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媒體關注的深圳“八毛門”事件,近來以讓媒體難堪的方式關上了大門。新生兒生病,家長帶患兒到深圳兒童醫院就醫,醫生診斷稱需花數萬元做手術,家長拒絕後將孩子轉到另一家醫院,聲稱花八毛錢就治好了病。醫院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可不久後孩子病情再惡化,家長將孩子帶到武漢的醫院,診斷結果與深圳兒童醫院完全一致,處置方法也基本相同。家長因此向此前受到輿論衝擊的醫院公開道歉。(綜合近日媒體報道)
4 k( v& q+ _$ A% Ptvb now,tvbnow,bttvb 雖經過波折,可結局看起來還算不錯:孩子在及時接受手術後已恢復健康,家長真誠道歉了,醫院也接受了,稱“理解家長愛子心切和當時的焦急心情”——衝突化解、醫患握手言和的場景很是動人,可由此事件折射出的醫患間的極不信任,以及在先前的衝突中撕開的醫患裂痕,不是這種隔空的諒解可以彌合的。醫患握手,媒體無法回避在此前報道中扮演的難堪角色:無疑,在這起醫患衝突中,媒體帶有偏見的報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X0 G1 N+ Q2 F 家長陳剛在公開道歉中說:因為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無知和一時衝動,使得深圳兒童醫院受到社會輿論的衝擊——確實如此,問題首先出在家長的“無知”和“衝動”上,對事實的無知描述,誤導了媒體,使媒體先入為主地將這一事件當成了“醫院以高收費盤剝患者”的典型。公仔箱論壇) }4 Z! i, Q3 x# ]
可是,在這件事上,媒體無法將自己假扮成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受騙者。患者因無知和衝動,錯怪了醫院,可作為媒體,應該是醫患間中立的第三方,一個客觀的記錄者和公正的旁觀者,在醫患發生衝突時站在不偏不倚的公允立場,用扎實的調查而不是想象的新聞去報道衝突雙方的聲音,而不能被某一方牽著鼻子走,先入為主地選擇站在某一方利益的立場上。問題就在這裏,在這起衝突中,不少媒體基本是被聲稱“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的陳剛牽著鼻子走的,缺乏專業的報道和獨立的判斷:本能地相信他是一個受害者,而醫院是亂診斷亂收費,輕易被“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這個爆炸性的、對新聞人極具誘惑力的不實信息所俘虜,帶著“抨擊醫療亂象”的狂熱,完成了一次對醫院的“施暴”。
4 H" I0 U% N& t9 K! J3 x公仔箱論壇 如果對患者誇張的描述保持一點兒警惕,多聽聽醫院的聲音,就孩子的病情多採訪相關專家,多聽聽專業人士的判斷,新聞就不至于如此被操縱了。可“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的衝突是那麼誘人,那麼符合報道者對“醫療亂象”的想像,那麼適合做大新聞,于是,急于消費公眾情緒的報道者便在患者的一面之詞下失去了客觀的理性。) N+ C* [6 I I" l6 g! T( _5 ~
在類似的衝突中,很多媒體人所以先入為主地選擇站到患者一方去抨擊醫院,可能因為有一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患者,而不會成為醫生。“八毛門”正是帶著這種偏見找新聞的產物——正因為我們某一天都要進醫院,都要將自己托付給醫生,更須呵護這種醫患關係,而不是放縱這種“我們都是患者”的多數人暴力。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倫理,在醫生眼裏,只有病人,然後是治病救人;而新聞專業主義要求,記者做報道時也不能陷入身份的迷思中,作為一個報道者,眼中只應有事實和真相。
+ C P/ ]% a. ^$ i V( l “八毛門”的始作俑者陳剛道歉了,我覺得,那些在此一事件中被牽著鼻子走的、對醫院造成傷害的媒體和媒體人也應該站出來道歉——為自己的無知、魯莽、偏見、膚淺、浮躁、對輿論的誤導、對醫院的傷害說聲對不起。修復緊張的醫患關係,離不開負責任的媒體。(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