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電/台灣交通主管部門日前對來台運營三年半的知名網約車平台公司Uber(優步)開出巨額罰單並勒令歇業,Uber隨即宣布將於2月10日起暫停在台服務。這一消息在台灣引發爭論,不少人表示新創公司應公平競爭;也有人認為共享經濟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現有規定不應成為創新障礙。- h% Y$ P# i; l
( q( `0 ^$ M' }: P5 s Uber以移動應用為平台,連接司機與乘客,提供叫車服務,業務覆蓋全球多個城市。2013年7月進入台灣市場的Uber,公司登記營業項目是資訊業,從事業務卻與汽車運輸業相關,從未取得營業登記證、駕駛者也沒有職業駕照。台灣當局認為這種方式歪曲了公司的服務性質,要求其遵守法律,三年多來已多次開出罰單。2日,台交通主管部門針對公司及司機各開出11張共逾2.3億元新台幣罰單並勒令歇業。公仔箱論壇% @5 a2 |# w' r9 t6 a' s" c
; o9 s5 U3 @+ }9 G: a4 U
對此,Uber發出官方聲明,宣布將於2月10日起暫停在台灣的車輛分享媒合平台服務。聲明表示,截至目前,台灣民眾已經通過Uber車輛分享平台獲得了1500萬趟的搭乘服務。希望能重啟和當局對話,讓創新交通與運輸科技在台灣得以發展並且茁壯。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Z) \* C! o$ m( w& m. o A
/ Q3 D r9 K# B& u 台灣交通主管部門3日發布新聞稿說,樂見Uber在台停止現行不合規的服務,歡迎未來更建設性合作,並重申納管、納稅、納保險立場不變。台灣經濟主管部門的官員也表示,將會繼續協助產業做出調整。www2.tvboxnow.com$ r: o1 H- m) T
6 M& d6 p% O% X1 A公仔箱論壇 消息一出,一些台灣網友發表評論認為“Uber司機的素質比計程車好太多了”,“支持Uber,坐過都不會想叫小黃(計程車),舒適又方便”,“還我Uber、拒坐小黃”,還有網友擔心計程車又要漲價。但也有網友認為不應以偏概全,Uber應該繳稅且司機應有職業駕照,並希望台灣能有更多空間容納共享經濟。
; M6 j# D. R0 R i2 C! z
* C3 q. ]: a: E; }+ }* b& | 台北市民蕭彣睿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以前在高雄游玩的時候曾搭過Uber,總體印象還不錯。Uber價錢比計程車便宜,去偏遠的地方非常方便。此外車子比較新,司機也很親切。他擔心Uber若退出台灣市場,計程車面臨的競爭壓力下降,品質會不如從前。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5 T: k7 E; }
tvb now,tvbnow,bttvb# W [. s9 W4 Z1 N6 a$ s8 L l7 Q# {+ P
台灣華展公司董事長王琦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新創經濟當然需要支持,但前提是公平競爭。如果網約車不納稅、司機不實名,這對正規的計程車是不公平的。她說,網約車長期不納稅、司機不納管、乘客不納保,讓乘客安全及消費難以保障,不少人支持當局加強管理。
4 s; T* [# O' n* J: C- A( W- m- _: M公仔箱論壇
3 G0 G- V3 R$ C \# O Uber3日再發布新聞稿強調,Uber運用手機上的App,連接願意分享車輛的駕駛和有交通需求的乘客。Uber不是一家計程車公司,要登記為計程車公司是很荒謬的。
) V! n/ l0 z" q% \ s6 S2 T; ]/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5 `5 ^+ d& K: L- E' @2 k4 U
新聞稿表示,希望接受規範,但如果先把Uber定位在計程車業,並強行要求套用符合該行業的所有規範,並且沒有任何彈性鬆綁空間,“這就像是喝湯硬是要用筷子一樣,這行不通的”。. ?5 m7 T K& I! {4 v2 O1 V1 `6 P
" m) B% B4 t# e' o/ W' g# ?tvb now,tvbnow,bttvb 據記者了解,與大陸眾多網約車平台不同,Uber在台灣網約車市場可謂是“一家獨大”,並沒有其他公司能與其抗衡。但近年來,台灣大車隊等計程車公司也紛紛推出網絡叫車服務,對抗Uber的強力競爭。
& \4 H8 A( X! @( J4 O2 d0 F$ [0 m4 ^ L) b- C: _! [
車輛電子分析師張仙平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Uber的創新服務與經營模式,讓台灣發展停滯的計程車產業重新跟上時代的潮流,從付款方式的彈性及線上叫車平台等變化,確實是Uber帶來的影響之一。
% P# l; ~5 c( I1 w6 kwww2.tvboxnow.com% K- M; s3 k' z
針對此次爭議,《聯合報》刊文指出,自駕車搭配共享經濟的新平台,是未來都將面對的挑戰,雙方仍需放軟姿態,對此新的消費形態有所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