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奇人奇事] 民俗專家新論:黃道婆的發明造就了"上海男人"?(圖)

因為黃道婆,所以有了“上海男人”。上海民俗學家提出新論,是黃道婆發明的手工棉紡織技藝催生了“上海男人”,肯做家務、有點“怕”老婆。   日前,在由市科協、徐匯區科協等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蔡豐明發表觀點,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和“上海男人”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前學界一般看法是,“上海男人”產生于上海開埠後,是西方男女平等、男女同工觀念輸入後的結果。當時,很多上海婦女到工廠做工,婦女的家庭地位迅速上升,加之女士優先等西方觀念的普及,由此出現了“上海男人”的群體特性。但蔡豐明對此並不認同,他指出,其實早在明清時期,“上海男人”就已在松江府產生。   據蔡豐明介紹,由于黃道婆發明的三錠紡車令紡織效率大幅提高,紡織收入遂成為很多家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這樣就使得兩性社會地位發生變化,從事紡織勞動的女性家庭地位提高,不少婦女成為家里的頂梁柱,掌握了財權。明清時,一些民間竹枝詞就很好地表現了上海一帶婦女的重要性︰“布機聲軋出茅檐,織婦雙攙十指尖。蓬首晨興遙入市,婦家手挈米和鹽。”拿回米和鹽的是婦女,這使她們在家中有了發言權。


  因為婦女從事了更多的經濟活動,男性就幫忙做起家務活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隨之淡化。據清嘉慶年間上海地方志記載,“男女耕織,內外有事。田家婦女亦助農作,鎮市男子亦曉女工。”男子曉女工,這和現今願意做家務的“上海男人”已如出一轍。   蔡豐明表示,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還使上海地區在明清時有了“大娘子”、“倒插門”等現象。男性娶比自己年齡大的妻子或到女方家里做“招女婿”,當時在北方還不太被接受,但因為上海地區婦女地位高,一些女方家庭經濟實力強,“大娘子”、“倒插門”就得到認同。甚至在擇偶上,一些女子還能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選擇中意的男子。   “因此可以說,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改變了上海地區的社會結構,並且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蔡豐明說。   據悉,“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已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泥涇就是現在的徐匯區華涇鎮,宋末元初時,黃道婆從海南島來到這里,向當地居民傳授她發明的手工棉紡織技藝。記者同時獲悉,徐匯區即將開建黃道婆生態園區,以保護和傳承手工棉紡織技藝。

                                                       上海男人的溫柔細心舉世皆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