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uehrle成為自由球員前一年的2007,白襪主動的跟這位王牌巨投簽下延長合約,縱使過程中雙方有些不愉快,最後還是讓4年5600萬美元的合約生效,以這樣的價碼來說,外界普遍認為白襪真是「賺很大」!
* o- }0 K. u1 _+ R, C, O! Uwww2.tvboxnow.com
1 i p6 j( X5 l% U7 R$ ?3 z#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t: S: O1 m3 R9 i2 _
Buehrle讓人如此讚賞,除了他穩定且能吃局數外,更有著創造記錄的特質,2004年球季,Buehrle在7月21對印地安人投出27上27下、只被打2支安打的完封勝;2007年季初對尬遊騎兵,只保送了前巨砲Sammy Sosa,完成生涯首次無安打比賽;2009年7月23日,Buehrle在對上光芒的過程中眾望所歸達成終極成就—完全比賽,這位強投的名字就此深深烙印在球迷心裡。 tvb now,tvbnow,bttvb- V7 W& w. h. q: s
, R2 F" x+ z0 K0 V7 v公仔箱論壇$ d8 r7 t* b& \. c! x
除了成為史上第18位達成完全比賽的猛將外,生涯2度無安打比賽也讓Buehrle與傳奇名將Randy Johnson、Sandy Koufax、Cy Young(賽揚)等人齊名,成為史上第25位能在生涯中寫下2次以上無安打比賽的傳奇人物。 * \2 h" Z+ d4 P) m: Z4 {9 P5 V5 U
- e! s& ?6 i5 P公仔箱論壇1 Q' U+ }+ k ~, {2 f) H& G
完全比賽後,Buehrle接著創下了一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驚人紀錄:在下一場先發中,Buehrle又連續解決了17名打者,連同完全比賽的前一場戰役中解決的最後一個出局數算起,1 +27+17=45,對!他一共連續解決了45名打者,刷新大聯盟記錄成為歷史第一名! 0 n& ~1 M1 Z; W5 h. N0 s
$ Y8 R# \; L0 d
4 D: }) q1 V" m8 X3 s# Ptvb now,tvbnow,bttvbBuehrle的出現,也讓大家再次重新定義「強投」的標準,以他平均85英里的球速、速球最快只達90英里的能力來說,看起來是不足以應付大聯盟眾家怪力巨砲,不過「剛猛球風」向來就不是Buehrle抗敵的方式,靠著精準無比的控球,搭配犀利的變速球、二縫線速球、滑球、曲球、切球,打者要打到Buehrle的球,不難,但是要把球打到天上,很難! www2.tvboxnow.com: k9 X! q3 s5 m N3 B
9 Y3 F. a2 W' J) u j- \0 L) b) m) b+ L1 O6 ^( V
讓打者擊出大量滾地球,就是Buehrle能夠殺遍四方好手的撇步,精簡的投球量,更是他能夠每年吃下200局以上投球數的最大原因,生涯至今投了近2000局的Buehrle,保送數竟然不到500人,平均每9局能從他手上或保送的人大概只有2人,平均每9局只三振5.2人的數據或許不算頂尖,但有「控球」這項武器,三振能力低,卻絲毫不減Buehrle對打者的壓制力,甚至有人把他跟歷史強投「瘋狗」Greg Maddux相提並論。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T1 D' l; A: \/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1 ?) t. v. y. I8 {
& f) F. g# X0 y0 }公仔箱論壇年僅30歲,前程似錦,被預測為下一個「三百俱樂部」成員,不過Buehrle確曾多次對外宣布,在2011年與白襪的合約到期後,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兩個年幼的小孩,將提早退休參與孩子們的成長,這項決定如果成真,相信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覺得扼腕不已。 www2.tvboxnow.com a& l* G; `& h7 v [9 t
% s8 N% A* q) { i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L% ?+ o* {6 R" w+ Q
以Buehrle的成績、能耐來看,2011年合約到期後,一定有一堆球團經理捧著大把銀子上門談合約,加上年紀輕輕就被當作準名人堂球員,屆時Buehrle的抉擇,對大聯盟、對他個人來說,都是將重要無比,同時Buehrle也必須問問自己,內心是否還有像2005年奪下世界大賽冠軍般的激情與渴望。 0 b! N* o$ n2 K3 I
! l/ R# ]) o*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I# o9 ?4 _& @
17FunTV 2009/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