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從淨土到古都- (09) - 訪問又一山人談花道 - 2012-11-18
, 描述: 【節目主持】:韋佩文、陳軒明、林翠怡
本帖最後由 shingtinchi 於 2012-11-20 01:42 PM 編輯
【節目主持】:韋佩文、陳軒明、林翠怡
【檔案格式】:mp3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下載連結】:
訪問又一山人談花道
去日本京都旅行,不少遊客都會到京都北面的金閣寺走一趟,一睹那舖上金箔的華麗建築。相比之下,位於京都東面的銀閣寺吸引力就似乎稍遜了。因為銀閣寺中沒有銀光閃閃的殿堂,只得簡樸實在的書齋茶室。不過,這不起眼的銀閣寺,正是今天大家趨之若鶩的和式美學發源地。因為室町時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常在這裏與文人、武家子弟及僧侶聚會,風花雪月,各家所長融滙,便形成講求素雅的「東山文化」,並從貴族感染到平民家,滲入日常生活,流傳後世。
提起充滿禪意、淡靜雅緻的和式美學,不少朋友會立即想到日式庭園。無論是以碎石舖陳流水高山,還是用上真正的林蔭野苔,置身日式庭園之中,總能感覺到那獨特的寧靜。可惜,如今在大城市,空間是昂貴的貨物。要在斗室之中欣賞素雅的和式美,花道可說是不二之選。
花道的起源據說與佛教儀式有關,在古印度和中國隋唐時代,都有以花供佛的做法。隋代,日本遺隋使小野妹子把花道和園藝帶回日本,花道便於當地落地生根,隨時代變遷,不但脫離了宗教,成為生活藝術,更生出不同的插花形式和美學流派。不過,其「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思想,對「靜、雅、美、真」的執著,就不分流派,貫穿其中。
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黃炳培)就曾深入體會花道精神。去年是又一山人踏入藝術界第三十個年頭,他為此籌辦了「What's Next 三十乘三十創意展」,請來三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一同創作。其中一位,便是銀閣寺花道主持佐野珠寶。
佐野小姐的花道屬無真雙古流,又一山人在兩年多前首次看她的示範,已被深深震撼,以致今天仍能細緻描述當日情境:「當時禮堂中有大約二百多人觀看。花已準備好,助手也在她兩旁就緒,花瓶就放在一旁觸手可及的地方。她跪下,開始揀選花材,培養感情。可以看出,她把每枝花拿在手中,認真感受,360度看一看,有感應就立在瓶中。她就這樣一直把花加入瓶內,我開始有點震驚,因為她並沒有望向花瓶,完全用感應去完成,但效果十分立體,很令人感動。」
之後,又一山人與佐野小姐成為朋友,邀請她參與這個對他來說別具意義的展覽,希望透過花道傳送自己的心聲以及佛教理念,並擬「再生花」為題。兩人相約去年三月十九日在京都會面。起行前夕,發生了311地震。
雖然家人朋友力勸要三思,又一山人仍然出發。「我再三思考這事件,又想到『再生』這個名字,覺得一切是天意安排。為了日本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完成這件事。」
來到銀閣寺,一個又一山人很熟悉的地方。但之前數次來訪,他都是個遊客,不能進入殿閣之內。這次到來,有人帶著他先參觀各個房間,並細意解說房間內不同時間的光線變幻。參觀過後,又一山人被領往表演現場,場內有國寶級刺綉大師,當天佐野小姐身穿的白色和服就出自大師之手,亦有老太太先作佛教唱誦。然後,各人就位,以恭敬的心體驗「重生」。
佐野小姐準備了七個花道,立花過程緩慢專注,仍然以感應為主導。第一個以枯枝枯葉為材料,最後才放上一朵紅色的花。作品完成後,又一山人以古老的大相機拍下,佐野小姐便開始下一個花道表演。七個作品中,花朵中枯葉的比例不斷減少,到最後一個,幾乎全以鮮花完成。整個過程中兩人沒有對話,直至七個作品全部完成。
看著佐野小姐的演出,又一山人覺得受益匪淺:「我想著生命無常。當時日本人正經歷極大的無常。花也是無常。展覽開始後,有記者問我對這件事的想法,我答了句『已經過去,包括這輯照片。』我忽然呆住,覺得自己的答案有點怪。但再想一想,佐野小姐每天與之互動的花,一下子就過去了。我的答案在思維上和這花道十分統一,可見我也上了一課。」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