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政府統計還有公信力?

 ,  描述: 【經濟日報╱社論】
開年以來,政府發布的一連串經濟指標,幾全寫下歷來最低、最差、最慘的紀錄。平心靜氣來看,這卻是事後描述的統計,結果不令人意外,且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期間。但也因為不景氣,社會期待走出衰退的心情及需要指引的徬徨,大幅提升了經濟指標的需求及重要性,各項指標的發布動見觀瞻,其可信度更被放大檢視;近期更因經濟預測連續失準、失業率未在預期時間發布而遭受高度質疑。這絕非好現象,當數字被懷疑造假時,人民不會相信政府,社會各層面的決策效率也將大降,政府必須正視統計公信力問題。tvb now,tvbnow,bttvb1 K7 V) B: r1 q& j. A; e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R/ `, F- O  S. j' Y
政府統計早已無處不在,而且影響深遠。像每個人都用得到的扣除額,是與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商店租金的升降、公共工程款的增減,要看分類物價指數的漲跌。總經面而言,物價指數的變動會影響利率政策、金融市場動向;早年美國貿易赤字的起伏,還會引發美元匯價的波動;近年原油價格走勢,更與每周公布的原油庫存水位息息相關,甚至引起美國司法機關調查,懷疑數字存有人為操縱。再宏觀一點,1994年墨西哥因停止發布外匯存底,引發貨幣危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IMF)有鑑於金融危機多與統計資料取得困難與透明度不足有關,還特別制定資訊發布準則,嚴令各國遵守。
% {' [9 f% U# D' L2 |/ X* @6 a1 ~9 z. ?  w# }. I4 d. B
經濟全球化後,由於社會資訊化程度加深、經濟行為及結構變化快速及數字管理風潮的盛行,政府統計的需求更多,對統計品質的要求也趨於嚴格。去年金融海嘯後,政府統計更吸聚了歷來最大的公眾注意力,從升斗小民、企業主、經濟學家到政府首長,每個人都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接下來如何、何時會好轉。此時,政府統計正是尋找答案的最佳對象,因為在理論及理想上,政府擁有最多資訊源,相對最客觀,因而也最可信。所以,不景氣對政府統計是一大考驗,卻也是強化公信力的絕佳機會,但近來表現卻非如此。
: M! m  _5 `; _+ Btvb now,tvbnow,bttvbwww2.tvboxnow.com6 `" f. X- }  q, @/ b4 ?+ N
政府統計公信力的高低,可以做三點檢視,分別是政治干預、發布機制及正確度。政府統計是公共服務,但實務上仍以表現施政成果及提供施政依據為主;但真實的數字常使施政績效好壞無所遁形,令主政者難堪,甚至以政治力介入,要求隱藏、灌水、修正定義等。在民進黨執政時,經建會的住宅動向需求調查、經濟部的製造業動向調查因故喊停,最近經濟部的外銷訂單、主計處的失業率則未在常規時間內發布,都因當期數字非常難看,引來政治介入的質疑眼光。tvb now,tvbnow,bttvb8 E# D6 K5 V# A3 z! V0 r6 k

, m- X4 K$ ?2 m8 v公仔箱論壇政治力是否介入政府統計,目前社會只有懷疑,沒有證據;從發布形式上,則可看到統計人員維護公信力的努力。以失業率而言,一般在每月22日發布,上月延到26日,社會產生政府動手腳的聯想。但實情是,主計處在一個月前已預告26日發布,形式上做到準時的要求。不過,稍有延遲社會就有疑慮,主計處面對質疑沒有說明,顯示政府與民間的互信基礎不只薄弱,政府也未正視,任疑慮蔓延,實屬不智。依聯合國頒布的基本準則,政府統計一如公司治理,要保障公民的資訊權,降低資料不對稱性,政府在這方面還可以做更多。
6 Y: D/ H* s; @+ K8 Q公仔箱論壇
9 C. L  `& o$ q) L, H公仔箱論壇第三個關鍵就是政府統計的正確度。這不是說主計處要料事如神,但政府統計的最大功能在於蒐集廣泛而有用的資料,運用科學的測度及統計方法,推估可能方向,讓政府抓得住經濟轉折點,以求即時施為。像過去幾季經濟預測連續失準,即使其間存有變化太快、變數太多等非戰之罪,主計處仍難卸高估之責,若還依循舊模式估測新經濟,鐵定繼續失算。經濟之變已是常態,政府統計不能再抱殘守缺,須以添新補舊貼近經濟脈動,並掌握新興議題,方能強化政府統計與公共政策間的結合,展現應有機能。
政府統計還有公信力?(这话问滴 ~?!没有啥意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