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世界著名旅遊主持伊恩評港飲食蛋撻好味鴛鴦是垃圾 [打印本頁]

作者: nt1972    時間: 2010-5-20 06:24 AM     標題: 世界著名旅遊主持伊恩評港飲食蛋撻好味鴛鴦是垃圾

每一個城巿都有自己的味道。認識地道飲食,如認識一個地方的心靈與思想,一直是國際旅遊潮流。香港地道飲食文化,也正走向國際。
  D  {8 ^5 I& [" J- g) B/ O; Y
4 ?: l" ~8 w* S$ @8 r最近 Discovery旅遊生活頻道( Discovery Travel& Living)著名旅遊主持伊恩萊特( Ian Wright)到港推介新節目《伊恩萊特大越界》,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記者帶了五種香港地道飲食給他品嚐,包括廿四味、鴛鴦、缽仔糕、蛋撻和咖喱魚蛋。西方人體內沒有東方人「喝苦茶」的基因,中國草藥廿四味對經常搞笑捉弄別人的 Ian來說,是個大挑戰。喝第一口,「 Jesus, wow…」,苦得像盲公準備睜開眼睛。廿四味從來是跟香港人過不去的好朋友,好處只有肚子明白,記者向 Ian解釋功效,以理性解苦,「當我們身體狀況不平衡,過熱如火燒,就喝這個。」主持聽了,再喝一口,禁不住又吹苦哨,「這太、太勁了!」「但我們能喝光一杯。」記者以「比你強」的眼光看他。「不、不!」「我們當它是一種藥療。」他明白多一點,再喝又說:「沒有人會喜歡它的味道,但若說對身體好,還是值得一試。」
! b9 Z4 x0 ]) @- y公仔箱論壇* A3 t  v# R, F
        % g+ {7 _- w2 d* w
給 Ian下午茶的五道菜:廿四味、鴛鴦、缽仔糕、蛋撻及咖喱魚蛋,他飲廿四味時,像盲公開眼(右圖)。
, z# i. M" |% _+ r' `9 I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8 g% x" N" Y6 X! t! w
        / {* K) v+ d/ Q2 X8 T

9 c* {7 d: E) j1 c學者讚鴛鴦互干預又和諧到底鬼佬肚內感覺廿四味跟黑咖啡有何不同,「感覺舒服嗎?」他回復本性:「你以為它是神仙藥?三啖就令你感覺神奇?」「有些人喝黑咖啡,身體很快熱起來。」兩種生活文化因廿四味變得更清晰,英國旅者說:「知道是草藥,感覺好一點,它味道不壞,但太強烈了!」在英式下午茶大國長大,也愛咖啡, Ian喝一口「鴛鴦」後,竟然直斥為「垃圾」,無法領略我們歷史演變裏難以形容的味道。對 Ian來說,茶是茶,咖啡是咖啡,河水不能犯井水,「我愛茶,我愛咖啡,但把茶放在咖啡裏,你瘋了嗎?」香港作家、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梁秉鈞(也斯)寫鴛鴦的詩,在國際旅遊專書《 Lonely Planet》介紹香港茶餐廳時被特別引述,在英譯內容裏:「 Pour the tea into a cup of coffee, will the aroma of one interfere with, wash out the other?(原作: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梁秉鈞對記者解釋,茶是從中國傳至歐洲的東西,很久以前,香港草根階層喜歡濃味的茶,大牌檔把五種茶葉合以蛋殼、奶及咖啡冲成香滑鴛鴦,很有香港基層勤勞又散漫、隨意又包容的性格。這詩是 97年他以地道食物探討香港文化時寫的,「鴛鴦」如政治又如婚姻,互相干預卻又能和諧共存,「香港既有英國殖民歷史,亦要面對中國,更重要係,香港習慣接受不同文化,鴛鴦就是多元與多國文化產生的東西。」把鴛鴦引入最新版本《 Hong Kong& Macau City Guide》的本地作者陳思祥( Piera),以地道探子身份搜集資料,撰寫香港地道美食、住宿及歷史文化背景,希望還香港真面目,讓外國人知道,食在香港,不只是米芝蓮評定的星級口味,或是半島、文華、 SEVVA等高級餐飲。「講茶餐廳一句唔夠,為乜唔講吓佢嘅歷史文化。」按她所做資料搜集,香港茶餐開始於四十年代,「係畀嗰啲飲唔起 Earl Grey靚茶,去唔起半島酒店嘅本地人食三文治飲奶茶咖啡嘅地方。」茶餐廳自製出爐蛋撻與菠蘿包,也是有東方特色的西方茶點。
' {% N8 G0 }. n: v  N9 X' }* t$ E5 r- n2 w
魚蛋好味道缽仔糕如橡筋電影《歲月神偷》裏,六十、七十年代毫半子兩個的缽仔糕,對 Ian也不討好,「味道可以,但質地如橡筋。」香港幾代人都吃魚蛋成長,英國主持則愛它的味道多於彈牙口感,「它伴着我們成長。」「是嗎?都用咖喱煮?」「不,有些不用咖喱。」他喜歡魚蛋,但更愛蛋撻。重遇吃過的蛋撻,「這個很好!」 Ian大口大口安心吃,異鄉人與本地人心愛的習慣,滙聚起來。曾經主持五十個旅遊單元節目,旅遊經驗豐富的 Ian,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必定一試地道食物,「地道食物讓你了解一個城巿的生活,人的習慣及思想,那是所有東西的精髓。」( Ian最新的一輯節目《伊恩萊特大越界》今日首播)
1 n  C: f& R5 K$ n& k8 X) [港人《 Lonely Planet》撰文:地道美食加文化更滋味香港人關乎肚子的文化很豐富,國際旅遊專書《 Lonely Planet》近年出版介紹香港的新書時,開始聘用本地作者介紹香港地道飲食。最新第 14版《 Lonely Planet》寫香港飲食的本地作者陳思祥( Piera),在書中介紹生活化、平民化的港人真口味,大牌檔如沙田禾輋「陳根記」的豉汁蒸鱔、尖沙嘴海防道臨時街巿「德發」的陳皮牛丸,鴨脷洲熟食中心的海鮮等,呈現國際旅客面前。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l; |) r0 s* y, ?( Q

& I: f  u6 C6 ^" e; g公仔箱論壇西餐滲入中式調味
; j% Q. Q5 L0 s  ~       
* }1 ?* T, G+ n陳思祥認為介紹地道飲食,不只講味道,更重要是背後的文化歷史。www2.tvboxnow.com2 j0 [) G. U# {0 n  y) g& n

# _& D/ i: n. g" Y3 e公仔箱論壇《 Lonely Planet》 1978年開始出版介紹香港的專書,至第 13版首次聘用本地香港人介紹有關澳門的旅遊資料,也有本地人寫香港飲食部份。相關編輯 Emily K Wolman說,香港的文化及飲食內容豐富,只有本地人才能提供可靠而深入的地道資料,捕捉城巿及人的真貌。旅遊飲食除了好吃以外,還要有歷史有文化,能夠說出根源,旅客對嘗試食物的態度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Piera在書中特別介紹香港特有的「怪雞」豉油西餐。她說五十年代平民化的西餐,為照顧本地人口味,在意粉加上豉油,「中國人胃受唔到奶,代以中式調味料,例如係太平館食瑞士雞翼,喺皇后餐廳飲唔正宗嘅羅宋湯、食焗豬扒意粉,都滲入本土味道。食物係只講味道,加入本土文化,就有另一種滋味。」太平館是清朝一間外貿公司的中國廚師在廣州創立的, 1935年開始在香港創館;皇后餐廳則始於上海, 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大量俄羅斯人逃難上海,開設有俄羅斯及上海特色的餐館, 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後,這種菜式亦流傳至香港。 tvb now,tvbnow,bttvb4 A, q% @$ J3 l
公仔箱論壇# J) w4 G' b/ o6 }$ j8 }9 i% ]! X. B
tvb now,tvbnow,bttvb8 K( ^- q" x. n# t3 V
港人喜愛的蛋撻與咖喱魚蛋,也讓 Ian垂青。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2.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