚楚。在楚漢之爭中,劉邦楚霸王等身在其中不一定清楚。劉邦最後能成功就因為他的心靈較靈活。楚霸王論打仗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心思很粘滯,有范增而不能用。劉邦也不清楚,但張良一指點,馬上就明白了,那就不犯錯誤。(參閱「歷史哲學」第三部第一章)。一個時代那有什麼 一定的呢?事在人為,走對了就有好的結果,走錯了就有壞的結果,所以學問最重要。平常這方面沒有修養就是我所說的「富而無教」。任何人都要使自己的生命超越一層,要用點功訓練自己。% u m* }0 x9 t0 |, D( y6 X
( }" W! |, j( Q) Lwww2.tvboxnow.com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無不為是作用,無為是本。知道了這個意思,進一步要瞭解「有」。道家很完備,無是本,但並不只講無,將生命抽象了只掛在無也不行,一定要無、有、物三層都講才完備,才顯其全體大用。# s' b' h2 g" P, G
公仔箱論壇5 p/ j7 @* U7 f6 Y& [
老子如何講「有」呢?有開始也不是西方的存有論的概念,它還是要從以無作本的心境上講。這個心境固然是要化掉對任何特定方向的黏著,但也不要把任何特定方向消化掉了就停住了,那就掛空了。這只是分解的一種表達,用黑格爾的話講,第一步先這樣瞭解的,無是在抽象狀態(in abstract stage)中的無;若只停於此,就只是瞭解了抽象的無的本體性,即作為本的特性,也就是只抽象地瞭解了做為黑格爾所謂「純粹的普遍性」的無自己。4 H1 w! o7 @: S) Z3 a
, s- o. [% M2 \; L# m: J/ h什麼叫「純粹的普遍性」(pure universality)?為什麼我們可以用黑格爾的這個名詞來說掛空階段的無?即為什麼我們可以用純粹的普遍性來說在抽象狀態中的無?無是本,當然是普遍的(universal),轉成名詞就是普遍性(universality)。凡本都有普遍性。我們說無是純粹的普遍性表示這時它沒有內容,不能具體化,只在抽象的狀態中掛空了。沒有具體的內容,只看無自己nothingitself就只是個純粹的普遍性。這不是道,光顯這個本只是方便,還要進一步再講有,講有就是由純粹的普遍性接觸到具體的內容(concrete content)。具體就是因為有內容。所以無可以借用「純粹的普遍性」這個名詞來表示。www2.tvboxnow.com( x& O3 K& }+ R9 `; p' z
# T* Y4 c2 K2 d `) K% v& o那麼這具體的內容「有」當該如何瞭解?有不是外在現成的拿來往裏面填放,那樣,無就成了可以填東西的框子。抽象地先瞭解無並不很困難,到瞭解有時,就相當微妙。因為無是個虛一而靜有無限妙用的心境,靈活得很。無 限的妙用何由得見?即從有處見。有就是無限妙用、虛一而靜的心境的矢向性,用道德經的話講就是徼向性。「常有欲以觀其徼」之徼(音腰如要求之要,即易繫辭下原始要終之要)。一有徼就有一個方向,即徼向性,一有徼向性就有突出。無限心原是虛一而靜,無聲無臭,沒有任何朕兆的,徼向性就代表端倪朕兆,就在此處 說有。這是完全主觀地,就無限心境的徼向性說有,不是客觀地由存在上講。道德經首章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句即剛才所說無的境界,「其妙」其指道。心境不單單要處在無的狀態中以觀道的妙,也要常常處在有的狀態中,以觀道的徼向性,反過來說徼向性就是道的有性。道德經通過無與有來瞭解 道,這叫做道的雙重性(double character)。道隨時能無,隨時又有徼向性,這就是道性。 # X/ N4 y( z( x3 P M6 I/ T# Dwww2.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 H( h r5 @$ m! ~: D: _' F+ g+ Q& Z
為什麼有徼向性?無不是個死東西,而是靈活的心境,不管有沒有這個世界,世界上有沒有萬事萬物,它都可以活動。並不是說要有對象,它才可以有徼向性;沒有現成的對象,一樣可以露端倪、有徼向性。我們平常起現一個 觀念,不一定要有個對象。必先有對象,那是知識論的講法。有時也可以沒有對象而突然間自根源上創發出一個觀念來,這就是創造。發出一個觀念,就是心靈的一個徼向性,不是徼向任何對象,而是根據這個徼向性來創造對象。這在日常生活上也有,當然在這層次上大部分的觀念是有對象的,至少也總和對象有牽連。講創造 就要和對象直接間接任何的牽連統統沒有,也可以發一個徼向性,才叫創造。譬如說作文章,文思一來,不能說每個詞語都要有典故,就是用典故也不一定要抄襲別人,我也可以造個典故你們來用好了。所以才有妙文妙思出現。 + U3 a+ R0 a) ]3 v & H% t) f4 C4 D: q4 p" L) ^從無發有,完全是內發、創造地發,類比剛才所說的,「有」不是對應對象而起。單從無限妙用的心境本身來說徼向性,這樣才可以說無與有是道的雙重性。無是本,無又要隨時起徼向的作用。平常所謂深藏不露就代表無的狀 態,但不能永遠深藏不露,總有露的地方就是徼向性,道家如此講有,所以很微妙。若客觀地從存在上講,哲學家不論講得多玄,都是思想上的玄,實際上很容易瞭解,並不微妙。道家這一套出自中國的文化生命,發自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完全從人生上講,很真實也很玄妙,作用更大。愈是複雜的人生、高度的文化愈是需 要;尤其是擔當大事的人需要這套學問,所以是帝王之學。tvb now,tvbnow,bttvb j9 A+ i3 |9 [5 U3 e, v
7 M# ], Z: W g一露端倪有徼向性,就傾向于成有,to be a certain being要成一個有。從這裏講,這徼向性之有帶有創造性,是故它不屬于認識論的有,而是屬於實踐的存有論的有,就是說不屬於海德格所謂表像的思想(representative thought)中的有,而是往後反上一步屬於original thinking。表像的思想中的有是往外散看的有,對應對象而講的。公仔箱論壇! R9 O" H1 B1 d( M; p; y) F
3 w+ ^3 b" m7 H6 ? U# {) E J3 Ntvb now,tvbnow,bttvb可是這裏有個問題。一有徼向性出現而落在有中,假定心思不靈活,就又限於此而不能通於彼,所以又不能停於此,「玄」就在這裏出現。凡徼向都有一特定的方向(a certain direction或orientation),若停在這徼向上,有就脫離了無。有不要脫離無,它發自無的無限妙用,發出來又化掉而回到無,總是個圓圈在轉。不要再拆開來分別地講無講有,而是將這個圓圈整個來看,說無又是有,說有又是無,如此就有一種辯證的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出現。有而不有即無,無而不無即有,好像玩弄字眼(play of words),不懂就是玩弄字眼,若懂得,它的規則亦很簡單。這個圓周之轉就是「玄」,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玄。* L' l- R# l* c" n0 o* Z
tvb now,tvbnow,bttvb9 r. F/ {9 E: w( ~* r
玄不像分別講得那麼清楚,玄者黑也,水深了才黑,所以玄表示深profound的意思。又表示不像分別說那麼清淺,好像隱晦obscure。其實玄既不淺[深]也不隱晦。凡分別說的都要遵守邏輯的法則,無論講得如何複雜都不玄。凡要遵守數學邏輯法則的都不玄,這是大原則的分別。玄是個圓圈,說它無,它又無而不無就是有;說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無,因此是辯證的(dialectical)。 凡辯證的都是玄,就深。假定一條鞭地向看一個方向走,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動永遠依直線而動,就沒有玄。只有辯證的才玄、才深,就是道家所說的玄。,所以辯證只能用在人生的實踐、精神生活方面,離開這個層面講都不對。唯物辯證法就是在物質世界科學範圍之內講辯證,這是不對的。(參閱「理則學」第十三章)。 7 U' c0 r, ^( M5 r- g8 p8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n9 i0 B5 p8 p% B6 t
玄是深奧,深本質的意義就以辯證的意思來規定。平常講辯證以為只是個方法,只重視它發展的過程,其實把分解消化掉,意思不就深一層了嗎?它既profound又是mystery,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玄。首章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者指道之雙重性無與有,無與有同屬一個根源,發出來以後才有不同的名字,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同出之同就是玄。以上是先別地使你瞭解無與有以及無與有混融而為一之玄。tvb now,tvbnow,bttvb7 C N# s1 A! {! h, j9 }
8 h. V, u6 @, A- U1 \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2-15 08:47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5 08:50 AM 編輯 www2.tvboxnow.com: ?: N1 e" Y5 f5 J. J/ ^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1 11:54 PM 編輯 公仔箱論壇- ~4 i/ l4 U) Q2 h
www2.tvboxnow.com/ [( q$ v& w1 U* S' x7 C
要了解中國歷史這方面的意義,大家可以讀讀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黑格爾雖然對中國所知不多,甚至只是一知半解,但他所講的大體是不錯的。他的歷史哲學並不是泛泛地講文學、藝術、哲學、科學等內容,而是以憲法、政治 社會的型態為中心或焦點而說的。從這方面著眼,亦不需要知道很多的具體歷史事實。他說中國的文化代表童年時期,希臘代表青年期,羅馬代表中年期,到日耳曼世界(指廣義的西歐)則是成熟、完滿的老年期。詳細些說,在兒童時期只知道一個人是自由的,中國的情形就是如此,只有大皇帝是自由的。黑格爾又進一步說, 這樣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這是在主觀狀態中隨意揮灑(arbitrary will)的自由,因此大皇帝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沒有理性化因而沒有客觀的意義。毛澤東就充分代表這個意義。沒有理性化的自由可分兩種型態: 一種是軟性的於縱恣肆,一種是硬性的於縱恣肆。前者指比較柔和溫厚的皇帝,即平常所謂的好皇帝,因為沒有理性的限制,結果仍為情慾所支配,仍不是真正的自由。平常所謂的暴君就代表硬性的放縱恣肆。凡是沒有理性化,不能「立於禮」的自由,都是放縱恣肆,就以「隨意揮灑」(arbitrary will)來代表。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1 T5 [3 ]5 K# ]. w' e
1 r0 J1 J' _ b公仔箱論壇到希臘羅馬時期知道一部份人是自由的(some men are free),因為希臘羅馬仍承認有奴隸。在日耳曼世界則知道一切人是自由的(all men are free),這是法國大革命的貢獻,是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後,獲得法律保障的自由民主政治。馬克斯當時也稱讚美國,因為美國沒有貴族、沒有特權階級,因此最好。 ! T, @( P: X' K8 Ctvb now,tvbnow,bttvb 9 J& ^+ B' W D: s C) y1 xtvb now,tvbnow,bttvb平常大家看到黑格爾這種說法都不服氣,在情感上也不舒服,但大家要承認事實確是如此,否則為何有辛亥革命、為何要民主建國?民主建國就是要解決這問題,從只有一個人是自由的進到所有的人是自由的。這是對歷史的正當了解,大家應該注意。www2.tvboxnow.com7 N% Q4 _1 J- p
4 A6 a0 U9 h: \8 O1 H" }# W黑格爾還有些名詞,如說中國只有「理上的自由」(rational freedom)而沒有「主觀的自由」(subjective freedom),希臘代表「美的自由」(beautiful freedom)等,這些名詞都很恰當,很有智慧,因此一般人不易了解,這需要仔細讀讀他的書。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N$ g7 H# W& _' j; V6 I. P
5 Y6 Y8 h5 R7 S+ D9 \4 `1 u# `# V
就中國而言,何謂中國人只有「理上的自由」而沒有「主觀的自由」?「理上的自由」又稱「實體性的自由」(substantial freedom),即自由在潛伏狀態中、自由之在其自己(freedom in itself),而未通過每一個個體主觀的自覺。由自由之在其自己、在潛伏的(potential)、實體的(substantial)狀態,而成為現實的(actual),一定要通過自覺。若未通過個體的自覺,人有自由也只是在潛伏的狀態中的自由。自由平等的獲得需要經過奮鬥,奮鬥要靠人人自覺是一個獨位的個體,這步自覺就是主觀的(subjective),即自由在主觀的覺識中呈現,因此是主觀的自由,這代表自覺。在此自覺而奮鬥以爭取自由,再通過法律的保障,才是「客觀的自由」(objective freedom),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沒有法律的保障,自覺就永遠在鬥爭之中,這樣也不行。要安頓下來就必須條文的保障,確認明載的權利義務才行,這樣才能有客觀的自由。中國既沒有「主觀的自由」,當然也沒有「客觀的自由」,因而只有rational freedom ,即是 substantial freedom ,也就是 freedom in itself, potential freedom ,其實這時自由並沒有顯露出來。在中國自由只是經過大皇帝在吏治方面將法律安排得很合理而表現,並沒有通過主觀自由而表現,這即是黑格爾所謂「凡在我們這裡(意即在西方)屬於主觀自由的,在此(意即在中國),則完全從國家這一面而進行。」(註二四)www2.tvboxnow.com' U0 C& A- A# m" J; Y) r
y4 M4 T" D/ u公仔箱論壇名士代表很特殊的一格,表現時代中的創造性,也很有趣味。在那個時代一定要出現這種人,因此名士也有真實性,以後就再也沒有這種人了。雖然那些名士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但這一種性格不是可以學得來的。$ W: R5 E; C# v1 t
" j+ M$ L' _1 ?) O- A( ~6 h
什麼是名士呢?概括地而且就其發展至的主要姿態而言,首先,名士要會清談。清談並不是隨意閒聊,而是有一定的內容的,即談老、莊、易三玄。清談的方式也有一定,並不是以研究學問的態度、學究的方式談,用當時的 詞語說,是以「談言微中」的方式談。「談言微中」是指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說得很中肯、很漂亮。清談還有一定的姿態,名士清談時大多喜歡執一秉塵尾(拂塵),這是講究美的姿態與情調。由姿態還引申為後來所謂言談吐屬的高雅與否。言談無味、面目可憎是名士所不能忍受的,因此他們也講究美姿容,就是講究美。 清談的內容、方式與談時的姿態能合此標準、才能算是名士。 ' P4 i5 c c3 p$ U4 C 2 j S& N* p! | H, Qwww2.tvboxnow.com「名士」在當時尤其至東晉時為然,是個價值標準,有資格作名士的人才算是當時的貴族,也才能作為和當時的貴族交往與通婚的對象。不過名士只是個人的情調,是個人在社會上代表身份地位的價值標準。在那些名士的家庭 中,家規、家風仍然嚴格地遵守儒家的禮教。如是這裏就有個衝突:儒家的禮教以修身為基礎,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註四),但他自己不修身,如何能教他的家人修身呢?由此可知這些嚴格的家規、門風所遵守的,只是外在的禮俗,並不是儒家禮教的精神,即只遵守了禮制的文貌,而沒有禮制的精 神,當時的時代精神是寄託于名士。這在根本上是個衝突,是個生命上的矛盾,但當時的情形就是如此。 * u3 f% T6 q, R! k, f4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c! C9 U! r8 Y2 W" _
從魏晉時代起,中國社會上出現了另一個新的觀念,即所謂的「門第」,門第就代表貴族。這觀念一直延續下去,甚至後來唐太宗貴為皇帝,仍不免在當時幾個大家族的面前感覺自卑。在魏晉以前沒有門第的觀念。漢高祖以布 衣得天下,用士是採取選舉徵辟的制度;魏晉時代天下亂了,因此改用九品中正,再由此逐漸演變出「門第」的觀念,而形成新貴族。門第代表價值標準,名士、清談也都代表一種價值觀念。tvb now,tvbnow,bttvb+ q, X# p/ V8 |" m) u) E
m6 V! x B' [9 `- C
我們可以再擧個例來說明「談言微中」。王衍嘗問阮修:聖人講名教,老莊講自然,那麼自然與名教有什麼分別呢?若是用研究學問的方式,擧證論說地來回答,那就不是清談。阮修回答曰:「將無同」,簡單的三個字說得很 恰當,因此王衍大為高興,立刻讓他作「掾」,這就是「三語掾」的故事(註五)。「將無同」三字的意思,一方面既不肯定自然與名教一定同,另方面也不肯定二者一定不同,就是說自然與名教不一定相衝突矛盾。這種說法代表一種趣味,其中有一種暗示。這不是科學的語言或邏輯的語言,因此唐君毅先生稱這類語言為「啓 發性的語言」(heuristic langugae),也就是暗示性的語言,這個名詞很好。/ _$ s1 f- m" D% G6 E2 l
9 c) T: @( P. S7 @: g, t/ Z7 l% x Gtvb now,tvbnow,bttvb自然與名教的問題,在魏晉時代由各人的表現看來,在某些人身上表現出二者是衝突的,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則表現為並不衝突。例如阮籍曰:「禮豈為我設邪?」(註六),那就表示二者是衝突的。又如樂廣謂:「名教內自有 樂地,何必乃爾?」(註七),那就表示二者並不衝突。「將無同」就暗示了後者的境界。以這種方式來清談,才是名士,以後再也沒有這一格了。清末民初以來自稱為名士的人,其實都是假名士,比魏晉時代那些名士差得遠了。tvb now,tvbnow,bttvb B& o! g/ e% R* d. v# u
- P. ?8 B, C) m& l e每個時代都有特殊的人物出現,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魏晉時代出現的就是名士,他們的境界雖不算很高,但有真實性,在他們的生命中似乎必然地要如此。站在儒家的立場來看,並由人生的最終境界 來看,名士的背後蒼涼得很,都帶有濃厚的悲劇性。人生並不是很簡單平坦的,這些名士的下場都是悲劇,只有阮籍得以保住,其他的人物大半被殺而不得善終。王弼因為太年輕了,還沒有捲進政治闘爭的漩渦中,否則也很難逃同一命運。我常由此想到中國的知識份子有其自身的命運,這只有靠自己警覺、振作,才能保住自己 的正命,善盡自己的本性,不能單單企求外來的原宥與寬容。- B0 f# E5 S9 |( F/ ~* Y( n
2 r7 o8 D: D+ M" R# ?- E公仔箱論壇莊子「彼是方生之說」是借用惠施的論點,但不同於惠施的名理。莊子之言方生就是方死,方可就是方不可,表示生死、可不可兩端均站立不住,因此不能講對偶性(duality)。沒有對偶,一切的邏輯、數學均不可能;邏輯數學就是靠對偶性原則而建立的,因此有雙重否定(double negation)等於肯定的規定。於此有一重要的哲學問題,即邏輯數學科學都在對偶性原則的範圍之內,而莊子正 是要衝破此對偶性以達到絕對。不衝破對偶性原則就不能達到絕對。莊子當然不是從知識而是從平齊是非善惡美醜等來衝破對偶性,因此波瀾壯闊且活潑透脫,這是中國人的思想。柏拉得萊的想法雖類乎莊子,卻顯得詭辯而不灑脫。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6 O' g' B3 d4 T* v
) p$ m9 g9 |" f+ s2 {( k
如是,由「緣起性空」的觀念已分別開出三系不同的說法:佛教一系、康德一系、柏拉得萊和莊子一系,這不是個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嗎?. x" W7 [: S3 Z# e8 [" f1 ]
tvb now,tvbnow,bttvb# i m/ P- Y* q _
對偶性原則是邏輯中最基本的問題。有對偶性原則才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這三個思想律。現代符號邏輯以及邏輯分析的學者不重視這方面,只將對偶性當作一個設準(postulate)或是方便約定(convention),若只限於形式主義(formalism)本身,而將邏輯作純技術的處理,這樣也可以。但如此並不能滿足哲學性的思考,邏輯也可向哲學方面發展,也可以講邏輯哲學,這也是邏輯的正當方向。公仔箱論壇5 _3 }* h" X$ \2 ];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_% X1 f: h0 K4 P9 }
對偶性原則既然如此重要,而莊子之「彼是方生之說」衝破對偶性又很有道理,這就又引出另一個問題,即在何種情形下我們要衝破對偶性,在何種情形下我們又要保住對偶性。因若不保住對偶性、則邏輯、數學、科學均不可 能。以前沒有這個問題,莊子本人也不會想到,但在現代講哲學就要正視並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需要歪曲莊子的原意,而又能將邏輯數學科學作一安排,這就需要諸位運用哲學思考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c9 p7 L* W i' w
/ z! B4 q: K; O
就佛教本身而言,緣起性空就是緣起如其為緣起而觀之,不增不減。佛教雖未肯定康德的講法,但康德那些時空、範疇等意思佛教中也有,那就是「不相應行法」,也叫「分位假法」(註二四)。「行」就是「色受想行識」中 的行蘊,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行動」,而是取心理學的意義,屬於「思」,意指迫使人不由自主地順之而滾。將此義之「思」特別提出來而名之曰「行」,即「諸行無常」之行。在佛教中,不相應行法是假立之法,假不必指真假之假,而是指有所憑藉而施設的,即是「分位假法」。當然這也不是真實的,因此仍是「執著」, 屬於「遍計所執」,因此「轉識成智」時都要化去。但科學知識正好寄託在這些假立的不相應行法上,順康德的思路這些正是使經驗可能的形式條件(formal conditions),因此在現代弘揚佛教而要說明科學知識,就必須肯定這方面也有價值。這並非肯定執著,而是有些執著確有相當的諦性,例如科學就有諦性,是真正的俗諦。如是,在此意義上佛教可以容納康德,與康德並不衝突。 0 [9 ~; d1 f( Z公仔箱論壇5 Z: G9 U% n& j
柏拉得萊的思想仍與此不同。因此他所說的immediate this還不是佛教的「如」,他仍是新黑格爾學派講辯證法的思路。黑格爾正反合式的辯證是很初步的方法,柏拉得萊仍以此為基礎。但莊子之衝破對偶性以及佛教的八不緣起卻與此不同。例如講「不二法門」。若照黑格爾以相對之二之綜和統一(Synthetic unity)的方式達到不二,雖有強度性(intensity), 但其實只能算個過程,這不是真正的不二。因此在維摩詰經中對於不二法門先列有各種講法,都是由二以達不二,這統不行。至文殊師利說「不說就是不二」,而維摩詰居士卻當下默然,實際表現出不二,連「不說就是不二」都不說了。(註二五),這不是很美嗎?完全沒有虛假相,這就是最美最圓最平最實的境界。莊子也是 如此。至終一定要將緊張性化去而歸於平平、輕鬆,才是最高的境界。tvb now,tvbnow,bttvb: o+ i0 w @+ ^+ ]. N ?4 g
/ F1 V" k o2 l Mtvb now,tvbnow,bttvb由此我常想到中國人的思想沒有假象、幻相(illusion)。西方人的思考雖然邏輯性概念性強,但有幻相,因為思想概念本身就是有限制的,因而顯緊張相、奮鬥相。但若稍不明徹,一失分際,就有假象、幻相產生。康德所批判的就是這些失分際的假象,但順西方的思想這些假象是自然會有的,因此康德稱dialectic為不可免的而且是自然會有的,因此需要不斷地予以批判。中國思想中沒有這些假象固然很好,但缺少概念的間架卻也有毛病。因此現在各方面要求現代化,就是要建立概念的架構。現代化當然不是最高的境界,而是中層,但卻是必要的(necessary),就如同科學並非最高境界,但也是必要的。6 A( e, J2 ~. g5 r4 Z+ {
( m5 a$ L* b7 V c9 a7 E I) s9 m: K公仔箱論壇以上我們開頭先大略敘述了魏晉下賅梁朝時代不屬於玄學主流內的三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類乎西方的思路。因此很特別。不過這不是本講的要點,那是順上講而附帶一提。本講的著重點是在繼魏晉玄學而過轉到佛教,我們先 就佛教中的基本觀念「緣起性空」,而說與此觀念有關的諸哲學思理以及由此所引發出的一些想法與問題。這只是一個開端,以後各講將順佛教的發展而說其主要的理境以及由此理境所引發出的問題。這將是大有貢獻於中西哲學之向前發展的。 0 K' t1 U( e* w3 Mwww2.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 y- ^9 ]* I( p" a
b! a3 u2 ~2 k" x
胡以嫻記錄 - [* T2 r. N6 ? v3 H. R公仔箱論壇www2.tvboxnow.com P. q6 y6 `: h: W( ^
; f. [8 t: q- [【附 註﹞ ( a8 R: Z5 X7 z$ }, _3 dwww2.tvboxnow.com# F$ ^$ k- G) u
註 一:前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後語見第四十章。www2.tvboxnow.com1 h. d' ]/ V* v5 `6 w( W1 m8 p
* e% {. O2 Q. x0 C5 G- H4 J
註 二:參見「才性與玄理」第十章第二節。% `) }) {! C) C4 W) U
9 H: e, e X9 a9 D- N 註二五:維摩詰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詰摩,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 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其入不二法門。」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3-2 12:09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18 AM 編輯 9 W* N; F+ x- {2 [( E
& r7 Y0 Z: `# I W. ]+ w" Awww2.tvboxnow.com第十三講 二諦與三性:如何安排科學知識?www2.tvboxnow.com) X! u+ Z2 |3 x4 D# p/ X
tvb now,tvbnow,bttvb" V& `& ]$ g3 f; L* f' A
在上一講中我們討論了佛教的一個主要基本觀念「緣起性空」,及由此觀念所牽連到的一些哲學問題,如康德、柏拉得萊等的想法。佛教的教理最複雜、啟發性最大、所牽涉的哲學問題也極多。除「緣起性空」外,還有幾 個重要問題,我們將陸續討論。此次先順緣起性空的觀念,來看二諦與三性的問題。公仔箱論壇8 H; ^8 s4 t4 ?1 g9 j
公仔箱論壇& X. I: B, Y) @+ Q
空宗講二諦,中觀論頌謂「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又頌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頌亦是說的真、俗二諦(註一)。由「緣起性空」即直接可說真、俗二諦。唯識宗建立系統,就緣起法 說法之特性,而有三性之說,即依他起性、遍計執性與圓成實性(註二)。三性其實就是二諦的另一種說法,此義將順下文說明。 9 m) l- S4 C& K3 }$ Y; q( j k 2 G- {: S8 B" Q" |! E中論直接就緣起性空,沒有任何執著,而說真俗二諦。一切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都是定相。就佛教言,凡是定相都是執著,因此中論開首即由反面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去)」,這就是「八不緣起」,亦即「證無生法忍」。能以體法空證無生法忍,才是菩薩道。因此中論所觀的緣起法,是觀去執後的緣起法,而不是西方所謂的因果性(causality)。 這並不表示中論不知道俗情有執著,俗情當然有執著,且有執著方可言去執著。當中論就著緣起性空而說二諦時,即是預設了執著且已將此執著化去。因此若由唯識宗的立場視之,中論的二諦就只是二性,即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而並未正面表示出第三性(遍計執性)來。依他起就是緣起,圓成實就是「真實」,即「性空」的 觀念。中論雖未正面表示出「遍計執」,但它化去的就是這個執,正因為有才需要破除。如此,它去執後而言的二諦,實際上就只是一諦,即真諦,亦曰第一義諦,總括而言即「緣起性空」這個觀念。由「緣起」視之,即是俗諦;由「性空」視之,即是真諦。因此「緣起性空」這個語句是個分析命題,而雖說真、俗二諦,實際 上要表示的是「真俗不二」。真諦、俗諦其實是一回事,即「緣起性空」,因此可說真俗不二。僧肇作「不真空論」亦在發揮此義。" g0 Q) B, k- R$ v, t
9 a8 c. M4 B6 v; P- v唯識宗除了與二諦相應的的二性外,還正面表示了遍計執性,故言三性。中論雖不言執著,但它所講的八不緣起是已破去了執著的緣起,這表示在未去除執著前是有執著的,即必先已假定了執著的存在。如此,二諦與三性的不 同並不能決定空宗與唯識宗的差別,因二諦與三性所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 4 `: t& }) a4 i- m/ b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_- n7 X k: i& f' G/ N6 U: u
空宗雖強調「真俗不二」,但對一般人而言卻真俗是二,因此三論宗的嘉祥吉藏針對一般人的看法而說「於真諦、於俗諦」(註三)。「於」是對於的「於」,對一般人而言為真的是「於俗諦」;對菩薩、佛而言為真的是「於 真諦」。對菩薩為真的,一般世俗的人或許反認為是虛妄的;而世俗人以為真的,在菩薩眼中卻是執著。例如科學知識就是「於俗諦」,世俗之人很肯定地認此為真;至於佛菩薩所承認的「於真諦」,自科學的立場卻視為妄想;如此真、俗顯然是二,即「於真諦」與「於俗諦」是二不是一。tvb now,tvbnow,bttvb+ z! S8 L& g2 J+ `( j- J" E% j+ U2 s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36 AM 編輯 www2.tvboxnow.com$ }- _) X2 @: H6 _6 E: r
tvb now,tvbnow,bttvb$ a! z. ?- o6 q$ O( m
現在講分析哲學的人,常常犯這種毛病,也就是把主觀方面的不瞭解,當作客觀方面的不清楚,這是不公平的。譬如有些分析哲學家引用黑格爾的一些話,他們根本沒瞭解黑格爾所說的意義,就說黑格爾的學說是模糊不清的(ambiguous)。其實這也是很糊塗的判斷。還有一些研究歷史考據的,最討厭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他們認為歷史這麼複雜,怎麼能用三句話語就概括了呢?黑格爾說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是「一部分人是自由的」(some men are free);而中國文化則是「一人是自由的」(one man is free),只有皇帝一個人是自由的;最後到了日爾曼時代,則是「一切人是自由的」(all men are free)。但研究歷史考據者則認為,歷史這麼複雜,怎麼能用這三句話就概括了呢?所以認為黑格爾所說的沒什麼道理。其實先不要說這三句話能不能概括,先看這三句話的意義,你到底明不明白呢?如果能瞭解這三句話的意義,那麼用這三句話來概括也沒什麼不可以。所以用「美的自由」(beautiful freedom)或「主觀自由」 (subjective freedom)來概括某一階段的文化程度,也是可以的,並不見得是完全沒意義,這與歷史的複雜性有什麼妨礙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7 j# z' b6 m( b
j' w% i3 k" p# |6 o M註四:龍樹「大智度論」卷一云:「復次,餘經中佛說五眾無常苦空無我相。今欲以異法門說五眾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異法門」,即指「不同於分解方式」的法門。謂參閱「佛性與般若」第一部第一章第一節。公仔箱論壇. E9 ?4 D. s' R) A' I
! U& Y$ }8 i8 A e9 r8 X6 o: c5 V& S註五:「最高善」即德文的höchstes Gut。康德之論最高善,主要見於「實踐理性批判」(Kritikder Praktischen Vernunft)第一部第二卷「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Dialektik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 Q) E! @: z8 ?;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h' k4 p# K" q6 _* i% f
註六:康德說:「對於今人,最高善的問題似乎已失去用處,或至少已成為僅僅無關緊要之事……」(「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卷第二章)。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r4 E# L# Z1 Y1 l7 {4 y; X
- u4 J% `8 L$ i. D7 r; x' z
註七:此書即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60。tvb now,tvbnow,bttvb2 X @0 @1 Z+ Q: ?2 n) a3 v
www2.tvboxnow.com- u1 [+ [# j/ ~; w0 T( H
註八:見該書p.46n,227,245,263n。 $ s) M# U+ J% \4 o+ _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E% S% J! U9 r& O* B: r( k公仔箱論壇註九:拜克說:「最高善底概念決不是一個實踐的概念﹐而是理性底一個辯證的理想。」(同書p.245)% u" K& A& l1 ~
* {$ s; v' j6 A \6 t0 I a2 Q+ @
註一○:康德說:「最高善底促進是我們意志底一個先天必然的對象,並且與道德法則相關聯而不可分離,因此最高善底不可能也必定證明道德法則底錯誤。(「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二卷第二章第一節)& a( F1 | y; P! t2 z5 G; [
公仔箱論壇" Z5 p) m% X+ Q$ m6 [
註一一:關於「緣理斷九」之涵義,請參閱「佛性與般若」第三部第一分第一至三章及「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第二十章「天臺宗之圓教: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W9 p+ m: @; c% I
www2.tvboxnow.com: w" O: d8 b3 K% |1 A q/ J; m
註一二:大乘起信論云:「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無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公仔箱論壇2 I* m- l: C! [" K0 ]
" i" _6 ^, X% ]/ Q
註一三:Problematic與Possible(或德文的Möglich,)、apodictic與necessary(或德文的Notwendig)間有一精微的差別,可參閱「現象與物自身」第四八頁起。 6 Z; H& U J7 Y3 m, Qtvb now,tvbnow,bttvb/ ]6 v% M5 O$ C7 d0 k+ q2 H
註一四: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一書的「超越辯證論」(Dietranszendentale Dialektik)中檢討各種經由思辨理性(spekulative Vernunft)發明上帝存在的論證,斷定其不可能;故我們唯有轉而建立道德的神學。1 v* N1 b% R3 x" u
2 }: w3 l' y& F公仔箱論壇註一五: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此即所謂「十如是」,智者大師「法華玄義」卷二 上云:「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 J" r) q* k0 H' P公仔箱論壇; U1 [3 v% |+ h
註一六: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卷五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公仔箱論壇8 ?" J# }7 Y/ u9 ]4 g
E% S- Z* I, r3 D!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一七:案:牟師曾告余曰:此處幾句話有問題,一致不一定是分析的,圓教下是否可說是分析的亦有問題。詳見「圓善論」第六韋(臺北、學生書局)。tvb now,tvbnow,bttvb7 ?# J% ^0 c* D1 w, l% h
www2.tvboxnow.com8 A) [: C9 q" |& W. L( |3 x
註一八:見四庫全書本「知言」卷四。明程敏政刊本於「知言」六卷後附朱子「知言疑義」一卷及「附錄」一卷,而刪其正文中見於「疑義」之重文。故在程本及同一系統之朝鮮本、和刻本中,此言均不見於正文,而見於所 附「疑義」中。四庫全書所收「知言」六卷、「附錄」一卷係採永樂大典本,為宋刊原本。「知言疑義」亦見於「宋元學案」五峰學案及「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www2.tvboxnow.com; q+ E. C: P0 G, K
- I' G5 w% X# w(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此,我們作個同情的了解,大概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廣泛地、籠統地從教育的立場著眼。教育就是教人做人之道,是人的具體生活。因此,由人的具體生活整個地看,也就是由教育的立場廣泛地看,朱子的方法是正宗。這 「正宗」是從教育的立場來說的,他們由具體的生活整個地來看人,而不像現代人一樣,分別知識的一面和道德的一面。一般人這樣籠統地看,覺得朱子的方法較好、較平實,所以他能取得正宗的地位。這是我們以同情的態度所了解的。但是若照他們的看法,朱子是正宗,那麼其他的人不走伊川、朱子的路,就不是正宗嗎? 若照以前人的看法,這些人都不是正宗。所以朱子不喜歡程明道,但是也不批評他。這樣從一般的教育來看,從具體生活的全部來看這個問題,是可以的,因為具體生活需要知識,也需要道德,甚至需要宗教信仰、民主政治等,這全部都得包括進去。6 G: R4 D o, j4 C S0 z6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