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教學] 海钓知识

钓鱼怎么用蚯蚓
蚯蚓在钓鱼活动中几乎是万能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钓任何鱼几乎都可以用上蚯蚓。虽然蚯蚓的使用是如此的广泛,但对蚯蚓的临场正确应用方面貌似是没有研究的。我钓鱼钓了近40年,在用蚯蚓的技巧方面颇有一些心得,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不同鱼情使用的蚯蚓也不相同。像用鳊、鲫、鲶鱼、泥鳅等,宜用蚯蚓钓。自然水域中的鱼大多是食荤饵的,用蚯蚓钓饵,可以兼钓多种鱼。如果水域中的鱼多是肉食性的,则最好用蚯蚓、小虾等。养鱼池中的鱼类很多,要各种鱼兼而钓之,当以适口性广的蚯蚓类钓。如果水域中的鱼比较刁滑,则须用心去摸底试探在决定用什么饵去钓。
一年四季不同,水温也不一样,鱼的摄食方式也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说春天吧,虽然鱼从寒冷的冬天脱胎出来,但还是带有几分冬天的半休眠后遗症的。这是钓鱼,除了用小钩细线外,还要用小号的蚯蚓。如果用的蚯蚓粗了,势必有碍鱼吸入口而提空竿。夏天来了,鱼就会渐渐地活跃起来,摄食更猛,用粗一点的蚯蚓比较适合。
水域有大小、肥瘦、动静、人工和天然之别,一般来说,在大水域钓鱼用粗的蚯蚓,在小水域钓鱼用细的蚯蚓,流动性强的鱼嘴泼,摄食凶,用大蚯蚓,静一点的水域里的鱼警觉性高,摄食斯文,宜用细小蚯蚓。
深水的地方能见度低,适宜用色泽鲜艳粗些的蚯蚓,淡水的地方能见度高些,就要用细蚯蚓。

风与钓鱼的关系
所谓风就是空气的流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气候特征中的一种。风包括风向和风力两种。所谓风向就是风吹过来的方向,风力就是风吹的力度。风向可以分为东风、偏东风、南风、西南风、西风、偏西风等几种,风力可以分为12级。风向风力就像温度一样,都影响着鱼的生活习惯。一般的情况温度是第一位,风力与风向仅次于温度占第二位。风力与风向影响钓鱼作用的最明显处就是在湖泊、水库一类的自然水域中。根据科学研究和钓鱼人的经验,在刮北风、东风、西北风这三种风向时,鱼的吃钩率较高,刮西南风时,鱼的吃钩率差。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冬天刮了几天的北风后,突然有挂刮起了西南风,气温回升且天气晴朗,鱼的吃钩率还是很高的。
其实不管什么风都会对钓鱼造成影响的。当然,不一定会是坏事。鱼都有趋温、趋氧、趋风的习性,温度过低或过高了,它们就游向更适合的地方;氧气不足了,它们就游向含氧量更高的地方。鱼也有趋风性,尤其是草鱼、鳊鱼、翘嘴鱼白鱼、鲴鱼、条鱼等。这一类的鱼都喜欢捕获浮于中上层食物。
俗话说,乱风不上鱼。乱风就是指一天之中同时出现不同风向的风,通常出现在每年初夏至盛夏的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江南一带的气候是闷热天气,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为主,风力在3级左右,平均温度是25度左右,早晚较为凉爽,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而变得闷热。这时候的鱼会因为缺氧而浮头,尤其是草鱼、鲢鳙、鳊鱼等,已经失去了食欲。
干冷的西北季风是造成乱风的原因,是高热的印度洋北部季风和温热的东南季风相互碰撞制约的结果。乱风制约了水体上下层水流的交换,使消耗的溶氧得不到补充,缺氧使鱼丧失了活跃性。经验老到的钓友在遇上西南风的天气,会主动地改变战术,使用拖钩、逗口的方法来刺激鱼,使其咬钩

选钓场时水质的分析
我们在选择钓场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水质问题。水质问题与颜色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污染就有许多差别。
水体的酸碱度也是判断水质的一个途径,由污染物的含量、理化特性以及二氧化碳与重碳盐的比值所决定。最理想的PH值是7。水性偏酸性时鱼类的抗病能力会大大降低。水质偏碱性时,夏季鱼容易发生氨中毒。
鱼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决定着鱼的质量的好坏。水质没有污染的,鱼会又鲜又好吃。但是工业发达的今天,没有污染的水域几乎是凤毛麟角了。大多数钓迷喜欢去一些商业性鱼塘过把瘾。但恰恰是商业性的鱼塘,容易因管理不到位出现水质污染现象。
鱼塘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三。一是用各类污水作为补充水源,二是多年未清淤,三是鱼塘过量投施有机肥和饵料。鱼塘中若是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质,就会增加耗氧量,产生氨、甲烷等对鱼有毒的物质,使鱼的活动失常、食欲减退,严重影响鱼的生理活动和正常生长。
污水中含有铅、铬、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其中的鱼根本就不能吃。硫化氢、氨氮中毒的鱼,肉质松散腥味大,甚至有臭味。没有被污染的鱼体形正常,鳞片有光泽,鳃部鲜红干净,鳍、尾完整透明,鱼体颜色正常。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形失常,体色暗淡,鳃部发灰。好水质水体中的鱼腹壁膜一般为浅灰色,水体的水质越差,鱼的腹壁膜颜色越黑。


鱼与水质的关系
鱼终生离不开水,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繁殖、生长和摄食等生理活动。钓鱼者如果不了解鱼的生活环境是不能在钓鱼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再说,了解鱼生活的水域的水质也能保障钓到的鱼没有被污染,食用上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老钓鱼人都说,肥水鱼难钓。这不是因为肥水中的鱼滑,而主要是肥水的水质不好,影响了鱼的摄食等生理活动。据研究发现,在水质好的水域中,鱼的摄食量可达到自身体重的50%以上。水好鱼活跃,吃食又多又猛,食谱也较宽,自然好钓,反之鱼的食欲不振,不喜欢吞饵。如果钓回来的鱼做熟了还腥味颇浓,或者打开鱼腹时,看到鱼腹内的一层黑漆般的黑膜而不敢下锅,那就相当的可惜了。
一般来说,水质的恶化是由于水体中有机物质或腐败物过多引起的。自然水域都有自净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人类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过多地排入水域中,超过了水域的自净能力的限度,水质就会发生恶化,轻则鱼体受到污染,重则鱼类全部死亡。
水体是否恶化可以通过水体生态的变化和水的理化特性变化来进行初步的判断。鱼塘水一般有4种典型的颜色变化。一是蓝绿色。这是水质轻度恶化的特征。水的污染造成了水体中耐肥性强的蓝绿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二是灰黄色。这是水质重度恶化的特征。甲烷、硫化氢等污染物致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各种藻类大量死亡并产生毒素,发出臭味。三是暗绿色。蓝绿藻反复形成大量繁殖,水质浓绿而浑浊,水中重度缺氧,有明显的腥臭味。四是黑褐色。这是水质极度恶化的特征。塘泥深厚腐殖质过多,又不能补充新水,发出较强烈的腥臭味,生物循环几乎停止。

垂钓的技术
先说说投钩的位置及提鱼的技法。诱饵散落的范围一般都在40厘米左右,有的钓鱼人投饵时都要尽量地投到窝子的中心,希望鱼儿能很快地发现鱼饵。但这往往事与愿违。我们都知道,鱼情好的时候,进窝的是一群鱼,往往是几十条鱼围在一起抢食。我们用的碳纤竿和玻纤竿,竿梢都比较软,一旦体重比较大的鱼咬钩,提竿时若是不能迅速将鱼提离水底,中钩之鱼必然拼命挣扎,惊跑四周觅食的鱼群,导致很长的时间也无第二条鱼进窝咬钩。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会将鱼钩投在窝堂的右边沿,一旦有鱼咬钩,就将鱼竿提起向右前方成30度-45度斜向拖鱼离窝出水,这样就很少惊动窝里索饵的其它鱼了。
再说说诱鱼上钩吧。鱼不上钩多是因为食欲不高或者经常有人垂钓的塘口,鱼日久形成抗钩性,不敢咬钩。天气、气温、气压、风等自然现象也会影响鱼咬钩的积极性。鱼咬钩不积极的情况下,我通常会更换细线小钩,并不断轻提慢拉,诱鱼咬钩。使用红虫、小红蚯蚓等活饵,能提高上鱼率20%-40%左右。
此外,还要掌握鱼情,临场应变。在实际的钓鱼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例如你事先准备了很多美味的鱼饵,到了钓场,由荤饵换到素饵,这饵换到那饵,鱼儿就是不开金口。这是我们就要分析原因,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在一个八亩水面的鱼塘垂钓,这个鱼塘有很多成鱼。我上午的时候跟钓友们各自换遍了带来的十多种钓饵,结果还是没有诱到鱼。后来才发现,原来塘主是用蚕豆粉渣喂鱼的,水质较肥,鱼儿饱食终日,用一般的荤素饵很难有较好的收获。下午我们再去,用海竿垂钓。我用500余克粉渣拌进糟食中,攥成乒乓球般大团挂爆炸钩。结果海竿抛出没多久就铃声骤响,上来了一条足有3千克重的大鲤鱼。

钓鱼要“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钓鱼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凡是钓过几年鱼,读过一些钓鱼文章或有关书籍的钓友,在调钓和用饵上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钓鱼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关键就是要懂得应变,即根据不同的水域,不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鱼类品种来使用适合的钓具和钓技。应变不是想当然无根据地突发其想,而是经过主观上的观察,客观地分析。垂钓本身是在诱钓,所以必须从主观因素上想办法去适应客观。垂钓虽有规律,却无定式,要保持机敏的洞察心态。
四季不同,环境的变化也不一样。四季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反复演变的,尤其是春秋两季,是钓鱼的旺季。一个季节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例如春季可以分为早春、仲春、暮春。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技巧讲究,例如早春钓阳、钓深,仲春温差大,选雨天较好,暮春回暖,宜钓稍深或钓早晚。又例如初秋天依然热,可以用夏钓法。并不是风和日丽就适合钓鱼的,还得看是在什么季节。雨天也一样,并不是遇上什么雨天都适合垂钓的,俗话有说“春雨鱼满塘,夏雨不上钩”。 天气变化对鱼的活动影响最大,了解一下天气对鱼类的影响对钓鱼活动来说大有益处。
迎风钓鱼是一般规律,但风也有上鱼之风和不上鱼之风两种。例如春钓东南风很适合,但夏季不宜,因为会潮湿发闷。
鱼类是变温动物,对温度的变化非常的敏感,而鱼则只有向适合自己的温度上浮或下潜,变化过大,一时难以适应也就不愿就饵了。水温、水质、水流及含氧量等也影响着鱼的吃饵率。
Thanks for sharing. I gain more knowledge on fishing skill now.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謝謝您的分享。
Thanks for sharing!
thx for sharing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Thanks for sharing man!!!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