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華武術]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中华武术
传统武术地位如何?它与竞技武术孰轻孰重是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要传统,还是要竞技?倒真有些“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真的是天生不可调和吗?似乎下面的概念逻辑可以为我们导引一条新的发展视角,即消除对抗,趋向对话,建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观,这是传统武术地位的真正定位。在当前国际竞技体育化环境中,我国竞技武术无论从比赛规模、科研队伍还是人才后备培养等方面,都具备了绝对优势条件,而传统武术则相对发展缓慢。
竞技武术体育发展模式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
20世纪末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竞赛体系庞大,后备队伍充足,这在武术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从最高级别的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到初具规模的市、县、乡级武术比赛;从具有较高学历教育的体育院系到各级体工队和地方武术学校;从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到全国武术协会及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的重点和培养的目标。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武术尽管有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其他传统武术比赛,但竞技武术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回避的。
国内外环境为传统武术开拓发展空间
1全民健身为传统武术的国内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事物要生存,必然要有其存在的空间。目前,尽管我国武术受竞技模式发展的巨大影响,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广泛活跃于民间,这是竞技武术不可比拟的。
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内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而传统武术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跨时代的机遇,来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根据1999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在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武术和太极拳(分开来统计)分别占第11位和第12位。”另据上海市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社会调查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参加拳术、剑术、练功十八法、气功等项目锻炼的占练习者总数的70.1%,而其他项目仅占29.9%。”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传统武术不仅完全可以在全民健身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可以借助全民健身的东风,来充分发展完善自己。
空间的给予带来了传统武术发展的希望,但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利用自身项目多样、功能齐全等特色和特点,加快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完善传统武术自身体系和价值系统的新时期建设,创新出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系列传统武术项目和锻炼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木兰拳和各种创新太极拳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传统武术也应该注意以简洁性、观赏性来满足现代人民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如果能够从社区体育着手发展传统武术活动,也不失为一个发展传统武术的切入点。
2传统武术在国外的快速发展是其第二开拓空间
目前国际武联已有88个会员组织,遍及全球各洲,这无疑为武术的海外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然而,东西方的差异是传统武术在西方发展的不利因素。比利时的马克·特博姆在《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一文中曾这样评论:“大多数西方人对亚洲武术真正含义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其传统的思想和意义是源于一种与他们本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当他们用汉语和日语之外的语言解释亚洲武术时,就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通过参与身体运动,存在着循序渐进的相互文化交流的机会。”固然文化的差异限制影响了武术的传播和发挥,但传统武术技击本质价值的属性和功能为其发展创造了最大机遇。“在多数西方国家中,亚洲武术的外在表现方式(动作),诸如直接面对对手的自由格斗,比起内在元素(精神)要受欢迎。”因此,传统武术的拳种多样、技法丰富、修身养性诸多特点无不为打入西方武术市场创造了条件。
正因为传统武术有着竞技武术套路自身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传统武术海外的发展也为整个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武术在向西方传授了武术技击方法和训练原则的同时,使西方人也逐渐了解了武术套路,了解了武术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了竞技武术和自身的发展。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原则
很显然,在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下,传统武术如果一意孤行,必然陷于被动不利地位。所以,传统武术不应该也没必要和竞技武术进行无意义的对抗。不对抗并不是委曲求全,或向竞技武术一边倒,应贯彻传统与竞技两者和谐发展原则,在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支持和配合竞技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李杰先生在2000年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今后武术工作的两大任务之一是“以争取进入奥运会为目标,加大竞技武术的改革力度”。同年,他在第五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武术进入奥运会是竞技武术的努力目标,但并不是武术运动的全部。”可见,传统武术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识。只是,在发展传统武术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传统与竞技武术发展的缓急,还应理解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的差异。”
当然,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并不是说今后传统武术的工作就是一切配合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在配合竞技武术期间,可以吸取竞技武术走向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从而为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体育化竞争的日益剧烈,竞技体育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当前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正确决策。然而,竞技武术在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时,传统武术的“补充”发展为武术的整体性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竞技武术的武术不是真正的武术。相反,缺乏竞技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展示(特别是进入奥运会体育的大家庭),武术也必然失去快速宣传和发展的有力条件。所以,在目前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国际国内体育环境下,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和谐发展的原则对于武术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在两者互相补充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良性运转,在量变与质变的互化中实现自身事物的改革使命。
1传统武术竞赛市场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国内武术比赛较多,而且,中国武术通过正规渠道也主要以竞技武术模式向国际推广。因此,竞赛市场空间的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尽管以武术文化节为龙头的地方传统武术比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只停留在表演、献艺、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赛上。比赛层次基本局限在民间,无法与较为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武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的产生。因此,如何使传统武术较为科学、规范、特色地走入正规化竞赛市场,是开拓其发展空间的因素之一。
2传统武术人力后备资源断层
竞技武术模式的发展对传统武术最大的影响则是对传统武术人才后备资源的严重割断。目前,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输送培养模式。上层有高等体育学院武术系,综合性师范大学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中层有大中专体育系武术专业,体校武术专业;基层有业余体校武术班,武术学校等,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此种模式体系的形成无疑对于竞技武术的飞速发展和进军奥运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竞技武术。高等体育院校武术系的招生模式以及高级省市武术队的训练模式都是按竞技武术模式运行,这必然限制和导致了其所支配的中层、下层武术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而经过系统竞技武术模式培养出的武术人才又“献身”于各级武术体育高校或武术队,作为周而复始的竞技武术人才模式的传播者。其结果,形成竞技武术“高处不胜寒”的局面。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主导地位的驱使下,不得不转入民间活动,以求生存和发展,而其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前景更是雾里看花。所以,发展传统武术,如果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若干年后,恐怕只能见到千篇一律的表演规定套路和你拳我腿的散打比赛了。总之,丧失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空间,便丧失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源泉和基础。这也正是传统武术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3传统武术科研体系无从发展
传统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空间的丧失必然导致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体系最终难以建立。1998年中国在北京、上海建立了武术科研基地,这无疑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更说明我国武术高级管理层对中国武术事业的重视。但科研的关键因素——人才,仍然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竞技武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武术人才又怎能去谙习和深入透彻研究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不可否认,尽管传统武术科学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广大科研人员采用现代生物力学、运动学、生物化学等现代化科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对传统武术进行辛勤而艰苦的尝试和研究,但结果仍是少之又少。这种局面的产生除了与目前科学研究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外,我们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竞技武术人才模式培养倾向导致武术研究者对传统武术的不甚了解。传统武术科研体系人才资源的缺乏和不健全,使传统武术的科学化难以立足和无从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武术科学化道路的堵塞和滞缓。这也是传统武术长期科学化发展难以快速突破的主要原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