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傑﹕新聞價值的「再啓蒙」6 B1 y: W# s- m" X: L% I$ ~5 [4 \
. ~0 F/ ?6 q* D0 h% T
客觀持平,該是新聞工作者的常識罷?這大概也是社會對新聞的期望。不過,所謂的常識,有時可能只是時空下的偶然。
3 ]; z0 Y3 F J( _& U2 N5 U O
/ X( m' u" `% k4 b; A) vwww2.tvboxnow.com不如來一段歷史狂想曲:大家時光倒流,返回百多年前的中國。當時是滿清王朝四面楚歌,革命派(或許,可類比為當時的「激進民主派」)和立憲派(也許,可類比為當時的「溫和民主派」)等思潮之爭起伏不斷。孫中山先生於1910年在海外的檳榔嶼(今於馬來西亞境內)——這塊英國殖民地,跟志同道合
$ T4 a: ]6 t" `; x7 v4 f# ^7 H的友人創立了《光華日報》,鼓吹推翻滿清、創立共和體制。如果有人走去跟孫先生說:「喂,新聞價值講求客觀持平。事實還事實,評論還評論——就算評論也不能太偏頗。你們報章對朝廷的立憲工作,以至是康有為等知識分子的努力,並沒有給予恰如其分的報道。即使你再不認同他們,但作為新聞工作者,總不能放棄客觀持平這極為重要的新聞價值啊。」你猜,孫先生會有什麼反應?tvb now,tvbnow,bttvb$ f0 J6 u5 U; _) p
www2.tvboxnow.com& }$ ?7 u6 N- p6 O$ i2 o- y
我對上述歷史人物絕無不敬之意。不過,把一些被視為常識的看法,放於不同的時空,或許是一些有趣、值得反思的聯想。的確,早期的媒體(報業),不一定被視為不偏不倚的「社會公器」。中國早便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箴言。而於中國近代史中,報章亦是不同政治陣營用以政治宣傳的「筆桿子」,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槍桿子」。如今被視為難容於新聞價值、完全漠視客觀持平的「黨報」和「黨媒」,其實幾乎是「自古以來」便存在的傳播模式。時至今天,媒體的政治立場及取態仍是新聞及社會研究範疇的重要課題。$ w" G, [/ X* q8 Y/ @" U* |6 U
tvb now,tvbnow,bttvb5 C1 h9 R! x8 g+ j6 p* e; e+ ~4 G
傳媒於社會的功能,主要有三:傳訊(to inform)、啓蒙(to educate)及文娛(to entertain)。三者互為因果、相互重疊。不同時代和時空下的新聞價值,在三者之間也有不同的取捨和重點。上文提及的「黨媒」模式,側重於「啓蒙」——相信自己追求的政治理念能夠改變社會,為人民帶來美好的生活、活得有尊嚴。而傳媒的力量和重要功能,則是要幫助革命黨和一眾先行者們宣揚政治理念,教化人民,讓人民「覺醒」,繼而一起跟從革命黨人改變社會,實現政治理念。公仔箱論壇9 \4 Q0 j# Z# Q" }
www2.tvboxnow.com: X5 k8 N5 N3 w7 i
傳媒功能:傳訊、啓蒙、文娛
5 M1 K) c7 P% i0 O {/ D7 S5 p
. O9 ~- F; F. q0 q/ Ctvb now,tvbnow,bttvb不過,「啓蒙」和「覺醒」的理念,頗有精英主義的味道。相信這套新聞價值範式的人,或多或少都覺得異見者——一些跟自己理念不同、又或者是「還未覺醒」的人,若非冥頑不靈的既得利益者,便是為了逃避真相而「裝睡的人」。以「啓蒙」和「覺醒」作為主要新聞價值的人,政治立場較強烈,甚至不介意、以至認同新聞報道亦大可有政治取態,尤其是在社會大是大非當前的重要時刻。不少堅持於工作時配帶黃絲帶的記者,相信或多或少也受到「啓蒙」和「覺醒」的理念左右。
* d/ e o4 S y" t$ ^- ^- z) [; @
, g N7 F- Z$ ?4 E, q( ~9 B$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相對於「啓蒙」而言,客觀持平的新聞價值較為傾向「傳訊」。當然,把事實說個明明白白,讓讀者深入淺出地了解不同觀點,也有「啓蒙」的作用。不過,以「傳訊」為主的新聞價值始終傾向「事實歸事實、評論還評論」的社會角色:不容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或政治理念過分介入報道,新聞工作者要予人不偏不倚的公信力,不應過分介入政治動員及社會運動,否則所報道之新聞難以服眾。
1 x `" P* e5 c) W/ ~' Etvb now,tvbnow,bttvbwww2.tvboxnow.com+ }. R0 X7 B( Z* h( l0 u
「傳訊」的新聞價值範式,起源於社會因知識水平提高而增加對新聞的需求,讓新聞機構能以「賣新聞」為生,不必再靠政治組織或個別團體支持而生存。要「賣新聞」為生,則先要讓公眾相信所報道之新聞乃是社會事實,而非新聞工作者杜撰的「故事」,亦非服務於個別政治立場的文宣。客觀報道、觀點持平等價值,縱然有不足之處,甚至被部分新聞學者批評為假借報道事實之名、服務社會權貴和主流意識為實,但始終仍是新聞工作者贏取社會公信力和公眾信任的重要憑據。www2.tvboxnow.com( {# m* `& O" X) c
- _: d, s0 k- ]8 N, V, c' y {7 ~「傳訊」的新聞價值範式,於香港近年屢受挑戰。其一,社會運動的抗爭思潮蔓延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的一群。對相信社會改變的人來說,客觀持平不過是「和理非非」、逃避政治表態和「覺醒」的最佳藉口。不少傳媒機構內,都或多或少浮現資深和年輕新聞工作者「新舊」對立的火藥味。其二,是傳媒生態競爭慘烈,「文娛」的取向(怕「悶親讀者」、要好睇、要「爆」等)亦漸漸凌駕「傳訊」的責任。
1 p4 ^5 i+ ~6 q" V& m* {/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E3 D6 k$ o8 l1 F2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而在新媒體、數碼匯流和大數據的社會環境下,新聞價值的走向,也許會再次傾向「啓蒙」的方向。首先,無論是為了「傳訊」或「啓蒙」,在百花齊放的新舊媒體一起競逐人們有限的時間下,「文娛」已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進一步而言,上述的社會環境帶來一個「資訊盈餘」(資訊的供應大於需求——大家可以想想你每天接收多少資訊,以至你會否覺得社會有太多資訊)的傳播環境。人們面對無窮無盡、幾近無法完全消化的資訊,不期然便會選擇性接收資訊——即是俗稱的「偏聽」。要了解社會發生何事(傳訊),即時新聞已經夠多了;要再吸引讀者收看收聽,傳媒機構若不於新聞加點評論、又或以旗幟鮮明的形象6 X: L( i" n7 ?4 B" d! [3 b
「留客」,恐怕難以跟同行競爭。在這大環境下,以「啓蒙」或「覺醒」作招徠的新聞價值,看來會於香港日漸抬頭。tvb now,tvbnow,bttvb a% R: f7 i& P$ ]4 E. [
) ~4 M5 l! M6 N. Y$ Z! e }公仔箱論壇
) }# V0 a2 ]2 C$ O1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h0 C& y$ E. l, j5 C6 P公仔箱論壇
2 Q% p k, j/ X; `6 c公仔箱論壇
# Y' j, C8 w" H!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Y2 m- k& T7 K# w;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