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教授文化史也是為了民族主義史學的目標服務,而且集中討論文化「成就」,則不但不能培養學生欣賞多元並尊重差異,反而可能鼓動不必要的文化優越感。在複雜的現代世界,認識文化固然重要,但過分強調一國一族的文化「特色」甚至「成就」以加強認同感,則不但做法過於功利(有「成就」的部分才算文化?),而且亦可能有意無意地把壓迫他人的文化與習俗(例如纏足)略去不提。我們需要從民族主義歷史學習教訓嗎?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m( U7 A1 d' D* {! _
因此,歷史不太可能為現在與將來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但卻能幫助我們以懷疑精神分析不同事件或潮流,尊重問題背景的複雜性,並培養同情時人與留意細節的能力,以應付不斷轉變而且資訊極其龐雜的現代世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b9 Y. g: b. p" r8 _" C9 K舉個例子,介紹唐朝「盛世武功」時,與其展示不一定準確的「疆域圖」、列出可能被轉眼忘記的古代地名、介紹車騎兵器,何不好好利用2007年起不再成為中學中國語文科會考範文的《兵車行》,探討戰爭對個人與社會的禍害,以及好戰皇朝與人民之間的鴻溝?www2.tvboxnow.com. F" l) ^% P" ]+ D; f
反而,我們應善用歷史,指出「道德」作為概念在不同時空可能有所差別,亦會隨著時代轉變,因此不應隨便作出道德論斷。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贊同相對主義,或是因為所謂「文化不同」而要無條件服膺於有一國或一文化特色的道德原則,甚至無視以歷史培養品德的可能性。問題的關鍵,就是焦點必須是人的價值,而非道德作為教條。說明這個問題的最佳例子,莫過於女權歷史。女性參與政治,於19世紀以前在不同文化中均被視為叛經離道的行為。在女權主義者前仆後繼的抗爭下,女性獲得了參政權;當日的叛經離道,今天是天經地義。我們可從女權主義者奮鬥的歷史中,看出人性的美善與醜惡,以及各種立場的背景與限制。公仔箱論壇0 W( D6 y: B$ J# |. _" z8 w, E& W
與其執著於教授「以香港(人)為主體的香港歷史」,倒不如使學生明白身份意識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擴闊學生對歷史複雜性的同情與理解,而非與以往的民族主義者一樣,打算利用歷史創造民族。隨著有關香港(及其鄰近地區)的歷史研究日漸深入,我們可以發現香港人身份與記憶的多元。有論者以1841年英國接管香港島以前數千年前已有華人在港居住,或被納入為歷代「中國」皇朝的行政區域為證據,證明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顯然無視「中國歷史」本身是近現代政治建構結果,更忽略了華南區域在政治、族群、文化、語言、對外關係等歷史細節。正如葛兆光提倡,討論中國歷史時,不應再隨便使用「自古以來」一語,或是「用現在的領土概念套古代的王朝疆域」,亦要區分歷史、文化,與政治的「中國」,並時刻注意其變動的性質,特別在王朝的邊緣部分。(註十一)) ?5 P( K3 t: r0 w/ I, Y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書寫歷史不能無憑杜撰,研究者必須誠實面對歷史資料與自身的限制,盡力呈現歷史的多元面向與時人的不同經驗,即使內容與研究者的前設或理解有所衝突。強迫所有學生學習一個以建立身份認同為目標的民族主義史觀,顯然不妥,不論其效忠對象是「中國」、「文化中國」,或是「香港」。歷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特定的身份認同、鼓動虛無的自豪感或耻辱感、灌輸簡單而閉塞的善惡觀念,或是功利地從歷史學到「教訓」,而是培養懷疑精神、對歷史脈絡的掌握、對歷史資料的基本鑑別技能、對多元的寬容與尊重、對身份與道德多變性的理解,以及組織並表達自身意見的能力。歷史科和中史科不論是否必修或獨立成科,如明顯以灌輸情感為教學目標,則不但有扭曲歷史之弊,亦可想像老師動輒把「民族大義」放在學生肩膀上時,莘莘學子們將會何等茫然。當然,如何從漫無邊際的過去中整理出一個可以達到這些目標的課綱,並在有限的課時中以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教授,實有賴一眾專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