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奇人奇事] 令馬來社會刮目相看‧華裔羊皮鼓隊傳佳話


每每出隊演出,各族民眾皆對華裔羊皮鼓隊特別贊賞,尤令馬來社會刮目相看,深獲好評


萬〝綠〞叢中一點〝紅〞!身穿紅色中國風味上衣的這名安娣,是唯一的女鼓手;馬來風采中揉有一股中華情,濃郁民族風化不開


麻坡關聖宮龍獅團曾於1994年遠赴中國表演時,該團青少年羊皮鼓隊曾在獅隊出場前來一段馬來鼓樂拍奏,成了大馬特色

鼓,代表各族群的文化精神。現今各民族流行的鼓,種類繁多,多數是經過長期藝術實踐流傳下來的,且各有一定的使用場合和方法。各地區各民族的鼓,形與構造皆各有特色。

羊皮鼓(Kompang)是馬來民族的一種傳統鼓樂,屬單面鼓,舉凡舉行喜慶或官方活動等,都可見到羊皮鼓隊作為迎賓或表演。

它雖是一種回教傳統的文化框架,華印裔族群對它卻不陌生,但由華裔組成的羊皮鼓隊卻稀有。在麻坡,就有一群年齡介於40至70歲的華裔中年及樂齡人士,抱持著參與休閑活動心態而組成羊皮鼓隊,傳為佳話。

成立15年之久

這群由麻坡創價學會之友組成的羊皮鼓隊,已有15年之久。從成立之初有35名隊友,至今尚有24人,在各隊友的堅持之下終拍響名堂,頻受各團體邀請迎賓,或在國慶慶典上演出,皆引來一陣陣歡聲雷動,更令馬來社會刮目相看,深獲好評。

他們所到之處除了本坡,也包括吉隆坡、芙蓉、新山等。

在華社族群里,像他們這般年齡之士,大多參與一般的團康組織,要吸引更多人加入羊皮鼓隊實在不易;畢竟,人的想法各異,並非每一位華裔都有興趣或能接受它。

誠如創價學會之友告訴記者:“有人竟然會問道,為何你們要學馬來人的東西?”他們錯愕,內心頓有疑惑湧上心頭,文化有分你我嗎?華人就不能參與或學習友族的文化活動?

創價之友說:“我們不排斥他族文化,只因我們暸解到,通過各族文化交流與學習,才能達致多元種族社會的和平共處。”

麻坡創價學會羊皮鼓隊,一再突顯了大馬多元種族不僅僅是學習單一民族文化,文化交融實是難能可貴。

而這一群隊員的精神,更值得華社學習。

創價之友豐富休閒活動
學習羊皮鼓不怕手痛

創價之友異口同聲說,他們主要是抱持豐富休閒活動,提升心靈生活的心態學習羊皮鼓。

〝學習友族同胞的鼓樂是一種文化交融,也是休閒活動之一,意義深長。〞

所以,即使在初學時不適應,強烈感到手掌震痛,但是,他們還是堅持到底不放棄。今天,拍擊起來已很熟練,手掌也不如當初之疼痛了。

70歲林添水辛苦學習

團友之中最年長者林添水(70歲)表示,也許是年紀的關系,他在初學時手掌曾經痛到紅腫,學習過程相當辛苦,常會出現忘記拍子狀況。

他是在10多年前便加入,已屬團隊中的元老之一。〝無可否認,開始學時頻出錯,久而久之,記著節奏就容易多了。〞

至今,他們的拍擊式也有區別,即迎接貴賓及一般歡迎式的節奏有異,偶也會自創花招拍擊法。

他也說,現在要召人加入組織並非易事,許多人都怕手掌痛,或避忌外人的冷言冷語,而拒絕成為一份子,非常可惜。

盧耀明熱衷文化活動

現年43歲的盧耀明為一名舊貨收購商,自參加了創價學會更熱衷於參與文化活動,自成立羊皮鼓隊,他便成為團員之一,至今已駕輕就熟。

他表示,由於對他族文化陌生,開始學習自然會覺得生疏,一次生兩次熟,只要能堅持便能排除困難而上手。

許東風愛上鼓藝變導師

麻坡創價學會羊皮鼓隊導師也是一名華裔。在國家能源有限公司麻坡分局任職的許東風(55歲),因工作環境因素,長期耳濡目染之下愛上了羊皮鼓這門鼓藝,遂於1993年向一名馬來朋友拜師學藝。

自創價學會成立羊皮鼓隊,他即擔任導師,成了麻坡少有的華裔羊皮鼓師傅。

他說,該隊僅學習最基本的鼓法,拍擊兩個拍子即7-1與3-1,而拍擊出來的鼓樂亦只有高低音。

〝這看似簡單的兩個拍子,學起來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啊!〞

他也指出,聽和拍擊羊皮鼓亦有著很大差別,團隊中只要有其中一人的拍子出錯,就會嚴重出亂。

羊皮鼓融入舞獅表演
關聖宮龍獅團成大馬特色

麻坡關聖宮龍獅團曾成立一支華裔青少年羊皮鼓隊,亦曾以羊皮鼓融入舞獅表演,由羊皮鼓帶出獅隊,出場形式來個文化大結合,成了大馬特色。

1994年,這獅團遠赴中國表演,曾以羊皮鼓作為獅隊出場形式,突顯了大馬豐富的文化色彩。可惜的是,這團的羊皮鼓隊卻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如今,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團仍希望類似文化結合的形式能續推廣下去,在馬來鼓樂的襯托之下,大馬中華鼓樂更別具一格。


[ 本帖最後由 carolfeeling 於 2008-9-27 06:56 PM 編輯 ]
saw in news, proof of peace!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