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加入亞投行應該向英國學習

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國內這幾天引起不小的爭議。任何議題碰到兩岸都變得敏感,但這次亞投行事件凸顯出的問題,其實不在萬惡不赦的對岸,而在天真無邪的政府。在性質上,除了投資重點略有不同外,亞投行其實跟現有的「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非常類似,都是在於透過低利率貸款、技術援助及補助等手段,協助借款國推動經濟發展及基礎建設,以達成共存共榮的目標。不過嚴格來說,各國推動、參與的目的,都是以符合其國家利益為前提。大國出大錢取得主導權,必然以戰略上影響或改變國際政經板塊為目標,而小國參與,除了取得「局內人身分」以掌握趨勢及大國角力內情外,更著眼於替自己的廠商取得一個參與建設專案的入場券。美、中為了亞投行翻雲覆雨,就是大國間的角力,跟小國關係不大,而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正是清楚自身的角色,有明確的戰略意識。英國在亞洲地區的布局思維,就是意識到其雖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國家,對於亞洲的影響力卻日漸式微,在亞洲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小國」,因此追求務實的商業利益一直是英國的亞洲政策核心。英國是識時務為俊傑這點,從其在1950年率先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就可看出。這次再度成為帶領西方國家加入亞投行的先鋒,恐怕也是看中未來十年內,亞太地區有8兆美元基礎建設資金缺口背後的龐大商機。對於台灣是否加入,外界似乎很擔心身分、名稱矮化問題,但這可能是最不難解決的一項。目前看來,符合慣例又不傷兩岸感情的模式,就是以APEC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加入。我們用這個名稱闖蕩APEC近20年,國內國外都可以接受。加入後業者能爭取的到商機,也不是有無問題,而是大小多寡,如何充分掌握而已。因此整件事最大的問題,並非亞投行的商機,也非矮化問題,而在於政府評估中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不合理的推斷。例如中國大陸想藉亞投行作為展現、強化政經影響力的舞台(確實還沒成立,就已經成功分化了美國與盟友間的聯盟信任關係),有點了解兩岸關係的人都知道,台灣一起搭這班拓展國際關係的便車,可能性有多少。更何況台灣預計出資額度約7,000萬美元,占現階段資本額的0.014%,就算有影響力,可能也只是小數點後一個零這麼多,更何況未來亞投行必然會運作成「中國這個大善人帶領各國協助發展」的局面,我們(以及英國)替業者爭取建設計畫,充其量只是大善人的外包商,想藉此擺脫邊緣化危機,甚至作為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跳板,恐怕只是華麗的作文標題而已。像亞投行這種國際金融機構,我國並非第一次參與,不加入的空間也確實很小。作為國際賽局中的小國,我們的策略其實應該跟英國一樣,把商機當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參與目標。在商言商,政府應該先回顧盤點一下,過去參與亞洲開發銀行的產業商機,根據亞銀網站,台灣持股約1.1%,但參與亞銀半世紀以來,只吃到5.2億美元的工程。政府應該檢討爭取不到商機的問題何在?電信、運輸、交通、土木工程乃至於資訊軟體業者,要去打這個亞洲盃,政府到底有那些協助輔導的配套,才能增加勝算?這些評估項目,不是「逢中必反」的政治操作,而是說服大家花22億台幣買門票的計畫書。我國參與亞投行如果做到清楚定位、目標明確,也可以讓社會大眾恢復對政府的信賴。- p! T- X. c7 A7 x- ?* k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