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史丹利公司(MSCI)將台灣列入「已開發」市場觀察名單,引起許多人一陣驚喜:當了那麼多年「開發中」國家,台灣終於也要升格了! 然而,喜悅之中也夾雜著不少懷疑:是真的嗎?從什麼標準看,台灣合乎一個「已開發國家」的水準? 事實上,摩根史丹利把台灣列為已開發觀察名單,主要是根據經濟發展、股市交易規模與制度開放性等指標而定,較一般人對「已開發國家」的認知顯然狹義得多。故而,對此過度興奮,似亦不必。與此同時,令人感傷的則是,同屬亞洲四小龍,台灣卻最後方得入列,遲到的榮耀其實也蘊含著許多警惕。 且不論台灣是不是將一腳邁入「已開發」之林,回顧這段漫長的「小龍」蛻變歷程,也許提供了我們一些大棋局的歷史反省線索。 在「四小龍」並駕的年代,台灣其實沒有太多不可一世的口氣,卻也不畏怯在國際間角逐爭鋒。當時,台灣外匯存底是世界第一,貿易量頻創新高,國民所得蒸蒸日上,以中小企業的靈活身段鏖戰全球知名跨國企業。但不知從何時起,台灣突然把全副精力都轉投向政治,主政者忙於修憲、公投和國家認同的辯證,立委忙著打架、飆口水,政府官員忙著表態,人民則忙著區分愛不愛台灣。在每日交射不休的政治口水戰中,台灣這條小龍幾乎忘了「前有勁敵、後有追兵」的處境。 今天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幾乎還停滯在十年前的水準;在我們閉著眼睛走路的時候,南韓快速超越了台灣,更多新興開發國急起直追。如果把這十年稱為台灣「失落的十年」,這十年間,我們忙著在家中內鬥潑糞,不在乎其他國家的發展,也不在乎國內經濟走下坡,甚至忘了自己在追求什麼目標。今天,這個遲到的「已開發」之名,讓許多人回想起台灣過去多年的荒唐歲月,恐怕不無「黃粱一夢」的蒼涼心情。 若要平實看待「已開發」一詞的話,國際貨幣基金幾年前已將台灣列為「已開發」經濟體;原因是,台灣早是全球第十四大貿易國,沒有理由不承認它是開發國。可是,過去十年,台灣的商品出口排名已由全球十四降為十八,服務輸出則由十八降為廿八名。如此大幅的衰退,除顯示台灣實力的萎縮,也掩映著人民驕傲的流失。馬政府最近重新推動經貿營運特區,這卻仍是李扁兩屆政府提出卻「說而不做」的計畫,十多年的老調重彈,豈不讓人唏噓? 再看,高雄地檢署日昨偵破高雄港務局的官商勾結弊案,港務局為虛偽提升高雄港排名,竟與航商勾結虛報貨櫃營運量,共同詐領績效獎金,兩年多來騙取了三億多元公帑。最令人扼腕的是,高雄港的運量排名十年來由全球第三退居第十二,已讓人掩目;孰料,官員不思反省振作,卻更大膽玩這種自欺欺人、唱籌量沙的把戲,訛詐國庫。這個案件,不僅是「治國無方,竊國有術」的具體縮影,也集中反映了台灣十年失落的可悲:愛台灣唱得越多,傷台灣卻越重;拚經濟喊得越響,經濟卻被害得最慘。 可以說,我們一頭栽進「政治的台灣」,卻帶給「經濟的台灣」莫大的災難。也因此,這條過了青春期多少年的小龍,遲至今天才有資格坐上「已開發」成年禮的觀察席,卻已經讓人失去喜悅的心情。反過來看,台灣的政治歷經這麼多年的內耗、交鋒和煎熬,又何嘗成熟了幾分?在國家認同上,民間其實是更為分歧;就民主歷練而言,政黨的競爭文化其實是更趨於惡鬥,而未更臻成熟;就社會的發展看,藍綠兩極化的憤世嫉俗情緒不知何時才能產生正向的交集。 一個連「我是誰」都莫衷一是的國家,能因冠上「已開發」之名而變得更多元、自由、令人愉悅嗎?如果可以,就讓我們抱以期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