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处世10计 第三计 借口计

如何化解人际关系中的尴尬处境 4 y& s7 ]; ?$ ~1 p: g4 ^" P
公仔箱論壇" C" F8 F. |! x8 k( z/ E. K
  人做事情总是要名正言顺,要有个说法给个交代,要找个托辞做个解释,仿佛有了理便一切有了着落。有时人们迷恋理由甚至到了掩耳盗铃的程度。
6 I+ V' E, d+ p3 I4 E6 E& R  ?; q公仔箱論壇  所谓借口,其实是"没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时便要绷起脸来,一副"理直才气壮"的样子,方能得逞。而时机未到便慌慌张张地辩解,只会勾起人们的怀疑和警惕。
& M7 q3 D: K- M6 K5 _/ z2 h公仔箱論壇  1.胡搅蛮缠也得有说法
! A& \" {- A0 F3 H( _: @* Y公仔箱論壇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事无巨细,都要起个名字,有个叫法,给个说法。即使是个无赖之人,也不愿让人说自己无理取闹,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杀臣下、除异己,也得给文武大臣有个解释,尽管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旧常生活中,我们总有很多时候为自己找个遁词。借口随处都需要,只是编造技术有好有赖。
- E6 [) h! Z2 R0 O公仔箱論壇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印度人因偷窃被当场捉到。不料,小偷一点儿也没有畏缩,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我拿了东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现在只是拿到东西而已,了不起把东西还给你罢了。"说完就大摇大摆地溜走了。
) B8 l/ b4 U% [! w- ?, O4 H$ d  无独有偶,有一位朋友初次到印度旅行时,与人发生了纠纷。他在餐厅进餐时,曾几次离开座位,有一次他回来时正好看到一名男子从他挂在椅背上的上衣口袋中掏出钱包,想取走里面的钱。我的朋友出言指责时,那个人居然说是在替他"清扫皮包",一直到最后都不承认自己偷窃。
6 Z/ F" s& a: M7 F* Q& {  R$ |: ztvb now,tvbnow,bttvb  看来印度的小偷是找寻借口的高手,在我们看来,这个小偷当然应该是理屈词穷,不会想到他还有什么可以诡辩的了。但他却能理直气壮,并能说出一定的逻辑,倒确实不简单。从这里,起码可以看出对方在险恶环境下所拥有的镇定和机智。另外,人一旦承认错误,很可能一直翻不了身,而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公仔箱論壇5 x" x! y: [6 g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采取拒绝承认错误的态度或学习颠倒黑白的行为。这里想强调的是,有些人面对初次见面的人,就以理亏的口吻说话,这种无谓的谦卑,反而会使自己站不住脚,并无益处。
6 l" m1 _- r" p! \4 p) `3 _# e  如果不长眼色,不明世事,胡乱找借口,就会惹大麻烦,甚至丢了性命。
( c7 M. u# Y: ^3 s' u% Y! w5 i6 S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比较的确可称忠厚,但也并非心无芥蒂。当年攻取四川时,刘备曾与刘璋在涪县会见,刘璋部下从事张裕在座。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张裕回敬说:"从前有人作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 公仔箱論壇3 C9 K: H; R% D! p& e* D3 d. d
  后来张祖归刘备。他对天文、占卜皆通,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证明张裕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他找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高明,论借口编造术实不如张裕,可是刘备是主子,权力大,最终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不能持才胡闹,诡辩成性。借口术用于作恶,也不能有好下场,比如北约轰炸科索沃,多少人相信是"出师有名"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