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養寵心得] 車輪蟲及常見體外蟲的治療方式 [打印本頁]

作者: timmychoo    時間: 2022-1-5 02:13 PM     標題: 車輪蟲及常見體外蟲的治療方式

高雄海洋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教授 張朴性


纖毛蟲
  體表周身長有明顯纖毛,纖毛是其運動胞器,是原生動物中構造最複雜的,具有胞口、胞咽、大核、小核等。
生殖方式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無性生殖除緣毛類為縱的分裂外,其餘為橫的分裂,有性生殖常為接合生殖,蟲體有特有形狀,
亦可暫時變形。

1、白點蟲
  本實驗採樣之石斑魚、黑鯛、赤鰭笛鯛(紅魚)苗檢出白點蟲感染率約為8%,但在秋冬之際養殖場白點蟲病感染率會增加,

是季節交換之際常見之感染源。


因為蟲子寄生魚體後,會在體表發現白點病癥,因而稱白點蟲病。

在分類上白點蟲屬於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由於蟲體在顯微鏡下紋路猶如南瓜外表,因而又稱小瓜蟲,
寄生在淡水魚的為多子白點蟲(I. multifiliis),蟲體呈圓球形、體表密佈纖毛,成蟲大小約300~800㎜,肉眼可見,
大核呈馬蹄形,小核成圓形,緊貼於大核上,細胞質外層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泡,具有管狀的口。
成蟲成熟後會脫離魚體,掉在水中形成胞囊,進行9~10次的分裂,1~3天後幼蟲即破胞囊而出,幼蟲約30~50㎜,
有纖毛,大核近圓形,浮游於水中,尋找寄主。
白點蟲找到寄主後即鑽入皮下寄生,引起上皮細胞增生,即為肉眼看到的白點大小約0.5~1.5㎜。


寄生在海水魚的是鹹水白點蟲(I.marinus),又叫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與多子白點蟲的主要區別是後者的大核由4~8個卵圓形團塊連成念珠狀,並以u字形排列。
多子白點蟲寄生在淡水魚,鹹水白點蟲寄生在海水魚的鰓、皮膚、鰭、口腔、鼻、眼角膜等處,對魚的種類及年齡均無嚴格選擇性,
分佈很廣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尤以不流動的小水體、高密度養殖的幼魚及觀賞魚類為嚴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白點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因此流行於春、秋季,當水質惡劣、養殖密度高、魚體抵抗力低時,在冬季及盛夏也有發生,
而在池塘水質好,飼養管理優良,魚體健壯時,在春、秋季也不爆發白點蟲病。
白點蟲病藉助胞囊及幼蟲傳播,剛孵出來的幼蟲侵襲力較強,隨著時間的推延而逐漸減弱,水溫在15~20℃時,侵襲力最強,
孵化後24小時內侵襲力較高,26小時後就降低,至今,水溫26~30℃,孵化後28小時的幼蟲還沒有感染成功。


感染白點蟲之病魚, 體表或鰓黏液會增加,病魚因皮膚有蟲體寄生,因此常會在池底或池壁摩擦皮膚,又成蟲穿出皮膚離去後,

所以感染之皮膚組織常會引起潰爛、出血和鱗片脫落,常會引起細菌或徽菌之二次感染,感染鰓組織會引起鰓潰爛、
出血和呼吸障礙;感染眼睛則會引起眼角膜白濁,嚴重則會眼球腫大和失明,病魚最後常會體液流失或呼吸困難而衰竭死亡。


治療上最好的方法是加溫,其次如改變水的鹽度和加甲烯藍等。

移走所有魚至少三天,並以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池底或底砂亦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己經證實被白點蟲感染之魚體會產生抗體,因此以白點蟲疫苗先行預防,將有效減少白點蟲感染所造成的損失。

2、車輪蟲
  車輪蟲分淡水種和海水種,淡水種常見感染於鯉科魚類或淡水觀賞魚之傷口處,海水車輪蟲常見感染於鰓,採樣檢驗黃臘魚參、

石斑苗感染率約為25%。


車輪蟲在分類上屬於纖毛蟲綱、圍毛目、碟形蟲科,大小約40~50㎜。由側面觀,其形如圓桶大禮帽狀,凸起的一面稱口面,

相對而凹入的稱反口面,口面有口溝和口溝兩側的纖毛,下接胞口,反口面有兩圈短纖毛,稱上緣纖毛和下緣纖毛,
纖毛內緣有一圈很明顯的齒環和輻線環,齒環鉤有20~32枚,大核為馬蹄形,以纖毛擺動,作打轉式運動。


被車輪蟲寄生的病魚,當少量寄生時,其實並沒有明顯症狀,但當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寄生處粘液增多,游動緩慢,

魚苗被車輪蟲大量寄生時,病魚呼吸困難且浮於水面呈浮頭狀,由上面看下去,魚苗呈「白頭白嘴」症狀,
有時魚成群結隊圍繞池邊狂游,呈「跑馬」症狀。
仔鰻被車輪蟲大量寄生時,魚體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車輪蟲在魚的鰓及體表各處不斷爬動,齒環鉤轉動損傷上皮細胞,
上皮細胞及粘液細胞增生,而且分泌亢進,鰓上的毛細血管充血、滲出。重感染時可見大片上皮細胞壞死。

由於車輪蟲常存在各種水源內,不當引進污染車輪蟲的水源,將可能爆發車輪蟲病,因此魚苗在換池,最好以高錳酸鉀、

硫酸銅或改變滲透壓方式以殺滅體外之車輪蟲。

3、固著類纖毛蟲
  屬於這類的纖毛蟲很多,包括聚縮蟲(Noothamnium)、累枝蟲(Epistylis)、吊鐘蟲(Vorticella)、

單縮蟲和舌杯蟲(Apiosoma)等等,因為一般養殖池水都是優氧化,很容易引起纖毛蟲類的繁生,因此這類疾病很常見。
在採樣檢驗蝦苗感染率約有85%,而感染於魚苗鰓部以舌杯蟲為主要,黃臘魚參苗感染率約有25%。
此類纖毛蟲危害海、淡水中養殖的各種蝦、蟹的卵、幼體、成體和魚苗、成魚,其中尤以對蝦、蟹的幼體和魚苗的危害最大。
少量固著時一般危害不大,但常有擾攘不安的情形發生,不時浮頭或群聚於池壁。
但當水中有機質含量增多,換水量少時,該蟲將大量繁殖。


甲殼類被附著後,在附肢及鰓絲由表面可見一層絨毛狀的增生物所覆蓋,有時會殃及頭胸甲及眼球、血氧過少、行動呆滯、腹肌混濁。

由於附著生物偶或纏繞一些碎屑或藻類,造成患者的顏色不同於健康生物體。在水中溶氧較低時,可引起大批死亡。

舌杯蟲(Glossatella sp.)的形態,前端為圓盤狀的口圍盤,邊緣圍繞三層由纖毛組成的緣膜,裡面有一條螺旋狀口溝,大核成卵圓形、

小核成圓形或棒形、前腔附近有一伸縮泡,後端有一吸盤狀結構稱為絨毛器,可藉此吸附在魚體上,尤其常見於魚苗,
寄主被大量吸附於皮膚或鰓,會引起呼吸困難、成長緩慢,容易因缺氧而死亡。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