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其它] 塑料「成為環境一部份」 空氣土壤水被污染 洛磯山脈落膠雨

2 M2 W5 X) o: {( f3 U9 Z& ?
在洛磯山脈雨水樣本發現的微膠粒,包括膠纖維(左圖)和微膠珠(右圖)。
! F. X/ ?2 |: b; e1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4 k7 J) A6 R6 atvb now,tvbnow,bttvb【地球悲劇】「天空落下七彩膠雨點」——不是童話故事魔法世界,而是地球現正發生的悲劇。科學家在北美洲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收集雨水樣本,本是為了研究氮污染,卻意外發現雨水中含有微膠粒。有多少塑膠已滲透空氣、土壤和水是未知之數,惟微膠粒顯然已無處不在,「成為了環境的一部份」。 - o0 ^: r! E1 j" m& E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i2 A1 {6 ~  Y0 Z4 P! W. i
「這發現完全出乎意料。」美國地質勘探局研究員韋瑟比(Gregory Wetherbee)坦言「預期會看到土壤和礦物顆粒」,誰知在顯微鏡下、採集自科羅拉多州包括海拔3,000米地方等不同地點的雨水樣本,竟然充斥七彩的微膠垃圾,而且纖維、小珠和碎片等不同形狀都有。「能夠告訴公眾的最重要訊息是,存在於環境中的塑膠,份量遠比我們眼睛見到的要多很多。」韋瑟比說:「雨裏有,雪裏也有。塑膠已是環境的一部份。」這項發現已在題為《天空下起膠雨了》的報告公開。公仔箱論壇4 C  f, C& F# y' Q) l0 d

7 a: [5 M) l8 c微膠粒可飄至幾千公里外
5 c7 R- a4 N' Q/ A7 u  j0 q$ f這發現雖然叫韋瑟比驚訝,但其實跟早前另一項研究的結果不謀而合:科學家在「世外桃源」法國比利牛斯山(Pyrenees)都發現微膠粒蹤影,意味微膠粒可隨風飄到幾百甚至幾千公里外的地方。還有其他研究發現在海洋深處、英國的河流與湖泊,以至美國的地下水裏面,通通存在着微膠粒。. P" G" b( V+ }8 u

1 ^% n  M# c0 I# b7 P+ Awww2.tvboxnow.com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貝倫德學院的微膠粒問題專家梅森(Sherri Mason)指出,超過90%塑膠廢物未獲回收循環再用,而是慢慢降解,幾乎任何塑膠物品都會釋出膠粒子到空氣中,「隨着雨形成而進入水中」,流入河、湖、灣、洋,再進入地下水源;甚至「衣物每次洗濯也會釋出膠纖維」,因塑膠粒子是許多工業程序的副產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r6 _  Z; h/ k( w0 E0 |
, z1 c: W4 w& Y( o$ [6 A5 t4 Z
專家料清除或需數個世紀tvb now,tvbnow,bttvb" w% z( V6 a; S1 C
然而,科學界雖然研究海洋中的微膠粒已經有十多年,對情況仍不甚了了,更別說是淡水以及空氣中的情形。同樣未知的是,將存在於大自然的塑膠全部清除,理論上是否可能,以及需時多久。英國伯明翰大學生態水文學暨生物地球化學教授克勞斯(Stefan Krause)說:「即使我們可以揮一揮魔法棒然後全面停用塑膠,也無法確定微膠粒還會繼續在河流海洋中循環多久。」而且情況並不理想,「根據已知的地下水與河流含膠粒的情況來看,我估計要幾個世紀」。tvb now,tvbnow,bttvb, O* w4 u; c" u  q, r

0 g" U3 J3 {* a- p* _! Wtvb now,tvbnow,bttvb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正透過飲食吸收微塑膠,而且多數從空氣吸入了微膠粒和納米膠粒,但科學家還未了解這對健康有何影響。微膠粒可吸引或依附在水銀等重金屬與有害化學物,家具、地毯的微膠粒亦可能含有毒的阻燃劑。
7 E% }+ H9 l& ^2 u% [1 ?公仔箱論壇
5 [9 P8 [* L) W' B8 _4 d由於我們自出生起已暴露於數以百計合成化學物下,要估計從未接觸的人會增壽多久是相當困難。「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完全了解塑膠與健康的關係。」梅森說:「但由已有的資料看,可以肯定呼吸吸入塑膠不會是好事,所以我們該要開始思考如何大幅減少對塑膠的依賴。」
$ Y' i) ?, p% v1 n3 q7 r/ f, C公仔箱論壇英國《衞報》
1

評分次數

  • aa00

微塑膠每日數以噸計流入水源
; i; L8 _. m$ r& g7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6 G% `9 N$ R+ m3 [
海龜被膠圈套導致發育畸形,是海中充斥塑膠垃圾惡果之一。
) a8 B! g: B" r2 ^6 n
* y0 l! x3 O- o) Q& h3 ^tvb now,tvbnow,bttvb微塑膠是指小於五毫米的塑膠粒子,它們每日數以噸計流入海洋和湖泊等水源,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 [1 M. F! q9 t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X4 [5 l4 b- O: O1 ^
每次洗衣流出70萬纖維
) \6 k* w8 i- P; W% y, F, Btvb now,tvbnow,bttvb目前仍未能證明微塑膠如何進入水系統,但很可能與人類處理不當有關。研究顯示,衣服和地毯都會造成釋出微塑膠,洗衣機每完成一次洗衣程序,就會有70萬塑膠纖維進入大氣層。此外,現時海洋和河流都存在大量塑膠垃圾,或被部份降解成微粒,融入水中。5 h7 \1 s6 D' }- _8 P

2 U0 H" w! i: }% k2 ~; }& j) R! rwww2.tvboxnow.com美國明尼蘇達大學2017年一項調查指,全球83%自來水樣本發現微塑膠污染,當中美國的污染率達93%排第一,印度和黎巴嫩緊隨其後,法國、德國和英國的污染率最低,但仍有72%。另一項調查則發現,樽裝水亦含有微塑膠,並不是可靠的代替品。& H' H( J9 r' G5 a, m3 n1 O1 s

4 z; F) ~. W' P!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塑膠需要數千年才能降解,但人類卻一直製造塑膠垃圾,估計海洋塑膠垃圾的重量到2050年就會超過魚類。科學家警告,微塑膠體積極細小,可進入器官,過往已發現不同大小和形態的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取微塑膠,微塑膠更可在腸內釋出化學物質,難以估計對健康危害有多大。www2.tvboxnow.com6 V- k- G0 K" x, F0 K+ L
英國《每日郵報》
巴基斯坦辣招 用1個膠袋罰240元                           
* H; J9 d6 V8 R" E: o2 T
- M) u0 s4 k# d; X' t; h公仔箱論壇巴基斯坦大城市常見人搬運大堆棄置膠袋。
6 W' @: F7 u& O0 [6 _# N! r+ P4 Ltvb now,tvbnow,bttvbwww2.tvboxnow.com+ D3 d6 Q$ c' M* \3 c+ v0 t$ n
巴基斯坦為抑膠禍出重招,首都伊斯蘭堡昨日起禁用即棄膠袋,任何人使用、出售或製造均可被罰款,使用一個膠袋會被罰約240港元;出售則罰約490港元;生產者則會被罰最多約24萬港元。
% I; m& F- b3 D- e* `8 q+ Q
) t! {" Z6 H  Wtvb now,tvbnow,bttvb生產商指50萬人失業www2.tvboxnow.com4 t8 |/ o- C- c. e! @
官方推算巴基斯坦每年消耗550億個膠袋,大部份棄置膠袋均堵塞污水渠、污染運河,或被棄置於空置停車場,被覓食的山羊或狗隻吞食。氣候變化部長阿斯拉姆說:「2億人的安全正面臨威脅,這是必須做的事。膠袋不可被燃燒、掩埋、重用或回收。」為鼓勵消費者棄用膠袋,當局已在周末市集發放布袋,並在昨日起於數百間商店供應。
4 N5 x# o4 R8 z+ F$ i8 vwww2.tvboxnow.co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H1 ^  Y+ v$ S5 b
政策惹來生產商抗議,指將有50萬名員工因此失業,亦有民眾直言當局應率先處理工人的生計問題。阿斯拉姆指官員正與廠商商討補救措施,如將廠商的機器改造作生產其他產品。他又指有跟肯雅官員討論,認為一下子落閘,比徵收稅項或費用更用效,因可杜絕貪污。肯雅兩年前禁用膠袋,違者可被判監四年和罰款4萬美元。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坦桑尼亞亦有類似行動。至今全球已有逾40國禁用膠袋或徵收膠袋稅。
9 I5 M; _# [# s& S. O' Ztvb now,tvbnow,bttvb美國《華盛頓郵報》
1

評分次數

  • aa00

零碳排放渡大西洋tvb now,tvbnow,bttvb( v3 e8 M! K5 u5 Y  `. M4 M7 V
瑞典少女揚帆赴聯國大會
+ I) M( Q9 W' q# G+ ]. X: D+ S6 Ctvb now,tvbnow,bttvb
9 d' R& k& R0 o3 g6 W; u7 v+ ^/ e  ftvb now,tvbnow,bttvb零碳排放帆船「瑪麗齊亞二號」。
7 m8 C! h6 t, m  i+ K& |! Q! `: ~/ P6 P
16歲瑞典環保運動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前日乘搭零碳排放的帆船,起程前往美國紐約出席下月底的聯合國大會。她乘坐的「瑪麗齊亞二號」(Malizia II)由摩洛哥王室成員卡西拉奇(Pierre Casiraghi)及德國水手赫爾曼(Boris Herrmann)駕駛,料需時兩周才能抵達。, M* v1 i" A/ u/ \( P# x3 Z8 \* Y0 \: i  a

$ ?7 p: i  c# E+ S. [tvb now,tvbnow,bttvb發起罷課籲關注氣候轉變
* }( [1 u% p' Z/ N2 m* M% R% t# U4 ~通貝里早前發起罷課呼籲全球關注氣候轉變,行動獲全球各地的學生一呼百應,從此成為環保界的標誌性面孔。今次與父親及一名記錄今次旅程的製片人同行,拒絕乘搭有碳排放的飛機。她出發前說:「當然有人不明白和不接受氣候轉變的科學理據。我只需如常無視他們,以科學說出真相。我們製造國際輿輪和運動,讓人們團結向當權者施壓。」+ n8 i3 c) E4 @! J1 {* b3 L

: L+ p4 d4 v4 l7 a  b( S# b本身用作競賽的帆船船身長18米,時速約70公里。船艙內設高科技的導航系統,並有實驗室監察海水二氧化碳水平。船上的馬桶是一個內置生物降解袋的水桶,用後可將排泄物丟入大海。船上亦備用急凍素食,以小型煤氣爐煲水加熱後可食用。電力則由甲板上的太陽能電板和水力發電機供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z% p6 q- V8 S5 U1 E0 y
法新社/美聯社
特朗普撐續用化石燃料、塑膠                            tvb now,tvbnow,bttvb/ n6 B3 H  {+ j3 W5 X1 q4 m
8 W! A8 K+ r8 J6 @. o+ c%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b2 G0 u, Q0 g
全球膠禍警號雖一再響起,美國總統特朗普(圖)前日參觀賓夕凡尼亞州一間蜆殼石油將近落成的化工廠時,表示支持未來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和塑膠,又吹噓這間在前總統奧巴馬年代落實興建的工廠是自己的政績。
2 C7 @% {- }) u3 W: g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K4 h* z! }) A1 O- K- N
吹噓建化工廠創就業tvb now,tvbnow,bttvb+ f6 X+ ~! }! h" F, p4 B& W: [( Z" {
化工廠將以馬塞勒斯頁岩地區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製造業使用的塑膠,創造多個就業職位。工廠早在2012年奧巴馬年代已開始建造,惟特朗普仍稱這是自己的功績,向在場工人說「沒有我和我們,工廠沒有可能建成」。
3 s5 i6 Q; r1 \4 ?公仔箱論壇) N+ U8 W* e2 P  X; A: }
特朗普又將這次官方訪問變成自己的拉票活動,宣揚自己發展能源的成就,稱「我們是世界第一的能源生產國,我感到很驕傲,美國已擺脫了中東石油大國的束縛,成功『獨立』」。他表示支持繼續生產塑膠,稱「塑膠很好,但你要知道如何處理它們,其他國家一直沒管理塑膠問題」,同時否認海洋塑膠污染是來從其他國家漂過來。
8 a- B7 l8 p7 H  B( }8 U! vwww2.tvboxnow.com
9 |& ]/ z5 R# |! I8 c. S; D6 W/ M% }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主張犧牲環保發展經濟的政策,包括推翻奧巴馬政府減少發電廠排放溫室氣體的潔淨能源計劃。加州前日為此控告特朗普政府,令反對推翻該計劃的州份增加至22個。
: X- ^+ G7 g/ d7 {2 ~& vtvb now,tvbnow,bttvb法新社/美聯社
1

評分次數

  • aa00

否定氣候轉變論者混淆視聽
4 r/ G8 k; B, o/ ]6 |( v; P8 N" P
( L) M) t( k8 d# N
# a; U' E0 m) N' l" u- O研究發現,多年來氣候轉變(圖)否定論者較科學家提出的警告,更能引起傳媒廣泛關注,但卻混淆公眾視聽,減慢公眾對全球暖化的反應。公仔箱論壇2 Y+ p$ a9 p& Z+ n* z2 a  C
) i9 h0 L) p( @( \- d0 J
經社交網放大效應公仔箱論壇3 C$ `+ Y. Q$ c" \3 I* ?
氣候科學家一直認為全球暖化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所致,對地球文明及大部份生命構成重大威脅,溫度上升1℃即可引發海平面上升和令致命極端天氣情況逐步加劇,預料本世紀末地球將再增加3℃,但卻有否定論者唱反調。" q  F* C; Z  p8 q' Y3 M

- G% F9 a2 g( ]  c0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領導今次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美熹德分校學者彼得森及其團隊翻閱2000年至2016年的10萬篇新聞報道,發現數以百計懷疑全球暖化、或將溫度提升歸咎自然原因的學者、商界和政客,他們言論在報道中被引用,較頂尖科學家多近50%,即使是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英國《衞報》和《每日電訊報》等主流傳媒中,否定論者仍較多被引用,這種失衡情況經facebook和Twitter等放大效應下更為嚴重。7 a% p0 X* I% H  m7 W" L4 }2 y4 N

  n! P' g8 p- e( Jtvb now,tvbnow,bttvb彼得森表示,氣候變化相反立場成功在政治和科學傳播中組織出強而有力的聲音,破壞氣候變化科學家的可靠權威,並加強氣候變化否定論者主導公共科學話題趨勢。今次研究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c$ R, A( I) i法新社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