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電/ 前不久,一則題為“皮草女因多花兩塊錢鬧停公交‘碰瓷’民警”的視頻出現在各大新聞網站。視頻中,一輛福建泉州的公交車上,一名身穿粉紅皮草上衣的女乘客因車費問題當場大鬧。不少網友對該乘客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批評,但留言中也夾雜著一些令人尷尬的內容,比如:“別以為穿得起皮草就多了不起!”“穿皮草的素質還不如東北人!”
+ ^4 _1 v- h" {/ O d' M& S" _www2.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0 |3 Z; U# p+ m3 Q
曾幾何時,關於“東北人”的各種段子不僅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也為不少網絡媒體所熱衷。在這些段子裡,“東北人”的形象被惡搞得誇張、負面和可笑。一時間,“東北人”仿佛成了任人信手拈來的笑料。
) z( z: F3 B& e, V, y8 Jwww2.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 h) A0 l" I. k( v* _
有心人一定記得,其實早在“東北人”之前,“河南人”就淪為上一撥被嘲諷的對象。幾年前,人們提起“河南人”,似乎就代表著不忠厚、不老實,不少網絡媒體也出現過許多類似的段子和文章。以偏概全的偏激和成見,給“河南人”“東北人”貼上了莫須有的標簽。 www2.tvboxnow.com7 a3 b- k: H" P0 v0 v
# L8 B) Q) R& \4 I# y+ }2 b. t) M! z' M8 swww2.tvboxnow.com 如果說“河南人”“東北人”反映出的還只是長期存在的地域歧視問題,那麼近期以來,一些網絡平台和媒體上頻頻出現的、給某種個體行為扣上群體“帽子”的事件,則越來越多。比如在這則題為“皮草女”的視頻中,網絡媒體之所以強調“皮草”二字,想必是為了強調這位女乘客的財富背景,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穿“皮草”是有錢人的象徵。於是,不少網友果真掉進了網絡媒體設置的文字陷阱,對不文明行為的批評轉而變為對“皮草加身”的攻擊。在這種被扭曲的邏輯下,“皮草女”代表有錢人,“皮草女”不文明意味著有錢人素質低,對個體行為的批判演變成對某一類人、某個群體的非理性指責。
: }0 V# ?, N' }: c# j
G! Y7 w) i1 p6 i. W7 d% s$ S公仔箱論壇 媒體是社會情緒的放大器,尤其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交織,輿論環境複雜,媒體上出現的一字一句一個畫面,都可能將公眾情緒和社會心態引向未知的深淵,帶來嚴重的後果。網絡空間引發的矛盾,可能直接導致線下真實社會的不安定。客觀報道、真實呈現,是媒體自誕生以來就負有的使命,在網絡空前發達的今天,客觀真實尤為重要。
9 x' c u. Q) R( \5 Q3 }公仔箱論壇( L6 m# r5 m2 |1 a/ D
就拿網絡上流傳甚廣的“鄙視鏈”來說,一些人盲目地“鄙視”某個地域的人、某個行業的從業者、具有某種特征的群體,殊不知這種“鄙視”本身才是最無知、最情緒化的。媒體不但不應當在遣詞造句中放大“鄙視”效應、激化社會矛盾,反而應該通過正面引導,幫助人們的認知和情感歸於理性。別為了點擊率、收視率瞎“扣帽子”製造話題,是媒體在今天必須恪守的基本職業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