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千奇百怪] 中國神秘的預言 冥冥之中有定數(圖)


讖謠在史籍記載和民間流傳中,都顯得神秘玄妙,似有靈驗,歷朝雖久禁而不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古代政治預言─讖謠,是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在史籍記載和民間流傳中,都顯得神秘玄妙,似有靈驗,歷朝雖久禁而不衰。本文作者鉤沉索隱,以嚴謹的治學方法將為你一解懸疑。
什麼是讖謠
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代唐朝之後,是一個戰亂仍頻的時代,叫「五代十國」。在十國中,有一個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叫南唐,南唐的最後一個君主叫李煜,人稱李後主。李後主統治南唐時,喜歡吟詩填詞。一日,他聽見近侍來報,說都城金陵的街頭有一群兒童傳誦著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謠:
索得娘來忘卻家,後園桃李不生花。
豬兒狗兒都死盡,養得貓兒患赤瘕。
李後主一聽便知,這不是文人所作的詩詞,而是一首神秘的讖謠,只是他無法破譯這裡面所包含的有關未來的信息,便不再費神思索,而繼續寫詩填詞去了。
據古代史書《南唐近事》所載,這首童謠所「預言」的事竟「驗若合符」。事情是這樣的:李後主喜歡吟花諷月,自然喜歡美人坐懷。他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著又把她扶為皇后。自娶了周氏以後,李後主便與她形影不離,擁美飲酒,對花賦詩,完全把國事忘到九霄雲外。這就是詩謠所「預言」的「索得娘來忘卻家」,娘指娘子,這裡指周後。就在李後主耽於酒色之時,北方的王朝北宋取代了後周,正在厲兵秣馬,準備統一全國。公元975年,北宋大軍攻克金陵,俘虜了李後主,滅南唐,李氏從此絕統。這就是歌謠裡所預言的「後園桃李不生花,豬兒狗兒都死盡,養得貓兒患赤瘕」。後園桃李,指李氏後代,不生花指絕統。豬兒狗兒是中國古代的兩種生肖,與地支亥和戌相對,指戌年和亥年。都死盡,指戌年和亥年都過完。公元975年滅南唐時,正是乙亥年過完的時候。貓兒患赤瘕,貓子眼瞎,比喻看不見南唐的未來了。至此,童謠裡所「預言」的事都「應驗」了。
這種用雙關語、生肖法和拆字法等手法來組織韻語,從而使它帶有神秘性、朦朧性以預言未來的歌謠,就是讖謠。讖謠是對未來所作的預言,或模仿預言形式所偽造的假預言。與西方預言相比,讖謠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它是東方神秘主義的表現,是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中產生出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是以陰陽五行為理論核心的神秘文化的一種形式。它以拆字、生肖、五行等中國特有的方式隱含未來的信息,對未來前景進行預測,是西方預言所沒有的特殊形式。所以說,讖謠是中國人的預言。
讖謠的傳播
既然讖謠是古代預言家、方士及方士化的儒生和政客為了各種目的所制作的,那麼他們一定會通過種種途徑令其流傳,並讓它披上神秘的外衣,以吸引公眾的注意,引起他們對未知命運的關注。讖謠傳播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兒童傳謠,二是銘文石刻,三是題壁展示,四是僧道傳謠,五是典籍傳播。下面逐一分述如下。
兒童擴散
讖謠最主要的傳播形式就是通過兒童之口進行擴散。人們普遍認為兒童天真無知,他們所傳的謠諺必非出於自撰,肯定出自天意。流傳甚廣的熒惑降地為童以傳謠的觀點,就是這種思想的表現。楊慎《丹鉛總錄》卷二指出:「史謂童謠乃熒惑星為小兒造謠。」於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製造讖謠,通過兒童之口散佈出去,以造成一種天意使然的架勢。
亡周童謠
西周宣王時,在都城鎬京(今西安西南)的大街上,有一群兒童邊走邊喊:
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恰巧宣王的車馬從這裡經過,當他聽見「實亡周國」時,心頭猛地一緊,當即下令將街上賣檿弧箕服的全部抓起來殺掉,然後憂心忡忡地驅車回宮了。原來,檿是野桑樹,弧是射箭的弓,檿弧也就是野桑木做的弓;箕服,箕是一種草,服是裝箭的袋子,箕服就是用箕草編的箭袋。宣王以為童謠所指是那些賣檿弧箕服的人,他們的弓箭將會滅掉周朝,所以盡殺之。
當時有一對正在賣檿弧箕服的老年夫婦,見王宮衛士滿街抓人,連忙拚命地往城外逃去。在郊外的路上,他們發現有一個被丟棄的女嬰,覺得可憐,便抱了起來,往褒部落奔去。他們這一抱不要緊,卻使上述童謠終於「應驗」。
原來,這個被抱起來的女嬰不是別人,乃是後來傾城傾國鼎鼎有名的褒姒。他是宣王的一個宮女與人私通後生下來的私生子。宮女怕被宣王發現,便將她丟棄在郊外,恰巧被賣桑弓箕袋的夫婦撿去,又恰恰抱到了褒部落。褒人收養了她,並給她取名叫「褒姒」。
小褒姒漸漸長大,出落成一個妖豔異常的尤物。宣王死後,由他的兒子周幽王宮涅繼承了王位。幽王是個荒淫昏庸的君主。他因一件小事便把褒部落出身的一位大臣關入監獄,褒部落首領搭救不了他,便使出美人計,將褒姒獻給了好色的幽王。幽王一見褒姒美豔絕倫,當即下令放了那個大臣。
這褒姒自進宮以來,就一言不發,一次不笑,整個一個冷美人。幽王變著法子想逗她一笑,均未奏效。這時有佞臣獻計,說用「烽火戲諸侯」方法或可取樂於褒美人。
幽王將褒姒帶到了都城外驪山的烽火台上。這烽火台是專門用來在西戎進攻時點火報信,以令各路諸侯前來勤王;平時是萬萬不能隨便點火的。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調戲了諸侯;褒姒見此鬧劇,終於開顏一笑。
自褒姒一笑之後,幽王越發寵愛她,當褒姒生了一個兒子後,便廢掉了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其子為太子。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宜臼逃到外公的封國訴苦。申侯一氣之下,勾結西戎向鎬京進犯。幽王急點烽火台報警告急,可是那些諸侯以為幽王又在玩「烽火戲諸侯」的遊戲,沒有一個前來救駕。幽王狼狽逃到驪山,被西戎殺死;西周至此壽終正寢。此時,不少人想起了宣王時的那首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國語・鄭語》)
周宣王因為相信「檿弧箕服,實亡周國」的童謠,而引起一個生動曲折的故事。因為歷史遙遠,這首童謠是何人所作,是何目的,已無從得知。但人們對童謠的迷信以及童謠引起的巨大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就此童謠來講,其「應驗」結果的附會成分太多。檿弧箕服與西周滅亡並無直接的聯繫,西周的滅亡實與周幽王的昏庸無道有關。
銘文流播
銘文石刻是讖謠傳播的另一大形式。讖謠在先秦、秦漢時就已出現,當時還沒有紙張,因此保存讖語的最佳方式當然就是石刻。
  
王家碑讖


唐文宗大和中,王璠被任命為丹陽縣令;他上任伊始,便決定挖壕溝以固城防。某日挖出一塊石碑,王璠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山有石,石有玉;
玉有瑕,即休矣。
王璠百思不得其解,問眾人皆不懂。過了幾天,一位白髯老叟說:「這是不祥之兆!預言的是王家四代之事。王公的祖父名崟,崟生礎,這就是讖語所說的『山有石』之意;礎又生了王公璠,這就是『石有玉』的含義;王公又生了兒子瑕休,是『玉有瑕即休矣』的含義。『休』亦含絕義;看來,王公要絕嗣了。」說完,飄然而去。
大和九年,權臣李訓謀誅宦官,命王璠為太原節度使,令其召募爪牙。但不久李訓事洩被殺,王璠逃回長安,當夜被禁軍捕獲,全家老幼盡數被殺,王家至此絕門。(《新唐書・王璠傳》及《舊唐書・王璠傳》)
此即用石碑的形式傳授的讖謠,顯示出濃烈的神秘性。其預言之神異,也讓人驚詫莫名。但越是這樣,越是讓人懷疑此事的真實性。儘管它出自正史,但正史中的失實之處,並非《唐書》一家,也並非自《唐書》始。對此,應保持懷疑精神。
銘文石刻比之於童謠,更具有神秘性。兒童傳謠還可見到傳播者,而碑銘傳謠則根本見不到傳授謠言的人,所以更增添了其神秘性。
  
題壁展示

讖謠的另一種傳播形式就是題壁,即把讖謠題寫在牆壁上,讓過往行人觀看傳誦,以提高讖謠流傳的範圍和速度。傳謠者尤其喜歡將讖謠題寫在寺廟道觀的牆壁上,因為寺廟道觀本身就給人以神秘之感,所以將讖謠題於寺觀之壁,可以增加人們的迷信程度,借人們對佛祖或天師的崇信之念,加深他們對讖謠預言的迷信。
據宋王至《默記》卷中載:北宋哲宗紹聖三年,時彥考中狀元,授官江東小曹,乘舟赴任途中遇上大風,不得已乃係舟於山下小港。時彥藉機登山散步,但見佈滿荒草荊棘的山頂,坐落著一座小寺,一老僧健步下山迎接,見時彥施禮道:「來者是時狀元吧?」時彥大感意外,自己沒通報姓名,又沒帶侍從,且小寺又不在路口,老僧何以知自己來此?老僧見其疑惑,便解釋道:「小寺佛殿後壁上有人寫了兩行小字,說:『某年月日,時狀元到此。』所以知你到來。」時狀元至殿後,掃去壁上積塵,果如僧言。另外,旁邊有一行小字,記題壁年月,竟是時彥生前之事。時彥益感驚詫,盡掃壁上積塵,又出現一行讖語:「此去十三年,官終四品。」後來時彥果然死於吏部尚書任上,正好是四品,且距見題壁時間正好是十三年。可以說,題壁讖謠及其應驗,與文人的好奇和遊戲心理不無關係。
題壁傳讖,與兒童傳謠,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神秘性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僧道傳謠
在讖謠傳播的各種形式之中,僧道傳謠也是比較活躍的一種。在許多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都有一些僧人和道士出來活動,傳播著有關未來命運的讖謠預言。
這些僧人和道士,一般都裝成瘋瘋顛顛的樣子,即使言語觸犯時忌,官兵也會因其瘋顛而不在意,或者不怎麼深究。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在其《紅樓夢》中,便利用了僧道傳謠的形式,來加深其作品的神秘性和宿命性。
道士預言靖難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他的嫡長孫繼承,建年號為建文。建文帝年少嗣位,銳意革新,鑑於藩王權勢日大的局面,決心採取削藩措施。他先廢除了周王、湘王柏、齊王、代王桂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然後把矛頭對準了勢力最大、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為人梟雄有謀。朱元璋為了抵禦蒙古入侵,便把他封到北平做燕王,節制北方諸軍。此時,當他發覺建文帝將對自己削藩時,便表面裝瘋,暗地厲兵秣馬,準備叛亂。
就在劍拔弩張的緊要關頭,一個瘋道士出現在街頭,他邊跳邊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護衛百戶倪諒告發燕王謀反的計畫,建文帝當即下令北平諸軍合圍燕王府第。燕王誘殺了北平左布政使和都指揮使,攻佔了北平城,繼而揮師南下,號稱「靖難」以清君側。靈壁一戰,建文帝軍隊潰散殆盡。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軍隊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遂繼位登基,當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百姓想起瘋道士唱的讖謠,並進斷言「莫逐燕」的燕,指的就是燕王。「高飛上帝畿」,指的就是燕王將入據京城,登上帝位。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當燕王君臣正在舉杯慶祝勝利之時,那位散佈讖謠的瘋道士,也許正在裡面開懷暢飲呢!(《明史・五行志》三)
典籍傳播
書籍記載是讖謠的一個很普遍的形式,與童謠、銘刻、題壁相比,它屬於二次傳播。即它專門記載一次傳播的符號,把一次傳播記錄下來後,後人又通過它來認識一次傳播的內容。無論是童謠、銘刻、題壁,我們都是通過史書、筆記等書籍知道的。書籍傳播形式,主要分正史和筆記兩種。
正史多記童謠,筆記多記銘刻、題壁。正史多記大人物的讖謠,筆記兼載小人物的讖謠。衛紹生指出:「史籍所載讖語,所涉對像不外是朝代更迭和帝王將相等所謂『貴人』,因為在史家看來,只有這些人或事才有資格享受讖語這一類的『待遇』,草芥小民,無關大局,讖語怎麼會涉及他們?」(《中國古代占卜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76頁。)
筆記記載的讖謠,則兼言普通人的命運。如元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二載:河間路景州某縣河灘有一土堆,相傳為皇舅墓。元初有讖道:「皇舅墓門閉,運糧向北去;水淹墓門開,運糧卻回來。」元末至正辛卯,中原大水,船從樹梢行,及水退,土堆崩壞,墓門顯露,從此天下多事,起義不斷,海道不通,運糧船被迫退回,應驗了讖謠。這裡記載的就是群眾關心的吉凶之事。再如宋陸游所載「火焚貢院狀元焦」則「預言」士子焦循成為狀元的事,此事亦非有關國家盛衰的大事,而接近普通生活。
除了零星的書籍記載外,還有通過專門的讖謠著作來傳播讖謠的。這就是流傳於民間的那些長篇預言詩,如《推背圖》、《燒餅歌》等。民國時期,海寧朱肖琴先生將它們各自的單行本收集成冊,命名為《中國預言八種》。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