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田站非「從前」何文田 80後考證原名老龍坑公仔箱論壇; l5 ]6 z0 z& d
www2.tvboxnow.com+ |; N# A! A! f; p9 S
tvb now,tvbnow,bttvb# W& d, j& S7 P/ m+ Y3 z" g
www2.tvboxnow.com+ H1 b* P# L! X3 M; Z/ Q# ^
港鐵觀塘延線明日啟用,新增何文田及黃埔兩站,facebook專頁「保衛香港名字」發起人張嘉麟查考近百幅地圖,認為何文田站不是位於從前所指的何文田,為守住本土地名,他去信港鐵倡議該站應正名為「老龍坑」,結果雖然被拒絕,但他仍會堅持推廣舊地名,希望令更多港人珍視這些本土故事。
. X3 h5 Y% T. l; B$ l! f, M4 b tvb now,tvbnow,bttvb0 t( o& j% a1 s J" k4 F, y* G
3年前函港鐵促「正名」無果/ L" F6 f8 B9 [% R' P% H3 y# S
2 W* }6 y+ s' s/ {# o+ Q27歲的張嘉麟為「保衛香港名字」專頁發起人,自出娘胎便住在沒有鐵路的九龍城和土瓜灣一帶,在區內曾搬家數次,但朋友總是無法依地名辨認他的住址,「曾住界限街和馬頭涌,但別人搞不清其位置和區域」,亦因此引發他的好奇心,研究香港舊地圖及歷史。公仔箱論壇9 D1 E2 I& n R5 D4 q1 C& a
% ~: {# f# O( i* ~ i& U" z$ I; K張看過、摸過近百幅地圖,從香港開埠至英治時期,最舊的一張為1863年,「發現以前每個小社區隨地勢而建,每個地名都有它的故事」,看着密密麻麻的等高線,他才意會高山劇場原來坐落於該區最高的採石山旁,亦知道山谷道其實位於兩座山下,名字有根有據。
( g# o" n: P/ z# c& T8 V* ~1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_% i2 a' u9 i$ G# c公仔箱論壇自從港鐵沙中線鑽進土瓜灣,張希望趁機推廣該區多個原有地名,故3年前設立「保衛香港名字」專頁,當年亦順道翻查何文田站資料,發現何文田最初是位於太平道和窩打老道交界,於地圖上形成一個小三角;他又說根據1911年的人口普查,何文田只是約200人居住的小村落,後來興建更多房屋後,「何文田於地圖上就似『吃掉』附近的採石山和十二號山」,記者查閱現時地政署的地理資訊地圖,亦再找不到這兩個地方。! y& P* i1 s$ O; |' J& R5 R
www2.tvboxnow.com4 K1 p; i$ b: U
200人小村「吞山」成今貌 何文田續伸延 W4 v0 g9 P3 | D; b
. j, H" U$ Y, g0 P香港歷史專家、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稱,昔日的何文田被多座山環繞,是面積比現時小的村落,但自興建何文田邨後慢慢擴大,自興建港鐵站後,何文田又再向紅磡方向稍稍伸延。www2.tvboxnow.com' O% i) f. E7 P9 [/ {
www2.tvboxnow.com D% H7 p, V& L: j$ ]& `, c
張嘉麟解釋,相比1924年的香港地圖,現時何文田的面積已擴大近5倍,而觀塘延綫「何文田站」其實坐落於昔日的「老龍坑」,而非何文田,他因此3年前去信港鐵,並附上舊地圖作理據,要求將該站正名為「老龍坑站」,其後港鐵回覆「感謝閣下提供有關九龍城區歷史資料」,又重申考慮車站的地理位置和社區特色,但結果是沿用何文田站。
1 _- o- b O3 ~; \公仔箱論壇 www2.tvboxnow.com4 g3 E d9 d4 J3 ^: { `$ P
「保衛香港名字」發起人:盼港人珍視本土故事
; E/ I" q# \1 P5 @'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7 [9 \1 J. r- q- v「很多站名開站前無人認識,開站後卻變成港人所熟識的名字,甚至會蓋過原地名。」張嘉麟說,去信前已知成功機會渺茫,但亦希望更多人關注本土地名,因這些名字往往藏着香港人最根本的故事,也是前人建立社區的依據。因應該站臨近開幕,何文田站的名稱再惹爭議,張嘉麟遂再發表更多文章,盼引起社會關注。tvb now,tvbnow,bttvb* B; [ H, k5 o( M5 Z! f( _4 q8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4 H2 d' z9 D% w
張嘉麟閒時就帶着舊地圖走訪18區,驚覺城市發展如何改變社區紋理,更發現何文田站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尤其屋苑名稱及港鐵站名往往凌駕於原有地名,例如白沙灣變成杏花邨、小赤沙變康城、大角嘴亦變成奧運等,他害怕本土的故事會隨這些地名的逝去而消失。
& E7 n ?' M) J/ s' f - w( c0 Y9 F- Q# A3 w
張說外國有管理地名的專責政府部門,因地名背後往往蘊藏歷史意義,「擔心香港人再不知原有的地名,所以想把握時間捉着這條尾巴,繼續讓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