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百科] 大熊貓生命之初

 ,  描述: 熊貓繁殖秘密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4-10 12:22 PM 編輯

曾經在臥龍親手捧過出生不到十天的大熊貓幼仔,感受著手掌中嬌小、奇特生命的那一刻對生命的神聖和神秘震驚的無話可說。它跟它的母親相差的十萬八千里也不止啊,模樣沒有半點像,體形差著1000倍還多……它托在手中纖小嬌嫩盈盈一掌,從頭到尾沒有一支普通的鋼筆長,好象是實驗室一隻剛出生的小老鼠,光裸通紅的皮膚微微透明,象一團散發著香味兒的棗紅色果凍;肉紅色的皮膚上只有稀稀疏疏的白毛,四隻小腳丫薄得透明、小得象筷子頭,爪子針尖般纖細。沒有外耳孔——耳朵只是微微突起的綠豆大的小小疙瘩,而它的眼睛則是微微突起的一個兩個芝麻粒;但是你想不到的是它的聲音格外地銳利、洪亮,象布娃娃高昂、尖銳的機械叫聲;它的嘴十分寬闊,從一邊的腮幫咧到另一邊的腮幫,當它叫喚時你覺得它的整個頭部都被大嘴佔據著。這樣一個發育不全體重極小的生命靠叫聲洪亮唯一的優勢向它的媽媽傳遞它的需求,否則的話熊貓媽媽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實在是太小,太奇特了!


魏榮平是中國大熊貓繁殖專家;在國家地理雜誌和發現頻道經常見到他。

跟它的父母相比它的尾巴算是比較長的,相當於身體的三分之一,而且從尾根到尾尖幾乎是一般地粗細,象一個棒子。這是一個有用的“肉棒”,7天以前,當幼仔爬動的時候,它的尾巴象旗杆筆直地翹起,象袋鼠的尾巴一樣起著平衡作用,臥著不動的時候拖在身體後面。7天以後,由於尾根的肌肉逐漸地發達,尾尖相對就細得多了。幼仔的身體迅速的發育長大,而它的尾巴不再長長,只是尾根越來越粗。40天以後,它的尾巴向腹部蜷起,漸漸由一根可以豎起的“旗杆”發展成覆蓋在會陰、肛門處起保護作用的“屁簾”。新生的熊貓尾巴比較長,這說明它們是由有著較長尾巴的古食肉類動物演化而來的,當它們長大成人它們的尾巴相對於身體變短了,只有10---15釐米。




跟大熊貓幼兒的體形不相稱的是它的聲音非常的銳利、響亮,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刺耳——當媽媽把它抱的太緊,或者用嘴叼著時讓它感到不舒服,它都委屈的大叫個不停,好象是受了莫大的委屈。它們的叫聲有時象初生嬰兒的哭聲,有時又象小狗的吠聲。兩個月以後這兩種叫聲逐漸的減少,而代之以一種撒嬌似的“嗯嗯”聲。在野外科研人員離著好遠就能聽到熊貓幼仔的叫聲。直到媽媽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讓它重新感受母親懷抱的舒適和溫暖,熊貓幼仔的叫聲才漸漸平息下來。它實在太小了,手腳只有筷子頭那麼大點,軟弱的沒有力量抓撓一下媽媽,如果不靠自己尖利的聲音發出強烈的信號告訴媽媽自己的需求,它的媽媽怎麼知道它的感覺呢?
1

評分次數

  • dxb

一周大時,兩顆芝麻粒似的眼睛到7天時成了微微的一橫, 黃豆疙瘩一樣的耳朵逐漸變得扁圓,耳朵、眼圈和肩部長出微微發黑的毛束;十天以後,後肢也出現黑毛,耳朵上的黑毛更濃了,眼圈的黑毛形成一副圓圓的“墨鏡”,到25天時它渾身的毛色已經象媽媽一樣黑白分明,很象一個大熊貓了。一個月時形成了上下眼斂,40天左右它們緊閉的雙眼才能剛剛睜開,目光呆滯,並沒有視覺。兩個月以後才對光有點反應,視力很弱,直到5個月以後視力才漸漸加強。三個月時小熊貓剛剛有點力氣站立,勉強走兩步踉踉蹌蹌的時時翻到如不倒翁。當它四個月時差不多能夠穩健的行走了,喜歡打滾,喜歡把媽媽的背當滑梯爬上去再滾下來。


在地球上的胎盤動物中大熊貓幼仔重量與母體重量之比是最小的: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子體重最大的是247克,不到半斤;最小的只有53.7克,一兩多一點。兩者差了4倍還多。然而將剛出生的大熊貓的幼子與它們的母親的身體相比這個差別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成年大熊貓的平均體重是100多公斤,比人類的體重重得多,而它的幼子比人類剛出生的嬰兒卻小得多——人類的嬰兒一般都在4斤以上,而四斤左右的嬰兒並不多見,已經很不容易育活。而大熊貓剛出生的幼子比人類最小的嬰兒還要小了許多。人類將四斤左右的嬰兒育活尚且困難,育活初生時先天發育極不健全的平均體重僅140克的大熊貓幼仔更是困難重重了!



熊科動物是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演化出來的。在演化的過程中熊的祖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逐漸地適應四季分明、食物供應隨季節變化的生存環境:在寒冷的冬天它蜷縮在洞中休眠(把體溫保持在接近正常體溫狀態的深眠,)不吃也不喝把能量消耗控制在最低限度,靠消耗身體儲存的脂肪度過缺少食物的冬季。(它們在2500萬年的中新世早期出現穴居行為。)

以後熊類從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的適應輻射使得某些種類擴散到了食物豐富的熱帶的幾種熊和在冬天捕食海豹的北極熊都沒有食物缺乏之憂,用不著冬眠了。但是它們的懷孕的雌性在秋季還是要穴居,並且在哺乳期內的幾個月中不吃不喝。例如北極熊……所有熊的幼仔都是晚成的,在出生時發育程度低,它們在母親的懷抱裏發育,等到離開洞穴時已經能夠行走,,基本上相當於哺乳動物新生兒的質量的一般水平,因此對熊而言,洞穴部分地起著子宮對幼仔的保護作用。



熊科動物(包括世界上現存的7種熊和1種大熊貓),都產幼小的仔——不僅體重輕,而且發育程度低下。在所有真獸亞綱中熊科動物出生幼子的體重與其母親體重的比例是最低的,大熊貓的這一比例則是現存熊科動物中最低的。黑熊的出生幼仔是母親的1/200—1/300,比起大熊貓的幼仔還是大了許多,相當於大熊貓出生40多天的幼仔——在地球上的胎盤動物中大熊貓幼仔重量與母體重量之比是最小的,1/1000-1/1500。一個孔武粗壯體重超過180公斤的熊居然生出的幼仔體型只有老鼠大小。它實際上是一個早產兒,相當於人類4個月大的胎兒。它的大腦表面還沒有出現溝回的結構,淋巴免疫系統也沒有見到白細胞,腎小球也還沒有被包氏囊包圍……

在洞穴裏休眠期間對於那些懷孕的雌熊來說是一種生存的嚴峻挑戰——它們既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又要滿足胎兒新陳代謝的需求。世界上的哺乳動物在禁食的情況下都能利用自身儲存的脂肪來供應能量,但是有脂肪水解產生的自由脂肪酸不能通過母親子宮和胎兒胎盤之間的屏障(可能食由於過於疏水的緣故)。因此哺乳動物胎盤中的胎兒不能利用母體血液中數量巨大的自由脂肪酸,只能靠葡萄糖作為氧化的基本底物。為了保證胎兒的生存,一隻禁食的雌熊只能把自身的蛋白質轉化為糖類來為自己的胎兒提供營養,從蛋白質轉化為糖類討通過一個稱之為糖異生作用的生物化學過程來實現。如果糖異生過程太長,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危機到雌熊的生命。(由於這個生存的壓力,熊類在進化過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的篩選:或者死母親,或者死胎兒——這樣進化的過程就中止了,熊科被淘汰出局。)熊類採用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生殖方法:縮短孕期,產下體型小的發育程度低的幼仔,幼仔出生以後母親就可以不通過胎盤而是通過乳腺分泌的乳汁胃幼仔提供營養,使得發育不全的“早產”幼仔能夠在母親的體外繼續生長發育到“足月”。熊類的母親利用體內儲存的脂肪酸水解成脂肪酸進入乳汁餵養幼仔,激節省了體內的蛋白質的消耗,又可以避免體內有害物質酮類的增多,從而保證在冬季食物缺少的休眠期間母子平安。
大熊貓產下體型小的幼仔正是熊的祖先在進化歷史中印刻的烙印。
初生熊貓比初生嘅狗bb還要小,要將佢養大眞的不容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