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作了一場演講,經驗相當特殊。 原因之一,是我不知道主辦單位事前居然決定保密講題。不知講題,還有聽眾願意來,我真是感謝。 但我其實也完全可以了解保密的原因:因為若是宣布講題,搞不好來的聽眾只會更少。兩相權衡之下,或許保密還比較吸引人。總之先把乘客拐上船再說,接下來要航向何處,嘿嘿嘿,可就由不得你了。 但這講題是什麼呢?其實根本沒什麼,就是講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還是早期荀貝格,仍在 (後)浪漫派音樂語法中的荀貝格。為何會擔心沒有聽眾?因為很多人其實沒有真正聽過他的作品,卻自以為已經了解荀貝格,認為這就是「毀掉調性」的「兇手」,音樂就是「尖銳刺耳難聽」,是無法了解的音樂革命家。 事實上,荀貝格的確是革命家,但他也是傳統的延續者。無論是無調性或十二音列作品,背後全是他一以貫之的強烈意見和浪漫情感--無論用什麼方式譜曲,荀貝格都是徹徹底底的浪漫派。遺憾的是一般人對他的無調性作品缺乏興趣就算了,連《昇華之夜》、《佩利亞與梅麗桑》和《古雷之歌》這些動聽名作也跟著捨棄,覺得只要是「荀貝格作品」就必定「難聽」,音樂會不去,逛唱片行也不買。 這實在太可惜,因為那才是浪漫派的巔峰之作,特別是《古雷之歌》。沒聽過《古雷之歌》,憑什麼說馬勒創造了浪漫派的極致呢?透過如同「盲測」品酒的音樂播放,讓聽眾直接先聽樂曲,我想所有的預設立場或刻板印象,都會立即灰飛煙滅。 但經驗特殊的原因之二,是這場演講的盲測,不只音樂,還有演奏。播放了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昇華之夜》後,我放了《佩利亞與梅麗桑》選段。演奏極為精彩,詮釋更有見地,許多聽眾猜想這是什麼名家名團演出,答案也的確是名家名團: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的現場錄音。 很多人對國內樂團或台灣音樂家沒有信心,甚至連聽都不聽就妄下斷言,卻不知道我們早已有許多超越外國名家的傑出人才與成就。這場《佩利亞與梅麗桑》演出時我也是台下聽眾,深深為演出之豐富色彩與深邃情感所震撼,而發行成錄音後也沒有失去現場熱力,絕對是值得一聽再聽的好演奏。聽眾盲測聽過一次後,演講後果然就來詢問唱片資料,希望他們也真能把這套錄音帶回家。 今晚在台南,明天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就是鋼琴家劉孟捷演奏全場布拉姆斯。台灣音樂家可以達到何等成就?希望您自己來聽。 % E/ @, x% J9 j1 w' D% t
|