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2.tvboxnow.com, M# J8 F6 `+ t
【經濟日報專訊】科技發達年代,我們還剩下多少私隱?社交網站、智能手機等帶來方便,但世間沒有免費午餐,網絡另一方也不亦樂乎地收集數據圖利。享受便利的同時,你願意付出多少私隱來交換?
+ @' {7 e$ S" x: X7 w6 V2 ?+ S# z公仔箱論壇
$ }/ Z3 v' `2 v+ m) f0 Y; f網絡發達衍生的私隱問題惹關注。《紐約時報》上周五引述一項針對全球15個國家、共1.5萬人的大型調查指,51%受訪者自稱不願意以犧牲一些私隱為代價,換取更多便利與舒適,回答願意有27%;87%受訪者更支持政府制定法律,禁止企業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購買個人資料數據。
5 S, B: F, G1 }! I( G#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3 p+ l2 m1 L! U( L1 Q8 P1 j為方便付款 奉上個人資料
3 ?0 I, ]6 U! F6 m' s+ ~. C公仔箱論壇5 D; Y( ?3 g5 N4 i$ W, t& x
私隱在現代文明社會,向來受到重視,但如今一點方便或着數,就或足以令人掉以輕心,自願交出一些私隱。報道提到,有時我們為方便付款或兌換電子優惠券,安裝某手機程式或舉起手機拿到掃描器前揮一揮,結果個人資料、購物習慣、購買地點等,便也一併奉上。
$ x: L3 B! g, L" k7 J4 b( x' [9 x/ r, B5 Y0 P
另外,社交網絡興起,互通消息及近況變得方便,但大家對私隱的觀念也大大不同。換了以前,有多少人會時刻公開自己的行蹤、相片、學歷、愛好?但現今卻在網上主動發布,今日去到甚麼地方、說過甚麼話、自己的愛惡等,不也是私隱嗎?何時開始覺得「沒所謂」了?www2.tvboxnow.com4 b3 ?, q% p& P
6 B+ _) ~' K' Q5 X8 r( |( a8 ~
社交網崛起 社會態度改變
6 G! n& G& z' r9 J& m" z1 J公仔箱論壇8 T1 k$ w/ u% P5 v5 v+ g+ j
Facebook(fb)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曾於2010年公開表示,社交網站的崛起,改變社會對私隱的態度,對分享個人資訊的行為變得自在,私隱不再是「social norm」,意指不再是社會注重的事。
6 U4 `; M+ {0 e0 Y. `2 \9 w
- ?% M4 D2 N( G* y1 I4 S- ?' btvb now,tvbnow,bttvb4年後的今天,是否確實如此呢?網上市場對個人私隱的「貪心」程度與日俱增,instagram曾企圖將用戶自己上載的相片「私有化」、有手機通訊程式WhatsApp要求用戶交出全部聯絡人記錄。% x$ \$ P2 P0 B$ `
8 x; K! [; J0 B% h5 \! r7 J, m5 F% P# z
你用Gmail往來的郵件,Google可以「先睹為快」,早你一步得知內容。至於fb也將用戶上傳資料存檔後,據此了解用戶愛好來賣廣告。
9 a: H( {6 g2 Jtvb now,tvbnow,bttvb
- v4 }, T( P" g- s當享受網絡上的各種方便之餘,我們沒有付出使用費,但卻不知不覺出交出了部分私隱作為交換。
! v" I4 x9 q+ q0 [
* }% a6 B0 u2 B# p& w$ p去年底英國有研究指,fb的英美活躍用戶數量皆有下降,600名停玩fb的受訪者,約有一半是基於憂心私隱問題。另一方面,以保護私隱為賣點的社交網站Snapchat,由於聲稱上載資料「閱後即焚」不留痕迹而正迅速崛起。/ B& U* {' j$ H5 h/ G4 J7 Y4 U
0 H3 \! R+ @' g$ }; Mwww2.tvboxnow.com面對社交網絡,不是人人可以為保私隱企硬不玩,日常生活還有各式各樣利誘,如電子積分優惠,手機一揮便可取得的電子優惠券,甚至享用免費WiFi等,也隨時要付出個人資料作為貪方便的代價。
. E- G( o! d9 U7 d/ H6 J/ Cwww2.tvboxnow.com8 L9 Y4 j" O) ]" |1 k; G
美國百貨公司Nordstrom去年便曾爆發爭議,被揭發藉顧客手機連接WiFi而取得數據了解其購物習慣,被指等同「跟蹤」,最終被叫停。www2.tvboxnow.com. e6 \+ p% M5 N) s) Y% n K4 T
# k5 e- l% D; Twww2.tvboxnow.com學者:新一代把私隱看輕1 Q, }2 |; o+ B. E O) `6 q
1 i! d; L, g5 @7 g5 @% M0 w# B英國《每日電訊報》本月初有文章指,近年智能家居被追捧,認為可為用戶帶來更大便利,但一切數據連綫後,換言之,家中事情及生活習慣不也是全交到商戶手上嗎?
2 P$ r$ Z# |$ R% ]* o! D公仔箱論壇( |; k2 ^+ ^: x0 p
報道又引述英國Sheffield University的學者Noel Sharkey指,新一代把個人私隱被侵犯看得太輕,Google、fb等方便又好用,令他們更甘於交出私隱換取服務。他警告,日後Google會否對我們一舉一動瞭如指掌?我們無法知道被取走的數據,最終用作於什麼,這也令人擔心。美國有專家更提出「私隱已死」(death of privacy)的說法。
9 ~# ?, H6 y! i# Q H7 m在現今世代,完全不使用社交網站、手機程式等幾近不可能,但究竟願意犧牲多少私隱作為代價?按「確定」鍵之前,有否想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