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一位賣饅頭的老太張大娘回家吃飯時不用守攤,只需把攤子一撂,放一公告牌讓顧客拿了饅頭自己留錢。張大娘稱從未核對過錢數,“吃幾個也不礙事”。街坊對其稱讚“比自動售賣機還強”。(11月6日《北京日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 N3 N1 J3 V2 {, K, R
在“碰瓷索財”、“見死不救”頻現之時,終有了一種光明的意象令我們感動。尋找溫暖的人,仍對現世心懷期許的人,儼然在“無人售饃”中,覓到了一絲慰藉和共鳴。這是一個太容易冷漠的時代,這是一個太易動情的時代。于是,錯亂、分裂的景象,在今天變得稀疏平常:盡管伴隨小悅悅碾壓重傷的,是無動于衷的路人;但其後,輪番的批判、反思,卻呈一派“世有大愛”的模樣……繼而,當“好的道德”稀缺日久,小小的“饅頭”,也竟有了溫暖人心的能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1 z: o3 }9 T9 B5 X3 k* K. k
一件小事,引發的煽情潮,不意味著一個社會人心向善,而僅折射了特定年代的道德饑渴。聽聞過太多灰色故事,你我的淚腺漸次發達,內心莫名柔弱——實存的道德滑坡,已促成心理預期的下降。這之後,那小小的饅頭攤、簡練的公示牌,豁達的老人、可愛的顧客,一躍成為輿論場域頌揚的對象。在“其行可嘉”、“心向往焉”的敘事套路中,普羅大眾力圖證明某些美好的結論——觀望此一偶發案例,他們強調周身余熱尚存;甚至,“禮讚”本身,也成為自證“不冷漠”的特殊儀式。9 T' r) x( e- m. o' s2 Q# h4 L, r# f$ K
廉價而平庸的“傳頌”,正將極端偶然的事例,升華到“影射”、“對比”、“證明”的虛空層面。在各色解讀中,“饅頭”、“老人”、“顧客”,無形間經歷了一次“再塑造”的過程。原型變成符號,那“偶發”的屬性,便被輿論悄然抽離。其後的結果是,人人興奮地沉浸于對“普遍性”、“可復制性”的探討中。但,我們本該承認,“無人售饃”或許只是個案;正如“小悅悅與路人”,也可能是極端偶然的噩夢。
2 \5 j# V- M# x2 {公仔箱論壇 每一次或憤怒或感動,人們總習慣推演出“這個社會太無情”和“這個社會尚有愛”的結語。太多人成了“道德哲學家”,或痛呼或鼓掌。而後,喧囂歸于寂靜,言說者離場、圍觀者散去,一切故態復萌、未曾改變些許。在“事發——批判(禮讚)——散場”循環中,民間前赴後繼的自我反思,未能對現實產生足夠的改進。看似熱鬧非凡,卻極少可能形成一套“新的道德規束力”。因為,言說的巨人,未必不是行動的侏儒;虛擬場的道德衛士,未必不是庸常生活的冰冷路人。1 O+ J- w1 }6 _0 K3 s( r( |
那麼,對著一堆饅頭潸然淚下,難免顯得矯情。若,自發的“道德救贖運動”,仍舊徘徊在淩空虛蹈的軌道,則注定人心繼續堅硬、世風仍舊如斯。我們生活的世界,從來不缺令人感動的符號,不論其形態是饅頭還是其他。但,“抽象感動”兌現為“行動激勵”,卻顯然有更長的路要走。(蔣璟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