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212)梁啟超(七) - 時務學堂 - 07-06-2014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曾卓然
本帖最後由 shingtinchi 於 2014-6-17 06:09 PM 編輯
【節目主持】:張偉國、曾卓然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26.44 MB
【下載連結】:
梁啟超 (七)︰時務學堂
《時務報》在1896年8月9日創刊,每十日出版一期,一共出版了六十九期。但是由於梁啟超與《時務報》的主要投資者汪康年關係惡化,梁啟超於1897年底離開《時務報》,應湖南巡撫陳寶箴的聘請,前往湖南省會長沙,擔任新成立的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職位。
湖南巡撫陳寶箴是清朝各省封疆大吏之中,最重要的改革支持者。他是江西義寧州的客家人,舉人出身,曾經在曾國藩的幕府中任職,因為平定太平天國有功,獲得破格任用,升遷至湖南巡撫。陳寶箴希望在湖南省推動改革,開通湖南風氣,培養有用人才,於是應湖南名士王先謙的建議,成立時務學堂。陳寶箴在時務學堂的招考告示中表示:「國勢之強弱,繫乎人才;人才之消長,存乎學校」,「治國之本,莫不以添設學堂為及務」。而學堂的教育,需要中西並重,效法日本明治維新,探求攘夷之道。亦即希望透過教育,培養中西並重的人才,使國家富強,有能力抵禦外國侵略。湖南時務學堂的宗旨,與梁啟超的想法一致,於是欣然應聘。1897年11月,梁啟超到達長沙。
據現存資料顯示,時務學堂開辦時,有兩千多人報名,只取錄四十人。學堂的提調即校長是湖南名士熊希齡,熊希齡是鳳凰縣人,進士出身,有革新思想,希望打破湖南省封氣閉塞的狀態,他與湖南瀏陽縣名士譚嗣同、唐才常以及巡撫公子陳三立等人關係密切,成為推動湖南改革的先驅,是晚清維新派的重要人物。熊希齡在民國之後曾經出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晚年退出政壇從事文化教育。譚嗣同後來積極參與戊戌維新,是光緒帝主要助手,維新失敗後被處死,為改革流第一滴血,成為「六君子」之首。唐才常在維新失敗後,流亡海外,其後回到上海外國租界,策劃武裝起義,成立自立軍,1900年夏天趁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政局混亂,決定自立軍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但因為指揮失誤,匯款未到,終於被清兵鎮壓而失敗,唐才常在漢口被逮捕,處斬。陳三立亦因維新失敗,與父親陳寶箴同被革職,受「永不錄用」處分,從此退隱山林,以寫詩著文自娛,成為清末民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幾個兒子都是民國時期文化界名人,其中陳寅恪教授留學日本、德國及美國哈佛大學,回國後應清華大學聘請,成為清華國學研究所導師,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合稱為四大導師。陳寅恪學貫中西,著名學者朱自清、馮有蘭等人,亦經常傍聽他講課,因此陳寅恪有「教授的教授」的美譽。陳寅恪長期在政治壓力之下,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學原則,為當時及後世人所欽敬。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