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飛彈難建互信 中道最利統一

飛彈難建互信 中道最利統一                                                                      www2.tvboxnow.com# G7 q. A( |/ G, R0 e$ O
                                                                                                                                                                           練乙錚
- W* A: I# v6 f' r
" Q' e  w# f. P1 e; y6 w- |; l公仔箱論壇                                                                                                                                           
* v: B' j  P7 y1 M$ y                                                                                                                                                                                                                                    陳雲林是大陸自四九年以來派出赴台官員層級最高的一位,故他此行雖云不涉政治,但兩岸乃至全球華人對北京藉此次訪問帶出什麼新的政治訊息,有很高期望。上周筆者提過,陳雲林在陳水扁還未被起訴收押之時來台,時機選擇十分不智,不但讓陳水扁敗部復活,還讓整個綠營從三月選敗、陳水扁家族弊案揭發以來的慘霧愁雲中重張旗鼓、抖擻精神,而自己連帶整個共產黨則更成為獨派人士聚焦用的活靶子。如果陳雲林不在「主權」這個全台不分藍綠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上代表北京釋出善意讓馬英九得分(甚或反而以台灣大多數民眾認為不夠尊重的「先生」二字稱呼馬),則馬必將廣受批評而處於被動,絕對不利今後兩岸進一步發展政經關係。公仔箱論壇6 T/ k7 \5 O6 {7 Y4 n
毫無疑問,北京對台工作近來顯露前所未有的靈活性,提出「只要有利統一,什麼都可以談」,但這個提法還是有點過急,讓台灣內部畏懼統一的民眾更加緊張起來了,效果並非最好。舉例說:大陸部署成百上千枚飛彈瞄準台灣,在陳水扁當政階段尚有其理由(雖然是非常惡劣的理由),但國民黨重新執政、重提「九二共識」之後,像飛彈這種攻擊性武器便成為建立互信的障礙,早該馬上自動單方面撤除,但北京沒有那樣做,而視之為談判籌碼,其實十分荒謬;試想,男女談婚論嫁,哪有用鎗指着對方胸膛而大談條件增加互信的?故現階段彼此實不宜過多提及統一,而應把建立互信放在首位,如此,有很多事根本不必談判,單方面便可做很多更有效的工作。北京是不是可以大膽試試這樣呢?
9 L. r' R# v$ Y( m! y8 C  v5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理性而言,在同一個屋頂之下(此屋頂可以是「九二共識」、「中華民族」、「天下」,等等),狹義的統一不一定對雙方最有利;這牽涉到良性政治競爭的問題。四九年之前,國民黨一黨專政一統天下,政治十分腐敗,退守台灣之後,唯一生路是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發展好,後來的確做到了這點(儘管缺點依然很多很深)。可以說,如果沒有大陸政權給它的壓力,台灣不會發展得那麼好。反過來說,四九年之後的頭三十年,大陸發展走入死胡同,對比台灣更是相形見絀,不過,幸好這時有「台灣經驗」借鑒,大陸遂在經濟上改弦易轍,而此時更有台商資金投放大陸,在最困難的時期幫了大陸一把。台灣模式如此對大陸發揮「先行者」的重要影響,北京全國台研會副會長楊立憲文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提與路徑》有充分肯定。假若四九年大陸一鼓作氣把台灣(及香港)也「解放」了,則後來北京迷途知返、改革開放從而創造又一世界經濟奇迹之舉,不知會延後多少年。由此可以想見,在兩岸經濟體制從競爭變成互補之後的今天,在同一個屋頂之下有兩個彼此獨立的政治實體,對兩岸的政治體制競爭,也必然會發揮長期而良性的相互影響。在這個意義上說,以大吃小的那種狹義的統一,在今後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裏,都是對中華民族有害而無益的。北京若能理解並深刻認識這點,才能真正增加兩岸互信,因為如此台灣才能明白,北京不要吃掉台灣,並非權宜更非虛言,而是吃掉台灣對自己的發展不利。tvb now,tvbnow,bttvb: M7 u7 p1 Z' _' M
有關良性政治競爭的學術研究,幾十年來相當活躍。大型發達國家普遍採用聯邦制,聯邦之下各州政府相對獨立,採用什麼管治政策,不得不顧及州與州之間的競爭;各州以良好政策、優質營商和生活環境為號召(稅率低、教育優質、政府廉潔、治安良好、環境清潔),互相爭取人材和資金,結果促進整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這些理論觀點,早已由經濟學中的結構學派如Douglass North等人確立(註一)。其後,不少實證研究更測度出良性政治競爭的具體好處。去年,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LSE)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三位學者,研究了美國南方九個州的數據,發現從一八八○年至二○○一年的百多年期間,壞的政策(特別是南方的種族歧視政策)令人材和資金從採取此等政策的州流失,結果令這些州的長期經濟增長速度落後其他各州達兩成之譜(註二)。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年輕學者朱智豪,最近亦有這方面的有趣理論探索,分析了不同文化條件之下統一和分治的利弊(註三)。
0 v. O; ^5 W! O. A# H1 R在某種穩固的民族認同及終極統一意識之下,兩岸若能實現人材及資金的自由流動,但保持政治上的相對獨立和良性競爭,也許對中華民族最有利而代價最低、阻力最少。北京在推動統一進程之時應考慮中道觀點,不要過分迷信大一統觀念。
* g$ r! X. `, {4 |* C8 ~註:一.《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Douglass North, 1981.North 是九三年經濟學諾獎得主; 二."Political Competition, Policy and Growth: Theoryand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 Besley et al, July 2007; 三."Nation States vs. United Empire: Effects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on Economic Growth", Angus C Chu,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Sinica, April 2008.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