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許楨/從葉問到閱兵:七十年未息的「國共內戰」(下)

《葉問二》以李小龍登場作結,從詠春到截拳道,由佛山經香港到西雅圖,葉問一脈的實證、科學、普世、崇尚個性和思辯精神,不比起向日寇說「仁」,和殖民者說「平等」,更具說服力和現世意義?從葉問到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理論套路和傳授形式的揚與棄,回歸技擊根本,屢經實戰焠鍊,造就「武藝復興」;因講求力學物理速度多於意形五行八卦,終為各國軍警所重。這難道不是更能振奮民心激勵國人的現代寓言?
% d' T* X* x* `+ v% e6 Stvb now,tvbnow,bttvb在一九四零年代的紅場及戰場,蘇俄憑藉對納粹德國的還擊,而完成心理治療。及後,自一九五八始,蘇俄歸還德國戰利品竟達一千五百萬件。如今,魯本斯(Rubens)、凡‧戴克(Van Dyck)和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名作,已回到德國波茨坦的腓德烈大帝無憂宮,但俄國人的二戰創痛早已消弭。冷戰半世紀,蘇俄紅軍掌東德駐柏林,更讓二戰傷痛盡碎。與之對照,抗日戰爭勝利後,按原計劃佔領日本的中國陸軍第六十七師,被蔣介石調入華東戰場,旋為共軍所敗,中國軍隊遂無緣據日。, Z) _$ F, s) D8 x6 Y  s
復又,游擊戰雖從戰略上拖垮日本造就勝果,然而「地道戰」、「地雷戰」限於戰術形式和損敵規模,無論經過如何加工,其藥效都不足以成為精神止痛劑。即便同為受害國兼戰勝國,對敵國的集體報復和佔領,是中國人抗日記憶缺失之環,遂構成和俄國軍民完全不同的戰爭體驗,亦留下擂台上與日再戰的心理渴求。人們對歷史的感知比理性判斷更深刻,也更重要;《精武門》(1972)、《霍元甲》(2006)、《葉問》(2008)甚或《風雲》(1998)一類以中華武術抗日制敵電影的特殊作用,亦由此章顯。tvb now,tvbnow,bttvb: J( o  n! K+ \0 \) y+ F3 u

' U* w* B/ ~2 K5 g$ U* H, j; X# g/ `tvb now,tvbnow,bttvb其實,中國遠征軍於印緬戰場重創日寇,本亦堪當《衛國三部曲》式的素材,而不必仰賴武俠電影與日對決。然而,此類作品始終難成主流,實由緊隨抗戰勝利而來的內戰造成。國共內戰造成民族主義的尷尬和扭曲,也在《葉問》電影得見。《葉問》的作者,不但把抗日作為首集的高潮,亦將之作為兩集的轉承。誠然,已有論者指出,葉問南來非因避走日人緝補,實為遭逢神州色變之故。
  Z% X  ]+ \) a/ k. b+ @公仔箱論壇葉問抵港領取身份證,不獨改名葉溢,亦更動出生日期,並向徒弟徐尚田明言,此舉實為隱諱過去。關於有否參與抗日情報工作,葉公本人及後人,或未提或否認。此事尚難確認,佛山新近出版的《南海市志》卻收之入葉問條,亦算是大陸官修史志首例相關記述。無論如何,葉問以民族英雄形象呈現,電影作者、當事者及其後人,卻不得不淡化其軍警和敵後工作經歷。凡此種種,不過是一九四零年代下半葉,國民黨從光復到敗走,急轉直下的又一折射。公仔箱論壇" @" E& N1 m6 o( }' j0 n
從抗戰八年中日相持而勝利驟來,到內戰三載國軍兵敗如山倒,一勝一負皆如暴雨急風。抗日英豪到內戰戰犯的急遽轉折,讓兩岸都難憑抗日鏖戰張顯民族大義與輝煌。中國軍隊遠征印緬,為近世以來首度出國作戰而獲勝。抗戰勝利後,原遠征軍將領在內戰的作為與結局多不堪。
7 ^+ C* D5 y8 H, i( q# swww2.tvboxnow.comwww2.tvboxnow.com) B" m) d  E# J! d
第一路軍副司令杜聿明,先為林彪敗於東北,復於淮海戰役被俘,為中共所頒布唯一身兼戰犯與戰俘身份之人。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竟為遼瀋戰役當中「潛伏」國軍之內的超級「余則成」。中國駐印軍前敵司令孫立仁,雖於內戰東北戰場全身而退,未想於台島練兵遭陷,因「密謀犯上」為蔣氏父子圈禁三十三年。內戰裂土,不管對海峽任何一方而言,以電影重現遠征軍全景式的壯烈與光輝,都倍感尷尬和艱難,《葉問》式振奮電影遂成沒有選擇的選擇。2 R5 }' ^/ c& _0 {* ~: U/ b/ d
然而,與其在擂台上懲英敗日,或如《洛奇》(Rocky,1976)般提倡美蘇互諒,讓《葉問》呼籲中英彼此尊重;何不細細思量,畢業於聖士提反書院,遊走於港澳佛穗日的葉問,何須塑造得如斯傳統?在香港和世界武術界激烈競爭下,葉問父子、李小龍和梁挺,對中國功夫現代化、國際化多所建樹。這一切都以香港為根,並由受過西式高等教育的幾位宗師實踐,又是否巧合?. {+ e9 V) p1 [4 y+ W- b
亦如《葉問二》(2010)以小龍登場作結,從詠春到截拳道,由佛山經香港到西雅圖,葉問一脈的實證、科學、普世、崇尚個性和思辯精神,不比起向日寇說「仁」,和殖民者說「平等」,更具說服力和現世意義?從葉問到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理論套路和傳授形式的揚與棄,回歸技擊根本,屢經實戰焠鍊,造就「武藝復興」;因講求力學物理速度多於意形五行八卦,終為各國軍警所重。這,難道不是更能振奮民心激勵國人的現代寓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