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G w- X m4 k公仔箱論壇( x$ H& x; r {4 e
學術生涯 - a, i1 a& }, f" u7 a公仔箱論壇4 f' v, N; x5 O" o4 f; d3 x- b' s
北大哲學系畢業後,先後任教於山東壽張縣鄉村師範、廣州學海書院、山東鄒平村治學院、廣西梧州中學、南寧中學、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他又參與編寫雜誌,主編《再生》、創辦《歷史與文化》、編輯《理想歷史文化》。1949年後,他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化大學。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v9 h1 Y1 H6 F
tvb now,tvbnow,bttvb; J1 o8 P' f% x0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N P' F/ o
牟宗三是新儒家代表人物,認為當代新儒學的任務為「道統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tvb now,tvbnow,bttvb4 K4 x2 X' J$ H; V6 T1 b3 Q( H: 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3 ]% e/ Z( j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1 05:04 AM 編輯 , C2 x* x m ^: \"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www2.tvboxnow.com# } i* g* t3 d* }7 F1 B
但是我們講歷史,也不能光講一個歷史的必然性。如果只講歷史的必然性,那就是黑格爾那個話出現: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這個rational,是指合辯證的理性,是套在辯證的發展中講的,它不是邏輯的理性,也不是科學的理性。如果說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那你也可以說,那共產黨也合理呀,秦始皇也合理呀,它在歷史中是必然要出現的呀。所以我們講歷史,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以外,一定要講一個道德的必然性(moral necessity)。照這個意思,講歷史就要有兩個判斷,一個是道德判斷,一個是歷史判斷(註七)。中國以前也 有這個問題,南宋的時候朱夫子和陳同甫兩個人相爭論,就是這個問題。朱夫子只有道德判斷,沒有歷史判斷,所以他不能講歷史。陳同甫呢,他似是只有歷史判斷,沒有道德判斷。所以兩個人起衝突。事實上陳同甫那個歷史判斷,並不是在辯證發展中的歷史判斷,他那個歷史判斷,嚴格講只是英雄主義。陳同甫的基本精神 就是英雄主義,他要爭漢唐,要承認漢唐也有價值。他說中國歷史不是堯舜三代就完了,而且天地並非架漏過時,人心並非牽補度日。如果我們不承認這漢唐的價值,那三代以下的歷史不是掛空了嗎?這樣不就是架漏過時嗎?所以他力爭漢唐。這裏我們要瞭解一下陳同甫承認漢唐是在什麼立場承認,他還不是在辯證發展中歷 史判斷地承認之,而只是英雄主義地承認之,仍然只是偶然。所以他和朱夫子相對反,而皆不能證成歷史判斷。這兩人之爭,在南宋是個大問題,而且這個爭論很有啟發性。. }/ H t) C3 U
tvb now,tvbnow,bttvb- Q) C/ \+ z# e4 ?+ _
以上是我順著特殊性這個問題講下來。我們說,每個文化的開端,不管是從那個地方開始,它一定是通過一通孔來表現,這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但是為什麼單單是這個孔,而不是那個孔,這就完全沒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也沒有 邏輯的必然性,只有歷史的必然性。歷史的必然性,不是邏輯的必然性,也不是形而上學的必然性,也不是科學的因果性,它是在辯證發展中的那個必然性。從這裏我就再進一步說,光是通過歷史的發展來瞭解歷史,那是不夠的,那就犯了黑格爾的毛病。講歷史,一定要道德判斷和歷史判斷兩者都有。 , K$ }* _5 `# }; m7 E& O%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L$ u, X7 H/ M, u
現在我們把文化縮小到哲學方面,來講講中國哲學的特資,中國哲學的開端。中國哲學是從這個通孔開始,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物所表現的。這些人都是聖王,都是philosopher-king。 不管你贊成不贊成、相信不相信他們是聖王,但他們絕不是像希臘的那些自然哲學家。那為什麼中國哲學的開端是如此而不如被呢?這只能講歷史的理由。歷史的理由並沒有邏輯的必然性,一定非如此不可,換一換也未嘗不可。但是事實上它就是如此,並沒有如彼,這就是歷史的理由。中國哲學就是從這裏開端,通過這個通孔 表現它的精神生活。在這個表現過程裏面,各種內容的真理(intensional truth)就通通出現了。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傳統,西方希臘哲學傳統開頭是自然哲學,開哲學傳統同時也開科學 傳統。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傳統,後來也沒有發展出科學,儘管中國也有一些科技性的知識。李的瑟就拼命地講中國科學的發展史,講歸講,講了那麼一大堆,它究竟沒有成為現代的科學。在中國的詩書中,雖然也有「帝」、「天」,但也沒有成為像基督教那樣的宗教。公仔箱論壇) ^( r6 p( X; H- r( P/ \
& z. P: p7 G9 h1 k& O9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9 ?: z% E: u9 Q# d 那麼,中國哲學的主要課題是什麼呢? + A7 Q! Q! }# R s5 e! S9 L/ Vwww2.tvboxnow.com# b+ e5 I' X' L- Q
中國哲學,從它那個通孔所發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這就不同於希臘那些自然哲學家, 他們的對像是目然,是以自然界作為主要課題。因此就決定後來的西方哲學家有cosmology,有ontology,合起來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metaphysics。這個metaphysics就是後來康得所說的theoretical metaphysics。希臘就是成這一套。中國人就不是這樣,中國人首先重德,德性這個觀念首先出現,首出庶物。這個拿康德的話來講,就是實踐理性有優先性,有優越性,優先優越於theoreticalreason。中國古人對德性,對道德有清楚的觀念,但對知識就麻煩。知識本來就很難的,要有知識必須經過和外界 接觸,要瞭解對象,這不是盡其在我,而且不是操之在我的,德性的問題是操之在我的,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合乎人情之常,所以古人首先對德性有清楚的觀念。德性問題是操之在我,所以他講德性問題的時侯是重簡易。因此後來陸象山講簡易是有道理的,因為它不需要對外界有好多知識,你對外界有好多知識是沒用的,所以 朱夫子的道問學之所以不行就是在這個地方不行。這個道理康德講的也很清楚,陸象山所說的簡易由此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註八)。康德說,如果依照意志的自律而行,那麼你所應當行的是什麼,這是很容易知道的,平常人都可以知道;但假定要依照意志的他律而行,就需要對世界有知識。這需要對世界有知識,就很麻煩 了。為什麼呢?我要先經過長期的考慮。考慮了老半天,還不能懂,還要請教專家。請教專家,就是需要知識,以知識來決定,就是他律,這就不是真正的道德。中國人首先重視生命,他的頭往這兒轉,他兩眼不往外看。假定你以自然為對象,你就要往外看。即使不是自然,像希伯萊的宗教,有個上帝,那也要往外看、往上 看。中國人也看天呀,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就不完全看天,他要下來看老百姓;老百姓如何聽如何視,就要看你自己,所以先要明明德。你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你自己就要先好好地負責任,這樣就眼光一步步往裏轉。基督教是永遠往外轉,向上看。科學也是永遠向外看,這不待言。就是西方的哲學也是習 於向外看。西方文化的特點就是如此。這頭腦一旦定住了,它是很難轉的,它成了個習價,看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現在的中國人就專門學西方那一套。中國哲學,古人重視生命問題,現在沒有人重視這個生命問題。現在人把生命首先變成心理學,然後由心理學變成生理學,由生理學再變成物理學,再轉成人類學及其他種種的科 學。各人由這許多不同的科學觀點來看人,這一看把人都看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假科學(pseudoscience)。 固然學問無大小,真理無大小,但是卻有本末。本末的次序,價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有些東西是不能拿科學來解決的。我並不反對科學這一個層次,但除了這個層次以外,還有其他的層次。但有些泛科學主義、科學一層論者卻不承認這一點。我們並不反對科學,但我們反對以科學為唯一標準的泛科學主義,科學一層論。tvb now,tvbnow,bttvb5 W: }! s- k2 f
/ ~5 ^0 A3 m) k* H0 K/ N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下次再繼續講普遍性的問題。6 }2 h; {- _. B9 E! E
tvb now,tvbnow,bttvb5 C' x3 U' R/ l; e
' g$ z( G: w" C0 X
〔陳博政記錄〕 6 p) m- w' p+ R) J7 I+ h ) t" ~( {# L* k, A* w9 M$ |8 l1 l" N& e, D8 C/ ~% U! a' Z 附註:0 L l1 ^# g( S
公仔箱論壇' U9 T: @) E: s$ H! E) x5 A- {
註一:本書由學生書局出版。9 c# g/ S1 r4 ?6 ^: b! ?$ M
+ E- D. w# ^7 k8 K5 U5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二:「歷史哲乎」一─四頁。並請參閱「歷史哲學」附錄第二十九─三十頁及「道德的理想主義」中「關於文化與中國文化」一文第二節。 & R0 }/ D( i% I3 j y# A" _! Z公仔箱論壇 ! r- ^( u( i% p+ C/ S! ]註三:大智度論卷第十一:「……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彿所知齊限,使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衆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 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彿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彿,然後於三大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入無餘涅槃。……」(大正二五.一三九上) ! i% u' k9 w9 {6 e, v) @tvb now,tvbnow,bttvb8 `7 _0 ^/ \( Q1 I# K
註四:莊子天下篇:「……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衆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偏,一曲之士也。判天池之美,析萬物之理,察 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6 y( n, d* e/ n$ r' q V
5 d% b+ r" ?9 M! K2 x
註五:參閱「中國哲學的特質第七講」。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 r# N4 e0 U& k
tvb now,tvbnow,bttvb2 J8 h$ r) B% P; k
註六:參閱「歷史哲學」三版自序。 4 a' ]* B% K& ?2 \. Utvb now,tvbnow,bttvb9 z) Z: n, b& J$ K4 ^' j* B' T
註七:牟先生論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詳見「政道與治道」第十章。並請參閱「歷史哲學」三版自序及「生命的學問」中「論《凡存在即合理》> 」一文。 6 C% A/ ^2 r0 W: ^. Hwww2.tvboxnow.com - Z4 `" i @4 }: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八:參閱「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第八─九頁。tvb now,tvbnow,bttvb" Y! s& m/ w7 F" w ^7 h( Y
: D2 u" T& ?! ?2 ~0 B
(第一講完)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2-11 05:09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1 05:14 AM 編輯 ) K8 \5 U7 g; x# o$ P&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j( v' X. ^7 |( B; U* W, d
第二講 兩種真理以及其普遍性之不同 ! S o5 E1 N; ?& l' A# fwww2.tvboxnow.com 6 s, F$ q6 }4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4 @0 Q: }" j3 i
我們上一次說,每個文化系統的開端都是過通一個通孔,因此它的表現就有限制,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說特殊性。但是,雖然它的表現是有限制,然而當它一旦從通孔裏邊呈現出來一個觀念、成一個概念,這個觀念、概念就有 相當的真實性。也就是說,當它表現出來而成一個概念、觀念,它就是個真理,它就有普遍性,真理都是有普遍性的。我們從通孔說特殊性,這是個分析命題。從真理說普遍性,這也是個分析命題。特殊性從通孔那個地方來瞭解是很容易瞭解的,既然是通孔當然有特殊性。通孔固然是個限制,可是我通過這個限制表現出來一個 觀念、一個概念,它就成一個真理,它既然一旦成個真理,真理本身就函有普遍性,所以從真理這個地方說普遍性,這也是個分析命題,這是很容易瞭解的。tvb now,tvbnow,bttvb2 B3 R' e0 I" G6 |6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3 q5 K7 l' p
但是,這是就文化系統的表現而籠統地說的真理底普遍性。真理有多樣,而皆有普遍性,然則這普遍是一呢,抑還是隨真理之多樣而亦多樣呢?抑還是只有一種真理,因此普遍性亦只有一種?我們似乎不能說只有一種真理,因 為顯然有科學的真理,亦有非科學的真理,即科學的真理亦有經驗科學的真理如物理化學;又有形式科學的真理如數學。真理既有多樣,則真理之普遍性似乎也不能一樣。但我們不能就此多樣而說真理底特殊性或普遍性底特殊性,這似乎是不通的。我們通常的語言常是不很嚴格的。隨便說說似乎也有表意。但嚴格講,「特殊 性」是不能用的。我們似乎只能說獨特性或各別性。這獨特性或各別性是只就真理之多樣性而說。同是普遍的,但隨真理之多樣性亦有多樣的普遍性,此即是說普遍性亦有不同,這即是普遍性之獨特性。關於這一點。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東西我們可以用普遍的(universal)去形容它,什麼東西可以用特殊的(particular)去形容它呢?這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範圍,兩個category的。依照亞里斯多德的說法,universal只能形容概念(concept),凡是概念都有相當的普遍性(universality);那麼particular呢?particular只能就著特殊的現象,也就是事件(events)講。因此這兩者是屬於兩個不同的category,兩個不同的層次。這就表示universal這個形容詞只能用來形容真理、概念,particular這個形容詞只能形容特殊的事件,只能形容可以經驗的現象或是屬於感覺的對象。既然對於真理只能說普遍性,那麼我們又怎麼說真理有獨特性呢?我們何以又能說普遍性亦有獨特性呢? 6 r7 v7 J; t# m: V4 m6 o7 ntvb now,tvbnow,bttvbwww2.tvboxnow.com- q$ R, w$ Z# ~1 T! W2 d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真理。真理這兩個字是大家天天講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恰當地瞭解究竟什麼叫做真理,所以西方哲學裏頭對「什麼是真理」這個問題就有種種的說法。他們那些說法我們在這裏不想去講它。/ N6 s5 F5 p: e
9 Q1 [' y2 W# A7 Y0 z" U" X1 f- l大家首先要瞭解,真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外延的真理(extensional truth),一種叫做內容的真理(intensional truth)。外延的真理大體是指科學的真理,如自然科學的真理或是數學的真理。數學是formal science,自然科學是material science,或者說empiricalscience。但是不管是formal science或是materialscience,它只要成個科學,它的真理就是外延的真理。比如羅素在“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Meaning and Truth”這本書中就提到,科學知識總要承認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外延性原則(principle of extensionality),另一個是原子性原則(principle of atomicity)。這兩個原則是講科學知識所必須假定的。為什麼要外延原則呢?外延的知識可以脫離我們主觀的態度(subjective attitude)。凡是不繫屬於主體(subject)而可以客觀地肯斷(objectively asserted)的那一種真理,通通都是外延真理。科學的真理是可以脫離我們主觀的態度的。比如一棵樹,假定你 用審美的態度來看,說這棵樹如何如何的美,這個不是科學知識,這是繫屬於主體的。把一棵樹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的,是植物學裏面所講的那些。植物學是門科學,它研究一棵樹所得到的結論是可以客觀地肯斷的,這就是屬於外延的真理。就科學知識而言,內容的真理是沒有的,也不能有內容的命題(intensional proposition)。科學裏面的命題通通都是外延命題(extensional proposition)。 沒有所謂的內容命題。「外延命題」、「內容命題」這些名詞是羅素首先使用的(參閱「理則學」第二章第五節)。照羅素的說法,所謂內容真理,內容命題通通是繫屬於主體,繫屬於主觀態度上的一些話。羅素早期還客氣一點,還用「內容命題」這個名詞。到了後來,他就不用「內容命題」這個名稱而叫它是命題態度(propositionalattitude),說它不是命題:只是命題的態度而已。這個態度是主觀態度,是繫屬於主體的。舉例來說,假定上 帝存在已經被證明了,那麼「上帝存在」這句話就是可以客觀地肯斷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個外延命題。可是如果上帝存在沒有被證明,而你說「我相信上帝存在」,那麼這句話就不是外延命題,這句話沒有客觀性也沒有普遍性。因為它繫屬於「我相信」,繫屬於我的主觀態度。我相信的別人並不一定相信,我今天相信的 明天也不一定相信,所以可見這就沒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因此像「我相信如何如何」或是「我認為如何如何」凡是套在這些「我相信」、「我認為」下面的話通通都是內容命題。到了後來,羅素乾脆就說它是個命題態度,不承認它是命題,而只是命題態度。www2.tvboxnow.com: T }/ w& T! A* b) j! o
6 f' O) D# C* M
我們要知道,羅素的這種分法主要是為了講科學知識、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科學知識裏邊的那些命題通通是外延命題,它不能夠有內容命題,不能夠有那些只是命題態度而實際上並不是個命題的那些話。後來邏輯實證論者所 說的大抵都是根據這個觀念而來的。邏輯實證論者只承認有認知意義的那種外延命題,凡是沒有這一種意義的,邏輯實證論者就說它不是命題。所以他們說凡是沒有認知意義的、不能外延化的,通通都不是個命題。嚴格講甚至連「命題」這個名詞都不能用。因此他們就推進一步說形上學裏邊的那些話都不是命題、都沒有認知的 意義。到這個地方為止,邏輯實證論者所說的並不是錯的。但是邏輯實證論者從這個形上學沒有認知的意義,就馬上斷定說它沒有意義(meaningless)這句話就斷定得太快了。沒有認知的意義是說沒有科學知識的意義,但是沒有科學知識的意義、沒有認知的意義並不一定就是沒有意義。可是邏輯實證論者把意義(meaning) 限定了,他們認為只有能夠外延化的那種知識才有意義。所以他們說形上學裏面的話沒有認知的意義,沒有認知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形而上學沒有認知的意義,那它講的是什麼東西呢?邏輯實證論者就說它只是滿足我們的情感,不能當知識來看,因此他們進一步說形上學裏邊的那些話都是一些概念的詩歌(conceptual poem)。詩歌是滿足我們的情感,所以他們說形上學只是概念的詩歌,都只是來滿足我們主觀的情感。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5 ^1 ^6 t( g
4 I3 ~# e, @ k邏輯實證論者的這些話,如果我們順著他們的思路推下去,並不一定就是錯的。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規定的。如果以外延真理為標準,如果真理只有外延真理而沒有內容真理,那麼他們這些話通通都可以成立。但是,天地間是不 是只有外延真理呢?我在前面說真理有外延真理和內容真理兩種。這句話究竟是不是能站得住呢?內容真理算不算是真理呢?這也就等於問說,內容命題算不算是一種命題呢?如果命題一定是外延命題,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內容命題,沒有內容命題那也就沒有內容真理。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真理只有外延真理呢?這句話是不能說 的。我們除了外延真理外,還得承認有內容真理。如果我們承認有內容真理,那麼我們如何來對付邏輯實證論者那句話,就是說形上學裏面的那些話都只是概念的詩歌,只是滿足我們的情感。如果形上學只是概念的詩歌,只滿足我們主觀的情感,那就不能說是真理。可是形上學,還有道家、佛家、基督教裏面的那些話,真的只 是滿足我們私人的情感嗎?你可以說它不是外延真理,但是它不是外延真理並不能就說它不是真理。這些都是內容真理,這種真理我們不能用「概念的詩歌」來打發掉。先不必說概念的詩,就光說詩好了,比如說李商隱的詩、杜甫的詩、李太白的詩,它是詩不是科學知識,但是這詩裏面是不是就一無表示呢?比如說紅樓夢是小 說,從歷史的事實上講並沒有這個事實。它只能當文學作品來看。可是為什麼大家喜歡看紅樓夢呢?而且看的時候還痛哭流涕。紅樓夢不是歷史的事實,它是文學,但是它裏面有真實感,它可以引發你的真實感。這個真實感不是屬於科學知識,它不是外延的真理。那麼,這個真實感的這個「真實」你要如何交待呢?這個真實性 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生的真實性。人生的悲歡離合這些是有真實性的。但是這些真實性是科學裏面不講的。我們的人生是整個的,你為什麼特別突出那一面,只承認科學知識的真實性而抹煞了這一面的真實性呢?科學知識那一面只是人生整個的一部分,你為什麼單單說那一部分是真實、是真理,而其他的都不是真理呢? , M( K2 Z, W7 @: A 7 h6 j7 N' t3 _- ~9 N& F( Q5 `所以從這個地方看,詩、文學雖然不是科學知識,但是它並不是無所表示。就著它有所表示的地方來看,它這個表示有真實性,這個真實性是屬於人生全體(human life as such, human life as a whole)中的那個真實性。從人生全體來看,人是具體地生活著,你光突出一面重視科學知 識,這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這不是把人生當一個整全、當個全體來看。人生是個全的,你單單突出這一面,只承認這一部分而否絕人生全體,這自然是不對。詩和文學都已經是如此,那麼形上學裏面所說的那些話,宗教家所說的關於上帝的那些話,佛教裏面所說的般若、解脫、法身那些話,這些都不是科學真理,都不是外延命 題,它們是不是也像紅樓夢一樣有真實性呢?紅樓夢、李杜詩都已經有真實性了,則這些就著人生全體來看也是一樣的有真實性。你如果只承認科學真理而否定這些,那你就是自我否定(self-denial),如果你承認這些是不能否絕的,那麼這些的真實性 你又如何交待呢?佛家所說的那一些、道家所說的那一些、儒家論孟中庸易傳所說的那一些,它通通不是外延命題,都不是科學知識。就這一點來說,它和紅樓夢、李杜詩是相同的。但是它是不是就等於李、杜詩或者說是不是就等於紅樓夢呢?這也不然。李杜詩、紅樓夢有真實性,這一些也有真實性,但是它這個真實性並不就 等於是詩歌的那種真實性,因此你不可以說它是概念的詩。這就表示說,儒家、佛家、道家所講的那些話和李太白、杜甫的詩還是不一樣。雖然兩者都有真實性,這兩個真實性也不能完全等同(identical),甚至可以說完全不同。那麼儒家、佛家、道家以及 西方宗教家所講的那些話,你如何來交待呢?它不是外延真理,可是它也不是詩,它的真實性和詩的真實性還是不同。既然不同,我們就不能只用個概念的詩歌來把它打發掉,這是不行的。它既然有真實性,所以我們在外延真理以外,一定要承認一個內容真理。這種內容真理不是科學知識,它不能外延化,但是它是真理。2 t# @) y# h1 O* o( r" B' {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25 12:38 AM 編輯 5 N9 y/ H* V/ m+ z3 k& C4 d公仔箱論壇/ V- @( X E: X1 h# `
第七講 道之「作用的表象」 ( M9 V' |' @7 p2 T 7 M. K2 w7 \7 c& t3 H- _www2.tvboxnow.com上一講我們談到儒家是縱者縱講,道家、佛家是縱者橫講。今天我們接著講,道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實有層」和「作用層」分別不清楚,或者說沒有分別。何以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道家所講的「無」是境界形態的 「無」。我們先把「無」當動詞看,看它所「無」的是什麼?道德經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註一)這是從主觀方面講。道家就是拿這個「無」做「本」、做「本體」。這個「無」就主觀方面講是一個境界形態的「無」,那就是說,它是一個作用層上的字眼,是主觀心境上的一個作用。把這主觀心境 上的一個作用視作本,進一步視作本體,這便好像它是一個客觀的實有,它好像有「實有」的意義,要成為實有層上的一個本,成為有實有層意義的本體。其實這只是一個姿態。www2.tvboxnow.com4 y3 |2 A: m! a9 F t/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s& W! ]/ i! b* C$ C+ b' L
在道家,實有層和作用層沒有分別,此一義涵著另一義,就是道家只有「如何」(How)的問題,這還牽涉到其他概念,例如聖、智、仁、義等概念。道德經裏面有「絕聖棄智」(註二);「絕仁棄義」(註三)之語。牽連到聖、智、仁、義這方面,道家只有如何(How)的問題,沒有「是什麼」(What)的問題。這個就是因為道家的「實有」和「作用」沒有分別。4 F) y9 Q9 y( f6 o: f7 `- Y5 I6 n
$ N1 x4 ]9 Y* U5 a% _: J. K; s
「如何」,這是作用上的疑問詞;「是什麼」,這是存有上的疑問詞。當我們說「是叫麼」的時候,這是屬於「實有」,道家沒這方面的問題,這個叫做實有層和作用層相混,混而為一,所以說沒有分別。那就是說,在道家的 系統裏邊,沒有「是什麼」的問題,這個牽涉到聖、智、仁、義。例如你問他「道」是什麼,他也可以講給你聽。但是他這個說明不是從存有論的立場講,而是從作用層次來顯示道是什麼。例如道要通過「無」來了解,「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註四),通過「無」與「有」來 了解道。因此,一些基本觀念統統落到作用層上。tvb now,tvbnow,bttvb3 Z& W/ Q# N( a! p% C6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a0 f6 z3 x, o6 w2 u) S: j0 |; b
按照我們以前講「無」和「有」,道家是境界形態,境界式地講,從作用上講,講之以透顯無與有的心境。境界形態是對著實有形態而言,假如把道家義理看成是一個形而上學,那它便是一個境界形態的形而上學(依境界之方 式講形而上學)。我們平常所了解的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大體上都是實有形態的形而上學(依實有之方式講形而上學)。這是大分類、大界限。西方哲學從希臘哲學開始,一直到現在,一講形而上學,大體都從「存在」上講,屬於實有形態。中國在這方面,尤其是道家,比較特別一點,這就是所謂「中國哲學底特質」。道 家不是從客觀存有方面講,而是從主觀心境方面講,因此屬於境界形態。+ @2 o5 d o" W6 ?! F
5 K; r" u3 z2 Z! ?: q
境、界這兩名詞本來是從佛教典籍裏面來的,中國先秦的典籍沒有這名詞,這是佛教新創的名詞。現在「境界」一詞大家都會說,成為很普通的話。 9 \& ]5 ~2 M6 I" O% |1 C! ~公仔箱論壇 3 J; ]6 j# T% Etvb now,tvbnow,bttvb佛教說境,由境說界,境和界都是一個實有的意義。境是指著對象講的,境在佛教就是objects,就是external objects,外在的對象。界,也是佛教新造的名詞。我們說什麼界,什麼界,中國古典的典籍沒有這種詞語。照佛教的解釋,界是因義,是ground或cause的意思。譬如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註五)這個「界」便是因義。是原因的因,也可以說是根據(ground)的意思。有這個因,就可以決定一個範圍,就可以成為一個界。這個界就是平常所了解的一個world,一個範圍,例如十八界的界,這個界就是劃類、分類的意思。所以能成一個類,就有它的原因,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按照一個原則,可以把這些現象劃在一起,成為一類,也就是成為一個界。 8 p1 V% t }3 Hwww2.tvboxnow.com 3 H& U' ^# M- N! {1 gwww2.tvboxnow.com界這個字,通因通果,從因到果合起來整個談。通因就是當一個根據來看,當一個原因看。通果呢?通過這個原因、原則,可以把這些現象劃歸一類,這是後果(consequence)。界在佛教本來就是這個意思。 V+ I+ I& f! c) E7 s- A4 L8 N+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 K. q, @: u L8 l) o! l" p# B" C: c
境是外在的對象,唯識宗講「境不離識」、「唯識所變」。這個境,就是對象,但它不能離開我們的識,不但不能離開,而且還進一步說唯識所變。我們平常以為外境有獨立性,唯識把不依於主觀的外境,把它拉進來,把它主 觀化,這就成為「識變」。有人就想到唯識宗這個說法,和英國哲學家Berkeley所說的主觀的觀念論(subjective idealism)相類似。可以這樣想,但是兩者不一樣。不同在什麼地方?一般人以為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 ( M# y2 ^% J4 S7 ^9 t( W& k3 t' |; e7 U1 d I0 f6 @3 G/ W
Berkeley只說到境不雜識,並沒有說到唯識所變。“Tobe is to be perceived”“to be”什就是存在,就是境,存在不能離開我們覺知的心,不能離開我們認知的心,離開我們認知心,就沒有現實的存在,但柏克萊只說境不離識,卻並沒有說唯識所變,並不說這個“to be”是我們覺知心所變現。因此佛教在這裏,比柏克萊還徹底一點,心理學的意味更重。但是境還是指看對象說。9 U! y @# b; x7 `% S+ L6 F
3 Q# W) R) {, D公仔箱論壇把境、界連在一起成「境界」一詞,這是從主觀方面的心境上講。主觀上的心境修養到什麼程度,所看到的一切東西都往上昇,就達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成為主觀的意義。和原來佛教的意義不大相合,但現在 一般人都了解,我們就用這個普通的意義。境界形態的「境界」翻成英文很難。實有形態的「實有」我們可以翻成being。實有形態的形上學就是依實有之路講形上學(metaphysics in the line of being)。但是境界形態就很麻煩,英文裏邊沒有相當於「境界」這個字眼的字。或者我們可以勉強界定為實踐所達至的主觀心境(心靈狀態)。這心境是依我們的某方式(例如儒道或佛)下的實踐所達至的如何樣的心靈狀態。依這心靈狀態可以引發一種「觀看」或「知見」(Vision)。境界形態的形上學就是依觀看或知見之路講形上學(metaphysics in the line of vision)。 我們依實踐而有觀看或知見;依這觀看或知見,我們對於世界有一個看法或說明。這個看法所看的世界,或這個說明所明的世界,不是平常所說的既成的事實世界(如科學所說的世界),而是依我們的實踐所觀看的世界。這樣所看的世界有昇進,而依實踐路數之不同而亦有異趣,而既成的事實世界則一定而不可移,此則名曰 定性世界。而若此定性世界是康德意義的現象,則現象畢竟亦是對應我們的感性與知性而為現象,因此,它為定性世界是依我們的定性感性與定性知性而為定性世界,上帝原不創造現象(依康德);而若我們的感性與知性不是定性的,而是可轉的(例如轉識成智),其為可轉是依人不是定性眾生,即不是依人類學而看的人, 而為可轉,則現象之為定性世界亦是可定可不定的,可使之有方可使之無。而所謂有昇進有異趣的世界則都屬於價值層的,屬於實踐方面之精神價值的;而若在此實踐方面的精神價值之最後歸趣總是定在自由自在,則有昇進有異趣的世界總歸是一,雖有昇進而亦有終極之定,雖有異趣而亦有同歸之同,而此世界中的萬物即是 「物之在其自己」之物,此則為終極地決定者,亦即是絕對的真實者或存在者,而不是那可使之有亦可使之無的現象。依此,普通所謂定者實是不定,而依上說的觀看或知見而來的普通視之為主觀而不定者,終極地言之,實是最定者,最客觀者,絕對的客觀者──亦是絕對的主觀者──主客觀是一者。公仔箱論壇& x7 Z2 K# A1 {# H4 k0 E7 z
9 |; M; W) p' g( `4 v8 _公仔箱論壇道家的這個境界形態的形上學就是表示:道要通過無來了解,以無來做本,做本體,「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無」是從我們主觀心境上講(主觀心境不是心理學的,而是實踐的)。假如你要了解「無名天地之 始」,必須進一步再看下面一句,「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句就是落在主觀心境上說。道家的意思就從這裏顯出來,就是作用與實有不分,作用所顯的境界(無)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一說到本體,我們就很容易想到這是客觀實有層上的概念。可是你要了解,道家實有層上實有這個概念是從主觀作用上的境界而透顯出來,或者 說是透映出來而置定在那裏以為客觀的實有,好像真有一個東西(本體)叫做「無」。其實這個置定根本是虛妄,是一個姿態。這樣的形上學根本不像西方,一開始就從客觀的存在著眼,進而從事於分析,要分析出一個實有。因此,我們要知道道家的無不是西方存有論上的一個存有論的概念,而是修養境界上的一個虛一而靜的 境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u+ M6 _* N# ]* }; h) k
5 a& w5 }7 G: i+ d
當把修養境界上的「無」,說它是本,是萬事萬物之本,「本」這個概念,使我們馬上想到它是個本體;因為是本體,是故它是實有,這個實有觀念是這樣出來的,且變成最高的實有。這樣的實有是從主觀的透示講出來。這是第一層意思。 % f/ @* R& V) Z u公仔箱論壇. Q- j3 e0 {& |: s5 J% P+ M7 b
再進一步,牽涉到聖、智、仁、義這一方面說,道家就只有How的問題,沒有What的問題。How就是作用上的觀念,比如說康德的哲學裏面最喜歡問:某某東西如何可能?如何可能是高一層的問題,事實上已經可能,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可能?' {8 ~7 A. ?8 Z
5 g3 H/ @& r$ F1 @- c3 I當我們說道家只有How的 問題,就是說當它牽涉到聖、智、仁、義時,它不正面說什麼是聖、智、仁、義。仁、義直接是道德的觀念,聖、智是道德修養所達到的境界。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就是成聖人。但是道家並不先正面肯定有聖、智存在,然後再正面解釋什麼是聖、智。假如先正面肯定聖、智、仁、義,再進一步加以說明,這就是What的問題,「是什麼」的問題。What的問題,即是一個存有問題,道家沒這個問題。tvb now,tvbnow,bttvb- W1 e7 i% Q/ w4 R/ b6 X; \; R0 z4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2 n+ U% Q" K- t; |, B0 ]1 B
道家只是「提到」聖、智、仁、義,並不正面去肯定它們,並加以說明(當然亦未正式去否定它們)。道家怎樣提到?道家只是順著儒家而提到。儒家正面肯定仁義聖智,它正面肯定,就要正面說明,儒家有這個問題。正面肯定、界定,就表示仁義聖智都是正面上的實有。 : I, v. f! O$ R' Zwww2.tvboxnow.com h3 {, {; t% |; H3 R6 n+ J" p ktvb now,tvbnow,bttvb道家呢?好,你儒家說仁義聖智,道家就要問你如何善於體現仁義聖智呢?你如何把聖、智、仁、義,以最好的方式把它體現出來?這就是如何(How)的問題。tvb now,tvbnow,bttvb) h9 w& d' m: y; v6 W6 x: X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1 11:51 PM 編輯 # i$ I) U. k/ [1 M Lwww2.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F0 ~( ?7 q% d& @0 N
第九講 法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之意義tvb now,tvbnow,bttvb! R5 N: ~2 u" A7 h; E3 V7 p
公仔箱論壇1 Y( D0 G' q8 ~$ t! @- } P
在上一講中我們說明了法家的主要工作,及前後期法家的發展;這次再進一步來看法家的工作的政治上的影響,即法家開出的政治格局(political frame)及其意義。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有三個主要關鍵:第一個是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個是法家的工作完成了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社會的轉型;第三個是由辛亥革命到現在所要求的民主建國。由此可知法家的工作及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仔細的了解。公仔箱論壇( y' m4 U7 L0 u/ i4 ` z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b( Y. v' e: a) a
法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就是由「廢封建,立郡縣」而完成「君主專制」的政體。大家不一定明白「君主專制」這政治格局的由來及其意義,這是法家配合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社會之要轉型而完成之,所開出的政治格局。法家人物 的現實感很強,因此能夠擔當時代所需要的工作。在當時政治社會的要求轉型是自然的發展,法家正視這種轉變,如是就順其變而且完成其變,此即現實感強,故能相應。這不是依一定的理想而進行。儒家道家對此問題所表現的是人生的理想,且現實感不夠,因此就不相應於當時的實際需要,不過轉而向立教方面發展。由此也 可以了解孔孟在當時為何都不得志。 S' V* S& O1 F* ^& a" e2 i 2 L) x; D3 k1 e; c0 C! @1 O3 @8 Q)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要想從事實際工作,作政治家,就必須現實感強,不能只講些大道理。並不是那些道理錯了,而是它與眼前的問題不相干,因此就不能解決問題。儒者常有這種毛病。例如南宋孝宗時,政治上的主要課題在北伐,即恢復兩京, 而朱子對孝宗講的是誠、正、修、齊、治、平的道理(註一)。又如明末崇禎年間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有種種政治、財政、軍事各方面的問題,而劉蕺山還是對思宗(崇禎皇帝)談些空泛的大道理,說什麼「陛下心安則天下安矣」,因此遂使崇禎有「迂哉」之嘆。他三起三廢終於還是沒有用(註二)。這些大道理並不錯,當 然需要講,但是針對一些特殊的、實際的政治問題就沒有用,這就是迂闊、不相應。再明白些說,這些道理只是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但不是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充分不充分是就解決當時的特殊問題而說的,這需要有實際的辦法,光講道理是不夠的。法家人物的現實感強,因此能相應於政治社會型態之要轉型且進而完成之,這就是法家的工作,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就是「君主專制」。www2.tvboxnow.com7 o7 n* H: {4 a1 I" z, b5 I
. A! D% w* ~ O
但法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為何是君主專制呢?此政體的由來當時固然是由於法家的工作,但直接地是由何種原因而形成這種政體呢? 這仍應當由法家的工作來了解。法家的工作主要在「廢封建,立郡縣」,將貴族的采地變為郡縣,以現代的話講就是變為國家的客觀的政治單位。這步工作直接地打擊貴族,把元首(國君)從貴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取得一超然的客觀地位。在貴族社會中,元首和貴族(公子、公孫)的關係太密切了;但元首不僅是一家族或貴 族的元首,他更是一國的元首。法家打擊貴族就必函著「尊君」,將元首由貴族的血緣束縛糾纏中解脫出來,而取得超然的客觀地位。這是元首的解放。tvb now,tvbnow,bttvb! j" r$ I0 ^. O" o& _' v2 R) n6 T
& g, D5 r* T1 @/ X( [
在此之前,各國的政治權大都掌握在貴族手裡,因此是貴族政治(aristocracy)。 現在法家的工作壓抑了貴族,那麼由那些人出來參與政治,幫助元首處理政治問題呢?這就要靠著「士」。「士」階級的興起是中國社會中的一大轉關。在貴族社會中原已有士,但士只是公卿大夫的家臣,並不掌有政治權。士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而 且有知識,是「知識份子」,到秦漢以後成「宰相系統」。士參與政治時,他們既不算貴族,也不屬於元首的家族,因此地位較超然而客觀。由於「士」階級的興起並參與政治,中國的政治才有了客觀的意義,即政治之所以為政治。公仔箱論壇7 X* f/ m8 O1 ?1 W# j' O
公仔箱論壇7 o+ x% E$ S }: Z1 X" _
「政治」不同於「吏治」,故至今仍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分別。政務官要參與決策,因而有政治的意義;事務官則不參與決策,只負責決策的執行,是所謂的官吏,亦即西方人所謂「文官制度」(civil service), 這代表吏治。中國以前雖然有士階級興起而參與政治,且後來演變成宰相系統,但政治與吏治的分別始終並不清楚。因此民國以來了解政治的人常說:從前中國在君主專制的政體下只有吏治而沒有政治。宰相是政務官,要參與決策,原該有政治的意義,但因為「政治」的意義保不住,因而只成了「吏治」。為何保 不住呢? 雖說宰相應負責決策,實則決定權仍在大皇帝處,因此皇帝以下統統是吏,於是就只有吏治而無政治。現代所以能夠明白區別政務官與事務官的不同,就是因為了解了政治的意義不同於吏治。在現代政務官經由選舉而產生,而執行決策的事務官並不隨便更動。www2.tvboxnow.com, d: D$ y* K9 i6 z1 S5 m
0 b- k. Q* \" |$ K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法家廢除封建而壓抑了貴族,使元首得到解放,另方面士興起而參與政治,這就含有將政治客觀化的意義。在貴族政治時代,元首和貴族的血緣關係太密切了,因此政治的客觀性不顯,即那時政治是在主觀的狀態中而隸屬於血 統的關係。士和元首沒有血緣上的牽連,而靠著個人的知識、才能來參與政治,因而較易表現政治的客觀性,也就是政治的意義。戰國時代的貴族是「肉食者鄙」(註三),因此用士作為家臣來辦事。到後來貴族沒落,士直接參與政治,不再是貴族的家臣,士也就取得了客觀的地位,這是「士」,即知識份子的解放,從此中 國社會上就有士農工商四民的分別。 " Z. Q& Q+ d. }6 w# Htvb now,tvbnow,bttvb : G+ D1 _: y- ~7 v梁漱溟先生曾說中國二千多年來的社會是「倫理本位,職業殊途」(註四),這話說得很對。士農工商是職業的不同,而不是階級的不同。「階級」一詞在西方、在印度都有一定的意義,大體分為僧侶、貴族、平民、賤民四階 級。中國的士農工商四民則是職業的不同,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可能分別從事士農工商,因此並不是階級的劃分。中國社會中不論各行各業都以倫理為本位,此因受了儒家人文主義(Humanism)的教化,故以倫常關係(ethical relation)為本,以此為社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各人生活的道路不同,因而有士農工商職業的不同。自從法家 的工作完成以後,中國就是如此。因此階級的觀念嚴格說來不能用於中國的社會,那麼共產黨拿西方階級鬥爭的模式來解釋中國歷史,就完全是不相應的比附,更何況他們將階級鬥爭任意應用。例如在一個村莊中擁有較多土地的農民就是地主,而沒有一定的標準;在學校中教師是統治階級,學生是被統治階級;在家庭中父母是 統治階級,子女是被統治階級;這完全是階級的濫用,這樣挑撥起來的不是到處都可以殺人放火嗎?" D2 w) B* G' q n& a
! Q4 W4 f2 A: ]# S公仔箱論壇士不再是貴族的家臣,而憑自己的知識才能在社會上得到一客觀的地位,影響到中國社會形成了士農工商職業的區分,這是士的解放。元首不再糾纏於貴族的家族之中而成為一國的元首,得到了超然的地位,這是元首的解放。 這是由政治方面來說士與元首的解放,即是「廢封建,立郡縣」的意義。在此二者之外還有人民,這要從井田制,即經濟方面的生產系統來看。www2.tvboxnow.com6 [3 Z4 m# X7 m, ?8 G9 C
tvb now,tvbnow,bttvb _5 q: [- K8 G; R( m: C# L
法家在經濟方的工作是廢除井田制。井田制雖不必如孟子所言的整齊(註五),也不是一定很普遍,但大體也確是夏商周相傳的傳統的古制,詩經上也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註六)之語。上講已說明了井田制的意義,周 初封侯建國的積極意義就是集體開墾。例如周公的後人伯禽封於魯,並不是伯禽一人去作官,而是帶著許多氏族一起去當地開墾土地(註七),這就是所謂「屯田」。一群人住在一起屯田而成一邨(村),這是邨(村)字的由來。因此初時土地一定是公有,由此集團的領袖分配給眾人開墾種植,因此農民只有土地的耕種 權,而沒有土地的私有權。分配的制度大體就是井田制。私田(私種非私有)百畝的生產屬私人所有,而將共同耕種的百畝所得繳給公家。這顯然不能以希臘的奴隸制度相比附,井田制並不是奴隸社會。在共產黨的人民公社中,每個人都要出力勞動,生產所得完全繳給政府,政府最後按勞動的點數來分配,這才是真正的農奴制 度,比起井田制下的農民相差太多了。在古代集體開墾的井田制之下,各家有百畝的收入,八家集居成一小村莊,有各種必要的設施,因此生活得很舒服(註八),故而歷來總認為夏商周三代是王道。「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註九)這就是古代農業社會的寫照。 / U; F. @; @1 W- q1 K $ T. m1 G6 c4 u% J0 C5 g2 i: Kwww2.tvboxnow.com雖然井田制中人民的生活很舒適,但由精神生活的價值、歷史的發展而言,農民終究還是束縛在井田制中而不得動轉的自由,這就是因為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雖因土地的好壞不同而有三年一「爰田」的辦法,但分配權在貴 族手中,農民仍沒有動轉的自由。當井田制持續久了,人口逐漸增多,社會逐漸複雜,就出現了「稅畝」。稅畝是廢棄繳納公田所得的辦法,而改為「履畝而稅」,因此不合古禮(註一○)。出現「稅畝」就表示井田制逐漸要轉。這時公家(貴族)不再負責分配,而是農民在當地住久了。土地就歸農民所有,如此逐漸轉成私有 制。私有制一起,井田制自然就廢了。因此中國土地的私有制不是由鬥爭而來,而是自然的轉化,這是「耕者有其田」,耕種久了自然取得土地的私有權。% N; t- t; L. U6 o s4 q' q
4 `5 E2 S t7 C: V) ^法家積極廢除井田制就是要增加土地,開闢耕地。商鞅在秦時曾說「開阡陌」(註一一),平常錯解了「開阡陌」的意義,因此不了解井田制的實義。阡陌是井田間的界限,即堤壩,這就佔去了不少的土地,因此「開阡陌」之 「開」意指「開除」,而不是「開設」。決開去除了作為界限的堤壩,就增加了許多耕地,也就能夠增加生產。這「開阡陌」的講法是錢賓四先生的發現(註一二),錢先生把戰國二百多年的歷史講得很清楚。公仔箱論壇6 h) t. Z. |: X6 @5 e! F. ^, Y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1 11:55 P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5 W R* ^% q4 s2 K& N8 w
" |1 ^$ h; |$ Y. ?2 T第十講 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內容之概述 - {" O- v! g1 A5 S( N" Z( y. R8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0 C% E) t4 n1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9 \) K& E4 V& e! _9 q
先秦名家不如儒、墨、道、法等家那麼整飭而有系統,也不同於它們是針對周文疲弊而發,因此名家本身與周文沒有直接的關係。儒、墨、道、法等家都是針對周文疲弊而發,然一發出那些思想,就連帶地引出名家所討論的那 些問題,所以名家是派生出來的,而其所以派生的機緣仍與周文疲弊有間接的關係,這現實的機緣即是孔子的「正名」。公仔箱論壇1 N9 a' M B7 [. @2 f) @. X4 W1 W
& X+ s3 u& A' Q5 O: ]" Ntvb now,tvbnow,bttvb周文發展到展到春秋戰國時代,由於貴族生命的墮落和社會漸趨複雜而維持不住,即貴族們不能再維持周公所制作的那一套禮樂制度、名物度數。貴族的生命一墮落,就不免名實乖亂、名器乖亂。「名實乖亂」就是論語所說的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註一)。居君之位就有君之名,亦當有君之實即君之德。居君之位而無君之德,就是名、實不相應,也就是君不成其為君。臣、父、子也是如此。有「君」之「名」而無「君」之「實」,就是「名實乖亂」,順此而有所謂的「名器乖亂」。$ M I) v. z' s* c) L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01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 U0 J% y) I; U' r1 i
3 n( n/ F6 B- y# F( Vwww2.tvboxnow.com第十一講 魏晉玄學的主要課題以及玄理之內容與價值 9 v. F/ h& F0 m" q ( b# z3 M+ D6 k k; w ' |6 e/ k1 l5 V$ I4 L2 ^4 m' ]5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我這一系列的講述是對于中國哲學各期的演變作一綜括性的敘述,使得我們有一基礎的瞭解,然後才可以進一步談從中國哲學中發展出來的新問題──或者是在這個時代中所應注意的問題,或者是和西方哲學相接觸而引發的問題,這些都是純粹哲學性的問題。中國哲學當然可有新的發展,但是隨意憑空地講並不能算是新發展。我們講中國哲學雖是敘述前人已有的一些問題與觀念,但是若 要提出新的解釋,或引發出新的問題,就必須先入乎其內,先作客觀的瞭解。不瞭解問題就沒有連續性的發展,必須要與前人已有的相通貫才能有新的發展,因此通過敘述而有的基礎瞭解是必要的。 9 R4 J: J, o7 W' D T2 g8 u1 C' [) z(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I% m& g( u2 F+ Q
黑格爾曾說哲學就是哲學史,一部西方哲學史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互相批評而成的,因此不懂哲學史就不能懂哲學。這種講法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大體是不錯的。表面上看來,西方哲學家似乎喜于建造新系統,好像 並不是敘述古人;其實那些問題都是原有的,只是再提出新的解答或解釋,這就是發展,因此那些系統也不是憑空建造的。譬如羅素的哲學是承繼英國經驗主義的傳統;他的邏輯則承自萊布尼茲以降而集其大成,在「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一書中系統而完整地表達出來。再如康德的批判哲學(critical philosophy), 他的書中極少引證旁人的話,好像完全是新的,其實他的問題大體是針對柏拉圖、萊布尼茲、休姆而發的。柏拉圖代表傳統的古典哲學,萊布尼茲代表理性主義,休姆代表英國經驗主義,康德就是針對這些哲學家原有的問題而發的。康德以邏輯的方式、問題的方式講,而不是以考據、文獻的方式講,因此看起來好像完全是新的 一套哲學;事實上由問題來看,他也是對以前的問題提出新的解釋、新的解答。這就是發展。 # X7 {8 S$ g) F L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x% g8 {5 e: G! n1 x
中國哲學亦復如此。孔子之後,孟子深入孔子的基本觀念而更進一步,因此是孔子的發展,因此孟子自承「私淑孔子」(註一)而不說是「私淑老子」。莊子是老子的發展。宋明儒是先秦儒家的發展。一般人認為宋明儒來自佛 老,那是妄言。宋明儒深入原有的思想,瞭解了先秦儒家的經典──論語、孟子、中庸、易傳、大學──中的基本觀念而再向前推進,因此可以說是新的,但並不是憑空而講的。宋明儒能夠把握原有經典的要點,儘管有些地方講得或許不很恰當,但並不是全錯。現代人重新讀不見得能超過他們,因為一代代愈隔愈遠,現代人對 從前的學問沒有存在的呼應,再加上一些污七八糟的新觀念,就更不易瞭解。瞭解與否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有存在的呼應、有真實感。比如說宋初時,風氣已轉過來,因此周濂溪講中庸易傳,一講就很中肯,這就是因為有真實感、有存在的呼應。tvb now,tvbnow,bttvb% t0 [6 X2 f# s% T* q! X6 O3 C
& f2 w4 v4 B" Y& H1 s' L: T6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以上是先提醒大家注意:有了客觀的相應的瞭解之後,才能講新的問題、新的發展。 7 G( c, x! U2 j9 s) r( x) }www2.tvboxnow.comwww2.tvboxnow.com/ d/ a) b9 r3 T/ B' l" S
上次我們講了名家,已述完了先秦時期的思想。先秦之後是兩漢。但兩漢經學之中較少哲學問題,因此我們略過不提。這次講魏晉玄學,主要是針對兩個問題作一綜述:其一,玄學在魏晉時代主要的課題為何?其二,魏晉玄學 主要的價值或貢獻何在?我以前已講過一年的魏晉玄學(註二),因此這次只就這兩個問題,將魏晉玄學再作一簡要的綜述。tvb now,tvbnow,bttvb# ~1 l* w. K7 e. o- z- {"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t% {. C. [/ U0 X. O
魏晉時代的時間並不長,魏晉玄學的文獻也不如佛教、宋明儒學那麼多,但在中國思想史上仍代表一個重要的階段。魏晉玄學弘揚的是道家,是道家的復興;隋唐時代是吸收佛教、弘揚佛教;宋明時代是弘揚儒家;這些都代表中國思想史中的重要階段。中國哲學的重點就在儒釋道三教。1 C6 S+ h7 D6 Y4 k
X+ C! f1 k9 A' R! A' b儒家的學問兼含理想與現實的兩面。儒家在理想面肯定人人皆可以成聖,因此主張性善,即宋明儒所謂的「義理之性」,這是普遍的,在這方面人人相同。個性(individuality)、 差別性是從氣上見。氣仍是個普泛的觀念,落實到人身上就是個性、才性,也就是「氣質之性」。由才性來看,就人人不同,多彩多姿,而有先天性,並有所謂的天才;從理上講,則沒有天才。孔子亦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註四) ,而在中間的一般人都有可塑性,是可以變更的。就氣而言,現實上確有天才,也有白癡。當然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行,但若沒有某方面的天才,要在這方面有特殊的成就,終究比較困難。白癡也並不是由理上決定的,例如佛教既然肯定眾生皆可成佛,那麼白癡應該也可以成佛,因此佛教也講來生,經過幾世幾劫的修行以至終成 佛。就是鴿子都可以成佛。(註七),何況白癡?因此由理上言,白癡亦可成聖人;但就現實上言,白癡今生不可能成聖,這就是所謂的先天性。因此先天性不由理上講,而由氣上講,生而為白癡是氣的問題。因為稟受的氣太濁了,而成為白癡;氣太濁則心竅不能開,於是理就不能呈現。氣、心、理是三層的觀念。 N# h# V& L- n) T+ U0 V7 d5 u
$ D C6 _* E' \6 \3 [兩漢人不瞭解儒家理想的一面,以後由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都是如此,因此在這長時期中,不能瞭解孟荀等先秦儒家所說的「人人皆可以成聖」,因而也不重視這方面,而重視「氣」。& U7 ]& _7 U$ D i; x, ~5 y4 n: S
6 F1 k* n4 ^' k b0 J$ h/ c公仔箱論壇聖人是個德性人格,如同西方斯多個噶學派(Stoics) 的重視德性,聖人的最高理想是聖,(此聖不必同於斯多噶派所說的聖),但必須從進德修業作起。先秦儒家早有這個觀念,孟子、荀子都直接而明白地有這種話語。荀子所謂「塗之人可以為禹」(註八)就是「人皆可以為堯舜」,都表示人人皆可成聖人。不過仔細分辨起來,孟子和荀子的說法仍有不同。孟子所謂的「可 以」的根據強,不只有邏輯的可能性(logical possiblity),而且有真實的可能性(real possibility)。荀子的說法就只有邏輯上的可能性,因為他主張性惡。性惡與「塗之人可以為禹」雖並不衝突,但作為根據的可能性就弱了,因此說只有邏輯上的可能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9 s) h! K/ r& R0 V
x0 `+ p! R$ b7 P% Gtvb now,tvbnow,bttvb從兩漢直到隋唐都不瞭解也不重視理想這面,而重視氣這面。宋儒出來復興儒家,才真正瞭解「理」的觀念,而且是自覺而親切地瞭解。伊川謂「大賢以上不論才」(註九),「大賢以上」即指聖賢,此語表示聖賢不以才論。 這並不是說聖人不需要才,而是成聖賢的主要關鍵在德而不在才。一般人當然並非不需要作道德實踐的工夫,但其理想性或說精神的強度並不集中於此,而是落在現實生活中的謀生或突出某種事業,因此就需要「才」。「人物志」主要就是說明才性,目的在衡量人的才性看其適合於作何種事。人物志中也有聖人的標準,即所謂 「中和之才」(註十)。「中和」是借用中庸的詞語,但並不是中庸的本義(註十一)。中庸所謂之中和是由理上說,而人物志講中和是就氣而論,屬於才性。聖人不是沒有才,而是成聖本質的關鍵在德性、智慧,而不是知識、技術、才能等。科學技術同樣不能使人有智慧,因此專家與聖賢也是兩回事。「大賢以上不論才」是 自覺地通過先秦儒家的理想而說出的話。兩漢魏晉人的道德意識不修,因此總不能瞭解儒家理想的一面。 : k& E, X/ i4 E, E; l: h/ e公仔箱論壇# E* b! e$ }/ x q. W i; I
因此「才」與「德」是二個不同的觀念。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不在他有那方面的才能,而是在他的「德」。但再進一步細想,為什麼聖人將「德」表現得如此之好,而普通人都不行呢?這就又牽涉到聖人有所以能夠完善地表現 「德」的「才」。一般人這種「才」不夠,因而此處就有限制,這是由「材質」、「氣」方面講;從理上而言,就不如此,人人皆可成聖成佛;再長遠些說,今生不能成聖成佛還可期望來生,如此問題就轉至更深遠。3 g0 W; M$ p. s" b
+ Z; F# x% |9 t# ^
講道理一定要理與氣兩面兼備才完整,才不會出毛病。否則只注重氣,就一定會演成「強淩弱,眾暴寡」的結果。例如尼采的思想就有此種弊病。尼采特重生命,主張超人,而不能正視德性的觀念。尼采以為生命強的人道德智 慧一定也高。若從最高的圓融境界來說,道德高的人生命必強,例如孔子、耶穌都是如此。但這時的「生命強」已不是平常所說的自然生命強,更不是所謂身強體健的強。平常所謂的強完全由生命、由氣來規定,由此分析不出「德」的觀念,因此二者意義不同 ,因此不能只重視一面。 柏拉圖所主張的哲人王(philosopher-king)是屬於金質的,若從這一面說,哲王也是先天的,奴隸也是先天的,這便不行。對此儒家就比較通達(reasonable), 成聖成賢是就道德而言,不就政冶而言。儘管現實上堯舜禹湯文武都是聖王,但自孔子以後二者就分開了。按照儒家的基本原理,二者是要分開,政治是政治,道德是道德,二者應在社會文化上相合,而不是集中於一人身上。若集中於一人,就會導至集權專制,儒家的基本精神並不是如此。 1 ~7 N/ j0 r' T4 d/ x- B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L) a' y6 t8 X
如是,才德二面一定要兼備才完整,儒家便是如此。由德、由理的方面就一定肯定性善,這是義理之性,天下人都相同,這只有普遍性。但只有這一面又不能說明限制、說明差別,因此也一定有才性、氣的一面。「氣」有二個 作用,一方面是消極的限制原則,另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即它是實現理的工具。漢朝以來的人只重視氣,因此嵇康的養生論中主張神仙不是人人可做到的。這雖不合儒釋道三家的基本精神,但仍可算是中國自兩漢以來的老觀點。 D9 O1 k' g% M; m0 R$ }+ E公仔箱論壇- d# R# }+ V" u( i8 \; `' T
嵇康另一篇「聲無哀樂論」,就不是中國正統理解音樂的思路。嵇康不僅懂得樂理,他也是個優秀的音樂家。嵇康就音樂來瞭解音樂,且境界很高。中國正統之觀點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如樂記所載。嵇康已超過這個程度, 而就音樂本身來談美。如此瞭解的美是美的觀念的純淨化,將美的觀念從實用或教化中解脫出來,各種藝術均應達到這種境界。就以音樂為例,若認為音樂之美沒有一定的標準,完全視主觀的感受而定,或視音樂只有道德教化的意義,這都只是最初步的看法。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是由主觀的感受中解脫出來,而認為音樂本 身沒有所謂喜怒哀樂之情,情是聽者在聽到音樂以後,由主觀方面的感受所引發出的。他這說法是客觀主義的講法,近乎柏拉圖的思路,不屬於中國傳統的思想,因此十分特出。柏拉圖主張欣賞形式之美(beauty of form),而形式是客觀的,因此是客觀主義。音樂之美在於它本身的結構、韻律之形式,這就是柏拉圖式的實在論(Platonic realism)。將主觀方面的聯想感覺完全去掉,單欣賞音樂自身的和聲之美,這才真代表美,才是純粹的音樂。如此論音樂、論美,境界就相當高了(註十二) 4 f, w7 h: S1 @) ]% m# V+ rwww2.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B- i! S1 B3 u5 u
相傳阮籍也有一篇樂論,不過我懷疑那篇是否真是阮籍作的,因為其中所持的論點仍是傳統樂記的老觀點。若確是出自阮籍之手,說阮籍一方面反對聖人之禮,且有「禮豈為我設邪?」之語;另方面論樂時,又肯定聖人之教, 這就前後不一致,因為依傳統的觀點,不懂禮也不能懂樂,禮樂總是連在一起講。因此那篇樂論很可能不是阮籍作的(註十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w$ L" L" m8 _3 W" E
1 d0 A; U0 d8 g6 c' u1 }
第三個問題是范縝的「神滅論」。這是佛教傳入後,為對抗佛教而有的唯物論思想。神滅論針對的是輪迴,是阿賴耶識永久不滅的識之流。若神滅則那有輪迴、那有來生呢?但阿賴耶識這不滅的識之流仍不同於西方基督教所謂的靈魂不滅(immortality of soul)。 依佛教的觀點,阿賴耶識雖不滅,但可以轉化,即要「轉識成智」;雖然將識轉化為智,但「神」、「心靈」仍永恆常在。中國沒有個體靈魂不滅的觀念,佛教是如此,儒家也是如此。陸王以來講心,是講普遍恆在的心,即「良心」,而不是靈魂不滅,因此仍與西方不同。這表示中國沒有個體靈魂(individual soul)滅或不滅的問題。 ) _6 b& ]! G% \$ o - B, t( [9 s/ O范縝的主張接近自然主義,是順著道家講自然所引伸出來的,並不是道家言自然的本義。范縝和王充都受道家的影響,但王充的思想也不是道家式的自然主義,反而類乎西方人所說的Naturalism。老子所說的自然,是超越意義的自然(in transcendental sense),不從氣上講,因此不能以西方的自然主義來瞭解老子。順王充的自然主 義思路,氣是可變化的,其中並沒有常住不滅的神。范縝藉刃與刀的關係來說明神與氣的關係(註十四),這當然是唯物論的思想。這種思路最簡單淺顯,因此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到共產黨出來,以唯物論的觀點來看中國的傳統思想,於是只賸下王充范縝這些人的思想,甚至把張橫渠也比附進去。其實張橫渠並不是唯氣論, 王充也只是特別重視氣,真正主張唯氣論的只有范縝一人。拿馬克斯主義來硬套中國的學問,那就等於是否定了中國文化。 t% _4 L4 O! I6 ?! r% X公仔箱論壇 $ t, T8 E/ J- U2 g) V$ ?公仔箱論壇裴頠的崇有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與范縝的神滅論這三個問題不是反傳統,而是非傳統,中國的心靈(Chinese mentality)不喜歡這種思想,因此大家不大注意,也不大能瞭解,但它們本身仍有思路,也有意義。例如崇有論的「有」類乎西方自柏拉圖以來所重視的Being,而不同於老子所言的「有」。老子所言的有非常高妙,它落實落定了才成為裴頠所論的有,而成為類乎西方的思路。上述三個問題都值得仔細看看。(關於神滅不滅的問題是當時的一個大爭論,文獻俱見弘明集以及廣弘明集。) , B( H7 A( \/ X3 A( B# i* ^ $ U m1 i6 l4 X. L; ]+ X$ j9 T& M- r公仔箱論壇魏晉時代以玄學為主流,此外還有上述三個不屬於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問題。魏晉之後接著是南北朝隋唐,在這個長時期裏,中國文化發展的著重點,或謂民族文化生命的主要流向,是在吸收佛教、消化佛教。這是個長時期的 工作。要瞭解、消化另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都要靠長時期的努力,短時間是不行的。現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就整體的客觀瞭解而言,西方漢學家之瞭解中國文化,不如中國人瞭解西方思想來得多、來得虛心。因為中國的民族性較寬大開闊,因此中國人在客觀的瞭解上固執少、障礙少。例如日本民族自己的創發性不夠,而以吸 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為主,好像沒有自己的文化,其實並非如此。譬如在明治維新以前它主要吸收中國文化,包括儒釋道三家,但吸收消化的結果卻往往不合於儒釋道三家的本義,這就表示它那民族才性的底子非常頑固。這並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它本有一種特別的情調,這就影響它所作的客觀瞭解。就這方面而言,中國人 在客觀的瞭解上較寬、較恰當。這並不表示現實上中國人已瞭解較多,而是指在可能的方向上,中國人瞭解西方較西方人瞭解中國,在才性方面所受的限制障礙較少。由此可知吸收另一個文化不是容易的,一定需要長時期的努力。www2.tvboxnow.com# \( r8 _3 E5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 j# T+ H# r
再譬如有些人喜歡講「佛教中國化」「中國的佛教」,好像中國的佛教不同於印度的佛教似的。但若仔細考察一下,究竟此處說的「化」是什麼意義?怎麼「化」法?「化」到什麼程度?仔細體會瞭解之後就知道這種說法是不 對的,佛教只有一個,所謂在中國的發展,都都是佛經中所原涵有的義理進一步發揮,並沒有變質而成為不同於印度的「中國」佛教。 , E; q" P% @/ o# N % S: V9 Q, w. E- D;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下面要接著講魏晉以後,南北朝隋唐這一段長時期中的主要問題佛教。佛教的內容特別豐富複雜,我們仍是總括地敘述其中的基本觀念與主要涵義。如此是將佛教當作哲學來講,這是基層的瞭解;這層明白了之後,可以再一步 步實際地去修行而進入宗教的範圍。就哲學言,佛教的啓發性最大,開發的新理境最多,所牽涉的層面也最廣。我們現在不細講大乘小乘各宗的複雜內容,而是一方面提示佛教中的主要基本觀念,另方面就所牽涉到的觀念內人內容指出其中的問題,即是對佛教作一反省的綜述,這是屬於第二序的討論,而不是基礎內容的敘述。" N7 J! l, ~1 |, ]" h3 K/ l7 y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 |0 L/ s* s' k3 {
首先要瞭解的是「緣起性空」的觀念,這是佛教大小乘各宗所共同承認的基本觀念。佛教最初講「十二緣生」(註一五),現實的一切都在因緣之中,自無明始,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十二個階段輪轉不斷。因「十二緣 生」故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註一六)。講「緣起性空」的觀念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十二緣生、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義的普遍化,而成為一個普遍的原則(general principle, universal principle)。這是大小乘的共法,若不瞭解「緣起性空」就不能談佛教。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E2 l0 p. e) O: O- o2 s
7 V1 _- m) f8 |1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緣起性空」從緣起方面說是個普遍的觀念,就是一般所說的因果性(causation)。西方哲學、科學中也喜主言因果(causality),但並沒有「緣起性空」的觀念,可見思路大不相同。佛教講「緣起」就必然涵著「性空」,而西方人講因果性卻正好要證明「性不空」。科學中的自然法則、自然因果(natural law, natural causality)之作為法則,是為了要使自然現象可理解(intelligible)、 可說明;而「緣起性空」是由「空」來看因果律,正是要說明世界不可理解。例如「生」的觀念就不可理解,現象世界都不可理解,故謂「如幻如化」(註一七)。「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註一八),這表示「生」不可理解,也就是「無生法忍」(註一九)「體法空」(註二○)這些詞語的意 義。西方人著實了來看causality,因此從沒有「如幻如化」之類的話語。這兩種思路以及其文化背景顯然很不相同。 9 \+ r1 ~) L- Xtvb now,tvbnow,bttvb ; t. w3 _3 c" {) Q對此不同,我曾有兩句判語。一般的世間哲學即以西方哲學、西方傳統為代表,都是「為實有而奮鬥」(struggle for Being)。西方的科學、哲學、宗教都是如此。實有就是自性。就是性不空。自柏拉圖開始就強調實有,直到最近海德格仍不斷地講Being,可見Being是很難把握的。把握實有是個大智慧。佛教正好與此相反,正是「為去掉實有而奮鬥」(struggle for non-Being)。去掉實有就是所謂「性空」,就是「諸法無自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常無 我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但說「空」並不表示沒有萬法,萬法仍是「有」,但它無自性,故「空」。為什麼萬法無自性呢?因為它是依因待緣而生。緣生就函著無自性,無自性就函著空,因此「緣起性空」是個分析命題(analytical proposition),也就是identicalproposition,自同的命題,緣起就是性空。Being固然不易把握、不易瞭解,「空」同樣地也很難把握與理解,這也是個大智慧。我們天天講「我」, 就是肯定自我;若把「我」的自性、或就人而言的人格性(personality)去掉,那麼個體的靈魂、靈魂不滅當然就更不能講了。肯定實有與肯定性空都是大智慧,即由此智慧見人類之可敬可貴。 5 j* a( R% a' g; p5 V公仔箱論壇( P2 o; U. n0 x4 [' _
以上是由「緣起性空」這個觀念所直接引發出來的問題,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哲學問題,也是在這個時代所應開拓出來的新理境,所應正視的不同想法。開發新理境就是中國哲學的發展。諸位要好好用功,有了嚴格的思想訓練,才能使義理、理境再推進一步。 . Z$ R9 _* _% l) b# J公仔箱論壇 - r X8 X3 L* @$ P5 r2 q( Q8 v/ d.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西方哲學是為實有而奮鬥,佛教是為去掉實有而奮鬥,那麼儒家和道家呢?儒家仍然肯定實有,也是「為實有而奮鬥」,但它是由道德處講,因此仍與西方不同。道家就很特別,不屬於以上任一種型態,因此我曾用莊子的一句 話來表示,這些話有些滑頭,但卻恰好能表現出道家的趣味。莊子謂「材與不材之間」(註二一),這就是道家的型態,既不同於西方傳統之肯定實有,亦不同於佛教之謂無自性,也不同於儒家之由道德確立實有,而是個居於三者之間的型態。這是深入瞭解各家的系統性格之後,才反省、散發出的哲學問題,因此是高一層的; 至於基礎的瞭解,仍需要大家仔細去讀原典。www2.tvboxnow.com8 Y( M0 f' b. R5 Q# H
公仔箱論壇1 [7 {/ ~) _9 K" F0 ^7 Y2 [ h) N
由緣起性空還可引出許多其他的觀念。緣起即如其為緣起而觀之,即causal occasioning, causal happening as such來 看,也就是說「不增不減」(註二一)地來看,它就是性空。有所增益即成執著而落入常見,有所減損即成斷滅而落入斷見,這都不是中道。依佛教,「為實有而奮鬥」就是求常,是增益見;若認為完全是空無,一無所有,就是減損見。常見、斷見均是邪執,不合中道。這正是緣起性空之觀念的精采處。 2 Y6 j8 ~' ~6 D' }9 F5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v: r3 M( A# u6 G3 t"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既然是緣起性空,那麼「常」在那裏呢?佛教原初講無常、苦、空、無我等,但到了大乘佛教中「涅槃身」的理想境界,也講「常樂我淨」。涅槃法身就是常、就是大自在、就是「真我」。但此「真我」並非個體之靈魂,而是「無我相之我」(non-ego form self)。這是個詭詞,但也正是佛的境界,這就是「常」。只有達到了這個意義的「常」,緣起性空、如幻如化的諸法才能統統保得住。西方哲學由因果法則的觀念向後追問第一因(first cause)、充足理由(sufficient reason),最後提出上帝的創造,由創造來保證萬法的存在。佛教由涅槃法身的「常」來保住後起之萬法,而緣起仍如其為緣起而觀之,不增不減,仍是性空。如此,二種思路的結果不是一樣嗎?公仔箱論壇* q9 e8 z9 c" g- r
( G" t: [, x' X ?6 Z7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此外,康德也有個想法。康德先不提出上帝,而將緣起、causality的觀念吸收到知性(understanding)中來瞭解,且停於知性中而暫不涉及理性(reason)。只在知性這層次上,康德也說一切的表象、現象(appearances,phenomena)只是一些關係(mere relation)。一切事物當呈現在我們面前而為對象時,就已在關係之中;我們所瞭解的現象是通過這些關係來瞭解,即事物只有在關係中才能成為我們的對象。至於表象、關係之支援點(supporting point),即物自身(thing in itself),我們卻不能知道。這表示康德認為物自身不在關係之中,而現象只是一些關係。# W. ~1 a( A- [/ f
1 t' u K8 s$ _, ?. `tvb now,tvbnow,bttvb「現象只是些關係」這句話是可以引起問題的。英國哲學家柏拉得萊(Bradley)在「現象與真實」(Appearance and Reality)一書中就正式辯駁這個問題。柏拉得萊認為若現象只是些關係,則關係本身就不可能。關係(relation)必須有發生關係的關係者(related),例如AB二者構成一個關係,AB本身是關係者而不是關係。若一切事物都是關係,那麼關係者是什麼?若還是一些關係,則又預設一些關係者,如是一個事物就永遠自身分裂,而不能停住自身以成其為一物項(term),即永遠沒有一個最後的關係者。如此,康德雖以關係說明現象,實際並未能說明,而關係本身不可理解。不過柏拉得萊如此辯破的並不是關係範疇,而是範疇所決定的那些對象方面的關係,如量範疇所決定的對象之量等等,因為依柏拉得萊的說明,這些關係都不可理解。6 [" g, k% i) |& v- W6 i
_0 J) v8 |# J( |+ `tvb now,tvbnow,bttvb 註一九:如大智度論卷七十三曰:「無生忍等,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 3 `9 M9 C, c* k. E R- Z5 Hwww2.tvboxnow.com 3 D' x* A% o+ V7 Ltvb now,tvbnow,bttvb 註二○:如諦觀天臺四教儀卷三曰:「一切不實,一切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於此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中論明此四句,皆名諸法之實相,即通教明,正因緣法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體法即空之句也。」www2.tvboxnow.com" h- _! h" e& E; Q- [+ O0 L
0 _7 [$ F5 ~- m) J;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註二一:莊子山木篇:「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於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www2.tvboxnow.com5 c/ p! E0 K% p' Y
$ W/ L2 C# z; ]5 l. h i 註二二:如般若心經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o8 O S6 p4 ?! _; C) D
; x( z C' K8 O
註二三:以上引文俱見莊子齊物論。 & A) f* ?4 u( p3 X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2 {, }& z% W8 |1 D( l
註二四:如大乘五蘊經曰:「云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設決定異性及不異性。」( Y0 O+ x# z. L7 l, Y) {4 ^ ~. O* Z
www2.tvboxnow.com1 W$ T0 b" N! D
註二五:維摩詰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詰摩,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 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其入不二法門。」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3-2 12:09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18 AM 編輯 + F _- b+ z& v+ C" h " I5 `% X, u8 ]* }; m+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第十三講 二諦與三性:如何安排科學知識?公仔箱論壇9 `% k! s( ]! f. A
+ b9 Z( r/ j' s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上一講中我們討論了佛教的一個主要基本觀念「緣起性空」,及由此觀念所牽連到的一些哲學問題,如康德、柏拉得萊等的想法。佛教的教理最複雜、啟發性最大、所牽涉的哲學問題也極多。除「緣起性空」外,還有幾 個重要問題,我們將陸續討論。此次先順緣起性空的觀念,來看二諦與三性的問題。" `2 s! J) D/ z) z! [% y
6 T2 J8 M7 j" }" R/ x l$ M不論譯圓成實性或真實性,對此兩名詞都要特別注意,絕不能將之視為實體字(substantial term)以為等同於西方哲學中的reality。西方人分解地表示的reality是有所肯定的,是針對著現象而說的。因此reality是個實體字,實指一個與現象相對的「真實」。例如柏拉圖認為Idea才是真實,而sensible world(感性世界)不是真實。依康德的說法,則noumena才是超絕的reality(不過不是知識底對象而已),而phenomena則只是appearances。到近代柏拉得萊、懷德海等人說reality時,仍各有所實指。但佛教所說的圓成實性、真實性卻不是如此。真實性就是緣起法的實性,就是「實相」、「如相」。一講reality就令人想到有一本體,其實實相、如相不是本體。佛教是不講本體的。 4 `# _7 l! o/ w % F% E: ?! z/ c) K-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c' h/ [$ h9 N( c2 V公仔箱論壇「如」是佛教中一個很特別的觀念。柏拉得萊所說的the immediate this好像近乎如,其實仍不是如。The immediate this只是尚未被任何謂詞(predicate)所分化,即尚未加上判斷,但仍是個實體字而有所實指。「如」不是個實體字,如就是實相、就是空。佛教「如」、「空」這些名詞,我稱作「抒義字」,它們是「抒緣起法之義(significance)」的,而不是實體字。「如」不是reality,若要翻成英文,最好用suchness或as such來表示。緣起即如其為緣起而觀之、不增不減,就是如。因此般若經言「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若如此來理解緣起法,才能得圓滿、成就、真實之緣起法,即得法之圓成實性。tvb now,tvbnow,bttvb4 ^6 Z* r1 l; N8 E
公仔箱論壇, _6 a& M3 i) V/ Z/ S& z
如此說的緣起法代表佛教很特殊的思路,平常很難這樣瞭解。一般人往往想得太多,以為緣起法定有其自身的定相或定性,或後面定有個第一因、或上帝、或天道為其根據,由佛 教視之,這些都是常見、增益見。一般人或者又認為緣起法既無其自身之定性定相,又不以第一因、或上帝、或天道為根據,則一切法無定準,又沒有安排處,就成了空無所有,而落入虛無主義,這又成了斷見、減損見。佛教講緣起法是緣起即如其為緣起而觀之、不增不減,就是如、就是真實性。這是個很特別的思路,我們首 先要把這層意義簡別清楚。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P* r7 m# T- q: U3 m$ r) u+ y
0 p2 a$ @& f* n$ \9 Nwww2.tvboxnow.com其次,我們要說明唯識宗正式提出「遍計執性」,有很重要的意義。空宗的立場是預設了執,但又已將此執著化去,故只言二諦,而不特別標顯執著。唯識宗正面表示了執著而明說三性,這也需要仔細的簡別與理解。 M: X+ ^1 L4 x% j& v! x ' d0 p$ d- c* m. u首先看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正面地說,唯識宗又反面地解釋「依他起性」為「生無自性性」(註七),即一切緣起法的生起顯現都沒有自性。中論言「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也是破 「生」,也表示「生」這個觀念悖理、不可理解。反觀平常我們由經驗立場所說的「生」是什麼意義?「生」這個觀念所指為何?「生」其實是指不出來的。借用羅素的名詞來說,「生」不是個「指示詞」(denoting term) (註八)。一般的觀念如牛、馬等是指示詞,可以實指出一個對象。雖然我們可以在思想中形構成一個「生」的觀念,但在現實世界中,「生」不能如牛馬般實指出一個對象。生是個狀態,是在時間的演化過程中的一種狀態,此種表示狀態的觀念我們仍可借用羅素的詞語說它是「不完整的符號」(incomplete symbol)。完整符號即是指示詞,可用A、B、C、D等符號來代替,但不能取消。不完整符號則表示它是可以化去的。我們形成「生」這個觀念的背景其實是描述的(descriptive), 我們將某種狀態描述出來以形成一個觀念,因而有「生」這個觀念。若「生」是個有自性的概念,就是個完整的符號,是有所實指的指示詞,那就不能化去。但「生」是描述一種狀態、為不完整的符號,因此可以化掉,如此「生」就沒有自性,故曰「生無自性性」。依他起性即指因緣生起,故直接就「生」而言。一切法既 是有所依待而生起,就破除了「生」的觀念,故「依他起性」即是「生無自性性」。1 A: V/ d/ Q( m; `/ U
5 G+ g e" L m) q; b$ R; z
其次是遍計執性。反面說的「遍計執性」是「相無自性性」。「相」也不是實體字,因此不能理解成mode或form之類的實字。其實「相」就是康德所謂的「決定」(determination)。康德由範疇處說決定,範疇應用到感性(sensibility)上,對感性所給予的對象加以決定,這就是範疇的「超越的決定」(transcendental determination)。每一個超越的決定就成一個「相」,即佛教所說的相。例如實體範疇(category of substance)應用至感性所給的對象上,其超越的決定作用所決定的相就是常住相(permanence),用佛教的名詞來表示就是「常相」。再如用因果範疇(category of causality)來作超越的決定,則所成的相就是因果相(cause and effect)。又如將交互範疇(category of community)運用到對象上,所決定出的是共在相(co-existence)。 共在相不同於因果相。共在相是橫的,如我與你共在、我們與世界共在。有共在相我們才能將全部現象視為一個整體而形成「世界」的觀念。因果相是縱貫的。康德由十二個範疇作超越的決定所顯示的那些相,在佛教中就是由遍計執所執成的相。康德所說的感觸直覺底先驗形式時間、空間也都是執成的相。這並不是比附,其義 理是如此。相既然來自遍計執,當然是虛妄的,因此沒有諦性,故「遍計執性」即是「相無自性性」。' H, {& D v4 M: {
) c9 v; s2 \9 T S; K H. }www2.tvboxnow.com經過以上的互相對照,我們知道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是屬於道德的形上學或超絕的形上學的層次。因此,此一架構亦唯有在道德的形上學或超絕的形上學中才有意義,才有貢獻。所謂有意義、有貢獻,當然是針對康德 的哲學體系而言。依照康德哲學,「自由」、「靈魂」、「上帝」等理念,在實踐理性中雖有其實在性,然卻仍只是「設準」(postulate),我們的知識是無法達到它們的,其實在性仍只是實踐的,而非知解的。因爲我們對於這些理念,沒有直覺(intuition), 所以無法令這些理念「呈現」。康德的問題,在於他雖強調人的實踐理性,卻未肯定人有智的直覺;他不承認人具有大乘起信論所肯定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或如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意義的心,甚至如陸象山根據孟子所說的「本心」。正因為康德不承認人有真常心,所以他所說的「自由」等理念只是個「設準」,是無法具體呈現 的。但他在實踐理性中,又將「自由」歸屬於「智思界」(Intelligible world),而依照自由或自律的法則所發動的行動(action)則屬於「感觸界」(sensible world)。可見他亦承認感觸界中的行動,其原因是屬於智思界,而此兩世界是分開為二的。這可類比於大乘起信論 中的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所形成的,所以它共有超越的與現實的雙重性,而也因為這雙重性,所以才得以由一心開出二門。照理,依康德的哲學體系,儘管他所說的「自由」只是個設準,也當該可以開出二門的。因為康德雖然說行動(或結果)是屬於感觸界,需服從自然因果性(natural causality),依佛教即是屬於生滅門;但是行動之「原因」則是屬於智思界。既然如此,則行動本身亦當該可以上通清淨門,但此層意思康德卻漏掉了。tvb now,tvbnow,bttvb8 B& b; o% z* s4 w+ ^
6 `0 n0 {; ?& h& r我們且舉一例來說明,如果眼前我要抽煙,抽煙這個行動當然是屬於感觸界的現象,然而抽煙這個行動有沒有「物自身」的意義呢?這個問題康德並未加以說明。嚴格地說,既然有「現象」,相對地就當該有「物自身」,現象 與物自身只是一物的兩面,只是兩種不同的呈現而已。所以我們的行動,有時是現象,有時亦可以是物自身。那麼康德所說的「行動」的物自身的意義在那裹呢?他一說行動,就把行動歸屬現象,卻忘掉行動本身除了有現象的身分,同時也有物自身的身分。在此,他說得太快,一下就滑過去了。公仔箱論壇5 x2 g( l- ]* m4 w9 E0 c) d m; F
& l) T5 @$ H4 Y公仔箱論壇我們不能說我們的行動本身是現象,而此行動底超越根據例如「自由意志」(free will),便是它的物自身的意義,因為這是不通的。物自身是一物之在其自己,不是此物所由以被產生的那超越的根據。一行動若有物自身的意義,此意義便是此行動底清淨相、如相,而不是此行動所由以被產生的那超越根據。康德把自由意志當作原因(屬於智思界的一個「智思物」noumenon)(註二九),把行為(或行動)當作結果。這種因果性,康德稱之為「特種因果性」(special causality),亦叫「自由底因果性」(causality of freedom)(註三〇),與「自然因果性」(causality of nature) 是完全不同的。在特種因果性中,原因屬於智思界,而結果則屬於感觸界。因此,作為結果的行動本身,只有現象意義,而無物自身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康德一說到行動,一下就滑到現象界。也因此,他的哲學體系只能說是「一心開一門」,他只開出感觸界的生滅門,卻沒有開出智思界的清淨門。tvb now,tvbnow,bttvb. {8 Q. k( x, x& n3 l* I) N
公仔箱論壇9 |0 ~$ l \+ t; @% d$ k
事實上,行為本身既是個「物」(thing),則理當有其為「物自身」(thing in itself) 的身分。假定,針對抽煙這個行動,你意識到抽煙本身不只是個現象,同時也有物自身的意義,則佛教所說的「一心開二門」的格局在此便可被開出來。依照中國哲學,不論是儒家(從孟子下貫至王陽明的心學)或佛家或道家,都不把事事物物只當現象看,因為一草一木既是物,自然就有其為物自身之意義;那麼我們對於眼前 的行動,不但可以視其為現象(對著我們的感性或知性,它即是現象),同時亦可將其當作物自身看待。因為,不只是物理世界的現象物或山河大地,即便是行動本身亦可以視作感觸直覺(sensible intuition)的對象即現象。既可視作現象,自亦可視作物自身。如果我們在此能找出事物的物自身的意義,則佛教「一心開二門」的義理,也就顯出其獨特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可以拿「一心開二門」的架構來消化康德的哲學系統。由此,即可看出中國哲學對西方哲學的貢 獻。這些均是扣緊一個個哲學問題自然逼到的,並非隨便泛泛地瞎比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r) w" z5 _% ?+ t& ^7 C0 q- u! z8 a
www2.tvboxnow.com6 A1 Z8 w* W2 h) h" `/ B- G6 N+ w
康德的哲學並非容易隨便批評。若依西方哲學傳統及基督教傳統,康德的說法也許是最恰當的了。只有依據中國的傳統,始能看出康德哲學的不圓滿、不究竟之處。我們希望能透過中國哲學的智慧,給予一種適度的消化與提 升。依佛教看,「行動」對著什麼樣的主體,才有物自身的意義呢?它若對著「般若智」或「自性清淨心」時,即是物自身的意義,因為就般若智或自性清淨心說,行動本身就是無漏清淨法;但若只對識心當現象看,則自然是有漏生滅法。如此即是由一心開出二門。公仔箱論壇5 I& x/ A* P. ?. Y/ n: p" c" T
7 ~3 s7 W% t( ^7 _0 `tvb now,tvbnow,bttvb在此,我們自然亦可追問:中國人之所以如此說法,是因為中國人肯定人有般若智、有自性清淨心,而康德卻不肯定人有這種智(智的直覺)。不錯,康德雖然沒有肯定人有智的直覺,但卻超越地假定人有自由意志,並且認為 自由意志是一種設準,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說面對自由意志這個設準,行動本身即是物自身呢? # l6 T* u$ l+ k: H( \: v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3 I1 c- H4 s" e% G4 \* e2 R- k* t
或許問題就在於康德把「自由意志」這個理念只當做設準看。既是設準,則不能被直覺,也無法呈現。所謂直覺,在康德哲學中的意義,與我們一般所瞭解的意義不同。因為依康德的說法,直覺是一種「呈現原則」(principle of presentation), 它可以把事物給予人,可以將事物當作一對象;亦即有直覺的地方,事物即呈現在那兒。所以在知識上,我們一定要說「感觸直覺」。但是感觸直覺卻不能用於智思界的智思物,必須是智的直覺才能直覺智思物。可是康德不承認人有智的直覺,所以「自由意志」等理念遂只是設準而非呈現。公仔箱論壇/ d' `) t; E3 n7 D# N+ S3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y+ ]/ R) K2 ^
既然自由意志是設準而非給予,所以他在講實踐理性時,是從「道德法則是理性的事實」說起,而不能從自由說起。他是說完了道德法則才逼顯出自由,肯定自由。雖然實際上此兩者可以是一回事,但他分析道德時,卻認為不可從自由那一面說起;因為自由不是我們所有的「給予」(given),不是我們可以由之以開始說話的「與料」(data)。自由必須接受批判的考察(critical examination),所以只是一種「設準」;而實踐理性則是其本身即可實踐的,本身就可以給予我們道德法則。這是分析的,是無需批判而必須承認的事實,所以康德說「道德法則是理性的事實」。www2.tvboxnow.com5 L3 S# y& V: Z
www2.tvboxnow.com% i p6 _8 v* i. @7 @# l! P% b1 a
而中國哲學,如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本身即是一種呈現。又如孟子所說之「四端之心」(註三一),它也是當下即可呈現的;所以王學中的王龍溪喜歡說「當下良知」。如果良知只是一種設準、一種假定,而不能當下呈現,那 麼講一大套道德法則,根本就毫無影響力可言。所以中國人講道德實踐,一定從「性即理」講到「心部理」,如儒家從孟子到陸象山、王陽明,均強調「良知」、「本心」;而佛教則必定從阿賴耶識講到自性清淨心。依儒釋道三教的看法,我們人是有智的直覺的,因此,我們的良知、本心或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都是當下可以 呈現的。(智的直覺即是良知、本心、自性清淨心底妙用。此妙用用於良知等本身,良知等即呈現,用於照物即見物自身。)如果這些理念只是個假定,永遠無法呈現,那麼道德實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而一大套的道德理論不等於落空了嗎? . _) L+ s( K1 g, G6 Hwww2.tvboxnow.com" k) L- `* e5 \' Z- m ~2 S& a" F
因此,康德哲學的最後結果,若嚴格地追問起來,必是:在世間根本就無法實現無條件的道德法則;這也就等於說沒有真正的道德曾出現過。所以,依康德哲學,我們只能把依無條件的道德法則而行當作一個理想,逐漸向它接近。而個人的「格言」(maxim)終究是無法與道德法則完全合一,隨時都可能違背道德法則;因為人的意志不是神聖意志,人的意志是上下搖擺不定的。真正的道德實踐必須完全依照「定然的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而行;但是在康德哲學系統中,這種道德行動可以說根本沒有出現過,或許偶爾出現一些,或者今天出現一下,明天又不出現了。如此一來,雖講了一大套的道德理論,而真正的道德卻落空了。這就表示康德哲學中,道德實踐的力量不夠,所以在此不能不重視「心」的問題。中國哲學所強調的良知、本心,以及佛家所說的自性 清淨心,是很重要的;康德哲學中,講「心」講得不夠,他的講法與理學家朱夫子的講法差不多。依照中國哲學,肯定人有智的直覺,不論是良知或自性清淨心都是個「給予」(given),而且是可以當下呈現的,如此人人才能成聖成佛。否則,若良知、本心或自性清淨心不能當下呈現,則永遠無法成聖成佛,只能把成聖成佛當做一個理想;因為現實上是沒有佛的,我們只能向佛湊合,卻永遠達不到。這不是佛家所能許可的,亦非儒家所能許可。 ; ]- `5 e, e/ F2 iwww2.tvboxnow.com$ G: m7 X6 W7 d1 F
依「一心開二門」的格局而言,行動本身不只是現象。行動若直接由良知、本心或自性清淨心發動,則在良知、本心與自性清淨心面前,它就不是現象的身分,它本身即是物自身的身分。依康德的說法,一下就把行動說成是現 象,如此就把行動定死了。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曾說過,面對上帝是沒有現象的;因為上帝只創造「物自身」,而不創造「現象」。所以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只有物自身才是天造地設。既然現象不是上帝所創造,而只是對著人而顯現的(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則現象就好像是平地起土堆,是對著感性 (sensibility)或知性(understanding)的主體而顯現成的扭曲狀態,亦即是把物自身扭曲為現象,這也就是我所謂的「縐起來」。透過這種分辨,我們才能瞭解康德所說的現象(此「現象」不同於通常所說之現象)與物自身的意義。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3-2 12:11 AM
! f' _+ N" S+ a, Z4 C0 ^tvb now,tvbnow,bttvb中國人在過年節時貼門對兒,就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說語,此中實已蘊含了無限的哲學義理。「萬物靜觀皆自得」不正指的是物之在其自己嗎?這並非指現象,亦非指科學知識。孟子曾說:「君子所性, 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註三二)。從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則身體的整個氣象就完全不同了。此時的四肢百體不只是現象,而同時也是物自身。- D$ v! V2 g* b5 ^; D9 _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Y, B+ _. o9 k- o
王學泰州派的羅近溪亦曾謂:「揚眉瞬目,渾全只是知體著見」。而泰州學案裏,王艮的兒子王東崖亦喜歡說些漂亮的話頭,如「鳥啼花落,山峙川流,飢食渴飲,夏葛冬裘,至道無餘蘊矣。充拓得開,則天地變化草木蕃。 充拓不去,則天地閉賢人隱」。他這裏所說的山川花鳥,不能只當作自然現象看,而要當作物之在其自己看。這些話頭在以前都是一些妙語,看似玩弄光景,實則蘊含了很深的哲理。公仔箱論壇# T3 [" N6 Z. J* A. A
# e, o" G/ e. k%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 v4 c- A1 m/ j$ P現在英美所流行的分析哲學,是很狹義的分析哲學。講分析哲學的人,最討厭有所立,亦即反對建立一些不變的原則,或建立一些主張(teaching或doctrine);所以講分析哲學的人,常說他們所說的只是一個方法(method), 而不是一種主張。你一逼問他們,他們一定如此答覆。實際上,他們不自覺自己有一個主張;而這套分析哲學也不只是個方法,他們有個圈套或括弧在他們的背後,而這個括弧就是他們的主張。當然你追問他們時,他們只是往後退,並且強調自己所說的只是個方法,所以才標榜自己所說的是分析哲學。殊不知他們自己標榜是分 析哲學,而實際上就是一個主張。 & ~* H1 s3 \% M, ~, m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5 j' e, B$ m- r( I; k# o- D
譬如說他們所舉的例,他們最喜歡舉黑格爾的話頭,但是他們舉黑格爾的話頭,並不是想瞭解黑格爾的思想,而是將黑格爾當作一個譏諷的對象。既然視黑格爾為譏諷的對象,那麼他們所謂的分析哲學就不只是一個方法,而變 成一個圈套,有一個主張在其背後。假定分析哲學只是一個方法,那麼不管贊成或不贊成,都應該先把某句話解釋清楚才是,為什麼一開始就當作譏諷的對象呢?公仔箱論壇2 U' a+ R) w& u1 d( I) x
3 H7 H5 X$ z' ~5 T. Q7 Wtvb now,tvbnow,bttvb又譬如提到理性(reason),我們當然可以用分析哲學,如語言分析或邏輯分析來加以分析。但「理性」也是我們日常語言使用中的一個字,它不只是哲學的語言(philosophical language)。在通常的語言(ordinary language)中,我們也常用到「理性」一詞。所以面對「理性」,當然可以加以分析,把它各層的意義表現出來,而不可以抱著成見來分析理性。他們將理性還原成語言(reduce reason to language),還原成一種句法或句法的規則(reduce to syntax or rule of syntax);如此一來,理性的神秘意味就沒有了。因為理性是什麼東西呢?它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就好像我們說公道一般,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分析哲學家認為理性是個玄學名詞,所以要把它還原成語言,還原成句法。tvb now,tvbnow,bttvb, P6 q9 O1 v4 ~" B
. J* K6 W3 q( c) O8 B! F在此,分析哲學家們如何看出syntax就是reason呢?他們認為句法(syntax)有構成之規律(rule offormation),也有轉形之規律(rule of transformation)。如何構成一個句法,如「凡S是P」這個命題如何構成,就需要「構成之規律」。又假定「M是P、又S是M」,所以「S是P」這三段論法,三句之間的關係,如何從前面兩個命題轉到結論,這種關係就需要一種「轉形之規律」。這種三段論法就是邏輯的推理,而邏輯的推理也就見於此;靜態地講是一種推斷(inference),而動態地講則是推理思維的過程(reasoning process)。無論從靜態或動態,傳統所講的理性就從此處講。你說清楚不清楚,它已經很清楚了;你若說它不清楚,那麼轉個名詞,用「轉形之規律」來說明「若M是P,S是M,則S是P」 的過轉關係,此是把理性還原成「轉形之規律」,這是從語言的分析上講,即是語言的形式化與規律化。當分析哲學家們如此講時,他必然有一立場,而此即是他的主張。很顯然地,他們不喜歡「理性」一詞,所以要把它變成語言句法。但是在句法中我們一樣可以要求理性,比如句子的文法錯誤時,不但要改正,而且要說明理 由(giveone’s reason);此處的理由是根據文法來判斷何者為對,何者為錯,此亦是一種理性的判斷與推理。公仔箱論壇4 j9 Y& I$ N. b. j
- g2 \2 g6 z+ |4 s' x0 \+ ]! M! W
邏輯或語言分析者不喜歡「理性」一詞,而把它語言化,視之為可以擺出來的,這是近代人的思考方式。所以我常說現代人的頭腦是無理、無力、無體。按照相對論的物理學以及休姆的哲學,他們都不喜歡「力」(force)和「本體」(substance)的觀念。同時也不喜歡「理性」(reason),所以是無理、無力與無體。相對論的物理學不需要「力」這個觀念,休姆的哲學認為「力」是不能證明的。羅素大事宣傳這種思想,遂將「力」(force)拉掉。分析家認「力」是一個形上學的臆斷。這種思想影響了現代人的心思。聰明纖巧的知識分子遂致輕飄飄地沒有力量。此外,因為不喜歡本體(substance)這個觀念,所以現代人,可說是無體,所以無法落實。他們這種說法,你能說它只是一個方法嗎?它也是一個teaching或doctrine,他們背後有個偏見在。而照他們的說法,最後必導致無理、無力、無體。; x4 w0 _, O' ~- u: o
公仔箱論壇1 a' {4 z- [9 M3 N% b
我們不能完全拿著語言分析來取消理性(reason)、力(force)或本體(substance)。講科學知識或某一問題,你可以不管理性與力等,但不能馬上站在一個立場或根據一個原則,就把這些觀念視為無意義(meaningless),或將其視為形上學的臆斷(metaphysical assumption),並加以去掉,這種態度是不對的。在某些方面,理性、力和本體等觀念有其重要性,是不可一概抹煞的,可見邏輯分析者是有其偏見在。而這種偏見中實已隱含了一個主張(teaching或doctrine) 在;換句話說,他就是含有一個圈套,一般是看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必須瞭解他們這些思想是怎麼來的?他們講些什麼問題?以及在那一個範圍講?我他不是說他們這種說法一定錯,他們自然有他們的道理,但是我不喜歡的是他們背後的圈套。要避免上圈套,就必須瞭解某些詞語的來源,以及它們是依著什麼問題而來的。 4 r* E4 H. s; W$ Q* G/ y/ t . }8 R/ ^) ?* ?6 S2 o-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某一個意思上講,佛教也是無理、無力、無體,所以理學家黃梨洲分判儒佛就在「天理」二字,天理也是理性。儒家肯定天理,而佛教卻沒有「天理」這個觀念,其他儘管有許多相通之處,而此處則是絕然不同。所以佛教主 張一切法無自性,如幻如化,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註七),這在某一層意義上,與休姆用分析的方式來批判因果性,是可以相通的,佛教說無生法忍,是說「生」這個觀念不可理解,所以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順此下去,也可去掉「力」這個觀念。因 為若把「力」當作一個獨立有自體的觀念,那麼在緣生的過程中,「力」這觀念也是不可理解的。在某一個意義上,緣生可以有力有氣,但一說不常不斷、不生不減、不來不去時,即表示緣生法之無理、無力與無體。因為「常」即等於康德所說的經由本體範疇而決定成的「常體」。常體,恆常不變,而因緣所生法那裏有恆常 不變的呢?公仔箱論壇4 {/ O" E: D1 w; @ O
# `5 z0 w( e, `( iwww2.tvboxnow.com天臺宗將諸大小乘開決以後,即以「一念三千」來說明一切法的存在;一念三千不是用分別的方式說,「一念三千」這句話對於法的存在等於沒有說明,但卻表示了法的存在,而不是表示般若,所以天臺宗不同於空宗。「一念 三千」是開決了界內的小乘教與通教,以及界外之阿賴耶與如來藏系統以後所說的。所以天臺宗這句話,與大小乘諸教並不在同一層次上,它是高一層次的說法,它是非分別說,而且對於法的存在等於沒有說明;而低一層次的說法,則是用分別說的方式說一切法之存在。天臺宗用非分別的方式開決了分別說的一切法,並使一切 法通暢;如此,每一法都得以保住,沒有一法可以去掉,所以說一低頭一舉手,都是佛法。因此,成佛必即於九法界(註三〇)而成佛,不可離開任何一法而成佛,如此即保住了一切法之存在。此種非分別說的說法,可說是一種tautology;它既是用非分別的方式說一切法,所以是系統而無系統相。以其無系統相,所以不可諍辯,也因此成其為圓教。至此圓教境界,所有的法是一體平鋪,所有權教所形成的大小土堆,至此都化為平地。此種圓教,不再是另一交替可能的系統(alternative system),它不再有特定的系統相,所以是不可諍辯的。這個不可諍辯是就著法華經講,這是屬於圓教的綱;將般若經的不諍法,加上法華經的不諍法,一經一緯,兩個不諍法合在一起就是圓教。 6 q0 B, u5 F) j* b. [% ptvb now,tvbnow,bttvb1 L2 U. t; P( ]3 j( j) e0 a
由此可見,天臺宗規定圓教有一特別的模式(special pattern), 這個思考方式非常的微妙。因為,假定落在一個分解的方式的系統裏邊,是比較容易說話,而在此種特別的模式中,則不容易說。這種問題,需要大家仔細地思考一下。先瞭解什麼叫做「系統」,如果對「系統」能有一個明確的理解,那麼「系統而無系統相」的道理,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5 N! Q/ [: w- }2 ~0 e& G1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 `, L; U G# t0 @
天臺宗所說的圓教是不離權教,所謂「醍醐不離前四味」(註三一),就是用前四味來顯出醍醐味;同樣的,圓教是不離前三教的。所以成佛是即九法界的眾生而成佛,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去掉。如此,佛性即把一切法的存在保 住了,可見不達到圓教,法的存在是無法保住的,而從保住法的存在這一點來看,我即給它規定一個名詞,叫做「佛教式的存有論」(Buddhistic ontology)。本來佛教講無自性,要去掉「存有」(Being), 根本不能講存有論;但是就著佛性把法的存在保住,法的存在有必然性而言,那麼就成功了佛教式的存有論。這個意思假定可以講,那麼就類似於康德所講的上帝王國中的自由與自然之和諧。此處所說的法的存在,即屬於自然,而佛就屬於自由。在此,馬上就暗示我們一個問題,也就是康德所說的「圓善」?(summum bonum, highest good)的問題,「圓善」在康德哲學中,是不能呈現的;康德只有肯定上帝來保 障,才能使圓善成為可能。但是,在佛教的圓教中,對於圓善可有清楚的觀念,完全瞭如指掌。此種圓教境界即超過康德哲學的理境,你能說這是神秘主義乎?而依照康德的哲學,卻就說此種思想為神秘主義。他認為我們對上帝的王國,沒有直覺,所以我們不能把上帝的王國直覺化、具象化,我們這個自然世界,只能說是上帝 王國的symbol,而不是schema。事實上,如果我們對圓教的意思能通透瞭解的話,康德所說的schema根本就不能用在此處。4 X* o* o' @ h2 Q7 k! G
* d, K; P A+ D; N% B) l* Mtvb now,tvbnow,bttvb照圓教講,康德關於圓善的那些的猜測語都不是究竟的,因為既然即九法界而成佛,也就是即著地獄、餓鬼、畜生等而成佛,甚至即著一低頭、一舉手而成佛,在此種境界中,所有的法都是一體平鋪,而佛也就在此呈現。就佛而言,德(virtue)之所在,即是福(happiness)之所在。因為在圓教中,佛的本身是德,而法的存在就是福,這兩者永遠是合在一起的;到此,若再說德與福是綜合關係,那就很有問題了。因為在圓教的境界中,綜合關係已沒有了,只有分析的關係。 $ O M) V9 J$ C. T# y" }- {5 ~+ J) Xwww2.tvboxnow.co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M; \) V. l4 [8 u+ A
所以佛教提出圓教這個問題,很有啓發性。康德雖然也注意到德福之間的問題,但他那種說法,若照佛教的分判,只能說是別教的方式,而非圓教的方式,這個問題,只有在天臺宗的圓教中,才能有清楚的理解,在康德哲學中,尚無法有清楚的瞭解。公仔箱論壇; _9 V8 b4 X& L, x
公仔箱論壇8 k) `, V) u5 L
9 d P* e6 i( t. T7 y Ywww2.tvboxnow.com註五:「最高善」即德文的höchstes Gut。康德之論最高善,主要見於「實踐理性批判」(Kritikder Praktischen Vernunft)第一部第二卷「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Dialektik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 p" [' i- W# b T; v
tvb now,tvbnow,bttvb9 U1 W( F0 Q7 g- C
註六:康德說:「對於今人,最高善的問題似乎已失去用處,或至少已成為僅僅無關緊要之事……」(「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卷第二章)。& g% n+ s+ e. M0 m, x* s6 K1 e$ t
. v/ V+ G& f) I* b.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七:此書即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60。tvb now,tvbnow,bttvb8 M6 @# [. P# p' \# t
公仔箱論壇; J! o: x+ R: _8 z
註八:見該書p.46n,227,245,263n。 4 u$ }4 H C- x; D& V1 `2 u公仔箱論壇 . j R6 x9 V. o4 owww2.tvboxnow.com註九:拜克說:「最高善底概念決不是一個實踐的概念﹐而是理性底一個辯證的理想。」(同書p.245) 6 t$ i; G/ ~4 d. H! c) T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C g8 }! |/ G
註一○:康德說:「最高善底促進是我們意志底一個先天必然的對象,並且與道德法則相關聯而不可分離,因此最高善底不可能也必定證明道德法則底錯誤。(「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二卷第二章第一節) - v/ m9 ]8 h* }' O% E+ fwww2.tvboxnow.com3 R9 `: W1 f' q1 k: I8 O' ~3 x
註一一:關於「緣理斷九」之涵義,請參閱「佛性與般若」第三部第一分第一至三章及「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第二十章「天臺宗之圓教: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 {0 U( N- R) Otvb now,tvbnow,bttvb. X! j1 d8 i: I3 i
註一二:大乘起信論云:「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無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 - y8 m& Z: P$ |) |3 D4 b2 c2 R+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v2 h' C: e* G& ~! r1 e! Y! P
註一三:Problematic與Possible(或德文的Möglich,)、apodictic與necessary(或德文的Notwendig)間有一精微的差別,可參閱「現象與物自身」第四八頁起。 2 _$ z% w; d) i* s- |公仔箱論壇 % |1 ^. U! V" F3 @註一四: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一書的「超越辯證論」(Dietranszendentale Dialektik)中檢討各種經由思辨理性(spekulative Vernunft)發明上帝存在的論證,斷定其不可能;故我們唯有轉而建立道德的神學。 & I' a0 i0 K$ ]! o/ ?. ?公仔箱論壇 / x5 s/ l0 z; r% i5 z1 N2 P P# ]註一五: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此即所謂「十如是」,智者大師「法華玄義」卷二 上云:「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O+ o& v) i6 S, ]1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X8 o$ `7 t: j L- w% B# ?tvb now,tvbnow,bttvb註一六: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卷五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公仔箱論壇/ S# q5 P8 w3 p8 x
* |2 A7 n8 l2 w1 X0 P
註一七:案:牟師曾告余曰:此處幾句話有問題,一致不一定是分析的,圓教下是否可說是分析的亦有問題。詳見「圓善論」第六韋(臺北、學生書局)。www2.tvboxnow.com' Z+ ]# \9 f3 m7 R* x; e
www2.tvboxnow.com% E. d& x( N3 X/ B
註一八:見四庫全書本「知言」卷四。明程敏政刊本於「知言」六卷後附朱子「知言疑義」一卷及「附錄」一卷,而刪其正文中見於「疑義」之重文。故在程本及同一系統之朝鮮本、和刻本中,此言均不見於正文,而見於所 附「疑義」中。四庫全書所收「知言」六卷、「附錄」一卷係採永樂大典本,為宋刊原本。「知言疑義」亦見於「宋元學案」五峰學案及「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 C9 M& S& \. K9 z: _1 V公仔箱論壇# \, {1 q5 `/ q* B- [2 P: O5 r
註一九:陽明四教句云:「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見陽明「傳習錄」卷三及「年譜」嘉靖六年九月條下。 5 T. @# X& O, ]+ L8 M8 o+ O5 C' {
註二○:「宇宙性的概念」德文作Weltbegriff ,「學院性的概念」德文作Schulbegriff﹐見「純粹理性批判」中「超越方法論」(transzendentale Methodenlehre) 第三章。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3-2 11:29 P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1:38 PM 編輯 公仔箱論壇 L( l: M6 v5 x2 @+ N( F/ \/ Z
公仔箱論壇( U$ H. |0 E5 a* \- U
第十八講 宋明儒學概述www2.tvboxnow.com' x# U' h( q: x- e0 ]( 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