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悲情城市 雜耍冠軍得啖笑:天水圍多姿多彩雜耍和天水圍,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似乎沒有同時討論的空間。但在居於天水圍已經16年、現年22歲的潘穎樑(Patrick)眼中,兩者同被坊間誤解,「大家都不認識天水圍是怎樣,又不認識雜耍是甚麼一回事」,對於自己所愛被曲解,他一笑置之,「其實會拋波的不一定是小丑。」
不少中學都奉行教育局提倡的「一生一體藝」,要學生參加課外活動,Patrick的中學也不例外,「那時可以試玩雜耍,怎料一試就上手,覺得它比其他活動好玩,便開始玩了。」他邊說邊玩着扯鈴,我在旁看就覺得只是簡單地抽動繩子兩端,借來玩玩,豈料一拉,繩子纏起來,他笑着說:「好難㗎!」他一玩便是10年,當初一起上課的同學早已放棄,惟獨他還堅持。香港人玩雜耍,普遍有轉碟、拋波、扯鈴三項,他最拿手是玩扯鈴,一次最多可以玩三個,「國際一般是四個,世界紀錄是六個,但我不以這些為目標,因為一個扯鈴已經千變萬化,視乎你怎樣表演。」
兩屆全港冠軍 曾赴北京學師
他家裏的電視櫃頂和兩側放滿雜耍比賽獎盃獎牌,包括那座特別大的「全港青少年雜耍大賽」冠軍獎盃。全港21歲以下的人比賽,中四第一次奪冠,中五再衞冕,到中六退下火線,專心讀書備戰公開試,「獎都拿過兩次,沒甚麼挑戰性,索性不再參加。」中學畢業後入讀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現在還是一年級生的他,早就決定日後發展方向,「我想在表演方面發展,現在也有freelance做雜耍,會去商場、酒店、屋苑表演。」我發現玻璃櫃內有張答謝他任雜耍比賽評判的證書,似乎比賽還未完全離開他。
他愛雜耍、愛表演,愛到夠膽孤身一人,走到北京學師一個月,專攻倒立。「那時的視野只有兩個,倒立時望着地下,休息時就躺下來望着天空,太累了!」他坦言一個月確實不會學到很多技巧,但就體會到環境對人影響很深,「在香港,我以為自己是同輩中最出色,但上到去會發現可能是最差的一群。」訪問那天他還穿着中國雜技團的衣服,800美元(約6,200港元)學費,買的不只是衣服,還有種種難忘回憶。
Patrick家的天花板凹凸不平,是扯鈴撞擊天花板的痕迹。我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媽媽,指一指天花板,還未開口,她笑說:「我不生氣呀,他學雜耍後變得很上進。他很努力,練到晚上11點多還不休息,我們也很配合他,他要練習的話,我們就連電視也不看,讓他專心玩。」扯鈴某些動作幅度較大,甚至可拋上幾米高,家中天花板雖不致於被撞穿,但找一個空曠位置練習,方為正道。Patrick逢周五晚都會到市中心銀座廣場的空地練習,這兒地面較平滑,道具掉在地上也不易破損。「附近是酒店,遊客和小朋友都會過來看我練習,還有其他人在附近跳舞、唱歌,很多不同類型的事在這裏發生。」
天水圍早年的負面新聞,令它被標籤為悲情城市,他覺得難辨責任誰孰,認為坊間沒有去了解和認識,「可能他們真的沒來過天水圍,或者是道聽塗說,覺得很慘很多悲劇。」對於這些誤解,他繼續一笑置之,「得啖笑吧,其實這裏很多姿多采。」天水圍地方不算大,勝在人多。人多,可能性就多;可能性多,能發生和盛載的事就更多,形容詞怎可能只有「悲情」?
facebook: 天水圍人
記者:李煒汯
攝影:張志孟、蕭志南、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