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而神秘的李小孩石棺。
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一具罕見的房形石棺葬具,「開者即死」的神秘詛咒,230餘件讓人嘆為觀止的精美隨葬品……當這一系列的信息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相信人們會更想知道的是,究竟是怎樣的殊榮讓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死後能夠擁有一座巧奪天工的精美仿宮殿式石棺,享受著堪比王侯將相的奢華陪葬品。她到底是誰?
墓主為一個9歲小女孩
現珍藏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館內的「李小孩石棺」,是20世紀60年代,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西大街南約50米處的一處基建工地施工時被發現的。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通過挖掘發現,這是座構筑規整的長方形豎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兩部分組成。墓室呈長方形,近地表處長 6.05米、寬5.1米,向下逐漸內收,至墓底部長5.5米、寬4.7米,深度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為斜坡式,長6.85米、寬度1.85 米至1.60米。「這類墓葬形制在考古學上稱作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豎穴墓。」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原茵介紹說,「屬於規格比較高的一種墓葬。」
在對古墓的進一步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石槨。打開石槨,一具彫刻精美、堪稱石雕藝術品的仿殿堂石棺躍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長方形,是3間有浮雕的房屋形狀,長1.92米、寬0.89米、高1.22米。棺蓋由整塊石頭彫刻而成,蓋下部分由6塊石塊鑲為一體,中間開門,兩側開窗,四周刻有斗拱、門窗、瓦當,並線刻有青龍、朱雀、侍從等圖案,儼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古建筑屋頂最常見的構造方式之一。即由前後2個大坡檐、兩側2個小坡檐及2個垂直的等腰三角形牆面組成,因交出9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筑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筑上)的縮影,如此豪華石棺的墓葬主人究竟是誰?
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是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名叫李靜訓,字小孩,是隋朝左光祿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李靜訓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年輕時隨周武帝平齊,之後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戰爭中,以身殉國,享年48歲。隋文帝楊堅念李崇戰功赫赫,且為國捐軀,因此對李崇之子李敏也備加恩寵,自幼便將其養在宮中。開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贇、皇后楊麗華(隋文帝楊堅的長女、北周宣帝5皇后之首,靜帝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的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李敏為婿。
從墓誌的記載來看,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楊麗華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然而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她卻「遘疾終於汾源之宮」(墓誌語), 「汾源之宮即是汾陽宮(隋煬帝行宮),也就是說,李靜訓應該是被楊麗華帶在身邊,隨同隋煬帝一起前往汾陽宮時夭逝的。」王原茵說,「楊麗華對此十分傷心,便要求對其厚葬。」
為何用石棺葬於城內?
對比同時期其他墓葬,李靜訓的埋葬地點和埋葬方式尤為特殊。墓誌稱,李靜訓死後,當年12月埋葬於京兆長安縣休祥裡萬善尼寺。「京兆」指的是當時隋代首都大興城(唐為長安城),「休祥裡」(唐稱坊)位於大興城內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這也就是說李靜訓死後是被埋葬於大興城內。」王原茵說,「我國漢民族進入封建社會之後,依照葬儀往往把葬地選在遠離居住地的市郊,尤其是隋唐時期,在城內很少發現有同時期的其他墓葬,李靜訓墓也是迄今為止在隋代京畿地區發現的第二座墓葬。不過,萬善尼寺並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埋葬眾多妃嬪的皇家尼寺。以李靜訓當時的受寵程度,埋葬於此也是無可厚非的。」
在埋葬方式上,李靜訓將近26平方米的墓室內除了1方墓誌、4塊殘磚與石棺槨之外未放置其他物件。「隋代使用的石質葬具,以石棺床較為普遍,但石棺槨,即便是普通式樣,其使用人群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王原茵說,「在李靜訓之前,房形石葬用具的使用者屈指可數,且隋唐兩代的文獻中都沒有什麼品階的官員才可使用石葬用具的規定,我們從隋至唐朝安史之亂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用具的墓主情況分析,石槨、石棺僅用於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員和有特殊貢獻的勛臣。李靜訓是皇太后的寵孫,死後享用石槨、石棺,當屬於特加優厚。」
女童的殊榮?
李靜訓墓不僅石棺豪華,墓內的陪葬器物也極為豐富、精美,這是已發掘的隋代其他墓葬中所沒有過的。累計230餘件的隨葬物品皆置於石槨、石棺中間不足3平方米的狹窄空間內,除一般常見的陶俑及少數陶器外,還出土了大批珍寶,如金器,有嵌珠寶金項鏈、嵌珠寶金翎、金戒指、金盃、金釵飾品等,以及玻璃器、玉石器、鋼鐵器、骨、木漆器和絲織品等。其中,金項鏈和金鐲是波斯的製品,玻璃瓶和所盛香水也來自國外。從這些隨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屬於儀仗類的殉葬品。陶、瓷、銅、鐵、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種類齊全,幾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對於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而言,即便是生前如何深受寵溺,也還是超出了一般禮制所允許的範圍。
對此,王原茵解釋說,「通過對墓誌銘文的解讀,我們推測主辦李靜訓喪事的極有可能便是楊麗華。首先,楊麗華對李靜訓這個外孫女傾注了太多感情;其次,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楊麗華生性倔強,是個行事頗有主見的女子,她對楊堅取北周而代之的行為始終不能釋懷,從墓誌中‘周皇太后’的稱謂便可見一斑;第三,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建塔供舍利之風日盛,隋文帝在位期間更是大興佛事,楊麗華既是北周皇后又是隋朝公主,且她本人也浸淫佛法,對於房形石葬具在禮制中的特殊含義自然非常瞭解。」
這樣看來,楊麗華命人彫刻具有宮室外觀的華美葬具給她心愛的外孫女,並倣傚舍利的埋葬方式,將其置於石棺中,並在石槨及石棺瓦當上刻有「開者必死」這樣極其少見的嚴厲詛咒文字,並選擇萬善尼寺作為李靜訓的棲息之地,可謂合情合理,也煞費苦心,「這樣一來可以保佑李靜訓墓永固,二來楊麗華本人也可經常前往追念。」
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生前錦衣玉食,死後享受厚葬,隻因為她是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與其說這座墓是李靜訓本人地位的反映,不如說是她複雜的社會關係在其窀穸之所的一種折射。李靜訓的父母雙方與皇室親密而微妙的關係,喪事操辦者的性格和情感以及個人的信仰,最後都轉化為實物形式體現在她死後的安厝之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