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賽後精華]
中立热身赛第三场,遮羞布都没了
[打印本頁]
作者:
sylk
時間:
2010-7-21 08:03 PM
標題:
中立热身赛第三场,遮羞布都没了
开始正文之前,先插几个花絮:
第三战移师福建泉州举行,舟车劳顿在所难免,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始终没有解决好投篮的把握性问题,若将其原因归结到水土、旅途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上的话,未免有些偏颇,因为据我了解,这支立陶宛队在天上飞、路上跑的时间绝不亚于中国队,而抵达晋江的他们压根没有训练,怀着虔诚的态度以及一颗外交大使的心,他们逛了类似于上海七浦路这样的小商品市场,你看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处不在!
其实早在第一场中立热身赛后,便有记者向邓华德关于中国队的防守提出了质疑,可当时手握第一场比赛胜利的邓华德却拒绝回答,并声称记者是在恭喜自己成为第一节最差教练,的确,胜利在大部分时间里会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以及情节掩盖,但这并不能成为逃避以及退让的理由。我若干次接触过联赛中的邓华德,给我的感觉是他的确有着一颗异于常人的脑袋,应变性之强让一些资历颇深的老记者都无言以对(HP101泪流满面,关于NCAA的问题)。但倘若行之过度,不免聪明反被聪明误,面对如此常规的一个问题,他体现出的是一种质疑以及不屑。我个人感情倾向与邓华德,但对他这种总是先入为主的做法表示怀疑,因为无论如何,一个美国人都很难融入中国的价值体系。
偌大的泉州体育馆,上座率可谓惨淡,而现场也安静得出奇,篮架后的防暴武警正襟危坐,可眼睛却在眶里无神地游走,显然,以城管为代表的天朝警力没有将这帮操着满嘴闽南话的观众放在眼里。主办方那令人牙疼的跳球仪式照常进行,但现场的计时器却莫名阉了,可讽刺的是,与立陶宛相比,更早拥有专属报时员的中国队却在比赛中出现了24秒违例的情况,而对方却打得不疾不徐,用良好的节奏感解决了时间概念的问题。
开始说说这场比赛:
首发阵容并没有变,5场热身赛下来,除去孙悦远征夏季联赛带来的人员调整,中国队的首发阵容都保持了统一。表面上,用这套首发(刘炜、王仕鹏、苏伟、李晓旭、周鹏)的理由是为了立足于防守,但与现实情况相矛盾的错误也恰恰在此:第一场中立热身赛,中国队虽然第一节始终保持领先,但其并不是中国队的防守所带来的效果,而是对手的命中率太差,即便是面朝大海的投篮,都以离谱的结局告终。因此在接下来的两场热身赛中,中国队依旧乐此不疲,可对方的手感在社会主义风气的熏陶下极速找回,因此出现了第二场热身赛第三节中对手不断利用三分球进行缩小比分差距的画面。而这一场比赛,对手的三分球从第一节就开始给予中国队防守端压力,可邓华德见势不我待,并没有换下脚步移动缓慢的苏伟以及状态始终低迷的李晓旭,依旧用着这套功勋首发在场上残喘。
很早之前,我就说过,这支立陶宛队中,身高平均但不冒尖,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打法是建立在快速的转移球的基础上,他们不会去陪着中国队一板一眼地落阵地、攻内线。因此,在对方快速转移球发威之际,苏伟和李晓旭两人在场上的作用已经被削弱,论起内线肉盾,他们当仁不让,但要是玩起了躲猫猫,手忙脚乱自是难免,而对手抓住他们的漏洞命中中远投才是致命之处。邓华德此后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派上丁锦辉,用他的脚步去延误对方在三分线内的快速传球以及对方由顶弧向底线一侧的转移球,可无奈第一节10—26的比分给中国队挖下一个大坑,填补之难,如后院起火,前门接客,怠慢了客人不说,后院还给烧了个精光,而中国队在整场比赛中,一直处于这个尴尬的状态。
所以,变者,兵家诡异之道,能变者称王,善变者恒强。对于一支连续要交战三场的对手,不妨通过不断的阵容演变去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期望于某名球员能做出临场的调整,用延误的心态去减缓问题的暴露。在距世锦赛开赛还有一个月的现在,每一场热身赛都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战术素养良好、战术风格一脉相承的对手,理应将其视为标尺,用一成不变的对手去检验顺势应变的自己。而不是像邓华德所说的那样,对于一场热身赛的失利,抱以无所谓的态度。
对方的掩护行之有效,这也是整场比赛都能保持可观的外线命中率的原因,对方的突破分球建立在全队移动的基础上,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突破之后分球的选择更多了,掩护端的延阻效果更明显了。因此中国队在面对这样的战术打法时,守联防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用一套移动能力出色的阵容去不断轮换、补位、协防,这样做至少不会给对方留出偌大的出手空间。而从第三节的场面上来看,中国队也尝试过联防,2—3落位,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对方的外线进攻。但问题是中国队的联防是“只盯不联“,零碎的队友间默契、平庸的补防意识让中国队的底线洞开,对方只要站在顶弧,利用队友反跑出来的一个掩护,一下轻松的甩手传球,底线切入的球员便能轻松接球上篮。而之前统统背筐而立的中国队队员,没有收缩,没有补位,甚至没有脚步移动,目送对手上篮之后,面面相觑,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前两场吃了对方紧逼的大亏,这场比赛后,中国队也有几次依葫芦画瓢的做法。但演练的生疏还是让失败多于成功,原因在于中国队的紧逼没有真正做到“紧”,而所谓“逼”也没有做到将对手置于悬崖。贴身防守固然是“紧”的第一要素,但适时地给予对手压迫却是直接断球的精髓所在,并且在紧逼的位置选择上,应该尽量去干扰对方的第一持球人,用撒网打鱼的方式将对方逼到死角或边线,迫使对方使出横传球,与此同时,余下的球员应该尽量多地对对方企图接球的球员进行绕前干扰,这样一来,对方失误的可能性便翻番而上。可实际情况是中国队的紧逼防守压迫性不足,对方通过两名防守队员的缝隙准确地将球传到前场的接应球员手中,接下来便是教科书般的突破分球,空位投篮,多打少。
回到老话题上,中国队破紧逼之所以不成功,不必去将其症结化地归结到队中缺少小个子控卫上(插播一下,07年阿的江带国二队征战日本亚锦赛,在给队员的训话中,他曾说过这样一句令某位球员终生难忘的话:“我那时候打球,对手不紧逼我都不知道怎么运!”),大个子游离于球的轮转之外才是目前这支国家队急需解决的问题,昨天的直播中,某人也提到了,关于“寻找第三高度”的说法,2米05左右的身高,加上灵活的脚步以及规矩的运球,这样的球员在破对手的发球紧逼时候能起到最明显的效果,利用他的解围去为第三接应点的后卫做过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球快速运行到前场,而不是靠着一两名小个球员在后场闷头转向地运球,耽误了24秒进攻时间不说,危险性更让人头疼。
在昨天比赛开始之前,中国队便放出王治郅将参加比赛的消息,这本是邓华德的遮羞布之一(另一块是刘炜,用他的进攻去掩盖组织端的生涩),但上场后的大郅进攻端手风不顺,防守端缓慢迟钝,这让对王治郅产生依赖性的中国队一时间更加束手无策。金立鹏的几次出手固然帮助中国队稍稍稳住了场上的局势,但他持球进攻能力偏弱以及年老力衰的身子骨也决定了他无法为中国队持续地输送炮弹。从昨天的比赛场面来看,王治郅的体力明显受到影响,进攻端的他,面对对手的半绕前,只能被迫退到三分线的位置接球,而在三分线面框的大郅,脚步优势因体力原因没能发挥出来,出现了被对手抢断、出手打滑的现象,因此,在那一段寄托于王治郅的时间内,大郅在场充当的恰恰是一个明显的漏洞角色。
由于对方退守的迅速以及防守的扩大,刘炜在昨天的比赛中没有攻入三分球,于是他只能用一次次毫无把握的上篮了结进攻,但也将中国队场上组织无核的弊病暴露了出来,对于刘炜的突破而言,这本是为外线创造投篮空当的最好机会,但他却一次次地面对双人夹击将球抛了出去。立陶宛的传球多半是在寻找合适的投篮机会,而包括刘炜在内的中国队的传球多半是为了摆脱对手的贴身防守而不得已为之。因此,通过这五场热身赛,得出的结论之一便是:没了姚明,刘炜不再是一名组织后卫,因为他不会传球了。
原本指望依托的救命稻草成了后院失火的导火线,足见现在的中国队在缺少姚明后表现出的“乱”。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对手轻松抢到前后场篮板,要么一记长传横贯全场,快攻上篮轻松命中,要么二次投篮,中国队队员一个个呆若木鸡。对于篮板球,我真的不知该如何解释,积极性缺失,再怎么卡位,篮板还是一样能被身后的球员摘到。在此,心中郁结的球迷可以把矛头指向姚明,不仅让中国队蒙上“亚洲二流”之说,还弱化了中国队队员抢篮板的能力以及意识(画外音:“苏伟、李晓旭好像没和姚明搭档过吧?你凭什么乱讲?”答曰:“这是中国篮球为数不多的传统,耳濡目染,使之然也!”),对此,你也许真的可以开一句玩笑“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是不能并存的!”
不再去谈快攻发动问题,始终没能解决的问题,只会让听者左耳生茧,右耳长疮……
未来的一个月,中国男篮可真有事干了,后姚明时代的“乱”以及中国篮球传统的“软”已经摆在案桌上了,这和易建联、朱芳雨等人何时归来可没多大的关系。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