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論普教中:李白杜「普」都不是用廣東話作詩www2.tvboxnow.com9 H3 Y8 \2 L0 [8 n: S( h
( X" I0 U, K/ C0 e% s: K
# ^) v9 Z k4 a. S% A( k
( @. d$ y( `# L* c.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今日討論「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事宜,葉劉淑儀表示,根據「擺do」(應指「百度」搜索引擎),李白是唐朝巴郡人,而杜「普」(應為甫,音釜)則為湖南襄陽人,「作詩梗係唔會用廣東話啦」,但她隨即又指,很多唐詩用廣東話唸亦押韻,相信廣東話保留很多古代漢語的發音。
) g; ^" G: B7 o! z+ [2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H: X% e0 k' o' H
葉劉淑儀表示,很多香港中產家長「趨之若鶩」的名校、直資學校,均以普通話教授中文,問教育局有否研究這些學校為何如此成功,會否學這些學校推廣普教中。
% R1 o0 D0 d7 V6 S) S她又揶揄人民力量陳志全,指學習普通話後,對廣東話發音的細微分別會更清楚,如「廣」與「港」讀音上的分別。公仔箱論壇9 e2 W4 f& G( ] _( C
N5 p" e3 w/ l# t6 _4 N" b; Gtvb now,tvbnow,bttvb會議進行期間,多個師生組織在立法會外抗議。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批評普教中政策意圖「陰乾」廣東話,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會上表示,學校有自由度決定是否推行,局方並無「扼殺」廣東話。吳克儉又指,學生學習普通話後,寫作及說話時會「比較少咗啲俚語」。
7 C7 S; e& g# y4 s' I% g j6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5 J1 X' o& K6 R
: m1 C% t: p r0 H7 o, j
' T" p, n0 n' T* v公仔箱論壇白雲城主: 為何杜甫不叫杜普
7 w2 Q% X5 O5 U( W! b7 y( C& E# q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d( E8 d5 G# E0 f# s" U' l
( Z6 f+ u# D) t
- E2 l" S( l4 U2 L# Z0 k3 ~' l/ J公仔箱論壇日前某立法會議員稱杜甫為杜普 (pou2) ,結果被萬千網民恥笑。因為大家都知道杜甫,讀同杜斧 (fu2) ,而非杜普 (pou2) 。問題來了,為何一個「甫」字,竟然有兩個讀音呢?
* x5 ?1 r; e( C# ?8 [
5 J. U: ?% o; ?1 ~9 c公仔箱論壇一,甫音斧係本音杜甫,要讀成杜斧 (fu2) ,要簡單回答亦可,因為「甫」字的讀音,本來就是斧 (fu2) 。查《廣韻》「甫」字,只有一個讀音,《廣韻》中的同音字有斧、符、府等常用字。可見杜甫之「甫」,讀成斧音 (fu2) 斷無疑問。或許有人用《廣韻》的反切證明甫讀同斧,不過這個推斷有問題,這要用到古無輕唇音的概念。$ Z. w4 N$ C8 p9 L) ~/ i* \. A
; _. t. X$ K! ^3 j二,古無輕唇音古無輕唇音,為清代學者錢大昕所發現。重唇音,即雙唇音,用雙唇發音,例如 /b/ ;輕唇音,即唇齒音,用上唇下齒發音,例如 /f/ 。宋代成書的《韻圖有所謂三十六字母,字母即係聲母,三十六字母即係三十六個聲母。由於唐宋之時還沒有國際音標,只用一個代表字去代表一個聲母。三十六字母當中,四個字母屬重唇音,即「幫滂並明」四母;例如「幫」母,代表當時的 /*p/ 聲母。;四個字母屬輕唇,即「非敷奉微」四母,例如「非」母,代表當時的 /*f/ 音。不過三十六字母只代表宋朝的主流語音,由於《廣韻》反映隋唐古音,所以《廣韻》没有重唇輕唇之別。唐宋以前,輕唇重唇同一家,都讀成/p/類聲母。到了唐宋某些方言,才分裂成兩派,一類歸重唇(即「幫滂並明」四個中古聲母, /p/ 類聲母),另一類歸輕唇(即「非敷奉微」四個中古聲,/f/類聲母),然後為粵語所繼承。唐宋之前未有輕唇音,所以輕唇音(「非敷奉微」)要歸併至重唇音(「幫滂並明」),這才符合《廣韻》的系統。古無輕唇音,就是說《廣韻》只有「幫滂並明」四母,沒有「非敷奉微」四個字母。
+ R, ]9 w9 k' n- ?( P
; Z3 A3 @+ N3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三,單按反切不能斷定甫讀音為重唇或輕唇《廣韻》「甫」字,方矩切。「方」用粵語讀不就是/f/聲母嗎?《廣韻》的反切不就能證明甫讀同斧嗎?不過這個方法有問題,因為古無輕唇音,而且《廣韻》多數沿用唐宋以前的切語,所以《廣韻》中沒有嚴格區分輕唇重唇,以致《廣韻》沒有重唇輕唇之別。因此反切中的切上字,現今讀輕唇音,被切字的粵音可以是輕唇音,亦可以是重唇音,視乎後世語音演變。( a! b9 a6 A+ \* u
, A- d" `1 J5 ?公仔箱論壇以「甫」字為例,《廣韻》音「方矩切」。切上字係「方」,粵語讀/f/聲母,是否證明被切字「甫」於粵語一定讀 /f/ 聲母呢?不一定,上文已經說了,讀 /f/ 還是 /p/ ,不能於《廣韻》中求,《廣韻》所反映的隋唐時期讀音一律是 /p/ 類聲母。重唇音分裂出重唇音輕唇音(/p/ 類聲母分裂成 /p/ /f/ 兩類聲母),是唐宋時期某些方言才開始有的語音特徵,而粵語繼承了重唇音輕唇音的分化。以切上字方字為例,同一個「方」字,被切字可以讀粵語的重唇音,如鄙字(鄙,方美切);被切字可以讀粵語的輕唇音,如如法字(法,方乏切)。所以「甫」字在粵語中讀重唇音還是輕唇音,跟《廣韻》無關,要視乎隋唐古音到粵語的音變。tvb now,tvbnow,bttvb, V3 O& ^& W/ d4 [& A
《廣韻》法字,方乏切,係輕唇 (fat8) ;《廣韻》鄙字,方美切,係重唇 (pei2) 。既然同一個切上字,後世有讀重唇,亦有讀輕唇。所以單單因為「甫」字是方矩切,而且「方」係輕唇音,不足以證明「甫」字粵音係輕唇而非重唇音。查一查字典,「甫」於《廣韻》中屬幫母,因為《廣韻》只有重唇音。至於後世讀輕唇還是重唇,要看後世演變。為了避免循環論證,所以我才用《廣韻》中的同音字,證明「甫」在粵語輕唇音,而不是用音變規律解釋。tvb now,tvbnow,bttvb" N4 o0 O M& B
9 n) f! U) P3 Y: W- Y公仔箱論壇四,甫通父以上輕輕帶過甫字讀斧,解釋就係古書所載讀音如此,不過要追究下去,亦可以解釋杜甫為何叫杜甫,而且讀音一定要讀成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4 r2 P( W' N% o" E
* Q `9 R! O$ P
杜甫,字子美。古人取字,必然跟名有所關聯。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明都是明亮之意;韓愈,字退之,愈係進,名字一正一反。杜甫之「甫」,其實係男子之美稱。所以《說文解字》說:「甫,男子之美偁也。」甫係男子之美稱,所以杜甫取字子美,甫美意義相符。我們可以再追問,為何甫有男子美稱的意思呢?答案和古人取字有關。
% J. J9 g6 u! Q1 @' [: `# ^
- I' y3 O) U4 K8 c$ z4 zwww2.tvboxnow.com秦漢以來,取字的方法和春秋時代不同。春秋之時,男子取字必然由三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按排行取伯仲叔季中一字;第二個字,要和名有關;最後以父或甫字結尾。以孔子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之字全稱仲尼父;因為孔子係排行第二,取字之時,先取一仲字;因為孔子母親於尼丘禱告而生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其字為仲尼;最後再加一父字。所以孔子之字,全稱為仲尼父。而結尾的「父」字,可以寫成「甫」,例如仲山甫(《詩經》);可以寫成父,如伯陽父(《國語》)。可見「甫」是「父」的假借。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T" T0 I1 m9 L5 e) w/ P
公仔箱論壇, B- a& W! t2 x$ T# Y/ Q
字係成年男子的稱呼,古代男子行冠禮後,就取字,之後朋友就以字稱呼,不再稱名,以示尊重。所以《禮記》說:「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就是說男子出世三月便取名,行冠禮時取字。《疏》補充說「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孩童能夠養育成人是美事,正如粵語講「大個仔了」,是件好事。成人男子才能取字,字的第三部分是個「甫」字,「甫」字正有成年男子的意思,所以「甫」字才成為男子的美稱。
: x- k2 o7 b7 V: I6 btvb now,tvbnow,bttvb
# G [+ |. d q3 x p/ F" o9 ?+ [6 ctvb now,tvbnow,bttvb而表字的「父」字,粵音係fu2,而非fu6。前文提到《廣韻》中,斧、符、府等字和甫字同音,其實查查《廣韻》,「甫」的同音字還有一個「父」字。其實「父」字有兩個讀音;父親的「父」,《廣韻》係並母麌韻,對應粵音 fu6 ;仲尼父的「父」,仲山甫的「甫」,杜甫的「甫」,以及斧、符、府等字,在《廣韻》中都係同音字,對應粵音fu2。由此可以確證,杜甫的「甫」,只可以讀斧 (fu2) ,絕不能讀普 (pou2) 。至於為何甫為何有普一讀,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有時間再撰文討論。
+ r% i0 m) I* }: b" c( i公仔箱論壇www2.tvboxnow.com" i9 g/ G3 J6 W2 T% ]! G* q6 Y
原刊於作者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