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d3 H6 z4 V! d, A" g+ K公仔箱論壇
/ c9 ?5 A8 p8 ]4 V8 p不知不覺,今年已是第三十屆書展。每年7月中,媒體便報道有讀者守候一晚,開幕一刻拔足狂奔搶購心水書籍。展出期間,則是一些如「家長豪擲6萬為子女購買英語教材」等新聞。結束當日,貿發局公佈的入場人數成為翌日新聞標題。不過,這一周過後,港人會否因此愛上閱讀?大家心裏有數。辦了三十屆書展,香港仍被標籤為「文化沙漠」,雖然筆者並不認同,因香港實在有不少好作者、讀者,但也應借此思考書展的意義。) I* {; h! v* z, r* g7 V
* ]9 W" J, ]/ e+ q要探討書展的意義,我們可先橫向觀察兩岸的閱讀文化,看看可否得到啟發。首先從港人熟悉的台灣說起。台北也每年舉辦書展,雖然聲勢遠不如香港,但也是華人出版業的盛事。公仔箱論壇, B7 T& F# ]5 F N. P
公仔箱論壇& l; f3 _- E5 x% u4 @2 _$ M
不過,對一般讀者來說,書展並不是甚麼重大節目。台北人有下班後到書店的習慣,目的當然是讀書,而非排隊買奶茶。無可否認,書店都引入了文具、精品以維持收入,但讀者群數目同時又支撐起整個行業。公仔箱論壇* f& ? }7 { A( @* X; t
8 t; j9 f' }" G: f
以誠品為例,單單是台北就有15間分店。我們不要忘記,台北市人口只有270萬左右。連鎖書店外,在總統府附近的重慶南路更是一條書街。即使近年走下坡,街道兩旁仍有約十家舖位不小的書店。讀者走進去,如走進香港的二樓書店。
) h! |7 a/ [! B) s5 V: s- e9 Ptvb now,tvbnow,bttvb
$ q, J g+ Y4 M) N8 q+ htvb now,tvbnow,bttvb至於大陸,大城市基本有一、兩座書城,國營以外的連鎖書店近年也越開越多,一般大型商場都有一家書店。在網購年代,書店以如此速度擴張實在難以理解。當然,在這個特殊的「市場」,也毋須太認真以營利等角度分析。此外,我們不可以此說明大陸出版業蓬勃。在審查制度與書號減少的情況下,近代史、社會研究等類型書籍已逐漸消失。很多在上個十年崛起的中小型出版社只可改為出版繙譯書為主。不過,書店在這夾縫下仍努力提供空間,舉辦一些新書發佈會、簽名會,作者與讀者得以交流。與香港書展不同,這些發佈會、講座差不多每周都舉行,規模有大有小,目標也不一定是網上預告後蜂擁而至的忠實讀者,很多時候是剛好在書店打書釘的行人。主講嘉賓也未必是知名作家,新晉作家、某些領域的專家也有平台宣傳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