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屬崖葬中的一種。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在懸崖上打鑿數個孔釘用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者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 」 ,懸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喪葬形式,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千百年來,懸棺始終像一個謎團縈繞在人們的腦際:古人為何要把棺木高懸於千仞絕壁之上?重達數百公斤的懸棺,是怎樣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懸崖絕壁上的?「岩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舍命難得來 」 的傳言是真是假......
1946年,一批中國史學界、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首次考察了四川省珙縣、興文懸棺葬時,開始使用 「懸棺 」 這一名詞。據最近的調查研究發現,懸棺呈點示分佈在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南方諸省。部份地區的懸棺葬附近還有崖畫。各地的懸棺中,福建武夷山地區屬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採用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四川珙縣一帶屬元明時期,多是整木挖成的長方形棺。
絕壁上的武夷山懸棺。
武夷山,我國懸棺葬俗的發源地,懸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時代,隨著武夷人的遷徒、文化的交流,這種葬俗波及到南方的十幾個省、區,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懸棺葬共有3種懸置方式:一是木樁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風處,鑿孔插樁,架棺於上﹔二是鑿岩式,鑿岩為穴,置棺於內﹔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縫隙或洞穴,置棺於內。木樁式、鑿岩式懸棺目前分佈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縣洛表鄉、曹營鄉和貴州的修文六廣河。四川珙縣洛表鄉懸崖峭壁上現存放著250 多具棺材,長江三峽沿岸的風箱峽和大寧河畔的懸棺遺蹟,更是多達300餘處。
相傳諸葛亮入川時,乘船經過長江西陵峽,突然患了重病。他不是真的病了,而是犯了心病,他花費了一生的時間寫成了一部兵書,一直帶在身邊,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可以傳授的人,因此不知道該把這本兵書如何處置。思來想去,諸葛亮決定將兵書藏在一個常人難以發現的地方,並在兵書上豎了一把寶劍,用來守護兵書,讓後世有膽略才識者去取。
此事辦成後不久,讓一個吳姓的人知道了此事,於是派兩個會飛檐走壁的大盜偷取。船行到兵書之下時,吳姓人抬頭一望,果然見半山崖上的兵書寶劍金光閃閃,急命兩個大盜攀岩盜取。誰知,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個大盜心中一驚落入長江浩浩蕩蕩的江水之中。兵書上顯出「有才者取,無才者亡「八個大字。此後,再也無人敢對兵書寶劍動非分之想。
經考古學家的實地考證,所謂長江三峽上的「寶劍 」 ,是因絕壁上的石灰岩垂直髮育而成的突出石塊﹔「兵書 」 則是半山腰岩隙中的幾塊匣狀物體,正是古代的懸棺。相傳,曾有一位採藥人,從山頂垂直下落進入穴中,打開懸棺,從中取出銅碗、銅劍等物。
木樁式懸棺
就像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懸棺的發掘充滿了軼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位陳姓地方官為了探究當地僰人懸棺的奧秘,僱用兩名樵夫從絕壁上掀下兩具懸。其中一具運到一處學校供展覽考察研究之用。誰知道沒過多久,兩名樵夫都遭意外慘死,陳姓官員也遭到了很多詭異之事,暴病而亡。這件事慢慢傳開,學校裡一片恐慌。
第二年,一位賑災官員來到此地賑災,看了懸棺及棺木中遺骸,心中生出很多蹊蹺。他對校長說:「文王澤及枯骨,古人遺骸何當玩弄?請以禮瘞之 」 。懸棺遺骸歸葬後,這位官員心中難安,又寫了一篇誄文來:「霜淒淒兮露瀼瀼,風雨剝蝕兮日月迎將。翳何人兮骨骸堅強,胡不速朽兮戀此高崗。惡有報兮善有慶,毀棺露骸兮吾意淒惶。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為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 。
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懸棺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對富有深厚文化涵的喪葬方法,至今存在著許多令今人費解的玄疑。一具冷冰冰的屍骨,一口沉甸甸的屍棺,如何會「飛 」 到那高高的懸崖上?懸棺如何安葬?
《稽神記》中載:「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 」 南朝人顧野王把武夷山中的懸棺神仙的墓葬,號「地仙之宅 」 。當地的百姓也把懸棺之處稱為「仙人葬骨 」 之處,武夷山的一些洞穴因此就有了仙機洞、升真洞、換骨岩之類稱法。說懸棺是神仙所為自熱不可深信,但這些說法流傳許久,足以說明懸棺葬法之奇。
中國學者曾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把一具重約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 」 吊進了一個水面二十多米的懸崖洞中。時文聲稱,此舉「重現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 」 ,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 」 。但是,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說古人採用絞車滑輪之類的技術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清代許瓚認為,古人利用雨季水位抬高,用船載棺槨將運進預先選好的洞穴裡,等水位降低後,棺槨便留在了懸崖絕壁上。
有人參照東南亞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辦法,提出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屍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工具等一一包裹,借個人的力量運送到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
還有人根據在懸棺葬遺存的考察指出,古人可能通過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方式設置的懸棺。
逝者長已矣。無論種種推測如何,總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疑問。惟有恢復到古人生存的環境、民族地區特有的人文風情,才可能最終解開懸棺到底如何安葬之謎。以今日之情竟推測古人之事,難免會有閉門造車、緣木求魚的困惑。
雖然種種疑惑難以釋解,但由於三峽大壩的修建,人們終於有了接近歷史真相得機會。昔日高不可攀的懸棺,如今隨著水位的增高臨近了遊船旁邊。
三峽懸棺。
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水位達到110米,高峽出平湖,曾經高高在上的懸棺,終於漸漸的接近了日益上漲的水平面。6月3日,「鳳凰1號 」 船只載著工作人員,實地考察了一個面積只有幾平方米、重疊裝有兩副懸棺的山洞。工作人員用所帶器具對懸棺上下以及洞內洞外做了專業檢查後,把懸棺邊緣的灰塵腐木等作了清理。
在正式的考察研究之前,有人按當地習俗先在懸棺面前焚燒了紙錢,然後緊香為懸棺叩頭。隨即,有兩人拿出一塊紅布蓋在棺材上,將一挂鞭炮挂在船邊炸響。所有在場的人無不神情肅穆。這是當地與死人「打招呼 」 的儀式,當地人凡是要動死者的東西,一定得先經過這一儀式。
儀式過後,工作人員開始小心翼翼地起棺。他們將第一副懸棺的天平蓋打開,運到船上。該棺木是雙層棺木,裡邊墊底木板厚約15厘米。該木板被打開後,用袋子在第一副棺材裡裝走半袋不知名的東西,還將一長約50厘米的東西用報紙包走。
開啟了第二副懸時,出現一根長約70厘米的神秘物,也被他們精心包裹帶走。據文物專家講,在第一口棺木中沒有發現文物,在第二口棺木中發現八件銅質矛,矛上有人頭像、銅葫蘆、長寶劍,寶劍上面還刻有文字。
每口棺木頭上都有兩個孔,專家介紹說是懸挂懸棺時用的。棺木兩邊尚有紅黑白色的花紋,是塗制的油漆剝離後的殘骸。
經過鑑定,專家人為懸棺系戰國時期安葬,距今約2000多年。懸棺內發現了青銅巴式矛、巴式戈、巴式柳葉劍、青銅刻刀、青銅鑿子、青銅洗盤、古劍飾、玉玨等數十件珍貴文物。三號棺內發掘的巴式柳葉劍可能就是相傳的「兵書寶劍 」 。
對懸棺發掘併進行系統的研究,在我國考古歷史上是罕見的。懸棺葬研究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其中任何一個具體項目,幾乎都是懸案。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懸棺葬之謎 」 ,或許會隨著人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得到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