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千奇百怪] 世界知名的五座“鬼城”(組圖)

一、切爾諾貝利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4號反應堆在當時蘇聯的烏克蘭地區發生爆炸。這是在核工業史上最嚴重的災難。爆炸產生的強輻射向四周擴散,截止到2006年,烏克蘭、俄羅斯及周邊國家已有數千人因此喪生。
蘇聯政府由於沒有第一時間警告居民而遭到指責。城市居民最終被疏散,政府劃定了一個約29公里的隔離區,環繞在廢棄的電廠的周圍。

切諾貝利電廠的大部分職工所居住的城市皮亞季(Prypiat)就在禁區之內(網絡圖片)

切諾貝利電廠的大部分職工所居住的城市皮亞季(Prypiat)就在禁區之內。這座有44000人居住的城市距災難現場不足5公里,在事發後60小時內該市便完全撤空。皮亞季估計在未來若干年內仍然不會被使用。據估計,由於輻射的原因,該地區在幾百年內都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
有些勇士不顧危險,闖入了禁區,甚至進入了皮亞季。他們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有的人甚至帶回了一些東西。皮亞季城早被綠色植被覆蓋:過去的足球場如今成了森林。熊和鹿等野生動物在倒塌的建築物內漫步。
時間彷彿在皮亞季城凝固。床上仍然鋪好了被單,舊校舍裡擺滿了課桌,為五一勞動節慶典準備的飾品仍舊裝點著這座城市。皮亞季曾經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有不少高樓大廈和一個遊樂園。今天,摩天輪仍然聳立,但碰碰車已經鏽跡斑斑。植被替代了混凝土和人類的痕跡。
二、亨伯斯通
亨伯斯通(Humberstone)位於智利,作為硝酸鹽採礦中心始建立於1862年。1925年,英國礦主增加了對小鎮的經濟支持後,該地更名為亨伯斯通。

亨伯斯通位於智利,作為硝酸鹽採礦中心始建立於1862年(網絡圖片)

亨伯斯通和鄰近的聖勞拉由於共同進行硝酸生產都在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此地作為硝酸鹽產地和加工中心進入了鼎盛時期。硝酸鹽是肥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30年代,一種廉價的合成替代品出現,結束了硝酸鹽(也稱為硝石)的時代。
隨著硝酸鹽的開採日益減少,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的重要性也隨之日益減弱。城鎮慢慢死亡,直到30年後被完全廢棄。工廠的辦公場所直到1961年才被徹底關閉。
最後一批居民離開後,這座城鎮就始終保持原樣,從沙漠吹來的黃沙在被遺棄的學校和劇場中飛揚。工廠裡機器仍然在,職工宿舍也在,只是因為磨損顯得有些破舊。亨伯斯通酒店的游泳池裡已經沒水了,但是跳板還擺在原地。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最終迎來了轉機,這次是作為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雖然城市被遺棄了。但是城鎮精神從來未被遺忘。
智利工會在亨伯斯通和聖勞拉聚集了新的力量,它們對全球農業的發展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更重要的是,鄉民能夠克服惡劣的荒漠環境堅強求存,這就給了智利政府一個充分理由來重視和紀念這座城鎮。
1970年,智利政府宣布將兩個城鎮定為國家古蹟。2005年,它們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這足以保障城鎮免遭破壞,也有助於日後的進一步的保護工作。
並非所有城鎮都如此幸運。在亨伯斯通和聖勞拉被宣佈為世界遺產的同一年,底特律市被遺棄的住房卻高達一萬兩千家。

三、底特律廢棄城區
有些現代鬼城其實是尚有人煙的城市的部分城區。可能底特律的廢棄城區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於作為世界汽車行業領頭羊的歷史,底特律得到了汽車城的美譽。亨利•福特的流水線直接導致在20世紀20年代,大量廉價汽車和卡車迅速出現。這座城市也隨之迅速擴張。到了50年代,擁有兩百萬人口的底特律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城市。

底特律部分城區消亡的並不僅僅是外國汽車製造商的競爭(網絡圖片)

隨著就業率和收入的不斷攀升,豪華建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點綴著底特律的地平線。各種裝飾華美,細節精妙的劇院和辦公大樓層出不窮。這曾是一座繁忙的城市,建築物彰顯了汽車行業所帶來的權利與財富。
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美國的汽車工業進入下滑期。與汽車製造業密不可分的底特律也反映了這一情況。1979年,美國銷售的90%的車輛都是由底特律的三大製造商(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生產的;但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下降到40%。由於底特律是依靠汽車製造業發家的新興城市,它只能接受由海外汽車製造商的競爭所帶來的衰落。
但導致底特律部分城區消亡的並不僅僅是外國汽車製造商的競爭。郊區化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搬出城市,也帶走了他們的金錢。汽車製造商同樣逐漸離開城區。隨著汽車購買熱潮的增漲,汽車工廠也越來越大。由於城市土地價格上漲,它們只得在郊區建造更大的新工廠。底特律部分城區被整片廢棄。而在另一些地區,空蕩蕩的建築和仍然有人居住的樓房比肩而立。
大廈的擁有者們發現自己的樓盤根本無法出租或出售後,乾脆直接放棄,任由自己的投資腐爛崩塌。也有些人試圖將其改建,開展新的業務,例如一些歌劇院被改造成電影院來謀求新出路。最終,由於缺少客戶,許多建築物被徹底放棄。
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辦公樓、酒店、教堂、影劇院、住宅、工廠和商店被貼上封條,任其腐爛。就連城市的老火車站——巨大的18層樓高的交通樞紐——也已被廢棄。只有精美的建築外壁還能顯示出它在過去的重要性。
重建計劃正在這些城區展開。許多被廢棄的地區已被夷為平地,原先的地基上建起了全新的建築和停車場。
四、日本羽島
羽島很小,只是個在日本長崎海岸線附近的僅有70000平方米的石頭島嶼。雖然面積不大,但該島曾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將近一個世紀內,它都是日本的主要煤礦產區之一。該島坐落於向下直通海床的煤沉積層之上。1890年,豐富的礦藏被發現後,三菱公司便從當地居民手中買下了羽島。羽島的輝煌也就此拉開序幕。


羽島靜靜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遺棄的鬼島(網絡圖片)

由於該島距長崎將近30千米,對於三菱公司來說,與其每天接送員工上班,還不如就地修建房舍。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公寓樓一棟棟建起。由於空間有限,所以建築物紛紛向上發展,而不是向外延伸。住戶們擠在狹小不堪的樓房內,只能共用廁所和廚房。
電影院、診所、商場、餐館以及酒吧等公共設施逐漸增加,羽島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微型社區。整個建築群通過地下通道相連。在1959年的高峰時期,羽島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在這個小小的岩島上生活著5259名居民。
並非所有羽島居民都是自願上島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強迫中國及韓國勞工在羽島開礦。1939年到1945年之間,500名被強制勞動的韓國人中有122人在羽島挖煤時死於非命。
二戰以後,員工們發現島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諸如電視、收音機和影劇院之類的現代化奢侈品在戰後得以引進。而且原本寸草不生的島上開始湧出生機,員工和居民們紛紛建起了樓頂花園。
然而,羽島的黃金時代非常短暫。1974年1月,隨著石油取代煤成為全世界首選能源,三菱公司透露該煤礦將被關閉.當年4月,島上最後一批居民回到日本本土,羽島被永久關閉。
這座一度人煙稠密的城市,最終只留下建在板岩上的空殼。
診所裡還留有一台X光機和帶頂燈的​​檢查椅。損壞的兒童玩具在空蕩蕩的公寓樓裡隨處可見。鏈接整個城市的地下通道還能通行,但已經佈滿塗鴉。老舊的電視和火爐兀自呆立,證明屋裡曾經有人居住。
儘管30多年來荒無人煙,但島上的建築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一些石牆坍塌破損,但混凝建築依然完好無損。儘管窗戶都被打碎,而且公寓走廊兩側的陽台年久失修,非常危險,但是辦公場所內的走廊卻令人驚奇的沒有多少損壞。
這座城市依然靜靜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遺棄的鬼島,只有一些原來居民遺棄的野貓和偶爾光顧的非法遊客出沒。但羽島可能會在將來招攬到很多遊客,因為日本方面已將羽島作為世界遺產地進行申報。
五、賓州小鎮森特勒利亞
曾幾何時,賓州小鎮森特勒利亞(Centralia)有近3000人口,有市場、教堂、旅館和酒吧。這是座新興都市,於1866年建立,經費來自賓夕法尼亞山坡的煤礦利潤。但使森特勒利亞幾乎完全被廢棄的,也正是這些煤。

森特勒利亞幾乎完全被廢棄(網絡圖片)

1962年,一些工人們在露天採礦場焚燒廢物時不慎引燃了無菸煤礦脈。而這片巨大礦藏中有一部分就埋在小鎮正下方。一經點燃,火焰就被引入附近的礦脈,最後引發了一場巨大的地下煤礦火災。這座城市花費數年時間企圖將火撲滅。
他們採用了各種方法,比如挖掘燃燒著的煤礦、挖壕溝將火場與剩餘的礦床隔開,以及引水灌入礦坑。但這些手段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市政官員最終得出結論,拯救城鎮的最佳方案就是挖壕溝網將著火點隔離。但高昂的地下作業成本使得這項計劃最終沒能實施。
1981年,在火燒了近20年後,壓死這個城市的最後一根稻草飄然而至。一名12歲的孩子眼見自己腳下的土地裂開一道口子。他幸運地抓住了一個樹根,這才得以被他的表兄從45米深的充滿一氧化碳毒氣的坑中救出。
1982年,聯邦政府撥付4200萬美元用於重新安置森特勒利亞的居民,基本上宣告了該城就此廢棄。大部分森特勒利亞人接受了幫助,這座城幾乎被完全清空。
政府關閉了小鎮的主要出口61號公路和環城路,將這座燃燒的城鎮與外界隔離。那些尚未被植被覆蓋的路段變得彎曲開裂,從地下冒出白煙。大部分建築物都被火燒毀,或是為了防火而被夷平。只有城鎮公墓和少數還有人居住的房舍保留了下來。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