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紅校服”與“綠領巾”是兩碼事

     有網友稱,包頭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級成績前50名學生發放紅色校服,並印有“包24中優秀生,翔銳房地產”字樣,事情得到該校辦公室人員的證實。(10月26日《山東商報》)
. L# O8 I; m# C  x% k3 n- O8 ktvb now,tvbnow,bttvb   “綠領巾”剛過,“紅校服”又起,網上網下一片斥責,什麼“拜金主義”、“有色眼鏡”,甚至扯到“歧視教育”、“特權腐敗”上,語不驚人誓不休。不懂教育規律、人雲亦雲是可怕的,“紅校服”與“綠領巾”根本就是兩碼事。tvb now,tvbnow,bttvb: n. s& _+ r* Q0 x3 `
    “綠領巾”是給“差生”戴的,涉嫌歧視與污辱,傷害他們的心靈,必須旗幟鮮明地說“不”;但“紅校服”正好相反,它是給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穿的,是對這些學生的肯定與褒獎,是學校乃至社會慣常的做法(當然,搭車賣廣告也有不妥)。就好像給英雄授勳,給見義勇為者頒獎,給幼兒園的好孩子貼小紅花一樣,有什麼不妥嗎?如果說勳章只授予英雄會忽略大多數人的感受,不是十分可笑嗎?
% T8 Y: V1 i# I. _* `9 g  xwww2.tvboxnow.com    其次,這種手段也與歧視、傷害無關。因為獲穿“紅校服”的優秀學生只有50名,相對過千名學生畢竟是少數,不會對大多數不穿“紅校服”的學生構成實質性歧視與傷害。事實或許正好相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紅校服”一定程度上會對一些自尊心、自信心強的學生起到正面激勵作用,這何嘗不是教育者和家長們的夙願?www2.tvboxnow.com9 P( u" Y$ p9 \/ C  V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沒錯,但平等並不意味著不分賢愚不肖一鍋煮,不能獎勤罰懶。論者動輒以孔子的“有教無類”來批評教育界的獎罰制度,就算是孔聖人,不亦經常在眾學生面前猛讚顏回“賢哉回也”嗎?況且,磨難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誰說不是呢?“綠領巾”大家“傷不起”,“紅校服”為啥也不能穿? (連海平)
1

評分次數

  • aa00

紅校服不同于“綠領巾”,更像“黃馬褂”

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10-27 04:52 P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 P) U" n' f5 i4 M

' ?7 K  J. H+ x7 |3 a! |& Z# |; ^公仔箱論壇      內蒙古包頭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級成績前50名學生發放紅色校服,印有“包24中優秀生,翔銳房地產”字樣。最新消息,紅校服將被回收公仔箱論壇0 W! U: x+ Y% @0 R. Z
  無法不讓人想到“綠領巾”。發帖者評價其“紅校服的性質比綠領巾更為惡劣,集媚權、媚錢、奴性、斯文掃地為一身!”這話顯然有些過了,成績好的,學校以資獎勵,發什麼都無所謂,也不會因為紅色就特別刺眼——這就如各階段中的“獎學金”,獎優懲劣,也是另一種“因材施教”。不能說因為發錢了,就顯得“鑽進錢眼裏”,或者市儈功利雲雲,權益的對等不代表能力的平衡,承認先賦能力上的差距,這本身就是教育公平的題中之義。因此,理論上說,穿“紅校服”算不上特權,而沒有“紅校服”可穿,也算不上受傷。公仔箱論壇* j  Q* x% |) F0 @4 `/ ^; n
  真正的問題在于:在這種校服背面,除了印有白色“包24中優秀生”的大字,在校服背面中部還附有“翔銳房地產”的字樣。一者,如果是學校獎勵,抑或者是商業化的獎項,起碼當有“本末”的區分,如果校名和商業標識一樣大小,這究竟是榮譽還是“廣告衫”?二者,即便從商業廣告來說,也不是毫無禁忌,應有自己的邊界與底線,捐資助學是好事,但如果拿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作為廣告載體,搞“名利雙贏”的把戲,校方就不應成其為提線木偶。" d/ Y3 f2 l$ G$ C
  值得警惕的是,張揚的“紅校服”很容易帶來潛在的三重危機:一是學生相處中的人際危機,優秀生當然值得肯定,但是否需要強化其每時每刻的“特殊”意義?從社會學角度而言,這顯然是一道有待反思的命題,因為群體化的基本原則是平等與憫恤,過于放大其“優秀”的特殊身份,很容易造成群體排斥或疏離;二是學生權益上的平等危機,“紅校服”出沒在校園裏,很容易成為權利層面的“硬通貨”,強化給教育工作者“差別對待”的潛意識,容易對可塑期的孩子形成定勢思維,妨礙其多元發展。www2.tvboxnow.com  K1 @/ q6 _7 _1 k
  某種意義上說,地產商冠名的優等生“紅校服”很像封建社會黃馬褂的廣告版。譬如《清史列傳》就曾記載,鎮壓太平軍起義的將領,幾乎很少有沒得過黃馬褂的。因這馬褂使授受者倍感榮耀,“親近頓成心腹”感,其間有無數層面的附加意義。青少年對于教育多少有些敬畏心,強化身份色彩與特殊意義的“廣告馬甲”,會不會也像“黃馬褂”一樣、成為駕馭在普通孩子之上的“別樣風景”?(江蘇 鄧海建)

綠領巾是羞辱紅校服是商業

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10-27 04:54 PM 編輯
2 |! f0 p' x- Z2 X  k9 a5 u+ }& v- x
" R" l3 O' @  n! s: q.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西安給差生戴綠領巾,無疑是對學生人格的羞辱。在包頭,讓優秀生穿上紅校服,其羞辱意味已然消散,樹立榜樣的意味凸顯。但是,此中又別有意味。tvb now,tvbnow,bttvb+ V/ B8 v. h/ X9 m
  在學校教育中,評比差生不可以,並不代表評比優秀學生不應該。如果學生的優秀與否都秘而不宣,看似對個體充分尊重,卻容易淪為平庸,使學生失去上進的刺激和動力。學生的心理不會如此脆弱,認為評比優秀學生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如果承受不了別人比自己優秀的壓力,這樣的學生很難健康成長,我們的教育恰恰應當讓學生習得這種承受力,習得各種抗挫折、抗打擊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成長成材。
* }1 V& ]; O$ Y. ^0 c# ^8 n+ j  但是,允許樹立榜樣,不意味著要對榜樣進行身份標識化和社會生活化。學習榜樣,止于課堂,就適于課堂;止于年級,就適于年級;止于全校,就適于全校,沒必要越位,超出應有的范疇。更重要的是,沒必要對這種優秀進行身份標識。當把優秀變成一種身份,優秀就部分地變味了,就意味著他有某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就可能助長他的不平等觀念。而且,在學習上優秀不意味著生活上一定優秀,沒必要把學習上的事扯到生活中來。穿紅校服,即是把優秀生活化了,在無形中擠壓的是學生平等、個性化的生活空間。
" [% n! F/ r4 e! qtvb now,tvbnow,bttvb  由此看來,教育觀念的混亂和錯位,極易導致教育創新失去方向。如果既著眼于對人的尊重而培養健全的人,又注重激勵而促使學生進步,那麼教育創新不僅不會失去方向,還會探索出許多新辦法,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 3 N' L( u/ J- O$ p3 J  X+ w  y
  也許,問題的實質,未必是校方不懂,而是教育觀念被商業浸染。紅校服上最扎眼的,是“XX房地產”字樣。這寥寥數字,不僅揭露了紅校服的底牌,也暴露了優秀生只不過被當成了一個招牌。說到底,是一些過于有商業頭腦的人,利用了優秀生可以“樹立榜樣”的價值引導作用,利用了既可以吸引眼球又可以得到社會理解的心理,借機做了一次廣告。
5 `8 L& K6 m' S5 A, t* L公仔箱論壇  在商業廣告語的推介中,優秀生的價值引導作用已然盡失,更多的是一種噱頭、玩世、搞笑。紅校服上“包24中優秀生,XX房地產”字樣,傳遞出的最直觀效果是優秀生與房地產的對等。這就不僅無效,而且無聊。學校還是要遠離商業,還學生清凈的學習空間才好。(吳喬)
1

評分次數

  • aa00

给好老师戴红帽子,差老师戴....

綠領巾紅校服的背後

      繼西安某校給成績不好,表現稍差的學生戴“綠領巾”之後, 內蒙古又有學校推出讓考試成績在前50名的學生穿“紅校服”的舉措,這樣帶有歧視性的教育方式自然再次引起非議。為什麼此類事情層出不窮?難道就是因為當事老師熱衷于在學生中分優劣的教育方式?我不太相信。任何一個老師肯定都希望在輕松,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享受教育的樂趣,之所以有類似事情,無非是老師希望以這種有刺激性的教育方式,保證教育質量,更具體地說,就是保證升學率。在很多客觀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我們肯定還會在“綠領巾”,“紅校服”之後,看到“黃背心”之類的在教育過程中因為區別對待而傷害孩子自信心的事情。
8 z# J7 t# @  g5 h1 A- c* D; [  雖然教育主管部門一再強調不要片面追求升學率,但對于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升學率的追求已經不是老師個人的問題,他們甚至是迫于家長和社會的壓力而為之。以升學率,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沒有錯,升學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 ,考試也是最為平等的選拔方式。問題出在考試和升學的衡量標準的制定上,考試的內容能不能擺脫死板的知識灌輸,能不能啟發每個學生的能力?升學能不能不只是以學業作為標準?能不能體現一個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囊括這些問題的教育,應該是個充滿人性和樂趣的教育,無論學生和老師都會減少被迫而為之的壓力,那種刺激性、歧視性的激勵方式也就少了用武之地。
6 f$ G1 n4 i9 M- {% n9 l) Q公仔箱論壇  很多模范教師之所以模范,就是他們容得學生發展個性,即便這種個性是有問題的,需要老師花更大精力去糾正。模范教師之所以模范,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在心裏愛孩子,所以才容得下孩子的不同缺點,並且甘願幫助孩子改變缺點,這一點不可能要求每個教師都做到,畢竟很多為師者不是因為熱愛教育,熱愛孩子,而是因為需要教師這個職業維持生計,特別是當教師資源匱乏時。(佟彤)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