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博士賣雞排vs.吳寶春念不成EMBA

吳寶春被台灣的大學拒於EMBA學程之外,同時傳出新加坡大學積極跨海搶人,這下子又炒熱了「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的題目。據說教育部考慮修改有關EMBA的入學規則,如果真的從此多一個「吳寶春條款」,未嘗不好,但這仍是頭痛醫頭。 國中畢業的吳寶春想念EMBA,但另一端也有迥然相反的例子。最近有一則博士賣雞排的新聞,有人罵有人誇,郭台銘說應課「浪費教育資源稅」,但據說近來此攤的雞排大賣,想必不少民眾願意給這個「博士老闆」加油打氣。 吳寶春不靠學歷而拿了世界冠軍,但也有人頂著博士學歷擺攤賣雞排。這兩個例子以極端的對照,好像同在演繹「學歷無用論」。但吳寶春終究想回到知識的殿堂多學一點,他掌管著年營業額兩億的事業,時時鼓勵員工進修、學外語,還說過最怕外界拿他的例子去強調「學歷無用」,看來他寧可用自身事例示範「書到用時方恨少」。 其實,今天這些故事的核心,不是學歷有沒有用,而是「學歷的價碼」與「知識的價值」的比較;而在此思辨之間,也正凸顯了台灣教育體制的形式主義,對於「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傳統概念也該有一番檢驗。 博士貶值,或曰學歷的「通貨膨脹」,全球皆然,不必獨責台灣。博士去擺攤賣雞排,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但高學歷者只能打零工、教補習班、兼差賺鐘點費,則比比皆是。從某個角度看,全民多念點書,總不會是壞事。但從國家資源使用效率的角度評量,政府花大錢補貼公立大學,還要補貼研究生的種種津貼,甚至照顧就業的二十二K,卻如果畢業生不能學以致用,確實是極大的浪費。所以經濟學家多會主張政府減少這種無效益的補貼。 歸根究柢,家長和學生如果堅持要把念書當成一種「投資」,則應該認清楚文憑的「價錢」和「價值」,重新審慎估量。資訊快速變遷的時代,講究創新的時代,「有知識不如有常識」,且各路英雄不怕學歷低。蔡沛然固然可以一面讀哈佛一面當男模,而大學生搶著拜吳寶春為師的亦不乏其人,可見一技在身,確實強過「文憑當壁紙」太多了! 而在當今這種快速變遷的背景下,一方面社會的價值觀應跟著變化,另方面制度的框架更是早該調整了。近年來隨著吳寶春、吳季剛,乃至於體育領域的各個「台灣之光」的示範,年輕人的價值觀確實已在慢慢改變之中,學烘焙,學設計,學木工,學餐飲管理,學汽車修理當黑手……,各有「路是無限的寬廣」的出路。這種氣氛下,需要修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腐觀念者,反而多是父母師長那一輩,應該重新學習尊重年輕人如繁星般的各種夢想追求,也要對「行行出狀元」有一點信心。 不過,要使行行出狀元,也不全是個人的信心問題,而要從制度上給予彈性,鼓勵突破,製造「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有利環境。近年從嚴長壽到科技界領袖,都一再呼籲應強化技職訓練和證照專業的機制,讓台灣快速擴張出一百五十多所大學反而造成技職教育的斷層能補足起來。 但是,既有這些「超額大學」存在,卻又並排出現了吳寶春想念EMBA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例子;可見,教育部從制度面應規畫如何使大學回歸「知識的殿堂」,而不只是「文憑販賣所」。許多無文憑的技職達人能到大學當老師,但麵包達人想作學生卻被拒。想回大學念書的不是只有吳寶春;已退休的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日前表白,最想回大學去念天文,但在目前體制下談何容易?傳授系統性知識的任務,光靠目前的「社區大學」是不夠的。教育部如果能在「推動現有大學施行終身教育」的目標上作出彈性設計和改革,則受惠者即不只吳寶春一人!
# t* N) q# ?3 c9 U8 J/ n0 e" `& v9 @2 }# Btvb now,tvbnow,bttvb
www2.tvboxnow.com9 r& n2 P! ~% l
【2013/03/22 聯合報】
6 k- q/ g$ I6 |tvb now,tvbnow,bttvb
" r! u0 F7 ~- s6 Z' F1 X: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Q! K7 w8 V) t+ v: {$ F* T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