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昆蟲和魚類都有虛假的眼狀斑點,看起來就像是瞳孔周圍的虹膜。然而這些眼狀斑點的適應意義一直都遭受生態學家的質疑。對於它們的功能已經提出了4種廣泛的假設:防止捕食者;將攻擊轉移到身體非致命的部分;傳遞身份信息或者是毫無用處的假眼。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其它動物的假眼能幫助它們轉移致命的攻擊。
, t6 \( U& Y) m' l8 O6 f& F
. E: @7 P( G: X# `9 I公仔箱論壇 + P5 f# `$ c: q1 T
與捕食者接觸6個周的那些雀鯛(F)與其它受控魚群(C)相比,有着較大的眼狀斑點和較小的眼睛。 公仔箱論壇 X; y3 i% m2 B5 p6 N$ a8 L* M/ N
公仔箱論壇' W/ Z6 H) P8 U/ E% o8 Y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Oona Lonnstedt和Mark McCormick,以及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大學的Douglas Chivers組成了研究團隊,意圖研究普通捕食者的威脅在6個周時間裡如何影響幼魚的生長。幼年的雀鯛在後部的背鰭上長有明顯的眼狀斑點,這些斑點會隨着它的增長逐漸消失。研究團隊假設,如果雀鯛經常與捕食者接觸,它們的眼狀斑點就不會隨着生長消失。tvb now,tvbnow,bttvb2 I4 X6 D1 y n
www2.tvboxnow.com: i: ]5 w) t7 i" q0 d" w* Y% _ Y
研究團隊從大堡礁捕獲了雀鯛幼魚,以及一些點背魚(普通捕食者)和一些食草蝦虎魚。研究團隊發現,那些6個周里接觸捕食者的雀鯛與那些接觸食草魚或者單獨飼養的個體相比,趨向於長出更深顏色的身體、更大的眼狀斑點和發育不良的眼睛。研究的作者說道:“它們在尾部區域形成巨大眼狀斑點的同時會在頭部長出較小的眼睛,這會讓人覺得真正的眼睛位於身體的後部,這就有可能迷惑捕食者。”1 c) j; M6 N/ w
) V+ _8 x7 H! c j1 m
捕食者會覺得獵物將向相反的方向移動,這就有可能讓獵物逃脫。即使捕食成功,捕食者也不太可能傷害身體的主要部分。這項研究表明,捕食者的存在足以讓獵物在它們的自然環境中獲得生存優勢。研究人員將那些接受測試的魚放回特定的礁石上,然後進行觀察。那些與捕食者接觸的雀鯛明顯有着更高的存活率,在釋放后的72小時里死亡率只有10%,其它魚類群體則高達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