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食肆地點] 怡保兵如港芳記麻芝

怡保兵如港芳記麻芝
% }! R9 i' I1 G% C. L' R+ v公仔箱論壇
/ ?6 G2 I% e. B特約: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召集人。 什么是麻芝? 新馬以外的華人,恐怕見到這新鮮「怪詞」,多數以為是芝麻的顛倒!但芝麻又何需寫上招牌,擺個攤位專賣呢?……4 V  ], ~  ]" p( i

9 z3 @4 y; r$ V- v  Q, @
. X3 q# \1 w7 I& S仔細一看,來自福建、潮州的朋友頓時恍然大悟:原來是“麻滋”啊!客家老鄉則笑不攏嘴:什么麻芝?“滋粑”來的!廣東老兄則“車”的一聲:不過是沒包餡的“糯米滋”而已!台灣客更哈哈大笑:就是我們的“麻糬”啦!路過的日本遊客也不禁插上一腳:“Mochi”咧! 是的,麻芝就是福建和潮州人的“麻滋”,做法大同小異,在本地通常為潮州人所賣,所以招牌上常標榜為“潮州麻芝”,但也有不少福建籍貫的小販也同樣以“麻芝”作為招牌。 我就曾翻遍手上有關潮州飲食的書籍和資料,甚至實地尋找,卻未曾在種類繁多的小吃名稱當中找到“麻芝”一詞。起先,我還以為這是新馬潮籍先民們南來后的自創名詞,后來才發現潮州當地也跟福建一樣把這粿食給寫作“麻滋”,所以想必是同音別字,將錯就錯地用了幾代人。 早期喜慶宴會食品 其實,“麻滋”起源于浙江、江西一帶,早期為農家過年過節,喜慶宴會必備的食品。最初以蒸熟的糯米,放進石臼,用特製的大木槌不斷舂打,直至米飯舂爛成糯糯韌韌的白粿。有的則用石磨將浸透的糯米磨成米漿,再脫水成粉糰后,隔水蒸煮至熟,放入布袋,用力摔打成粿。有的更簡化為用現成的糯米粉開水,蒸熟即可,甚至還有用果汁機將糯米摻水攪拌成糊,再用微波爐加熱的超速簡易法呢! 無論如何,糯米成粿之后,都得捏成或切成塊狀,然后再沾上由芝麻、花生粉和細砂糖混合的沾粉,這可是大家對“麻芝”的造型印象。 [size=+1]賣麻芝超過80年歷史 在怡保兵如港新村,就有著一攤歷史悠久的芳記麻芝。 最初從尋食資料中讀到,說是一檔擺在家門前超過百年歷史的路邊攤,只賣麻芝和花生糊,傳承了四代。 心裡便不禁感到納悶。兵如港是霹靂州規模最大的新村,成立于1950年,即使攤販的祖先屬于第一批在當年緊急法令后,被英殖民政府強制遷入這舊時稱為大妗塘地方的新村居民,照理也只有五十多年吧了!哪來擺在家門前百年的歷史? 這天,難得找來現年83歲的第二代傳人李仁芳老先生親口為我解惑。老人記憶清晰,說早年其父親從福建南安南來,就在怡保市中心一帶以挑擔方式沿街販賣家鄉學來的“麻芝”。1950年他入行,二十多年后即1970年代才搬到兵如港新村現址,開始了這攤擺在門前由女兒打理的“芳記麻芝”;而當年自己還依舊騎著摩哆三輪車,載著麻芝到怡保市一帶販賣,老妻則分頭騎著腳踏三輪車在家附近兜售呢! 老先生屈指細算,加上其父親早年也賣了20、30年的光景,看來這“麻芝世家”已至少超過80年歷史了。 我就這樣在一個炎熱的午后,坐在兵如港皇后街的一家尋常人家的門前帳蓬下,聽著老人細說四代人的故事。從一個石磨開始,緩緩旋轉,畫面在歲月光影間從挑擔、腳踏車,摩哆三輪車到眼前的路邊攤,歷史持續旋轉著,期間卻不斷因為有車子停下來打包而干擾中斷。當中有個女顧客興奮的問:你們就是以前在崑崙喇叭騎摩多賣的那檔嗎? 一碗香滑濃郁的花生糊,一小碟老人親自從陶鍋裡徒手一塊塊抓出的麻芝,灑上足量的糖粉和花生碎,就仿彿在為單調的生活添些味滋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