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資訊] 起床和如廁時頭暈是猝死前兆

起床和如廁時頭暈是猝死前兆) s3 N4 T7 y6 A1 ~. C1 L/ n) q
3 S' Q" O0 }2 A4 u
  近期,一医生在手术前突然死亡的事件使“猝死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忠德医生在本报报网直播室提醒,猝死往往猝不及防,一向身体貌似健康的业务骨干们,如果经常出现胸口不适、心跳不规则等,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仅仅是疲劳、熬一熬就能挺过去,因为这些可能就是猝死的先兆。另外,冠心病病人和呼吸道疾病病人在秋冬季节要特别保养,尤其要注意保暖。 www2.tvboxnow.com! K* H# ]. c/ y- c0 q0 R4 U: H' a
  突然剧烈运动易猝死
" Z' l* s, O+ S7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F! Z% f1 `* `9 C2 j$ S公仔箱論壇  许多人往往把猝死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联系在一起。张忠德医生说: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病人本身服食控制的药物相当于一种预防猝死手段,而且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到医院治疗,因此这类人的猝死反而较少。
# n8 w( F3 q0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g$ t  U/ q# D,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张医生总结出了猝死高发人群的特点:年龄30岁至55岁,往往是公司的业务骨干,长时间像机器一样干活、不懂休息,偏肥胖,缺少适当的规律的运动,“这部分人长时间承受较大工作压力,不知道自己身体有病,即使感到胸口不舒服也觉得是疲劳引起、熬一熬就能挺过去,因此相比之下更容易发生猝死。7 l# H6 \  n' M& d2 p- v3 E" H

6 W* J, N  J9 U- |6 v) ?0 l  张医生还提醒要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人到40岁选择爬山、游泳、打高尔夫球等较为缓和的项目。他举例说,上个月某单位一名45岁的中层干部,不顾自己身体疲劳报名参加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结果2分钟不到就倒下了,“不运动就一个月不去运动,一去运动就很剧烈,这样同样不行。” www2.tvboxnow.com; x7 F0 `" n- |, z$ W! \
公仔箱論壇3 V* ?: r' K2 w  J% i9 P; J
  他提醒具有猝死危险因素的人们,千万不要仗着自己还年轻就觉得什么都能撑过去,“胸口不舒服、或者心跳不规律、起床和上厕所时感到头晕,都可能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脑血管疾病、是否血糖过高。tvb now,tvbnow,bttvb0 O2 @& a' N5 L

9 w" n1 Y9 t' j9 K' T2 J4 y3 o2 ?) J公仔箱論壇  冠心病病人 起夜要注意保暖
- x: v6 s' m+ l4 S  J, E/ X0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p2 l/ [2 ]  N9 S公仔箱論壇  秋冬季节是冠心病高发期,张医生表示受气温变化影响,这段时间人体血压的波动也比较大,有冠心病的人,一定要留意血压变化。“再就是要注意保暖。一些冠心病发作在凌晨,就是因为病人晚上起床上厕所时,突然间从被窝里出来受凉,使血管收缩。另外还要注意作息规律,随身一定要带备急救药物。
. i! s1 J% ?$ o0 j1 r/ O7 L+ b5 I2 Hwww2.tvboxnow.com1 F! D& w  [6 m0 }! B# L+ n9 z
  呼吸病患者 出门戴口罩避开大风 公仔箱論壇4 C; [) V0 h) m) w8 h
/ z$ V; j7 D6 M: T4 m
  天气多变也容易引起各类呼吸道疾病发作。张医生提醒:“南北对流的风是最伤人的,老人和小孩不要当风吹。如果本身患有慢性肺病、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出门尽量避开刮大风的时候,而且要戴上口罩注意保暖。tvb now,tvbnow,bttvb# _3 c4 A) T& l5 E! M3 o%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7 R3 g. ^/ I* j7 j( n
  张医生强调,保暖不只是多穿衣服,有句话说“寒从脚起,因此秋冬季节一定要穿袜子为脚保暖。
9 x5 h; |2 y3 F9 ^' k3 d
Thanks...
很好啲提示呵               
3 I% U" F1 R+ ~# ?
6 I3 ?7 ~2 J* Y# ~5 c$ P* _! }公仔箱論壇感謝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