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喜 繪 “耗資3000多萬元,不到兩年橋面兩側80個石欄桿掉了26個,嚴重威脅過往行人安全!”近日有網友爆料,河南鄭州夏意橋的橋柱和柱頭之間竟然是用膠水粘連而成,只要稍一用力推動,這些數十斤重的石柱頭就會掉下來。
, X* U7 O9 `9 R* Awww2.tvboxnow.com 這個“橋糊糊”只是小弟。前兩年,投資5000萬、名噪一時的南京漢中門大橋也難免膠水糊橋的命運。這幾年,膠水技術又有大發展。橋梁專家余鐘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橋面的花崗岩鋪裝、橋體崗岩欄桿的柱頭裝飾都屬于後期裝修施工。而用石材膠粘接是一種常規做法,應用廣泛,它的功效不同于普通膠水。
' R- d4 ]* o5 T/ ~$ b- M: H( X, m 也許專家說可以用膠水粘橋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專家作為理論工作者,往往只能猜到開頭,不能猜到結局。
$ B6 q% w" J! V) { e3 j 著名橋梁專家范立礎院士就曾經說過,“科學不可能認識到終點。如果以前的規范做得不夠謹慎,對風險估計得不足,那麼在新規范裏就要改進。我國的規范幾乎是多年不改,而美國的規范每三到四年修訂一次。”專家們依據的規范是什麼呢?按照交通部門設計規范,室外受雨淋的混凝土構件,鋼筋保護層最小設計厚度尚不到國際通用規范規定的一半。橋梁的設計承載能力僅為美英的68%和60%。這麼個標準放在過去可能會頂上個幾十年光陰,即使膠水粘合質量不過關也不會立馬就塌了,但是放到當下,車輛數量大爆炸加上河流污染日益嚴重,這座“鄭州橋”必然老得更快。6 z7 }0 s* T2 F# q7 _/ k; |
在規范上尚且如此,在管理養護招投標環節上,專家的話語權更加堪憂。例如,膠水糊上去往往沒幹透就“搶進度”,片面追求政績的結果還導致了“早強水泥”在我國的普遍應用。在施工階段,層層轉包,裝備落後,人海戰術,節約造價也都超過了專家們的“理論頭腦”。這個時候不能怪膠水,也不能怪專家,科學模型無法考慮“腐敗”和“政績”這些變量。tvb now,tvbnow,bttvb# f& l4 `$ x6 p3 e4 F) g+ \
離奇的變量太多,責任的坐標缺失,科學家也只能徒喚奈何。上世紀90年代,上海外灘“外白渡橋”當年的外國承建公司來函給中國政府部門,稱到某年某月某日,該橋壽命已到100年,“我們對該橋的責任已經終止”。而在缺乏“目標使用年限制度”的中國,誰敢對一座橋負上100年的責任?(付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