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去年初呼籲美國大企業回美設廠生產,在本土創造就業機會;當時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向他直言:「那些工作回不來了」。在賈伯斯逝世一年多後,其接班人庫克宣布斥資一億美元,在美國開設一條MAC電腦生產線。庫克能完成強人賈伯斯認為的「不可能任務」嗎? 工作機會流失的問題,不唯美國如此,全球工業國都因製造業外移而深受其害,甚至導致中產階級的萎縮,台灣亦飽嘗苦果。然而,要企業把工廠從土地、勞工相對便宜的地區遷回國內,立刻要面臨成本升高、供應鍊斷裂、競爭力下降等諸多挑戰,這正是賈伯斯所謂「回不來了」的原因。而今庫克宣示回美設廠,意味他必須克服上述層層阻障,才可能賦予「蘋果重返美國」實質的意義。 對於蘋果生產線「返美」的消息,美國各界多表歡迎,但也有不少人抱著半信半疑的看法,認為這只是蘋果因應外界壓力的「公關策略」之一。蘋果今年遭司法部指控企圖操控電子書價格,輿論批評它靠榨取中國廉價勞工獲取暴利,包括將數百億美元資金留在海外避稅,也遭歐巴馬批評對美國一般納稅人不公。因此,蘋果將若干生產工作移回美國,至少有助消除部分社會壓力,緩解「剝削」之譏。 作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蘋果擁有五千億美元市值,斥資一億美元返美投資不過是九牛之一毛;如能因此改變社會對它的印象,當然是划算的投資。但以蘋果一向的企圖,若僅滿足於「改善公共關係」這樣簡單的目標,便未免太過淺薄,也無法贏得美國人的尊重;它要做的,不僅是重新賦予「美國製造」的標籤意義,而且要展現「美國生產」的效率和競爭力,打破製造業「有去無回」的詛咒,那才是蘋果真正核心的挑戰。簡單地說,蘋果在大發利市之餘,必須面對自己作為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儘管庫克未透露太多投資細節,但從鴻海隨即傳出將赴美設廠,不難看出若干端倪:蘋果返美其實不是單獨行動,而是有部分的產業鍊配合移動。一方面,這是製造業生產裝配必須營造的群聚效應及臍帶關係;另一方面,這樣才能滿足美國政府對「美國製造」商品的自製率要求。換句話說,蘋果一億美元的投資,若能帶動上下游廠商的投資配合,對生產和就業的推升將是以乘數效果計算的。而蘋果若能藉由MAC產線的返美順利躍向iTV的在美生產,那才是更大的成功。 鴻海、廣達等台資企業一向是蘋果重要的組裝廠及零組件供應商,如果要追隨蘋果的腳步移向美國,自不可能再有中國那樣便宜而聽話的勞力可用,而必須藉助更高階的自動化設計及管理來降低生產成本。從這個觀點看,這倒不失為台灣資訊產業尋求蛻變、轉型的契機,若能創造出有別於在大陸工廠的百萬勞工大軍生產模式,台灣代工廠或者能擺脫「毛三到四」的宿命。而蘋果這種「一條生產線先行」的模式,毋寧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實驗,測試著各個企業到底有多少能耐。 回看台灣,馬政府正大力推動的「鮭魚返鄉」計畫,跟歐巴馬想為美國人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企圖其實不相上下,而響應的台商亦不在少數。台灣也許缺乏像蘋果電腦那樣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作為領軍,但許多台商富有國際商戰的經驗,具有回饋鄉土的動機和熱情,對台灣本土的經營結構和條件也極了解;因此,長遠看,個別台商返鄉能創造的不僅是就業、生產或出口,也應能催化產業和經濟的連動效應。 「製造業重返美國」,其實不只是歐巴馬的命題,也是整個世界經濟企待解答的命題:當所有製造業都外移至廉價地區後,已開發國家的工人階層將何去何從?經濟結構的平衡如何維持?這個命題,今天落在享盡光鮮的蘋果公司身上,看它如何解題,如何擺脫血汗工廠的譏評,應是深耐咀嚼的挑戰。 tvb now,tvbnow,bttvb/ b7 R( E8 J) X' _6 |7 K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B9 H/ s7 l5 V
【2012/12/13 聯合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b! R/ K' P5 s& p* A
+ ~6 q+ E5 g4 D" _- iwww2.tvboxnow.com
% [0 z! P# M5 m- h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