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千奇百怪]
千奇百怪!動物也會改變飲食習慣[15P]
[打印本頁]
作者:
小家清补凉
時間:
2009-3-1 01:37 PM
標題:
千奇百怪!動物也會改變飲食習慣[15P]
狼吃肉,羊吃草,这是自幼儿园起就印在我们脑子里的“绝对真理”,但在真实的世界里,羊有时也会吃肉,而狼吃草的次数也远多于一般人的想像。动物的食性并非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很多动物都是机会主义者,不放过任何眼皮底下的开荤或者素食的机会。
更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很多动物都会在进化过程中转换食性。一种原先以吸食果汁为生的蛾子变成了嗜血的昆虫,而一种好斗的食虫蜥蜴演化成了吃草的好好先生。进化的鬼斧神工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改变着生物的习性乃至形态,但这种改变并非无源之水,食草和食肉的双重性已经根植在动物的基因中,会在适合的时机向任何一个方向流动。
于是,我们看到了驼鹿会捉旅鼠,河马会吃掉同伴的尸体,而熊会把凤梨类植物当做主要食物。跟随着专家的讲述,让我们进入动物食性的隐秘世界,了解食物在它们体内的转化方式,进而或许能解除一些生活中的疑问:为什么我养的兔宝宝爱吃大肥肉,而猫咪对米饭和蔬菜乐此不疲?
蜥蜴竟然也“吃素”
原为纯粹食肉动物,“移民”之后食性大改
意大利壁蜥移民到波德-马卡鲁岛以后,竟然开始吃植物,并演化出了相应的消化器官
眼镜熊如今已彻底放弃了肉食
北京动物园的黑豹偶尔也要吃点草
伊尔斯切科所指的就是波德-马卡鲁岛
短短36年的时间,就让一种蜥蜴从食虫变成食草,并且长出了新的器官!因为南斯拉夫内战,导致了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爆炸性发现,除了对生物进化速度的新认识,也引起了我们对肉食动物转向植食现象的极大兴趣。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个在动物界司空见惯,而人类容易大惊小怪的话题———“吃草”“吃肉”之变。
1 起因小岛变成蜥蜴乐园
1971年,以色列行为学和进化学专家内沃(EviatarNevo)教授带领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决定,从亚得里亚海上的一个隶属南斯拉夫的面积0.09平方千米的小岛波科-皮斯特(PodKopiste)捕捉5对意大利壁蜥(PodarcisSicula),将它们放置到附近一个面积更小的岛屿波德-马卡鲁(PodMrcaru)岛上。那里栖息着它的一种近亲。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两种蜥蜴之间因为“移民”而发生的生存竞争。
不幸的是,南斯拉夫内战很快爆发,科学观察被迫中断。
2004年,这个故事突然出现了转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伊尔斯切科(DuncanIrschick)率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回到了波德-马卡鲁岛。这时,那5对意大利壁蜥移民该岛的时间已经有33个年头了。令人惊奇的是,入侵者种群不但排挤了原先的居住者,而且它们的数量远远超过了1000条。意大利壁蜥是一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的动物,在一个这么小的岛上,能容纳这么多条此种动物,让研究者深感意外。
2 演化体形改变让人惊
更意外的是,这些蜥蜴的体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的体形更大,四肢比前辈要短,头部更宽,更长,颌部更加有力。经鉴定,这些意大利壁蜥确实是此前放到岛上那5只的后代。为什么远居异乡之后,它们的体形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在它们的胃里,研究人员找到了答案:在原来住地,这种蜥蜴基本以食虫为生。迁居后,它们又多了几种常年可以食用的植物。在春季,“植物占食物总量的34%,夏季更是达61%。”
这就解释了它们体形的变化。食物更丰富,所以体形变大;捕猎次数减少,所以四肢变短;因为要对付富含纤维质的植物,所以要长出强大的颌;而丰富的食物改变了它们的脾气,让它们成了“好邻居”……
这些原本食虫的爬行动物是如何消化它们菜单中新增的难啃的草本植物的呢?很快,研究人员有了最震撼的发现。首先,他们在这些蜥蜴的肠道内找到了一些微小的线虫。线虫本是爬行动物常有的寄生虫。只是在本例中,双方转变为共生关系:线虫非但没有对寄主造成伤害,反而为它消化植物纤维素,而自己则趁机从中提取宝贵的脂肪酸。不过还有更激动人心的:在小肠和大肠之间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盲肠瓣”的肌肉,延缓食物通过,使得居于其中的线虫能够消化食物。
3 功能盲肠专门对付植物
中国农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授赵广勇表示,盲肠是动物“对付”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中经常使用的“武器”。碳水化合物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游离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结构越简单,就越好消化。
其实,肉食动物是可以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家里养的猫咪虽然是纯粹的食肉动物,但也能消化米饭之类的淀粉食物。不过,它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很差,所以猫咪吃的蔬菜多数都会原封不动排出去。人类和猫一样,属于“单胃动物”。人类的单胃消化纤维素的能力相当差。所谓“蔬菜水果好消化”,其实人类只消化了其中的半纤维素、淀粉和一部分纤维素,大部分纤维素其实并没有被消化。不过,纤维素对人的消化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促进粪便顺利排出。
很多动物,比如兔子也是单胃动物,它们进化出了消化纤维素的“武器”———盲肠。其中生活着很多细菌和微生物,可以帮助消化那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
随着草的出现,食草动物也开始发展起来,牛、羊、鹿、骆驼等动物开始装备一种对付碳水化合物的终级武器———多个胃。食草动物消化过程中要借助共生细菌的帮助。细菌也会被食草动物消化掉,为其提供宝贵的蛋白质等营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牛羊一直在“吃肉”。
吃草蜥蜴有伙伴
像意大利壁蜥这样从主要吃肉转变为主要吃草的动物并非绝无仅有。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生活的眼镜熊原本是冰川期的食肉动物,当天气变暖,安第斯山长出茂密丛林之后,它的主要食物逐渐转化成丛林中的凤梨科植物。在BBC电视台的豪华大作《赤道》中的“安第斯的悖论”一集中可以看到眼镜熊憨态可掬的样子。
当然最有名的例子还是熊猫,它的祖先是以肉类为主食的熊,后来发展成主要靠植物为生的动物。赵广勇说,熊猫吃的竹叶非常难消化,不但含有大量木质素,甚至不是完全的碳水化合物,里面还含有硅等元素!但是熊猫是怎么消化它们的呢?赵广勇说,因为样本过于珍贵,所以人类对熊猫消化的机质还不是很了解。但无论如何,熊猫的消化器官还是很厉害的,甚至比牛羊这些“天生食草狂”还要厉害!
西伯利亚惊现“吸血蛾”
原吃水果,如今嗜血,生物演化导致食性变化
麋鹿苑的麋鹿偶尔也会吃鱼。
河马有时会吃掉同伴的尸体。
成年蜜蜂以花蜜为食,而幼虫则吃蛋白质丰富的花粉。
这种外形普通的蛾子竟然演化出吸食血液的特殊食性。
蛾子也会吸血!这不是“都市传说”,而是科学发现!这项发现已经刊登在期刊《国家地理协会研究探索》(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sCommitteeforResearchandExploration)上,英国《卫报》等主流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更“邪”的是,这种蛾子的祖先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是靠吸食水果汁液为生的!那么,为什么这种昆虫会养成这种让人类感到“恐怖”的习惯呢?
发现相貌平常专门吸血
近日美国科学家向外界宣布,他们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发现一种新型蛾类,该蛾类通过吸食人类以及动物牲畜的血液为生。据介绍,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将该种蛾类命名为“吸血蛾”(VampireMoth)。这种蛾子“装备”有鱼线和鱼钩一样的舌头。通过研究发现,该蛾类竟然目前仍在不断演化,而且速度惊人。
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昆虫学教授加斯佩尔(JenniferZaspel)表示,“这些吸血蛾在相当近的历史时期前还是通过吸取水果汁液来生存,但是现在就已经成为完全血食性生物,转变极为迅速。此外,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很难想象在一段时期之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专家介绍说,事实上从外观上看,吸血蛾与俄罗斯境内的一些普通蛾类的差别并不大,仅仅在翅膀的样式上来说有些细微的不同,比如像裳夜蛾(Calyptrathalictri)这种在俄罗斯数量极为庞大的蛾类。如果不仔细分辨,吸血蛾和裳夜蛾几乎没有任何不同。而裳夜蛾主要生活在欧洲中南部,以水果为生;然而一旦吸血蛾接触到比如人类手臂等部位后,它们就会立刻利用那像鱼线和鱼钩一样的舌头开始贪婪地吮吸血液。
历程演化历史尚待考察
为什么吸血蛾会在很短的时期突然由以水果为生的昆虫转化为现在的样子?如果加斯佩尔教授能够真正找到与吸血蛾进化相关的昆虫或其祖先,就能找到吸血蛾喜欢吸食血液的原因。许多科学家认为,吸血蛾之所以能够转而对血液产生兴趣而不是继续依赖水果,其原因在于吸血蛾在吸食哺乳类动物眼泪、粪便以及脓包伤口的过程中会渐渐形成吸食动物蛋白质的习惯,而最终进化为吸食血液。英国动物学家罗伯逊(MattRobertson)说:“如果开始吸血,就会一直吸血,这是在蚊蝇类和蝴蝶类中仍在持续的趋势。开始时吸食果实,后演化出能刺穿皮肤的口器,这是演化的一般趋势。”
如今,吸血蛾成为生物演化的又一例证。植食性的动物可以向肉食转化。
推测渴望蛋白促使吸血
是什么促使吸血蛾走上“吸血”的道路呢,赵广勇分析说,动物从食物中主要汲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这两大类物质。前者提供动物维持生理活动和运动的能量,而后者是生物的“建筑材料”。
以蜜蜂为例,成年蜜蜂每日的主要食物是蜜糖。它可以供给蜜蜂们日常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因为成年蜜蜂不需要生长和繁殖,所以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不大,但巢中的蜜蜂幼虫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所以成年蜜蜂会把富含植物蛋白的花粉带到巢中喂它们。而很多马蜂也会自己吃花蜜,而捕捉动物给幼虫吃。
对于带有繁殖任务的昆虫来说,为了生成健康的卵,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是很必要的。吸血蛾的祖先可能也因为繁殖的需要而吸取哺乳动物的眼泪、粪便和脓包伤口,从中获得动物蛋白。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一习惯,最终让它变成了吸血的动物。
杂食吸血蛾子并不孤独
确切地说,吸血蛾并非单纯的植食动物,它也会主动摄取动物蛋白。其实,世界上有很多这样以植物为主食,也摄取动物蛋白的动物,即所谓杂食动物。比如野外的田鼠以植物的种子为主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的食物。
但是有一种老鼠完全以肉类为食。在安第斯山脉生活着一种“水鼠”,它夜晚在山间冰冷的小溪中活动,游泳捕捉鱼类。它的视力很差,最强大的感官是嘴旁边的触须,这些触须不但可以感觉到触碰的固体,还能感觉到水和空气的细微振动。水鼠在小溪中不断活动,感受小鱼激起的波浪,有时会靠运气撞上小鱼。如果一击未中,它也可以感受到小鱼的挣扎,准确地抓住它们。在BBC电视台的生态纪录片豪华大作《赤道》“安第斯的悖论”一集中可以看到这种奇特的小动物。
同类植食动物常“开荤”
虽然很多动物看上去性情“善良”,似乎终生以吃草为生,但它们其实并没有植食的“信仰”,有机会的话并不反对“开荤”。有观察显示,以水草为主要食物的河马在同伴死后会吃它们的尸体,而野生驼鹿有时会吃旅鼠。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生态组主任钟震宇曾经观察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麋鹿会吃鱼。在一次偶然条件下,一头人工养殖的麋鹿看到工作人员无意掉下的鱼,就上去吃掉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野生的糜鹿也会吃鱼,但起码说明有的麋鹿对鱼这种食物并不反感。其实,这种植食动物在家养的条件下吃肉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以兔子作为宠物饲养的人都观察到他们的兔子对肉类来者不拒,甚至主动求荤,山羊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
赵广勇也表示,像牛、羊、鹿这样的反刍动物的身体已经为了植食的需要而高度特化,所以在野外很少吃肉。但是,它们还是可以消化肉食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因为认为屠宰剩下的下脚料,比如内脏、骨头之类的,经过干燥、消毒、磨碎等步骤再加入到饲料中,牛羊等动物是可以消化这些食品的。但后来因为发现这类“同类相食”的饲料和疯牛病有关,所以禁止在饲料中添加肉类,现在都是添加植物蛋白。
据美国纽约迈蒙尼德(Maimonedes)医疗中心的威廉·柯林斯博士(Dr.W.Collins)研究发现,植食动物吃肉会造成身体的损害。他发现食肉动物“处理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而“食草动物”则相反:若每天在兔子的饲料里添加半磅动物脂肪,两个月之后,兔子的血管就结满了脂肪硬块,呈现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病症。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