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品驗出含塑化劑開始,台灣這幾年歷經毒澱粉、餿水油、食品摻工業原料,到最近手搖杯茶飲殘留農藥,在在證明政府把關不夠嚴謹;業者為追求最大利益違法行事,加上消費者對個人飲食仍不夠重視,三個環節疏漏,導致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市面上國產、進口食品何止千萬種,應該為民眾把關的政府機關,因為人力不足,僅能抽驗,沒想到應該是把關的海關人員,竟然被業者收買放水,內神通外鬼將檢驗樣本掉包,讓劣質違規產品大舉入侵台灣。抽檢若能落實,就可阻絕違法食品;但執法機關只要有一個環節疏漏出問題,或是不把稽核當一回事,或因稽核人力不足、抽檢數量偏低,都會使得制度有漏洞可鑽。而業者,也絕不是幾波食安風暴中的無辜受害者,他們也應該站在把關的第一線;進口、購買任何食品、原料,都應該負起責任。但台灣商人過分重視「costdown」,用成本衡量食物的價值,想獲得最大的利潤,甚至鋌而走險,購買來源不明、提不出證明食材或是低價原料,又怎能自認是不知情的第三者,期望自己全身而退?國內農產品價格偏低,國人對自己和家人的飲食內容,也應該乘著食安風暴覺醒,選擇每天吃下肚的食物、食材,用消費者的力量鼓勵友善土地生產的農民,讓第一線生產者有足夠利潤支持合理生產,良幣逐劣幣,從源頭導入正軌,才能產生良善的循環,為台灣食安品質產生新的契機。接連的食安風暴,並非一朝一夕發生,是國人長期對飲食不重視引起的;但危機就是轉機,不妨趁這時候,讓每個人開始重視食品安全,源頭控管、飲食革命,就從你我每天的餐桌開始。
/ ]/ ^- w" X+ I" N( o* _公仔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